第3章原子吸收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3章 原子吸收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定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物质 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通常 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 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定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物质 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通常 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 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火焰 镁空心阴极灯 Mg285.2nm 单色器光电检测器 原子化系统 试液封 原子吸收分析示意图
原子吸收分析示意图
特点: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吸收 现象。而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 现象。由于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 少得多,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原子 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此激发态原子数多得 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这就使原 子吸收法往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特点: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吸收 现象。而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 现象。由于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 少得多,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原子 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 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这就使原 子吸收法往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共振线与吸收线 共振线: 吸收的辐射能使基态原子跃迁到能量最低 的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线叫~ 原子结构不同对辐射的吸收不同—共振吸收线不同 通常选择元素最灵敏的第一共振线作为分析线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与吸收线 共振线: 吸收的辐射能使基态原子跃迁到能量最低 的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线叫~ 原子结构不同 对辐射的吸收不同 共振吸收线不同 通常选择元素最灵敏的第一共振线作为分析线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大多数元素的NN值很小,即原子蒸气中 激发态原子数远小于基态原子数,火焰中 基态原子数占绝对多数,激发态原子数N, 可忽略不计,即可用基态原子数N代表吸 收辐射的原子总数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大多数元素的Ni /N0值很小,即原子蒸气中 激发态原子数远小于基态原子数,火焰中 基态原子数占绝对多数,激发态原子数Ni 可忽略不计,即可用基态原子数N0代表吸 收辐射的原子总数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原子蒸气在特征频率V。处有吸 收线。由此可见,吸收线具有 定的宽度,称之为谱线轮廓。 吸收线轮廓可用吸收线的半宽度来表 征,中心频率用V。、中心波长用入。 表示,半宽度用△V或△入表征,峰 图8-3I【y与v的关系 值吸收一半处的频率或波长称吸收线 的半宽度,约为10-3~102nm
图8-3 IV与v的关系 原子蒸气在特征频率 v0 处有吸 收线。由此可见,吸收线具有一 定的宽度,称之为谱线轮廓。 吸收线轮廓可用吸收线的半宽度来表 征,中心频率 用ν0 、中心波长用λ0 表示,半宽度用Δν或Δλ表征,峰 值吸收一半处的频率或波长称吸收线 的半宽度,约为10-3~10-2nm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温度越高,原子的相对热运动越剧烈,热变宽 增大,通常△x为10-4~10-3nm。 (3)压力变宽 由同种辐射原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赫尔兹马 克变宽(Holtzmark),或称共振变宽,以△入表 示; 不同种原子相互碰撞产生的变宽叫洛伦兹变宽 (Lorentz),以△入L.压力越大,碰撞变宽愈严 重,因此,碰撞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谱线变宽往往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灵敏度降低
温度越高,原子的相对热运动越剧烈,热变宽 增大,通常ΔλN为10-4~10-3nm。 (3)压力变宽 由同种辐射原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赫尔兹马 克变宽(Holtzmark),或称共振变宽,以ΔλR表 示; 不同种原子相互碰撞产生的变宽叫洛伦兹变宽 (Lorentz),以ΔλL。压力越大,碰撞变宽愈严 重,因此,碰撞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谱线变宽往往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灵敏度降低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四、原子吸收法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一)积分吸收测量法 Jk.dv-x c
四、原子吸收法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一)积分吸收测量法 N f mc e K v v 0 2 π d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二、峰值吸收测量法 955年沃尔什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测量吸收线的峰值吸收。 要条件: ()光源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V。一致。 (2)锐线光源发射线的△v12小于吸收线的△V12 吸收线 △Va △<△V 峰值吸收 发射线
二、峰值吸收测量法 1955年沃尔什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测量吸收线的峰值吸收。 必要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一致。 (2)锐线光源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 Δ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