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2016年10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20,文件大小:3.49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东北范头学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自评报告 NORMAL 2016年10月

本 科 教 学 工 作 审 核 评 估 自 评 报 告 2016 年 10 月

目录 、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前瞻未来着眼现实,形成清晰办学定位 2承担使命立足优势,办学定位依据合理 3五年规划递进深化,充分体现办学定位 (二)培养目标 13455 1培养目标体现国家需求,符合办学方向 2专业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实施分类设置 (三)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领导重视教学,全面研究部署 2教师潜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3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4文化滋养教学,强化氛围营造 5管理服务教学,提升管理效益 6出口驱动教学,重视信息反馈 (四)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1学校现实发展水平与办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2.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3学院人才培养与学校规划设计存在一定差距 、师资队伍 6777791333 (一)数量与结构 1适度扩大教师规模,生师比基本合理 2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学缘趋于多样化 3深入推进人才战略,队伍发展态势好

I 目 录 一、定位与目标............................................................................................................1 (一)办学定位.....................................................................................................1 1.前瞻未来着眼现实,形成清晰办学定位...................................................1 2.承担使命立足优势,办学定位依据合理...................................................3 3.五年规划递进深化,充分体现办学定位...................................................4 (二)培养目标.....................................................................................................5 1.培养目标体现国家需求,符合办学方向...................................................5 2.专业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实施分类设置...................................................5 (三)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5 1.领导重视教学,全面研究部署...................................................................5 2.教师潜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6 3.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相长...................................................................6 4.文化滋养教学,强化氛围营造...................................................................6 5.管理服务教学,提升管理效益...................................................................7 6.出口驱动教学,重视信息反馈...................................................................7 (四)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7 1.学校现实发展水平与办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7 2.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9 3.学院人才培养与学校规划设计存在一定差距.........................................11 二、师资队伍..............................................................................................................13 (一)数量与结构...............................................................................................13 1.适度扩大教师规模,生师比基本合理.....................................................13 2.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学缘趋于多样化.....................................................14 3.深入推进人才战略,队伍发展态势好.....................................................14

(二)教育教学水平 1科研成果丰硕,专业水平提高… 2教研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增强 16 3文化底蕴深厚,师德师风高尚… 17 (三)教师教学投入 18 1学校重教治教,全面保障教学 18 2教授领教示教,热心带动教学 3教师乐教善教,倾心投入教学 19 4教师研教论教,潜心改革教学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20 1.“FD中心”有效运行,规划教师教学发展 2.“自由-约束”相结合,推引教师科研发展 3.“助力-引领”相融合,支撑教师生涯发展 .21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1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 2国际化水平需着力提升 3教授授课比例有待提高 三、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27 1坚持教学优先投入,教学经费稳步增长 2优化配置加强管理,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二)教学设施 29 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2健全管理注重培训,提升资源应用效益 3信息服务环境优越,保障信息服务质量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需求导向强化内涵,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2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落实专业建设规划 3科学修订强化落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II (二)教育教学水平...........................................................................................16 1.科研成果丰硕,专业水平提高.................................................................16 2.教研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增强.................................................................16 3.文化底蕴深厚,师德师风高尚.................................................................17 (三)教师教学投入...........................................................................................18 1.学校重教治教,全面保障教学.................................................................18 2.教授领教示教,热心带动教学.................................................................19 3.教师乐教善教,倾心投入教学.................................................................19 4.教师研教论教,潜心改革教学.................................................................19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20 1.“FD 中心”有效运行,规划教师教学发展.......................................... 20 2.“自由-约束”相结合,推引教师科研发展...........................................21 3.“助力-引领”相融合,支撑教师生涯发展...........................................21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22 1.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22 2.国际化水平需着力提升.............................................................................23 3.教授授课比例有待提高.............................................................................25 三、教学资源..............................................................................................................27 (一)教学经费...................................................................................................27 1.坚持教学优先投入,教学经费稳步增长.................................................27 2.优化配置加强管理,使用效益不断提升.................................................28 (二)教学设施...................................................................................................29 1.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满足教学基本需求.................................................29 2.健全管理注重培训,提升资源应用效益.................................................30 3.信息服务环境优越,保障信息服务质量.................................................31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33 1.需求导向强化内涵,制定专业建设规划.................................................33 2.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落实专业建设规划.................................................33 3.科学修订强化落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4

(四)课程资源 1系统设计分类推进,落实课程建设规划 2课程数量适度增加,课程结构不断优化 3加大投入项目驱动,重视优质课程建设 4管理规范注重激励,建设选用优质教材 (五)社会资源 38 1积极创新区域合作,开拓协同育人平台 2不断推进境外合作,拓展协同育人空间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协同育人渠道 (六)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教学经费配置有待优化 2课程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3校内育人空间有待改善 四、培养过程 (一)教学改革 45 1制定质量提升计划,统筹谋划教学改革 2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创新 (二)课堂教学 49 1科学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师教学过程 .49 2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3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4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牵引教学质量提升 (三)实践教学 1系统规划分类设计,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2分层设计多维保障,有序推进实验教学 3强化实践育人取向,提高实验室开放度 4提供坚实有力保障,提升实习实训质量 5执行规范凸显融合,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III (四)课程资源...................................................................................................35 1.系统设计分类推进,落实课程建设规划.................................................35 2.课程数量适度增加,课程结构不断优化.................................................36 3.加大投入项目驱动,重视优质课程建设.................................................37 4.管理规范注重激励,建设选用优质教材.................................................37 (五)社会资源...................................................................................................38 1.积极创新区域合作,开拓协同育人平台.................................................38 2.不断推进境外合作,拓展协同育人空间.................................................39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协同育人渠道.................................................40 (六)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40 1.教学经费配置有待优化.............................................................................40 2.课程资源建设有待加强.............................................................................42 3.校内育人空间有待改善.............................................................................43 四、培养过程..............................................................................................................45 (一)教学改革...................................................................................................45 1.制定质量提升计划,统筹谋划教学改革.................................................45 2.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46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创新.................................................48 (二)课堂教学...................................................................................................49 1.科学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师教学过程.................................................49 2.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服务人才培养目标.................................................50 3.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与学的方式.................................................50 4.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牵引教学质量提升.................................................52 (三)实践教学...................................................................................................53 1.系统规划分类设计,健全实践教学体系.................................................53 2.分层设计多维保障,有序推进实验教学.................................................54 3.强化实践育人取向,提高实验室开放度.................................................56 4.提供坚实有力保障,提升实习实训质量.................................................56 5.执行规范凸显融合,提升毕业论文质量.................................................57

6社会实践类型多样,深入基层服务社会 (四)第二课堂 1校院联动协同推进,第二课堂体系完善 2加强特色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依托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校外交流 61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61 教学改革规划落实尚不到位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变革 .62 3学生跨校交流学习需要拓展 64 五、学生发展 67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67 1招生规模稳定,生源数量充足 2特征明显、分布广泛、质量好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71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成长服务扎实有效 2健全全员育人格局,组织保障坚实有力 .75 3指导服务工作细致,学生评价满意度高 76 (三)学风与学习效果 1强化学风体系保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76 2厚植综合素质优势,彰显学生全面发展 3校风学风氛围浓厚,学习成长满意度高 (四)就业与发展 l持十年高水平就业率,毕业生广受赞誉 2精准谋划市场开发战略,助力毕业生就业 85 3精准构筑咨询指导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 4精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扶毕业生就业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1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IV 6.社会实践类型多样,深入基层服务社会.................................................57 (四)第二课堂...................................................................................................58 1.校院联动协同推进,第二课堂体系完善.................................................58 2.加强特色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9 3.依托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60 4.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校外交流.................................................61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61 1.教学改革规划落实尚不到位.....................................................................61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变革.....................................................................62 3.学生跨校交流学习需要拓展.....................................................................64 五、学生发展..............................................................................................................67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67 1.招生规模稳定,生源数量充足.................................................................67 2.特征明显、分布广泛、质量好.................................................................67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71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成长服务扎实有效.................................................71 2.健全全员育人格局,组织保障坚实有力.................................................75 3.指导服务工作细致,学生评价满意度高.................................................76 (三)学风与学习效果.......................................................................................76 1.强化学风体系保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76 2.厚植综合素质优势,彰显学生全面发展.................................................79 3.校风学风氛围浓厚,学习成长满意度高.................................................80 (四)就业与发展...............................................................................................80 1.保持十年高水平就业率,毕业生广受赞誉.............................................80 2.精准谋划市场开发战略,助力毕业生就业.............................................85 3.精准构筑咨询指导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86 4.精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扶毕业生就业.............................................87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88 1.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大力度.....................................................................88

2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3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六、质量保障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教学运行过程管理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 3健全教学质量组织制度,确保内部保障完善有效 4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二)质量监控 1实时管控本科教学状态,健全常态质量监控制度 100 2适时监测日常教学运行,确立专业自诊自评机制 3提高教学过程监控效果,达成全程质量监控目标 103 (三)质量信息分析与利用 104 1科学采集教学状态数据,推动质量信息的精准化 104 2充分利用教学质量信息,促进质量信息的实效化 104 3定期发布质量分析报告,推进质量信息的公开化 104 四)质量改进 105 1完善教学质量改进途径,深化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105 2教学质量改进效果显著,本科教学水平社会认可 107 (五)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 107 1学院质量监控主体作用亟需加强 107 2教学质量标准落实效果尚需提高 109 3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利用有待改进 七、特色项目简介 113

V 2.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90 3.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91 六、质量保障..............................................................................................................95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5 1.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教学运行过程管理.................................95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96 3.健全教学质量组织制度,确保内部保障完善有效.................................98 4.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99 (二)质量监控.................................................................................................100 1.实时管控本科教学状态,健全常态质量监控制度...............................100 2.适时监测日常教学运行,确立专业自诊自评机制...............................102 3.提高教学过程监控效果,达成全程质量监控目标...............................103 (三)质量信息分析与利用.............................................................................104 1.科学采集教学状态数据,推动质量信息的精准化...............................104 2.充分利用教学质量信息,促进质量信息的实效化...............................104 3.定期发布质量分析报告,推进质量信息的公开化...............................104 (四)质量改进.................................................................................................105 1.完善教学质量改进途径,深化教学质量改进机制...............................105 2.教学质量改进效果显著,本科教学水平社会认可...............................107 (五)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107 1.学院质量监控主体作用亟需加强...........................................................107 2.教学质量标准落实效果尚需提高...........................................................109 3.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利用有待改进........................................................... 111 七、特色项目简介....................................................................................................113

、定位与目标 、定位与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年来,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始终坚持把发展和引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作为使命自觉。学校因师而立,由师 而兴,依师而荣。近些年来,学校继续主动承担国家使命,积极面向社会需求 扎实立足办学传统,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形成了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前瞻未来着眼现实,形成清晰办学定位 办学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其核心内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即具有引领国内外教师教育发 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研究成果,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优 秀教师和教育家。同时,学校具有较高的整体学科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 流、国际知名水平。 办学类型: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 研究型,即以发展学术、创新知识为核心,深化现代大学职能,紧密结合 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要求,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钻研国内外学术 前沿问题,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为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综合性,即充分利用学科门类较齐全、基础学科有优势的特点,以部级重 点实验室和基地为载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多学科交叉汇聚、跨 专业的综合类教育平台和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辅相成的新格局,促进学术研 究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专通结合。 国际化,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和教师队伍为目标,大力增加留 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师资队伍, 推动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师构成

一、定位与目标 1 一、定位与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年来,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始终坚持把发展和引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作为使命自觉。学校因师而立,由师 而兴,依师而荣。近些年来,学校继续主动承担国家使命,积极面向社会需求, 扎实立足办学传统,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形成了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前瞻未来着眼现实,形成清晰办学定位 办学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其核心内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即具有引领国内外教师教育发 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研究成果,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优 秀教师和教育家。同时,学校具有较高的整体学科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 流、国际知名水平。 办学类型: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 研究型,即以发展学术、创新知识为核心,深化现代大学职能,紧密结合 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要求,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钻研国内外学术 前沿问题,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为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综合性,即充分利用学科门类较齐全、基础学科有优势的特点,以部级重 点实验室和基地为载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多学科交叉汇聚、跨 专业的综合类教育平台和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辅相成的新格局,促进学术研 究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专通结合。 国际化,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和教师队伍为目标,大力增加留 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师资队伍, 推动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师构成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和师生的国际化水平。 办学结构:稳定、优化、拓展、调整 稳定本科生教育结构,保持适当的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培养规模。 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合理调配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拓展 留学生教育规模,留学生派出与引入并重,丰富留学生在校教育层次。调整继 续教育结构,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既有优势,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 在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养、教师教育研究、教师终身教育、教育信息技术 支撑等方面,全面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引领式服务。“十三五”时期,学校要在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 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 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有新举措 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 继承“尊重的教育”。“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 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践行“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就是要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 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 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有机整体,尊重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尊重的延伸,尊重与创造的和谐统一, 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提供理念支撑和目标指引 发展思路:一条主线,三维发展 一条主线: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质量提高 和效益提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维发展: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重点抓特色发展、以顶层设计与统筹 推进为重点抓协调发展、以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可持续发展,实现“提 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 战略任务:四个全面 全面彰显教师教育:以特色求发展,全面规划教师教育事业,大力整合全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2 和师生的国际化水平。 办学结构:稳定、优化、拓展、调整 稳定本科生教育结构,保持适当的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培养规模。 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合理调配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拓展 留学生教育规模,留学生派出与引入并重,丰富留学生在校教育层次。调整继 续教育结构,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既有优势,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 在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养、教师教育研究、教师终身教育、教育信息技术 支撑等方面,全面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引领式服务。“十三五”时期,学校要在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 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 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有新举措。 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 继承“尊重的教育”。“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 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践行“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就是要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 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 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有机整体,尊重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尊重的延伸,尊重与创造的和谐统一, 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提供理念支撑和目标指引。 发展思路:一条主线,三维发展 一条主线: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质量提高 和效益提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维发展: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重点抓特色发展、以顶层设计与统筹 推进为重点抓协调发展、以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可持续发展,实现“提 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 战略任务:四个全面 全面彰显教师教育:以特色求发展,全面规划教师教育事业,大力整合全

、定位与目标 校教师教育资源,巩固提升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地位。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吸引 增量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以法治为保障,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建立公正合法 系统完普的制度与程序,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办学治校能力。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以人才为支撑,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 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与建设世界一流师范 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2.承担使命立足优势,办学定位依据合理 一是主动承担国家使命。我校是在中国前途与命运块择的关键时期,由中 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在干部和人才奇缺 的情况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学校以短训班为人才培养主要形式,以培 养干部为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主动从国家需要出发,努力办好师 范教育,毫不动摇地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逐渐形成了多领域、多 层次、多渠道服务基础教育的格局。进入新世纪,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免费师范 生政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懈探索 二是面向社会未来需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均衡发展 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在建 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驱动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 型教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提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战 略发展目标,就是要向一流标准看齐,着力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着力 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 三是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学校因师而立、由师而兴、依师而荣,为基础教 育服务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学校铸就品牌、彰显特色、确立 办学定位的核心因素。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能 力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办学面临的主要矛盾;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水平与高等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当前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 矛盾。为此,学校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不断解放思想

一、定位与目标 3 校教师教育资源,巩固提升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地位。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吸引 增量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以法治为保障,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建立公正合法、 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办学治校能力。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以人才为支撑,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 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与建设世界一流师范 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2.承担使命立足优势,办学定位依据合理 一是主动承担国家使命。我校是在中国前途与命运抉择的关键时期,由中 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在干部和人才奇缺 的情况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学校以短训班为人才培养主要形式,以培 养干部为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主动从国家需要出发,努力办好师 范教育,毫不动摇地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逐渐形成了多领域、多 层次、多渠道服务基础教育的格局。进入新世纪,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免费师范 生政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懈探索。 二是面向社会未来需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均衡发展 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在建 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驱动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 型教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提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战 略发展目标,就是要向一流标准看齐,着力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着力 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 三是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学校因师而立、由师而兴、依师而荣,为基础教 育服务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学校铸就品牌、彰显特色、确立 办学定位的核心因素。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能 力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办学面临的主要矛盾;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水平与高等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当前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 矛盾。为此,学校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不断解放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 的瓶颈问题。 3.五年规划递进深化,充分体现办学定位 《东北师范大学章程》提出:“面向未来,学校把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作为奋斗目标。”根据办学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校逐渐明确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十一五:突出师范属性,建设国内一流。2006年,学校《“十一五”发展规 划》提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要“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逐 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基本框架。207年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主要标志是:人才培养 质量继续提高,教师教育及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建设的学科成为 吸引国内外学者合作研究的平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新的跨越,现代大学 制度基本形成,社会服务领域和国内外影响力继续扩大,研究型综合性得到社 会认同。 十二五:坚持提高质量,聚焦世界一流。2011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 划》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变化,把战略目标调整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内 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有研究型、 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2014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重申了这一战略目 标,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目标是“一个特色,三个跨越”,即充分彰显为基础教育 服务的办学特色,努力使教师教育从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跨越,若干学科从国 内一流向国际知名跨越,办学治校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跨越 十三五:坚定战略目标,推进内涵发展。2016年,学校制订了《“十三五” 发展规划》,重申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规划指出:把内涵 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切实推进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 究为支撑,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坚守大学本质,提升办学质量,为实现世 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4 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 的瓶颈问题。 3.五年规划递进深化,充分体现办学定位 《东北师范大学章程》提出:“面向未来,学校把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作为奋斗目标。”根据办学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校逐渐明确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十一五:突出师范属性,建设国内一流。2006 年,学校《“十一五”发展规 划》提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要“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逐 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基本框架。2007 年,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主要标志是:人才培养 质量继续提高,教师教育及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建设的学科成为 吸引国内外学者合作研究的平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新的跨越,现代大学 制度基本形成,社会服务领域和国内外影响力继续扩大,研究型综合性得到社 会认同。 十二五:坚持提高质量,聚焦世界一流。2011 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 划》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变化,把战略目标调整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内 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有研究型、 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2014 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重申了这一战略目 标,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目标是“一个特色,三个跨越”,即充分彰显为基础教育 服务的办学特色,努力使教师教育从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跨越,若干学科从国 内一流向国际知名跨越,办学治校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跨越。 十三五:坚定战略目标,推进内涵发展。2016 年,学校制订了《“十三五” 发展规划》,重申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规划指出:把内涵 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切实推进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 究为支撑,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坚守大学本质,提升办学质量,为实现世 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0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