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试题 )黔之驴(11分) 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 试卷总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分90钟) 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 一、句子积累一一—默写句子。(13分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 踉大嘱,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往来无白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无丝竹之乱耳 西蜀子云亭 ①稍出近之 ②以为且噬已也且: ④尽其肉,乃去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驴不胜怒,蹄之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4、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悠然见南山 6、此中有真意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7、潮平两岸阔 10、角声满天秋色里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3分) 成语: 11、报君黄金台上意 示: 二、篇段积累一—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4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三、文化积累。(26分) 陋之有? 1、柳宗元,唐代诗人、文学家、晢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永济)人,世称“ 因官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终柳州刺史,又称“ 。他和 合①有仙则名 ②斯是陋室 称为“唐宋八大家”。《黔之驴》和《 合称《三戒》 ③可以调素琴调 ④无丝竹之乱耳之: 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 有“诗豪”之称。《陋室铭》是他被贬安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徽和州当判官时所作。铭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 或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3、周敦顾,北宋著名 。字茂叔,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他是宋代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顾兄弟都是他的6、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学生。“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 所以后来 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 散文家,自号 谥号 他是田园派的创始 人。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 三)爱莲说(18分) 5、马致远,元戏曲作家、 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他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阅读(77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第六单元测试试题 (试卷总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分 90 钟) 考号: 姓名: 得分: 一、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3 分) 1、苔痕上阶绿, 。 ,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 。 ,西蜀子云亭。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悠然见南山。 6、此中有真意, 。 7、潮平两岸阔, 。 8、乡书何处达? 。 9、黑云压城城欲摧, 。 10、角声满天秋色里, 。 11、报君黄金台上意, 。 二、篇段积累——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4 分) , 。 , ! 三、文化积累。(26 分) 1、柳宗元,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永济)人,世称“ ”,因官 终柳州刺史,又称“ ”。他和 、 、 、 、 、 、 合 称为“唐宋八大家”。《黔之驴》和《 》《 》合称《三戒》。 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 、 ,有“诗豪”之称。《陋室铭》是他被贬安 徽和州当判官时所作。铭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3、周敦颐,北宋著名 。字茂叔,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 他是宋代 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 学生。“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 。所以后来 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4、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 、散文家,自号 ,谥号 。他是田园派的创始 人。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 5、马致远,元戏曲作家、 。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他与 、 、 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四、阅读(77 分) (一)黔之驴(11 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 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 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稍.出近之 稍.: ②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蹄.之 蹄.: ④尽其肉,乃去. 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3 分) 成语: 启示: (二)陋室铭(13 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 ,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有仙则名. 名.: ②斯.是陋室 斯.: ③可以调.素琴 调.: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 6、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分) 。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 (三)爱莲说(18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出淤而泥不染而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 不蔓不枝 ④陶后鲜有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针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1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迫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2分) (五)饮酒(5分)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1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2、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 了作者怎样思想?)(3分) 1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四)口技(18分) (六)次北固山下(5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1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 (3分) 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天净沙·秋思(7分)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扇、一抚尺而已。 马致远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9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②满坐寂 21、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 ③众妙毕备 ④宾客意少舒少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_的心情。(3分)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⑥虽人有百手虽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⑧几欲先走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 ①出淤而.泥不染 而.: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③不蔓.不枝 蔓.: ④陶后鲜.有闻 鲜.: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 分) 。 12、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 了作者怎样思想?) (3 分) 。 (四)口技(18 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 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 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9 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 ③众妙毕.备 毕.: ④宾客意少.舒 少.: 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⑥虽.人有百手 虽.: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⑧几欲先走. 走.: ⑨群响毕绝. 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15、本文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 分) 。 1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2 分) 。 (五)饮酒(5 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 1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 分) 。 1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 分) 。 (六)次北固山下(5 分)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 1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 分) 。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 (七)天净沙·秋思(7 分)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 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 的心情。(3 分)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 分) 。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一1、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懦:2、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 采菊东篱下:6、欲辨已忘言:7、风正一帆悬:8、归雁洛阳边:9、甲光向日金鱗开:10、塞土燕 脂凝夜紫:11、提携玉龙为君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1、柳河东、柳柳州、韩愈、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文学家、晢学家:警戒自己、称述功德。3、哲学家、濂溪先生:理学、议论 4、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5、散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四、1①渐渐:②将要:③用蹄子踢:④离开 2①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 的 3、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4①出名:②这:③弹奏:④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7、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①却:②呢:③蔓延;④少 9①晋代(朝)的陶渊明只喜愛菊花。②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③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 有什么人呢? 10、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村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 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1、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12、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3①善于、擅长:②通“座座位:③全、都:④稍微、略微:⑤夹杂:⑥即使:⑦说出:⑨跑、逃 跑:⑨消失 14①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微发笑,暗暗赞叹,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 15、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高超 16、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或口技之“善”)。 17、“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1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9、“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1、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悲凉:凄苦
3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 1、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 5、采菊东篱下;6、欲辨已忘言;7、风正一帆悬;8、归雁洛阳边;9、甲光向日金鳞开;10、塞土燕 脂凝夜紫;11、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 1、柳河东、柳柳州、韩愈、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文学家、哲学家;警戒自己、称述功德。 3、哲学家、濂溪先生;理学、议论。 4、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5、散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四、1①渐渐;②将要;③用蹄子踢;④离开。 2①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 的。 3、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4①出名;②这;③弹奏;④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①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7、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①却;②呢;③蔓延;④少。 9①晋代(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②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③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 有什么人呢? 10、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 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1、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品质。 12、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3①善于、擅长;②通“座”,座位;③全、都;④稍微、略微;⑤夹杂;⑥即使;⑦说出;⑧跑、逃 跑;⑨消失。 14①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微发笑,暗暗赞叹,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 15、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高超。 16、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或口技之“善”)。 17、“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1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9、“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0、乡愁乡思之情。 21、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悲凉;凄苦。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