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 论斗,而捕蟹者未闫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 则夜持烈呃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u)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 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6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 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蜂空群赴焰, 尽殪 (5)蜂窟于土或木、石 (6)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 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 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 子 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6 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 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蜂空群赴焰, 尽殪. (5)蜂窟.于土或木、石 (6)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 为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渚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 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 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 以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 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 为: 。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 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 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 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 以: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 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 也亦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 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3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 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 也 亦与之化矣 3 翻译下列句子。(2 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 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 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 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3 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 (4)今日是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篚察,必以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螗造岀了不同的 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3分) 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唐雎 6.(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1分)7.B8.B 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 与”,每点0.5分,共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 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3 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6.(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 1 分)7.B 8.B 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 “与”,每点 0.5 分,共 2 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 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 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 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 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 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日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 谊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 “狱”“虽”“察”“必”,每点 0.5 分,共 2 分) 10.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 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 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 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 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 谊集》)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 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答案:11.(D)12.①偏爱②实在、确实③担任④离开 1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1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 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 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 分) 答案:11.(D)12.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1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1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 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
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 药”的劝说效果。[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孑孙荷担者三夫,卬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 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翼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瓶③-钵④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 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 蜀鄙之僧哉!
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 药”的劝说效果。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 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 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 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冮定海县东的海上。③ 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 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翼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南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ˉ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 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 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 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 分)
参考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 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 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 结尾。(1分)
参考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 表承接 C.把/因 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 “陇”“断”译错一处扣 1 分,扣完 3 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 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 分)乙文以议论 结尾。(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