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曹刿论战 《左传》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 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gui)孚(fu)辙(zhe)轼(shi)遂(sui)盈(yng)靡(m) 玉帛(b6)鄙(b1)又何间(jian)焉小惠未徧(bian)弗(fu)敢专也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就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馬福 2、一鼓作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 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熊察,必 以情。(“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庫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郦,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薏。(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一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瘴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八、回谷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 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 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 “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 九下 1《曹刿论战》 《左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 722 年以后 200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 孚(fú) 辙(zhé)轼(shì) 遂(suì)盈(yínɡ) 靡(mǐ) 玉帛(bó)鄙(bǐ) 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 10、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 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 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 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 “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饿后:鲁 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普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村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普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普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 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 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 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 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一—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一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 翟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 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 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喜 和析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 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 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 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宜渡之 赤壁之战、测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九下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文学常识
2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 2 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 3 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 2 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 国 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 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 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 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 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 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 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 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 国 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 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 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 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九下 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 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谮音:昳(y1)丽 月(zhdo)服衣冠(guan) 窥(ku)镜 期(讧1)年 朝(cho)于齐 间(jian)进 三、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窺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 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 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普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李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 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 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窺镜而自视”是 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葚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普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戚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阔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 可进着”,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趣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藏;写法方面:把家事和 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 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 开言路”的问题?(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 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3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 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 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 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 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 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 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 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 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 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 开言路”的问题?(2 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 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 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盲”)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 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一一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 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九下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寥,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眾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 饿其体肤:使一-饥饿 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使贫困 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则:在里面。指国内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 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 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 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 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 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 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芹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 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惠,死于安乐。 四、、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摩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盖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像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4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 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 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 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 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 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九下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 则:在里面。指国内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 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 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 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 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 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 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 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 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则无法家拂士 国外息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则无法塞拂士,出则无国外應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題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勒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修道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 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在 受宫刑之后 发愤着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高骚”的名着《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遇的挫 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按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 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 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息,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息者,国恒亡。 九下4《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字算(dan)蹴(c)(geng)死亦我所恶(w)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惠,灾难:通“遊”,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何加:有什么益处 5、蹴尔而与之:踏,助词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8、妻妾之奉:侍奉。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 思。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13、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 不择手段。15、万种则:丰厚的伴禄,表假设。 翻译下列句子 l、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译为:如果你轻亮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 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为: 为了我所认识的f困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食),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俾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伴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人称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戀,死于安乐》(附“四书”:《孟 子》《论语》《大学》《中》)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會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也,义,亦 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着不可得兼,會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盒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败不能移,威武不熊屈
5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 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 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 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 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 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 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下 4《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何加:有什么益处 5、蹴.尔而与之:践踏,助词 。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侍奉。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 思。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13、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 不择手段。15、万种则:丰厚的俸禄,表假设。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为:如果你轻蔑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 受。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为: 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人称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 子》《论语》《大学》《中庸》)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2以为优做到会生取文的人历有于生喜有是人之厘者能勿 万钟则不辦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1为妻多之奉受之1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着,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 理。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见点:舍生 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帕——砍 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还有后来人。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 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背”。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 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 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敦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 义而就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 勇为、为正义事业而就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食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孔文,整要有生取文精神:要保持者的关图,见莉忘艾文看奋生的行径不的论什么时都要 第九篇《愚公移山》 [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 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 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粉下拔 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 [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 始一反焉“反”通“返 汝之不惠“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厝朔东“厝”通“措” 无陇断焉 “陇”通“垄” [虚词用法] 而”的用法 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
6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 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 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 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 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 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 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 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 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7)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 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第九篇《愚公移山》 [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 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 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 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无陇断焉 “陇”通“垄” [虚词用法] 1、“而”的用法 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厝(于)朔东 厝(于)雍南 [实词诠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 3、【出入之迁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 谋”,商量 5、【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消减。“丘”土堆。 8、【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可译成“把怎么样” 9、【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哪里。“置”,安放 10、【荷担者三夫】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扛。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就是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 2、【孀妻有遗男】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 13、【始龀】 “始龀”,刚刚换牙。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反”通“返”,往返。 15、【河曲智叟】 “叟”,老头 16、【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 17、【其如土石何】 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18、【北山愚公长息 长息”,长叹。 1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20、【虽我之死】 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21、【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2、【何苦而不平】 3、【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24、【操蛇之神】 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 25、【惧其不已 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26、【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帝”,神话中的天帝 2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 28、【一厝朔东】 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 29、【陇断】 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 [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答:(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答: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答: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7、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 土石头怎么样呢?
7 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 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 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实词诠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 “谋”,商量。 5、【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消减。 “丘”土堆。 8、【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可译成“把……怎么样”。 9、【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焉”,哪里。 “置”,安放。 10、【荷担者三夫】 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扛。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就是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 思。 12、【孀妻有遗男】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 13、【始龀】 “始龀”,刚刚换牙。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反”通“返”,往返。 15、【河曲智叟】 “叟”,老头。 16、【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 17、【其如土石何】 “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18、【北山愚公长息】 “长息”,长叹。 1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20、【虽我之死】 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21、【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22、【何苦而不平】 “苦”,愁。 23、【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没有。 24、【操蛇之神】 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 25、【惧其不已】 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26、【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帝”,神话中的天帝。 2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 28、【一厝朔东】 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 29、【陇断】 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 [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答:(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答: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答: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7、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 土石头怎么样呢?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答: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1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理解探究]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答: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答: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答: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答: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移山的结果怎样? 答: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答: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 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 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 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 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 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 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 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 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 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 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 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 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 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2、中心:《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
8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答: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1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理解探究]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答:指 通 豫 南, 达 于 汉 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答:年老体弱 山高且大 人力微薄 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答: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答:智叟的讥讽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答:妻子: 担心、想办法 智叟: 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移山的结果怎样? 答: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 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答: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 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 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 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 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 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 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 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 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 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 人定 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 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 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2、中心:《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
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的道理。在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 毛泽东同志就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只要我们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 的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今愚公的精神仍然在鼓舞人们的斗志。1998年长江、嫩江洪水肆 虐,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现在我仍然相信愚公的精神,会激励 着我们克服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九下6《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益州疲弊: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时 懈于内: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通。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轻视 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喻。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普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治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悉以咨之: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 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苟全性命于乱世:荀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 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激奋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有一年:通“又”,表余数 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夙夜忧叹:早晚。恐托 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南方已定: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则责……等之慢:怠慢,疏 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 诹善道:询问 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三、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盲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五、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e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或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官妄自菲: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 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鄧,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辜,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野钠,除好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⑨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否,不宜异同
9 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的道理。在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 毛泽东同志就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只要我们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 的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今愚公的精神仍然在鼓舞人们的斗志。1998 年长江、嫩江洪水肆 虐,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现在我仍然相信愚公的精神,会激励 着我们克服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九下 6《出师表》 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 于向 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 益州疲弊: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时 不 懈于内: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 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轻视, 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治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悉以咨之: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 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激奋。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有一年:通“又”,表余数。 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 夙夜忧叹:早晚。 恐托 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南方已定: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把;//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 则责……等之慢:怠慢,疏 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 咨诹善道:询问 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三、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五、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 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 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巨,远小人。(或:广开宣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侯)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 军之际,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 先健生生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李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 命以来,夙夜优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戴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邮,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 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 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麻竭钟、攘除好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 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庐,临危委重任和临趔 寄大蹇。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愿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单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 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谷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着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如:忠君报国, 深谋远虑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舂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 乇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撄设八阵图
10 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 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 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 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 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 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 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 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如:忠君报国, 深谋远虑。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 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