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1)·为政以德 班级 姓名 学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lun)仆人(pu)何以伐为(wei)B.社稷(j)颛臾( zhuan)买椟还珠(du) C.虎兕(si)大禹(yu)分崩离析(beng)D.后羿(yi)聚敛(jian)偃仰啸歌(ya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无乃尔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去:离开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劝:努力 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若:像,如同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5.《论语》这部书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时期我国著名的家 及其言行的书,全书共 篇;内容涉及 以及 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 合编为 “四书”。(7分) 6.名句填空。(5分) ,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则安之。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考专题练习 1 论语(1)·为政以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lùn) 仆.人(pú) 何以伐为.(wéi) 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 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 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无乃尔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去:离开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劝:努力 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若:像,如同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 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 “四书”。(7 分) 6.名句填空。(5 分) (1)____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则安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考专题练习 阅读与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是社稷之臣也: (3)则将焉用彼相矣 (4)龟玉毁于椟中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3分)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 3)既来之,则安之。(3分)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 由是什么?(6分)
高考专题练习 2 阅读与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 (2)是.社稷之臣也:______________ (3)则将焉用彼相.矣:________________ (4)龟玉毁于椟.中: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来之,则安之。(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 由是什么?(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1)·为政以德 积累与运用 1 解析A项“论”应读“lun”。C项“崩”应读“beng”。D项“敛”应读 答案B 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 项“与”通“欤”,语气词。 答案D 解析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去:去掉。D项 若:指示代词,这。 答案C 解析(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 里,副词 答案D 5.答案儒家春秋思想孔子弟子二十政治教育文学哲学 处身立世《大学》《中庸》《孟子》 答案(1)自古皆有死(2)不患贫而患不安(3)既来之(4)其身正不令而行 7.答案(1)进见(2)这(3)扶着盲人走路的人(4)匣子 (1)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2)君子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9答案(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 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高考专题练习 3 论语(1)·为政以德 积累与运用 1. 解析 A 项“论”应读“lún”。C 项“崩”应读“bēnɡ”。D 项“敛”应读 “liǎn”。 答案 B 2. 解析 A 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 项“道”通“导”,治理;C 项“与”通“欤”,语气词。 答案 D 3. 解析 A 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 项去:去掉。D 项 若:指示代词,这。 答案 C 4. 解析 (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 里,副词。 答案 D 5.答案 儒家 春秋 思想 孔子 弟子 二十 政治 教育 文学 哲学 处身立世 《大学》 《中庸》 《孟子》 6. 答案 (1)自古皆有死 (2)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 (4)其身正 不令而行 7.答案 (1)进见 (2)这 (3)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4)匣子 8. (1)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2)君子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9 答案 (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 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