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为政以德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已 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 好?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 好?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 也可。) 课文练习P5第一题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 也可。) 课文练习P5第一题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 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 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 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 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 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 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 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 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 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 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