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络合滴定法 基本内容 络合滴定法是以络合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在1945年氨羧络合剂用于分析化 学中以后,络合滴定法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氨羧络合剂的种类很多,其中乙二胺四乙 酸(EDTA)的应用占首要地位,被公认为是络合滴定法中最好的一种滴定剂。 1.EDTA及金属络合物的特点 a.EDTA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故通常把它制成二钠盐,叫EDTA二钠盐,用 Na,H2Y·2H20表示。EDTA二钠盐的溶解度较大,在22C时,100ml水中可溶解11.1g 它的水溶液为酸性,pH的为4.4。在络合滴定中都是用EDTA的二钠盐作为滴定剂。故在 滴定时,要用酸式滴定管。 b.EDTA是四元酸H,Y,当溶液酸度很高时,便可转变为六元酸HY2形式。EDTA在水 溶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随溶液H不同,有HY2、HY、HY、HY、H2Y、HY和Y 七种存在形式。在pH10.26的碱性溶液中,主要以Y形式存在。 C.EDTA分子中含有氨氮和羧氧这两种配位原子,它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络合, 生成螯合物。在螯合物中,能形成多个五元环,故螯合物很稳定。 d.EDTA分子中有六个配位原子,而大多数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都不超过6,所以不论 金属离子是二价、三价或四价与EDTA络合时,一般均生成1:1的螯合物,没有分级络合 现象,这给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提供了方便。 e.EDTA与无色的金属离子络合生成无色螯合物,与有色金属离子络合一般生成颜 色更深的螯合物。 2.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络合平衡常数通常用稳定常数(形成常数)来表示。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 数,称为活度(稳定)常数或热力学常数。 2.1M(1:1)型络合物(为简便,省略离子的电荷) 84
84 第 6 章 络合滴定法 基本内容 络合滴定法是以络合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在 1945 年氨羧络合剂用于分析化 学中以后,络合滴定法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氨羧络合剂的种类很多,其中乙二胺四乙 酸(EDTA)的应用占首要地位,被公认为是络合滴定法中最好的一种滴定剂。 1.EDTA 及金属络合物的特点 a. EDTA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故通常把它制成二钠盐,叫 EDTA 二钠盐,用 Na H2Y 2H2O 2 • 表示。EDTA 二钠盐的溶解度较大,在 22 oC 时,100ml 水中可溶解 11.1g, 它的水溶液为酸性,pH 的为 4.4。在络合滴定中都是用 EDTA 的二钠盐作为滴定剂。故在 滴定时,要用酸式滴定管。 b. EDTA 是四元酸 H4Y,当溶液酸度很高时,便可转变为六元酸 H6Y 2+形式。EDTA 在水 溶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随溶液 pH 不同,有 H6Y 2+、H5Y +、H4Y、H3Y -、H2Y 2-、HY 3-和 Y 4- 七种存在形式。在 pH<1 的强酸性溶液中,主要以 H6Y 2+形式存在;在 pH 为 2.67~6.16 的溶液中,主要以 H2Y 2-形式存在;在 pH>10.26 的碱性溶液中,主要以 Y 4-形式存在。 c. EDTA 分子中含有氨氮和羧氧这两种配位原子,它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络合, 生成螯合物。在螯合物中,能形成多个五元环,故螯合物很稳定。 d. EDTA 分子中有六个配位原子,而大多数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都不超过 6,所以不论 金属离子是二价、三价或四价与 EDTA 络合时,一般均生成 1:1 的螯合物,没有分级络合 现象,这给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提供了方便。 e. EDTA 与无色的金属离子络合生成无色螯合物,与有色金属离子络合一般生成颜 色更深的螯合物。 2.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络合平衡常数通常用稳定常数(形成常数)来表示。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 数,称为活度(稳定)常数或热力学常数。 2.1 ML(1︰1)型络合物(为简便,省略离子的电荷)
M L ML K ML MIL] ML =M+L [MIL] ML] K-K 2.2MLn(1:n)型络合物 2.2.1络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与逐级不稳定常数的关系 a.Ln的逐级稳定常数 [ML] M+L=ML 第一级稳定常数 K=MI] ML2 ML L ML 第二级稳定常数 K :ML [ML.] MLw1+L=MLx第n级稳定常数 K。 ML-IL] b.MLn的逐级离解常数 Ln=MLm-1+L第一级离解常数 =LI] K [ML.] ML1=ML2+L第二级离解常数 K [ML-2 IL] ML-1] ML =M L 第n级离解常数 K= L ML 络合物逐级稳定常数与逐级不稳定常数的关系为: K稳1·K不稳n=1,K稳2·K不稳1,…,K稳。·K不稳1 2.2.2累积稳定常数 在络合平衡的计算中,常使用累积稳定常数。所谓累积稳定常数就是逐级稳定 常数的乘积。用符号B表示。 M+L ML 第一级累积稳定常数 B.-k.- MIL M 2L=ML2 第二级累积稳定常数B2=K,·K, [ML2] MILP ! 85
85 M + L = ML [ ] [M][L] ML K = ML = M + L [ ][ ] [ML] M L K = K 1 K = 2. 2 MLn(1:n)型络合物 2.2.1 络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与逐级不稳定常数的关系 a. MLn 的逐级稳定常数 M + L = ML 第一级稳定常数 [ ] [M][L] ML K 1 = ML + L = ML2 第二级稳定常数 [ ] [ML][L] ML K 2 2 = ┊ ┊ ┊ MLN-1 + L = MLN 第 n 级稳定常数 [ ] [ML ][L] ML K n 1 n n − = b. MLn 的逐级离解常数 MLn = MLn-1 + L 第一级离解常数 [ ][ ] [ ] n n 1 ML ML L K 1 − = MLN-1 = MLn-2 + L 第二级离解常数 [ ][ ] [ ] n 1 n 2 ML ML L K 2 − − = ┊ ┊ ┊ ML = M + L 第 n 级离解常数 [ ][ ] [ML] M L K n = 络合物逐级稳定常数与逐级不稳定常数的关系为: K 稳 1 · K 不稳 n = 1,K 稳 2 · K 不稳 n-1 ,…… ,K 稳 n · K 不稳 1 2.2.2 累积稳定常数 在络合平衡的计算中,常使用累积稳定常数。所谓累积稳定常数就是逐级稳定 常数的乘积。用符号β表示。 M + L = ML 第一级累积稳定常数 [ ] [M][L] ML β K 1 1 = = M + 2L= ML2 第二级累积稳定常数 [ ] [ ][ ] 2 2 2 M L ML β K K 1 2 = • = ┊ ┊ ┊
M+L=MLn第n级累积稳定常数: B。=K,K:K. ML] MIL]" 最后一级累积稳定常数又叫总稳定常数,总稳定常数与总不稳定常数互为倒数关系。 即: K6是·K总不稳=1。 2.3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L络合物各型体的分布与络合剂L的浓度有关。设溶液中M离子的分析浓度为Cw 络合剂L的游离浓度为[L],则根据物料平衡: CM [M]+[ML]+[ML2 ]+...+[ML =[M]+B,[MIL]+B2 [MIL]+...+B[MI] =M+B,L]+B,L+…+B.[L)=Mk' 根据分布分数的定义,得到: 6。=M=M-M1 [M=δcM CM MM(L)M(L) i=u=AM四-BM西_B回 MM(L) [ML]=δMLcM CM M(L) .-MLn]MLn]-8 CM MM(L) CM(L) CM和分布分数δ,求出溶液中各型体的平衡浓度。 2.4平均配位数 平均配位数n表示金属离子络合配位体的平均数。设金属离子的总浓度为CML,配 位体的总浓度为C,配位体的平衡浓度为L],则n=cL一凹 n又称为生成函数。 CM n--四_+ML+2ML,]++nMLn-回 CM [M+[ML]+[ML2]+…+[MLn p,M]+2B2ML+…+n邱.ML] M]+B,[MIL]+B2 [MIL+..+B [MIL]" 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在络合滴定中,通常把被测金属离子M与EDTA之间的反应看作主反应,其它与之有 关的所有反应都看作副反应。如M与其它络合剂及OH之间的反应,EDTA与溶液中的H及 86
86 M + nL= MLn 第 n 级累积稳定常数: [ ] [ ][ ] n n M L ML β K K K 1 2 n = • •⋯• = 最后一级累积稳定常数又叫总稳定常数,总稳定常数与总不稳定常数互为倒数关系。 即: K 总稳·K 总不稳 = 1。 2.3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MLn络合物各型体的分布与络合剂 L 的浓度有关。设溶液中 M 离子的分析浓度为 cM, 络合剂 L 的游离浓度为[L],则根据物料平衡: [ ] [ ] [ ] [ ] M M ML ML2 MLn c = + + +⋯+ [ ] [ ][ ] [ ][ ] [ ][ ] n M β M L β M L β n M L 2 = + 1 + 2 +⋯+ [ ]( [ ] [ ] [ ] ) [ ] M (L) M 1 β L β L β L M α n n 2 = + 1 + 2 +⋯+ = ,根据分布分数的定义,得到: [ ] [ ] [ ] ( ) ( ) , α 1 M α M c M δ δ M M L M L 0 = M = = = [M] = δ M cM [ ] [ ][ ] [ ] ( ) [ ] ( ) , α β L M α β M L c ML δ δ M L 1 M L 1 M 1 = ML = = = [ ] ML M ML = δ c ┊ ┊ ┊ [ ] [ ][ ] [ ] ( ) [ ] ( ) [ ] MLn M M L n n M L n n M n MLn , MLn δ c α β L M α β M L c MLn δ = δ = = = = Mc 和分布分数δ,求出溶液中各型体的平衡浓度。 2.4 平均配位数 平均配位数 n 表示金属离子络合配位体的平均数。设金属离子的总浓度为 ML c ,配 位体的总浓度为 CL,配位体的平衡浓度为[L],则 [ ] , c c L n M L − = n 又称为生成函数。 [ ] ([ ] [ ] [ ] [ ]) [ ] [M] [ML] [ML ] [MLn] L ML 2 ML n MLn L c c L n 2 2 M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n 2 1 2 n n 2 1 2 M β M L β M L β M L β M L 2β M L nβ M L + + + + + + + = ⋯ ⋯ 。 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在络合滴定中,通常把被测金属离子 M 与 EDTA 之间的反应看作主反应,其它与之有 关的所有反应都看作副反应。如 M 与其它络合剂及 OH - 之间的反应,EDTA 与溶液中的 H + 及
其它金属离子之间的反应,反应产物MY与H或OH的反应等,都称为副反应。这些副反 应对主反应中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衡浓度会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可由其副反应系数 显示出来。 3.1副反应系数 3.1.1络合剂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a.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ay) 溶液中H矿与络合剂Y之间的副反应使得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 应。H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酸效应系数,用aL但表示。对于EDTA,则用ay但) 表示。 aY(H) _Yy]+Y+4,Y]++回Yy Y] [Y] [Y]+β[YH+B,YH+…+B[YIH Y] =1+B[H+B[H+…+B.H。 式中β”表示酸的累积质子化常数,[田表示溶液中甘的平衡浓度。αy但的含义:表 示未与H络合的DTA的总浓度Y是Y的平衡浓度[Y]的多少倍。如果没有副反应, [Y]=[Y小、ay间1。然而,实际测定总是在一定酸度下进行,F对DTA的副反应总是 存在的,故YY]ay1。酸度越大,pH值越小,H对DTA的副反应越严重,ay佃就 越大,而[Y]就越小,EDTA络合剂的络合物能力就越弱。 b.共存高子效应 若除了金属离子M与络合剂Y反应外,共存离子N也能与络合剂Y反应,降低Y的 平衡浓度,可看作Y的一种副反应。由共存离子引起的副反应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它的 副反应系数称为共存离子效应系数,用αYN表示: aY(N) (Y]_[Y]+[NY]=1+Ksv[N]. ] 若有多种共存离子N,N2,N,…,存在时,则 Y(N) Y][Y]+[N.Y]+[N2 Y]+.+[N.Y] [] =1+KNY [N]+KN.y N2]+..+KN.y [N] =1+ay()+aY(N)+.+ay(.)-n=ay()+ay()+.+ay(N.)-(-1). C.DTA的总副反应系数auy 87
87 其它金属离子之间的反应,反应产物 MY 与 H +或 OH -的反应等,都称为副反应。这些副反 应对主反应中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衡浓度会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可由其副反应系数 显示出来。 3.1 副反应系数 3.1.1 络合剂 Y 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a. 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α Y(H) 溶液中 H +与络合剂 Y 之间的副反应使得 Y 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 应。H +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酸效应系数,用α L(H)表示。对于 EDTA,则用α Y(H) 表示。 ( ) [ ] [ ] [ ] [ ] [ ] [ ] [Y] Y HY H Y H Y Y Y α 2 6 ' Y H + + + + = = ⋯ , [ ] [ ][ ] [ ][ ] [ ][ ] [Y] Y β Y H β Y H β Y H H 6 6 2 2 H + 1 + + + = ⋯ , [ ] [ ] [ ] H 6 6 H 2 2 H = 1+ β1 H + β H +⋯+ β H 。 式中 n βi 表示酸的累积质子化常数,[H]表示溶液中 H +的平衡浓度。 α Y(H) 的含义:表 示未与 H +络合的 EDTA 的总浓度 [ ] ’ Y 是 Y 的平衡浓度[Y]的多少倍。如果没有副反应, [Y ] [Y] ‘ = 、 αY(H) =1。然而,实际测定总是在一定酸度下进行,H +对 EDTA 的副反应总是 存在的,故[ ] [ ] Y Y ,α Y(H) 1 ' 〉 〉 。酸度越大,pH 值越小,H +对 EDTA 的副反应越严重, αY(H) 就 越大,而[Y]就越小,EDTA 络合剂的络合物能力就越弱。 b. 共存离子效应 若除了金属离子 M 与络合剂 Y 反应外,共存离子 N 也能与络合剂 Y 反应,降低 Y 的 平衡浓度,可看作 Y 的一种副反应。由共存离子引起的副反应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它的 副反应系数称为共存离子效应系数,用α Y(N) 表示: ( ) [ ] [ ] [ ] [ ] [ ] 1 K [N] Y Y NY Y Y α NY ' Y N = + + = = , 若有多种共存离子 N1,N2,N3,…,NN存在时,则 ( ) [ ] [ ] [ ] [ ] [ ] [Y] Y N Y N Y N Y Y Y α 1 2 n ' Y N + + + + = = ⋯ , [ ] [ ] [ ] 1 KNY N1 KN Y N2 KN Y Nn 2 n = + + +⋯+ , 1 α ( ) α ( ) α ( ) n Y N1 Y N2 Y Nn = + + +⋯+ − ( ) ( ) ( ) α α α ( 1) Y N1 Y N2 Y Nn = + +⋯+ − n − 。 c. EDTA 的总副反应系数αY
当体系中既有酸效应,又有共存离子效应存在时,EDTA的总副反应系数为: ay Y_g+HY]++胆Y]+NY] Y] -女y,创-周 Y [Y] =ay+ayN)-l。 其中,[Y表示未与金属离子M络合的EDTA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Y]表示溶液中 游离的Y的平衡浓度。 3.1.2金属高子M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a.络合效应与络合效应系数 当M与Y反应时,如有另一种络合剂L存在,且L能与M形成络合物,则主反应会受 到影响。这种由于其他络合剂存在使金属离子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络合效应 络合剂L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络合效应系数,用α表示。 M_M]+ML]+ML]++ML.」 QM(L) M M [M+B,M+B2ML+…+B.ML M =1+B,]+B2+…+B.[y。 QM表示:没有参加主反应的金属离子总浓度M游离金属离子浓度[M]的多少倍。 QM越大,表示金属离子被络合剂L络合的越完全,即副反应越严重。如果M无副反应, 则aM)-1。 b.金属高子的总副反应系数a 当溶液中有两种络合剂L和A同时与金属离子M发生副反应时,则其影响可用M的 总副反应系数αM表示: ][M]+[ML]+.+[ML][M]+[MA]+.+[MA][ M M M M =M+aMa-1。 如果溶液中有多种络合剂L,L2,L,…,L.同时与金属离子M发生副反应,则M的总 副反应系数aM为:aM=aML)+aML,)+…+aML.)-(h-l) 3.1.3络合物M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生成MY可与H生成酸式络合物MY,或与OH生成碱式络合物M(OHDY而发生副反 应,但由于酸式、碱式络合物一般不太稳定,故在多数的计算中都忽略不计。 88
88 当体系中既有酸效应,又有共存离子效应存在时,EDTA 的总副反应系数为: [ ] [ ] [ ] [ ] [ ] [ ] [Y] Y HY H Y NY Y Y α 6 '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 Y Y Y NY Y Y HY H6Y − + + + + + = ⋯ , = α Y(H) + α Y(N) −1。 其中, [ ] ' Y 表示未与金属离子 M 络合的 EDTA 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Y]表示溶液中 游离的 Y 的平衡浓度。 3.1.2 金属离子 M 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a. 络合效应与络合效应系数 当 M 与 Y 反应时,如有另一种络合剂 L 存在,且 L 能与 M 形成络合物,则主反应会受 到影响。这种由于其他络合剂存在使金属离子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络合效应。 络合剂 L 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络合效应系数,用α M (L)表示。 [ ] [ ] [ ] [ ] [ ] [ ] [M] M ML ML ML M M α 2 n ' M(L) + + + + = = ⋯ , = [ ] [ ][ ] [ ][ ] [ ][ ] [M] M β M L β M L β M L n n 2 + 1 + 2 +⋯+ , [ ] [ ] [ ] n 1 β L β L β n L 2 = + 1 + 2 +⋯+ 。 α M(L)表示:没有参加主反应的金属离子总浓度[ ] M' 游离金属离子浓度[M]的多少倍。 αM(L)越大,表示金属离子被络合剂 L 络合的越完全,即副反应越严重。如果 M 无副反应, 则α M(L)=1。 b. 金属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α M 当溶液中有两种络合剂 L 和 A 同时与金属离子 M 发生副反应时,则其影响可用 M 的 总副反应系数α M 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M M M MA MA M M ML ML M M α n m ' M − + + + + + + + = = ⋯ ⋯ , = α M(L) + α M(A) −1。 如果溶液中有多种络合剂 L1,L2,L3,…,Ln同时与金属离子 M 发生副反应,则 M 的总 副反应系数α M 为: ( ) ( ) ( ) α α α α (n 1) M M L1 M L2 M Ln = + +⋯+ − − 3.1.3 络合物 MY 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生成 MY 可与 H +生成酸式络合物 MHY,或与 OH -生成碱式络合物 M(OH)Y 而发生副反 应,但由于酸式、碱式络合物一般不太稳定,故在多数的计算中都忽略不计
3.2条件稳定常数 络合物的稳定性,即络合反应的完全程度,由MY的稳定常数Ky的大小来表示。 KMy值是不受溶液浓度、酸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称为绝对稳定常数。Ky在一 定的温度下是一定值。当溶液中有副反应存在时,用绝对稳定常数KMY来表示反应进行 的程度,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必须要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条件稳定常数Ky来表示反 应进行的程度,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MY) OMY MY] MY M'Y]OM May [Y] aMOY 取对数,得:IgK MY=lgKy-lgaM-lgay+IgaMY ≈IgK MY-lgaM-lgay( MY 在一定条件下,aM和Qy均为定值,因此KMy在一定条件下是个常数。因它是随 条件而变的,故称之为条件稳定常数,在有的书中也称之为表现稳定常数。 4.金属离子指示剂 4.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在络合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络合物的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 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In能与金属离子M形成有色络合物MIn,In与MIn应具有不同的颜色: M+In(甲色)=MIn(乙色)。 随着EDTA的加入,金属离子逐步被络合。当接近化学计量点时,已与指示剂络合的 金属离子被EDTA夺取,使指示剂In游离出来,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MIn(乙色)+Y=MY+In(甲色)。 金属离子的显色剂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用作金属离子指示剂。金属离子指示 剂应具备下列条件: a. 显色络合物(MIn)与指示剂(In)的颜色应显著不同。 b.显色反应应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变色可逆性。 c. 显色络合物的稳定性要适当。它既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但又要比该金属离子的 EDTA络合物的稳定性小。 d.金属离子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便于贮藏和使用。 此外,显色络合物应易溶于水,如果生成胶体溶液或沉淀,则会使变色不明显。特 别应该注意的是:许多金属指示剂不仅具有络合剂的性质,而且本身常是多元弱酸式或 多元弱碱,能随溶液H变化而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络黑T,它是一个三元弱酸,在溶 液在存在下列平衡: 89
89 3.2 条件稳定常数 络合物的稳定性,即络合反应的完全程度,由 MY 的稳定常数 K MY 的大小来表示。 K MY 值是不受溶液浓度、酸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称为绝对稳定常数。 K MY在一 定的温度下是一定值。当溶液中有副反应存在时,用绝对稳定常数 K MY来表示反应进行 的程度,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必须要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条件稳定常数 ' K MY 来表示反 应进行的程度,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 ) ] [ ][ ] [ ] [ ] [ ] M Y MY MY M Y MY ' ' ' 'MY α α α K α M α Y α MY M Y MY K = = = 取对数,得: MY M Y MY 'MY lgK = lgK − lgα − lgα + lgα lgK lgα lgα ( MY ) ≈ MY − M − Y 在一定条件下, α M 和 αY 均为定值,因此 ' K MY 在一定条件下是个常数。因它是随 条件而变的,故称之为条件稳定常数,在有的书中也称之为表现稳定常数。 4.金属离子指示剂 4.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在络合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络合物的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 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 In 能与金属离子 M 形成有色络合物 MIn,In 与 MIn 应具有不同的颜色: M + In (甲色)= MIn(乙色)。 随着 EDTA 的加入,金属离子逐步被络合。当接近化学计量点时,已与指示剂络合的 金属离子被 EDTA 夺取,使指示剂 In 游离出来,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MIn(乙色)+ Y = MY + In(甲色)。 金属离子的显色剂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用作金属离子指示剂。金属离子指示 剂应具备下列条件: a. 显色络合物(MIn)与指示剂(In)的颜色应显著不同。 b. 显色反应应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变色可逆性。 c. 显色络合物的稳定性要适当。它既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但又要比该金属离子的 EDTA 络合物的稳定性小。 d. 金属离子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便于贮藏和使用。 此外,显色络合物应易溶于水,如果生成胶体溶液或沉淀,则会使变色不明显。特 别应该注意的是:许多金属指示剂不仅具有络合剂的性质,而且本身常是多元弱酸式或 多元弱碱,能随溶液 pH 变化而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络黑 T,它是一个三元弱酸,在溶 液在存在下列平衡:
H2ln二H HIn2--H* +H+ *H天 红色 蓝色 橙色 pH12 络黑T与许多阳离子能形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显然,络黑T只有在pH为8~11时才 能作为金属指示剂来使用。所以使用金属指示剂,必须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范围。 4.2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由于金属指示剂一般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要在一定的酸度下使用,络合平衡为: M+In MIn 条件稳定常数为:KM= MIn] M In 当达到指示剂的变色点时,[Ⅲn]=[In],则上式可表示为: pM=IgK MIn =IgK MIn -Iga i(H) 选择金属指示剂时,应使指示剂的变色点pM,也就是滴定终点pMep与化学计量点 pMsp尽量一致。 4.3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应有敏锐的颜色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发生MI络 合物颜色不变或者变化非常缓慢的现象,前者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后者称为指示剂 的僵化现象。 a.产生指示剂封闭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溶液中存在某些离子与指示剂形成十分稳定 的有色络合物,且比该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螯合物还稳定,以致到达化学计量点时, 滴入过量的EDTA,指示剂也不能释放出来,造成颜色不变的现象。通常可以加入适当的 掩蔽剂消除。 b.产生指示剂僵化现象的原因:是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络合物, 虽然它的稳定性比该金属离子与EDTA生成的螯合物稳定性还差,但置换反应速度缓慢, 使终点拖长。一般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或加热可消除。 5.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络合滴定与酸碱滴定相似,若以EDTA为滴定剂,大多数金属离子M与Y形成1:1 型络合物,可视M为酸,Y为碱,与一元酸碱滴定类似。但是M有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 Y有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所以络合滴定要比酸碱滴定复杂。酸碱滴定中K,或K是 不变的,而在络合滴定中Y的KMy是随滴定体系中反应的条件而变化。欲使滴定过程 中KY基本不变,常用酸碱缓冲溶液控制酸度。 5.1络合滴定曲线 设金属离子M的初始浓度为c,体积为VmL,用等浓度的滴定剂Y滴定,滴入 90
90 − + + − + + − + − + − 2 3 2 In H H HIn H H H In 红色 蓝色 橙色 pH<6 pH 8~11 pH>12 络黑 T 与许多阳离子能形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显然,络黑 T 只有在 pH 为 8~11 时才 能作为金属指示剂来使用。所以使用金属指示剂,必须要注意选用合适的 pH 范围。 4.2 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由于金属指示剂一般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要在一定的酸度下使用,络合平衡为: M + In = MIn 条件稳定常数为: [ ] [ ][ ] ' 'MIn M In MIn K = 当达到指示剂的变色点时,[HIn]=[In ’ ],则上式可表示为: MIn In(H) 'MIn pM = lgK = lgK − lgα 选择金属指示剂时,应使指示剂的变色点 pM,也就是滴定终点 pMep 与化学计量点 pMsp 尽量一致。 4.3 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应有敏锐的颜色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发生 MIn 络 合物颜色不变或者变化非常缓慢的现象,前者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后者称为指示剂 的僵化现象。 a.产生指示剂封闭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溶液中存在某些离子与指示剂形成十分稳定 的有色络合物,且比该金属离子与 EDTA 形成的螯合物还稳定,以致到达化学计量点时, 滴入过量的 EDTA,指示剂也不能释放出来,造成颜色不变的现象。通常可以加入适当的 掩蔽剂消除。 b.产生指示剂僵化现象的原因:是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络合物, 虽然它的稳定性比该金属离子与 EDTA 生成的螯合物稳定性还差,但置换反应速度缓慢, 使终点拖长。一般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或加热可消除。 5.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络合滴定与酸碱滴定相似,若以 EDTA 为滴定剂,大多数金属离子 M 与 Y 形成 1:1 型络合物,可视 M 为酸,Y 为碱,与一元酸碱滴定类似。但是 M 有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 Y 有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所以络合滴定要比酸碱滴定复杂。酸碱滴定中 Ka 或 Kb 是 不变的,而在络合滴定中 MY 的 ' K MY 是随滴定体系中反应的条件而变化。欲使滴定过程 中 ' K MY 基本不变,常用酸碱缓冲溶液控制酸度。 5.1 络合滴定曲线 设金属离子 M 的初始浓度为 Mc ,体积为 VM mL ,用等浓度的滴定剂 Y 滴定,滴入
的体积为VmL,则滴定分数为p= 义根据物料平衡和络合平衡方程式,得到下列方 [M]+[MY]= VMCM =CM VM+Vy 程组: [Y]+[MY]-Vyey-oe-gc MY MY] 由方程组得到下列络合滴定曲线方程: KMy [M]+KMyC(-1)+1M]-C=0 当已知Kw,c和p值,或己知KMY,c,VMVy时,便可由此方程求得[M. 以pM对o,或对V,作图,即得滴定曲线。注意:当M,Y或Y有副反应时,必须用KMY 代替Ky,用M代替M。 由滴定曲线可以看出影响络合滴定中pWM突跃大小的主要因素是Ky和c。c的 大小取决于cM和cY。当CM,cy越大,c越大:所以M突跃就越大。KMY值取决 于KMY,aM和ay值的大小:因而KMy越大,则Ky越大,pM突跃也大。体系的酸 度越大,αy越小,则Kw越小,所以pM突跃越小。当缓冲溶液或其它辅助络合剂对M 有络合效应时,a就变小,则Ky就小,所心pM突跃就小。 5.2终点误差 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叫终点误差。在化学计量点时, Y=Mbp:但在终点时,如果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即Y≠M就产生了 终点误差。计算公式为: TE%=( -M×100% (1) CM ApM'=PM.P-pM Mp=Mlp.10-APM (2) 同理可得Vlp=Ye10y (3) 在任何情况下,关系式KMw= M M 都成立,所以 pMep+pYcp IgK MYep-IgMYp (4) pMsp pYsp =IgKMs-lgMYsp (5) 当化学计量点与终点非常接近时, 91
91 的体积为 VYmL ,则滴定分数为 M Y V V φ = 根据物料平衡和络合平衡方程式,得到下列方 程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Y MY K φc φc V V V c Y MY c V V V c M MY MY sp M sp Y M Y Y Y sp M M Y M M 由方程组得到下列络合滴定曲线方程: K [M] [K c (φ 1) 1][M] c 0 sp M sp MY M 2 MY + − + − = 当已知K MY , sp Mc 和 φ 值,或已知 K MY , sp Mc , M Y V V 时,便可由此方程求得[M]。 以 pM 对 φ ,或对 VY作图,即得滴定曲线。注意:当 M,Y 或 MY 有副反应时,必须用 ' K MY 代替 K MY ,用[ ] M' 代替[M]。 由滴定曲线可以看出影响络合滴定中 pM ‘突跃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K MY和 sp Mc 。 sp Mc 的 大小取决于 Mc 和 Yc 。当 Mc , Yc 越大, sp Mc 越大;所以 pM ‘突跃就越大。 ' K MY 值取决 于 K MY ,αM 和αY 值的大小;因而 K MY 越大,则 ' K MY 越大,pM ’突跃也大。体系的酸 度越大, αY 越小,则 ' K MY越小,所以 pM ‘突跃越小。当缓冲溶液或其它辅助络合剂对 M 有络合效应时,αM 就变小,则 ' K MY就小,所心 pM ’突跃就小。 5.2 终点误差 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叫终点误差。在化学计量点时, [ ] [ ]SP ' SP Y' = M ;但在终点时,如果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即[ ] [ ]ep ' ep Y' ≠ M 就产生了 终点误差。计算公式为: [ ] [ ] 0 0 eP M ep ' ep ' 0 0 100 c Y M TE × − = (1) 令 [ ] [ ] ' ΔpM SP ' eP ' ' sp ' eP ' ΔpM pM pM , M M 10 − = − = • (2) 同理可得 [ ] [ ] ΔpY SP ' eP ' Y Y 10 − = • (3) 在任何情况下,关系式 [ ] [ ][ ] ' ' ' 'MY M Y MY K = 都成立,所以 [ ]eP ' ' MYep ' eP ' pMeP + pY = lgK − lg MY (4) [ ]SP ' ' MYsp 'SP ' pMSP + pY = lgK − lg MY (5) 当化学计量点与终点非常接近时
可认为KMwp≈KY:MYsP≈MYp 由(4)、(5),两式得pMp+pYp=pMp+pY 即△pM=-△pY (6) 又在化学计量点时,【 =-yl- CM (7) 因为终点与化学计量点比较接近,所以c≈c阳。 把(2)、(3(6)、(7)及c=c"代入(1)式,并整理得: 10APM-10-APM TE%= ×100% (8) 8式就是林邦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由推导过程可知:只有在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相差 不大时,才能用此式计算终点误差。 5.3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 在络合滴定分析中,尽可能采用直接滴定法。但有时由于被测金属离子没有合适的 指示剂,或是与配位体反应较慢等原因,不得不采用返滴定的方法。对于返滴定终点误 差的求算,有关文献虽有介绍,但对影响终点误差的一些因素,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 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倒并讨论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的具体算式及其影响 因素。 5.3.1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 为了讨论和书写方便,本文以溶液中不存在副反应的情况来讨论,离子的电荷皆略去。 如果溶液中存在副反应时,将本文中的KMY、Ky、[Y]。·[Y],、△,Y及KN等分 别用KMw、Kw[Y],·[Y]。、△,Y及Ka等来代替即可。条件稳定常数的定 义及其计算方法与教材相同。返滴定金属离子N与金属指示剂In生成Nn的稳定常数为 KNn,络合剂EDTA(Y)的过量倍数用n表示,终点和化学计量点分别用(cp)及(sp) 表示,被测金属离子M在终点和化学计量点时的分析浓度分别用C州和CP表示。M、N 与Y的反应表示如下: KMY= MY] M+Y=MY [M[Y] [NY] N+Y=NY [N[Y] 当返滴定到达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的平衡为:[YI,=[N,+[M]。在终点时, 由于[Y]≠[N+[M。’则产生的误差为 92
92 可认为K K ,[MY ] [MY ]ep ' SP ' ' MYep 'MYsp ≈ ≈ 由(4)、(5),两式得 ' sp ' sp ' ep ' pMep + pY = pM + pY 即 ' ' ΔpM = −ΔpY (6) 又在化学计量点时,[ ] [ ] 'MY sp M SP ' SP ' K c M = Y = (7) 因为终点与化学计量点比较接近,所以 ep M SP Mc ≈ c 。 把(2)、(3)、(6)、(7)及 ep M SP Mc = c 代入(1)式,并整理得: 0 0 SP M 'MY ΔPM ΔPM 0 0 100 K c 10 10 TE ' ' × − = − (8) 8 式就是林邦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由推导过程可知:只有在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相差 不大时,才能用此式计算终点误差。 5.3 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 在络合滴定分析中,尽可能采用直接滴定法。但有时由于被测金属离子没有合适的 指示剂,或是与配位体反应较慢等原因,不得不采用返滴定的方法。对于返滴定终点误 差的求算,有关文献虽有介绍,但对影响终点误差的一些因素,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 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倒并讨论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的具体算式及其影响 因素。 5.3.1 络合返滴定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 为了讨论和书写方便,本文以溶液中不存在副反应的情况来讨论,离子的电荷皆略去。 如果溶液中存在副反应时,将本文中的 KMY 、 KNY 、[ ] ep Y 、[ ] sp Y 、 ∆PY 及 KNIn 等分 别用 ' K MY、 ' K NY 、 ' ep ⎡ ⎤ Y ⎣ ⎦ 、 ' sp ⎡ ⎤ Y ⎣ ⎦ 、 ' ∆pY 及 ' K NIn 等来代替即可。条件稳定常数的定 义及其计算方法与教材相同。返滴定金属离子 N 与金属指示剂 In 生成 NIn 的稳定常数为 ' K NIn ,络合剂 EDTA(Y)的过量倍数用 n 表示,终点和化学计量点分别用(ep)及(sp) 表示,被测金属离子 M 在终点和化学计量点时的分析浓度分别用 ep CM 和 sp CM 表示。M、N 与 Y 的反应表示如下: M + Y = MY [ ] [ ][ ] MY MY K = M Y N + Y = NY [ ] [ ][ ] NY NY K = N Y 当返滴定到达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的平衡为: [ ] [ ] [ ] sp sp sp Y N M = + 。在终点时, 由于[ ] [ ] [ ] sp sp sp Y N M ≠ + ,则产生的误差为
TE%-,--Ml×10% (1) CS (1)是文献中介绍的定义式子。从(1)式难以看出影响返滴定终点误差的一些因素, 也不便于直接进行计算。因此有必要进一不推导出具体的计算表达式。 设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的pN值之差为△pN,即△pN=pNp-pN即 则 [N]ep =[N]sp10-nN (2) 同理 [Ylp=[YIp.10-APY =([N]+[Ml).10-4 (3) 由 [NY] KwN可 可得 PNep+pYep =1gKNy -lg[NY]pNp+pY=lgKNy -lg[NY] 若终点与化学计量点接近时,[NY],≈[NYl,则 △pN=-△ApY (4) N与MY发生的置换反应如下: N+MY=M+NY f=K=[NY][M] KMy [N][MY] 在终点和化学计量点时,则分别有 [MI= llf、cgNl,f=N-=N。Io-5 NYl, nc (ML-MYLN)NLINI (6) NY] nc 当返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 NY [NY] nc Kw=N,N。NN+Mp)Na+S [N= nc (7) Kw(I+-) 将(2)、(3八(4)、(⑤以、(6)及(7式代入(1)式中,并认为C0≈C州,整理后得到 TE%= 1-104v-10-)×100% (8) VKwc界'KMc7 (8)式是返滴定终点误差计算的具体表达式。(8)式中的△N值由(7)式和 pNp=lgKn计算。 5.3.2对公式(8)的讨论 93
93 [ ] [ ] [ ] ep ep ep 0 0 0 0 ep M Y N M TE 100 C − − = × (1) (1)是文献中介绍的定义式子。从(1)式难以看出影响返滴定终点误差的一些因素, 也不便于直接进行计算。因此有必要进一不推导出具体的计算表达式。 设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的 pN 值之差为 ∆pN ,即 ep sp ∆ − pN=pN pN 则 [ ] [ ] ΔpN N eP N SP 10 − = • (2) 同理 [ ] [ ] [ ] [ ] Δpy sp sp ΔpY Y eP Y SP 10 ( N M ) 10 − − = • = + • (3) 由 [ ] [ ][ ] NY NY K = N Y 可得 ep ep NY [ ] ep pN pY lg K lg NY + = − 和 sp sp NY [ ] sp pN pY lg K lg NY + = − 若终点与化学计量点接近时,[ ] [ ] ep sp NY NY ≈ ,则 ∆ = −∆ pN pY (4) N 与 MY 发生的置换反应如下: N + MY = M + NY [ ][ ] [ ][ ] NY MY K NY M f = = K N MY 在终点和化学计量点时,则分别有 [ ] [ ] [ ] [ ] [ ] [ ] [ ] ΔpN ep ep ep sp M ep M ep ep ep ep N 10 n f N n f N f nc c NY MY N f M − = ≈ = = • (5) [ ] [ ] [ ] [ ] [ ] [ ] sp sp sp M sp M sp sp sp sp N n f N f nc c NY MY N f M = ≈ = (6) 当返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 [ ] [ ] [ ] [ ] [ ] [ ] [ ] [ ] ) n f N (1 nc N ( N M ) NY N Y NY K 2 sp sp M sp sp sp sp sp sp sp NY + ≈ + = = [ ] ) n f K (1 nc N NY sp M sp + = (7) 将(2)、(3)、(4)、(5)、(6)及(7)式代入(1)式中,并认为 sp ep C C M M ≈ ,整理后得到 (10 10 ) 100% 1 % = + − × ∆pN −∆pN sp MY M sp NY M K c K c n TE (8) (8)式是返滴定终点误差计算的具体表达式。(8)式中的 ∆pN 值由(7)式和 ep NIn pN lg K = 计算。 5.3.2 对公式(8)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