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文论十则 上海市复旦中学邓璐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能够大致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以及郑板桥“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的观点。 2、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在较深层次上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3、培养和提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在广泛的联系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去 学习文论的基本 说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 课,让学生了解文论著述的特点与代表性名家王国维及郑燮的观点。同时,本文价值在于,从观念 与方法上,对学生自学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现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间接的借 鉴意义。 因为课文由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与郑燮板桥题画三则组成。考虑到二者的特点以及学生 学习能力。决定将前者作为课堂师生详解讨论的内容,而后者设置成为课后实践操作练习。一方面 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形式更为多样;同时训陈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 材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结合实例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了解古典文论的 解读方法。 难点:迁移学习,在学习王国维文论基础上,自主学习郑板桥文论三则,形成深层次解读鉴赏诗词 作品的能力。 说明 关于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应该有三层含义,其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其二、情景 尚“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其三、“真情感”、“真景物”需要真切鲜明的表达。同时
1 二十四、文论十则 上海市复旦中学 邓 璐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能够大致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以及郑板桥“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的观点。 2、 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在较深层次上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3、 培养和提升收集材料 、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在广泛的联系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去 学习文论的基本。 说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 课,让学生了解文论著述的特点与代表性名家王国维及郑燮的观点。同时,本文价值在于,从观念 与方法上,对学生自学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现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间接的借 鉴意义。 因为课文由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与郑燮板桥题画三则组成。考虑到二者的特点以及学生 学习能力。决定将前者作为课堂师生详解讨论的内容,而后者设置成为课后实践操作练习。一方面 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形式更为多样;同时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 材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结合实例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了解古典文论的 解读方法。 难点:迁移学习,在学习王国维文论基础上,自主学习郑板桥文论三则,形成深层次解读鉴赏诗词 作品的能力。 说明 关于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应该有三层含义,其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其二、情景 尚“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其三、“真情感”、“真景物”需要真切鲜明的表达。同时
境界从更小的范畴,又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大境界”与“小境界”等等。我 们这里选取的文段,主要侧重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包括作者的感受、作者的表现角度来讨论作品境 界的创造,并且还分析了关于作者本身的修养与其所创造的境界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而学会以下方法培养自身能力,是比较重要的。首先,将 一些看似零散的语段进行理解、综合分析后,能够提炼岀其观点;其次,是能够将所提炼岀的观点 作为自己鉴赏作品的指导;其三,是将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进行同类阅读的迁移,这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设计学案1、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人间词话》1、课前查阅王国维资1、通过学习前预习 七则选文,并查阅及熟悉本课文|料、阅读《人间词话》|任务的布置,培养 所引词作 七则选文,并熟悉本课学生收集、整理分 文所引词作原文 析材料的意识与 能力,并给予一定 2、这七则语段看似零散地从《人间|2、同学间交流读书成的方法指引。 词话》中选取出来,是否具有中心果,对于所选文论所能2、相互间的交流,通 论题?假若是的话,请归纳中心论反映的王国维的观点及过个体差异性的 题,并厘清语段间的关系 其内涵形成初步认识 体验,促进学生对 自身长处与缺陷 的认识。并对他人 成功之处加以借 设疑导学1、要求学生提炼概括《人间词话》1、默读所有语段 1、培养学生抽象概 整体把握 七则的中心论题 2、根据课前预习,在括与综合分析能 2、要求学生根据中心论题,厘清语课堂中运用清晰的力 段间的关系,并用简练清晰的语|语言表达提炼概括|2、注重课堂教学中, 言进行表述 中心论题 学生口头语言表 (参考答题 3、结合自己对所选七达简明扼要,思路 2
2 境界从更小的范畴,又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大境界”与“小境界”等等。我 们这里选取的文段,主要侧重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包括作者的感受、作者的表现角度来讨论作品境 界的创造,并且还分析了关于作者本身的修养与其所创造的境界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而学会以下方法培养自身能力,是比较重要的。首先,将 一些看似零散的语段进行理解、综合分析后,能够提炼出其观点;其次,是能够将所提炼出的观点, 作为自己鉴赏作品的指导;其三,是将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进行同类阅读的迁移,这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设计学案 1、 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人间词话》 七则选文,并查阅及熟悉本课文 所引词作。 2、这七则语段看似零散地从《人间 词话》中选取出来,是否具有中心 论题?假若是的话,请归纳中心论 题,并厘清语段间的关系。 1、课前查阅王国维资 料、阅读《人间词话》 七则选文,并熟悉本课 文所引词作原文。 2、同学间交流读书成 果,对于所选文论所能 反映的王国维的观点及 其内涵形成初步认识。 1、 通过学习前预习 任务的布置,培养 学生收集、整理分 析材料的意识与 能力,并给予一定 的方法指引。 2、 相互间的交流,通 过个体差异性的 体验,促进学生对 自身长处与缺陷 的认识。并对他人 成功之处加以借 鉴。 设疑导学 整体把握 1、 要求学生提炼概括《人间词话》 七则的中心论题 2、 要求学生根据中心论题,厘清语 段间的关系,并用简练清晰的语 言进行表述。 (参考答题: 1、 默读所有语段 2、 根据课前预习,在 课堂中运用清晰的 语言表达提炼概括 中心论题 3、 结合自己对所选七 1、 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与综合分析能 力。 2、 注重课堂教学中, 学生口头语言表 达简明扼要,思路
1、中心论题在于“境界说”与“诗则文论的理解,阐清晰的训练。 人修养”两个。 述各语段与中心论 2、①第1-3语段就王国维标举的题之间的关系。 “境界”内涵及其分类进行了阐述。 其中第2语段对境界的内涵进行了 界定。第1、3语段分别就境界中的 有我无我之境”及“大小之境” 进行举例分析 ②第4-7语段就作家本身的素质修 养、观察生活的能力与方式表述了 自己的意见 ③诗人个人的修养也作用于其作品 的境界。) 深入研读,1、请学生熟读第二语段,分析后回1、学生熟读,并运用圈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把握内涵之答:这里“境界”的内涵有几层划评注的方式写出自己识,训练学生的质疑 含义? 对“境界”内涵层次的能力。深化学生的阅 2、请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第一语段理解,之后可以进行小读认识 境界” ①“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组的讨论。最后进行总 的区分根据是什么? 结性发言 2、培养学生对于关键 ②“有我之境”是不是指感情个2、在三个问题的引导词语的敏感度 性鲜明强烈的境界?同样“无我之下,对境界的分类中“有 境”是不是指不带作者任何主观感我之境”与“无我之境”3、仍然注重学生分析 情与个性特点的境界?理由是什的涵义,进行正确的理材料、综合材料的意 么?(结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解。并可以进行口头条识与能力的发展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理清晰的阐述 句作具体示范分析) 4基于语言概述能力 ③仔细品读“古人为词,写有我3、思考并回答,为何境|培养的需要 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 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5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3 1、中心论题在于“境界说”与“诗 人修养”两个。 2、①第 1-3 语段就王国维标举的 “境界”内涵及其分类进行了阐述。 其中第 2 语段对境界的内涵进行了 界定。第 1、3 语段分别就境界中的 “有我无我之境”及“大小之境” 进行举例分析。 ②第 4-7 语段就作家本身的素质修 养、观察生活的能力与方式表述了 自己的意见 ③诗人个人的修养也作用于其作品 的境界。) 则文论的理解,阐 述各语段与中心论 题之间的关系。 清晰的训练。 深入研读, 把握内涵之 一: “境界” 1、 请学生熟读第二语段,分析后回 答:这里“境界”的内涵有几层 含义? 2、 请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第一语段 ①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区分根据是什么? ②“有我之境”是不是指感情个 性鲜明强烈的境界?同样“无我之 境”是不是指不带作者任何主观感 情与个性特点的境界?理由是什 么?(结合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作具体示范分析) ③仔细品读“古人为词,写有我 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 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一 1、学生熟读,并运用圈 划评注的方式写出自己 对“境界”内涵层次的 理解,之后可以进行小 组的讨论。最后进行总 结性发言。 2、在三个问题的引导 下,对境界的分类中“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涵义,进行正确的理 解。并可以进行口头条 理清晰的阐述。 3、思考并回答,为何境 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训练学生的质疑 能力。深化学生的阅 读认识。 2、培养学生对于关键 词语的敏感度 3、仍然注重学生分析 材料、综合材料的意 识与能力的发展。 4 基于语言概述能力 培养的需要 5 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句,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4、在综合三个语段的分的观念进行文论的学 3、请学生阅读第三语段并回答“不析后,对王国维的“境习。 以是而分优劣”中的“是”指代何界说”的内涵及分类进 物?为何不以“是”分优劣? 行相对综合的概述 4、请学生结合三个语段的分析,综 合整理后,给予王国维的“境界说 一个相对完整综合的概述。 实践运用 要求学生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运用所学知识,对李通过实践练习,使 说”鉴赏李煜《浪淘沙》的意境。煜的《浪淘沙》意境进|学生利用所学内容, 帘外雨潺,春意阑珊。罗衾|行鉴赏 更深层次解读鉴赏诗 词作品,增强审美能 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 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 春去也,天上人间 深入研读:请学生整体性朗读第47语段,学生在启发与思考过程 丰富内涵之概括四个语段,分别是从哪几个角中能够领悟到: 度入手,探讨诗人的修养问题?其一,在于诗人的人格 提示要点: 与真切,以及成长的阅 “诗人修①为何王国维认为周介存颠倒黑历与性情 养”与境界白?理由何在? 其二,在于强调后天修 ②人生三境界之说,在王氏的《文养的必要性。 学小言》)、《人间词话》中稍作修改,其三,在于具体的技巧 并被作者本人反复引用。可见是其性的培养 得意之作。它强调的三境界其实反其四,很为重要的是作 映了作者对什么的重视? 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 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与“能入”与“能出” 具体含义是什么?
4 句,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3、请学生阅读第三语段并回答“不 以是而分优劣”中的“是”指代何 物?为何不以“是”分优劣? 4、请学生结合三个语段的分析,综 合整理后,给予王国维的“境界说” 一个相对完整综合的概述。 4、在综合三个语段的分 析后,对王国维的“境 界说”的内涵及分类进 行相对综合的概述。 的观念进行文论的学 习。 实践运用 要求学生根据王国维的“境界 说”鉴赏李煜《浪淘沙》的意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 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 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 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 春去也,天上人间! 运用所学知识,对李 煜的《浪淘沙》意境进 行鉴赏。 通过实践练习,使 学生利用所学内容, 更深层次解读鉴赏诗 词作品,增强审美能 力。 深入研读; 丰富内涵之 二: “诗人修 养”与境界 请学生整体性朗读第 4—7 语段, 概括四个语段,分别是从哪几个角 度入手,探讨诗人的修养问题? 提示要点: ①为何王国维认为周介存颠倒黑 白?理由何在? ②人生三境界之说,在王氏的《文 学小言》、《人间词话》中稍作修改, 并被作者本人反复引用。可见是其 得意之作。它强调的三境界其实反 映了作者对什么的重视? 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 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启发与思考过程 中能够领悟到: 其一,在于诗人的人格 与真切,以及成长的阅 历与性情。 其二,在于强调后天修 养的必要性。 其三,在于具体的技巧 性的培养 其四,很为重要的是作 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 与“能入”与“能出
实践运用 引入李煜《虞美人》与高二曾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在实践运用中,体会 经学过的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一首词作从诗人的修养名家在实践与历朝历 舍》二词。请学生二选一,讨论分与其作品呈现的境界二代的累积淘洗中所积 析,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境界之间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累的理论精华。并学 的关系。 行作品赏析。 会迁移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 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 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拓展总结 要求学生朗诵七则文论,在读朗读七则文论,在读中1、运用朗读反刍。使 深层理解中,进行整体的回顾与体味 进行体味与回顾 学生在读中对王 国维的观点进行 更深层的理解 2、希望对学生自行 深入阅读研究文 学作品起到直接
5 实践运用 引入李煜《虞美人》与高二曾 经学过的秦观的《踏莎行 郴州旅 舍》二词。请学生二选一,讨论分 析,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境界之间 的关系。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 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 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 一首词作从诗人的修养 与其作品呈现的境界二 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 行作品赏析。 在实践运用中,体会 名家在实践与历朝历 代的累积淘洗中所积 累的理论精华。并学 会迁移。 拓展总结 深层理解 要求学生朗诵七则文论,在读 中,进行整体的回顾与体味。 朗读七则文论,在读中 进行体味与回顾。 1、 运用朗读反刍。使 学生在读中对王 国维的观点进行 更深层的理解。 2、 希望对学生自行 深入阅读研究文 学作品起到直接
指导与间接指导 的作用。 阅读迁移 1、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人间1、尝试进行独立的资本课节选的文论十 郑板桥 词话》七则所学方法,对郑板桥的料整理与分析,并则,用同一方式进行 题画三则文论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简要概抽象概括出三则文教学过于雷同。将部 括郑板桥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字的主要观点。分设计成实践练习形 2、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引导|2、(1)挖掘自身对语式,可以改变课堂节 (1)阐述文中“意在笔先者 言的敏感能力,培奏与形式。同时培养 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中养自己的质疑能学生自主阅读文论的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具体含力 方法与能力,实现同 (2)在自身理解消化类迁移 (2)“然有成竹无成竹,其的基础上,参照老师提 实只是一个道理。”中这个“道理”出的关键问题引导自身 指的是什么? 对语段的深层理解。 3举一反三:郑板桥所说的“意3、进行理解与联想,在 在笔先,趣在法外”的道理不限于自身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绘画,请另举例说明。 中,进行举一反三、触 4、体会郑板桥题画三则语言表|类旁通地举例 达的美感 4、学会发现、体会并欣 赏每则文论不同的语言 思路点拨 教师也可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与一定共性的诗词作品,这组作品最好能契合课文所选取的文论 十则。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对这组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感知进行文学批评的 方法与角度。再通过小组间成果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与不同的意见。最后结合课文所 选的文论十则,赏析名家是如何进行文论创作的;通过对大家的文论著作的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 文论的精要之处。这一教学思路中,更能给予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所选作 品的精当与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6 指导与间接指导 的作用。 阅读迁移 郑板桥 题画三则 1、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人间 词话》七则所学方法,对郑板桥的 文论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简要概 括郑板桥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2、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引导 (1)阐述文中“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中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具体含 义。 (2)“然有成竹无成竹,其 实只是一个道理。”中这个“道理” 指的是什么? 3、举一反三:郑板桥所说的“意 在笔先,趣在法外”的道理不限于 绘画,请另举例说明。 4、体会郑板桥题画三则语言表 达的美感 1、 尝试进行独立的资 料整理与分析,并 抽象概括出三则文 字的主要观点。 2、 (1)挖掘自身对语 言的敏感能力,培 养 自 己 的 质 疑 能 力。 (2)在自身理解消化 的基础上,参照老师提 出的关键问题引导自身 对语段的深层理解。 3、进行理解与联想,在 自身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中,进行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地举例。 4、学会发现、体会并欣 赏每则文论不同的语言 特点。 本 课 节选 的文论十 则,用同一方式进行 教学过于雷同。将部 分设计成实践练习形 式,可以改变课堂节 奏与形式。同时培养 学生自主阅读文论的 方法与能力,实现同 类迁移。 思路点拨 教师也可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与一定共性的诗词作品,这组作品最好能契合课文所选取的文论 十则。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对这组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感知进行文学批评的 方法与角度。再通过小组间成果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与不同的意见。最后结合课文所 选的文论十则,赏析名家是如何进行文论创作的;通过对大家的文论著作的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 文论的精要之处。这一教学思路中,更能给予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所选作 品的精当与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练习举隅——迁移能力训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 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王士禛)所谓‘神韵’,尤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为何标举“境界”就能“探其本”呢?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严羽“兴 趣”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的异同
7 练习举隅——迁移能力训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 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王士禛)所谓‘神韵’,尤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为何标举“境界”就能“探其本”呢?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严羽“兴 趣”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