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赏析练习 班级姓名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登)(2)水何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③)山岛竦峙(通“耸”, 高)(立) (4)星汉灿烂(银河)(5)秋风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6)造化钟神秀(大自 然)(聚集)(7)阴阳割昏晓(山北和山南)(8)会当凌绝顶(应当,定要)(登 上)(9)水光潋滟晴方好(波光闪动的样子)(正)⑩山色空蒙雨亦奇(细 雨迷茫的样子)(奇妙)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野草茂密又繁盛。秋风吹来,大海涌起千层浪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使心胸激荡,目送归鸟,眼眶几乎睁裂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群山像小丘伏在脚下一样。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她)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得体的。 内容理解 (一)《饮湖上初晴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 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 之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空蒙相照 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优美风姿。 (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诗三首赏析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东临.碣石( 登 ) ⑵水何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⑶山岛竦峙..(通“耸”, 高) ( 立 ) ⑷星汉..灿烂 (银河 ) ⑸秋风萧瑟.. (风吹草木的声音) ⑹造化钟 ...神秀 (大自 然)(聚集) ⑺阴阳..割昏晓 (山北和山南) ⑻会当凌 ...绝顶 (应当,定要)(登 上) ⑼水光潋滟..晴方.好 (波光闪动的样子)(正) 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 雨迷茫的样子)(奇妙)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野草茂密又繁盛。秋风吹来,大海涌起千层浪。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使心胸激荡,目送归鸟,眼眶几乎睁裂。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群山像小丘伏在脚下一样。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她)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得体的。 三、内容理解: (一)《饮湖上初晴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 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 之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空蒙相照 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优美风姿。 (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 含的人生哲理是 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 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 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 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 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 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三)《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6句是实写,后4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 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 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3、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 负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曹操是一个胸怀开阔,豪迈的人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 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 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 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 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 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 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 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三)《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 6 句是实写,后 4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 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 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3、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 负。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曹操是一个胸怀开阔,豪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