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蕾 教学目标 1、梳理作品的结构脉络,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合材料通篇布局的结构方法。 2、了解作者的绘画艺术主张和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认知。 作者被认为是历来画家中,学习古名家数量最多、最博的;在笔墨技法的训练上,是获得古 法精华最多、最好的;而且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也是跨度最广的。晚年所做的《画说》既是毕 生艺术见解的表达也是实用性很强的绘画技法指导之作。观《画说》,可以籍此打开学生艺术欣 赏之眼,来反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乃至传统思想文化。 在表达创作观点时,作者首先否定了绘画天才说,为下文张本。随后确立了由摹入门的绘画 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剖析中西方绘画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张“将西画的长处熔化到中国画里面来 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同时强调画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和艺 术表现力,应该提升艺术境界。全文以绘画技法的指导收束,除了重申勾摹名迹和游历写生的重 性之外,亦将个人习画心得分条简述以飨后进,从而回答了“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的问题 也紧承上文启示画家提升艺术境界。《画说》以严谨细致的结构和详实有力的论述,扣住了“走 正路”和“肯用功”这两个要点,给了习画者以明确的理论观念引导和具体可为的实践行动指导 作者不仅言之以理、传之以道,也授之以技,笔端纸上无处不透露出渊博大家之范和蔼然长者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作品的思想脉络,把握层次之间的关系。 2、难点:综合看似零散的材料,系统地分析作者的艺术观点。 文艺理论性强的作品常常使茡生陷λ两个阅读障碍: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因为作品中必然 涉及比较专业的知识,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距离,增加了认知解读的难度;二是思路的 梳理,思想性强的文章往往更注重文字内在的逻辑关系,非得静心凝神前后关照不能读岀其中 的气脉。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潜心阅读;然后引导学生 梳理作品的写作思路,在分析作品核心思想观点时将大量的材料信息化解,阅读时要有全局观
1 画说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丁蕾 教学目标 1、 梳理作品的结构脉络,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合材料通篇布局的结构方法。 2、 了解作者的绘画艺术主张和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认知。 说明: 作者被认为是历来画家中,学习古名家数量最多、最博的;在笔墨技法的训练上,是获得古 法精华最多、最好的;而且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也是跨度最广的。晚年所做的《画说》既是毕 生艺术见解的表达也是实用性很强的绘画技法指导之作。观《画说》,可以籍此打开学生艺术欣 赏之眼,来反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乃至传统思想文化。 在表达创作观点时,作者首先否定了绘画天才说,为下文张本。随后确立了由摹入门的绘画 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剖析中西方绘画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张“将西画的长处熔化到中国画里面来, 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同时强调画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和艺 术表现力,应该提升艺术境界。全文以绘画技法的指导收束,除了重申勾摹名迹和游历写生的重 要性之外,亦将个人习画心得分条简述以飨后进,从而回答了“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的问题, 也紧承上文启示画家提升艺术境界。《画说》以严谨细致的结构和详实有力的论述,扣住了“走 正路”和“肯用功”这两个要点,给了习画者以明确的理论观念引导和具体可为的实践行动指导。 作者不仅言之以理、传之以道,也授之以技,笔端纸上无处不透露出渊博大家之范和蔼然长者之 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梳理作品的思想脉络,把握层次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综合看似零散的材料,系统地分析作者的艺术观点。 说明: 文艺理论性强的作品常常使学生陷入两个阅读障碍: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因为作品中必然 涉及比较专业的知识,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距离,增加了认知解读的难度;二是思路的 梳理,思想性强的文章往往更注重文字内在的逻辑关系,非得静心凝神前后关照不能读出其中 的气脉。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潜心阅读;然后引导学生 梳理作品的写作思路,在分析作品核心思想观点时将大量的材料信息化解,阅读时要有全局观
要前后关照,留意文字间的联系和照应。理顺思想脉络的同时,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学习借鉴 作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通读|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为课文中的学生课前预习,编扫除专业艺术理论和 走近文本文字内容补充注释 辑汇总成注释本完术语的阅读障碍,熟悉 整版,课上选择部文本。引导学生通读文 分注释进行交流,本,在阅读中形成疑点 形式不拘。注释内或兴奋点关注点,关注 容可以针对专业术文本并质疑,通过主动 语,引文出处,掌学习解答疑惑 故事典,人物介绍, 甚至是对于课文所 涉及的艺术作品或 理论的介绍。例如 文中出现的词语如 “人像艺术摄影中 的高白调”的具体 含义或者“李成的 画,既具屋脊又见 斗拱”的具体形象。 散点透视|1、撷取作者闪现于文中的思想请学生选择其要求学生对全文 精读局部火花:请通读全文,理出全文中中一个观点,精度|信息进行筛选后,局部 代表作者艺术见解的观点性语局部,圈点勾划、精读,综合概括。教学 旁注眉批,整理作环节从训练学生认知 2、教师提问: 者论述这一观点的理解能力过渡到训练 (1)这些观点如果有相应的材思路,结合教师提分析综合能力。课后练 料来支持,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运问简要表述 习第二题的问题可以 用这些材料来支持观点的 例如第三节在这个环节得到初步
2 要前后关照,留意文字间的联系和照应。理顺思想脉络的同时,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学习借鉴 作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通读 走近文本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为课文中的 文字内容补充注释。 学生课前预习,编 辑汇总成注释本完 整版,课上选择部 分注释进行交流, 形式不拘。注释内 容可以针对专业术 语,引文出处,掌 故事典,人物介绍, 甚至是对于课文所 涉及的艺术作品或 理论的介绍。例如 文中出现的词语如 “人像艺术摄影中 的高白调”的具体 含义或者“李成的 画,既具屋脊又见 斗拱”的具体形象。 扫除专业艺术理论和 术语的阅读障碍,熟悉 文本。引导学生通读文 本,在阅读中形成疑点 或兴奋点关注点,关注 文本并质疑,通过主动 学习解答疑惑。 散点透视 精读局部 1、撷取作者闪现于文中的思想 火花:请通读全文,理出全文中 代表作者艺术见解的观点性语 句。 2、教师提问: (1)这些观点如果有相应的材 料来支持,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运 用这些材料来支持观点的。 请学生选择其 中一个观点,精度 局部,圈点勾划、 旁注眉批,整理作 者论述这一观点的 思路,结合教师提 问简要表述。 例如第三节 要求学生对全文 信息进行筛选后,局部 精读,综合概括。教学 环节从训练学生认知 理解能力过渡到训练 分析综合能力。课后练 习第二题的问题可以 在这个环节得到初步
(2)结合上下文,这些观点性“所以我说中国画解答。同时,引导学生 的语句在语境中有什么作用?与西画不应该有太在阅读时学会前后关 (3)综观全文,有哪一些语句大的距离。”这个观联,注意语句和语句之 是相互照应的? 点是用西方绘画和间的关系,关注局部也 中国画对于用光与关注整体,出入自如 色时看似不同但是 艺术效果类似以及 西画大师毕加索习 中国水墨毛笔画并 称受到影响这两个 例子来支撑证明 的。与第二节“在 我的想象中,作画 根本无中西之分。” 遥相呼应,互为补 充,并且引出第三 节下文“一个人能 将西画的长处溶化 到中国画里面来 看起来完全是国画 的神韵,不留丝毫 西画的外貌,这除 了天才而外,主要 靠非常艰苦的用 功,才能有此成 就。”而这一个观点 又与文章开首的观 点相互照应 再如文章第
3 (2)结合上下文,这些观点性 的语句在语境中有什么作用? (3)综观全文,有哪一些语句 是相互照应的? “所以我说中国画 与西画不应该有太 大的距离。”这个观 点是用西方绘画和 中国画对于用光与 色时看似不同但是 艺术效果类似以及 西画大师毕加索习 中国水墨毛笔画并 称受到影响这两个 例 子 来 支 撑 证 明 的。与第二节“在 我的想象中,作画 根本无中西之分。” 遥相呼应,互为补 充,并且引出第三 节下文“一个人能 将西画的长处溶化 到中国画里面来, 看起来完全是国画 的神韵,不留丝毫 西画的外貌,这除 了天才而外,主要 靠 非 常 艰 苦 的 用 功 , 才 能 有 此 成 就。”而这一个观点 又与文章开首的观 点相互照应。 再如文章第一 解答。同时,引导学生 在阅读时学会前后关 联,注意语句和语句之 间的关系,关注局部也 关注整体,出入自如
节说道“在我个人 的意思,要画画首 先要从勾摹古人的 名迹入手”,第六节 再度重申“作画怎 样才得精通?总括 来讲,首要在勾勒 此则在写生,其次 才是写意。” 提纲挈领1、请将以上的观点性语句分请学生为课文 进一步训练整合 梳理脉络|类,文中主要谈了哪些方面的列出大致的结构提信息,梳理结构,综合 问题 概括的能力。通过文本 2、综观观点语句,梳理文章思文本中的观点的阅读,对文字信息进 想脉络 可以归为两方面:行筛选和整合完成行 一是针对画家的艺文脉络的梳理,全文的 术观念,主张中西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溶合、西为中用,也就自然清晰了。 要求画家提升自身 的创造力,达到意 在笔先,笔随心至 的艺术境界,解决 如何“走正路”的 问题;一是针对习 画者的实践指导, 主张艰苦用功,从 勾摹入手,兼以游 历写生,按部就班 地循序渐进,解决 如何“肯用功”的
4 节说道“在我个人 的意思,要画画首 先要从勾摹古人的 名迹入手”,第六节 再度重申“作画怎 样才得精通?总括 来讲,首要在勾勒, 此则在写生,其次 才是写意。” 提纲挈领 梳理脉络 1、 1、请将以上的观点性语句分 类,文中主要谈了哪些方面的 问题? 2、 综观观点语句,梳理文章思 想脉络。 请学生为课文 列出大致的结构提 纲。 文本中的观点 可以归为两方面: 一是针对画家的艺 术观念,主张中西 溶合、西为中用, 要求画家提升自身 的创造力,达到意 在笔先,笔随心至 的艺术境界,解决 如何“走正路”的 问题;一是针对习 画者的实践指导, 主张艰苦用功,从 勾摹入手,兼以游 历写生,按部就班 地循序渐进,解决 如何“肯用功”的 进一步训练整合 信息,梳理结构,综合 概括的能力。通过文本 的阅读,对文字信息进 行筛选和整合完成行 文脉络的梳理,全文的 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也就自然清晰了
问题 文章的思想脉 络梳理见“教学目 标”的说明部分。 深化主题 《画说》是张大千晚年之 学生课外收集课文不仅是理性思维 激发情思作,是他毕生艺术见解的表达,资料。 的教材范本,也是作者 也是他将自己绘画的实践加以作者张大千身们智慧情感和人格魅 总结,以飨来者。他九岁习画,体力行了他的艺术力的自然流露:课堂不 终身不辍,终成一代大家,以自主张。他融会贯通仅是剖析文本,咀咏精 己的一生实践并且印证了《画各家之长,形成了华的场所,也是与伟大 说》的主张。《画说》的这份沉自己的风格。无论的灵魂相遇的所在。引 重的分量,同学们是否能掂量出写意、工笔、水墨、领学生们通过一篇篇 来呢? 设色,无不擅长,的文字结识一个个伟 凡山水、花鸟、人大的灵魂,感受他们的 物、走兽,无一不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 精,甚至吸收了西高标风范 方绘画的技巧和观 念,发展出个人风 貌的泼墨、泼彩 创立了名闻遐尔的 大风堂画派。集文 人画、作家画、宫 廷画和民间艺术为 一体,而且雅俗共 赏。他兼能书法 篆刻,对诗词、鉴 赏、画史、画论亦 有精湛的研究。 60岁前,张大千集
5 问题。 文章的思想脉 络梳理见“教学目 标”的说明部分。 深化主题 激发情思 《画说》是张大千晚年之 作,是他毕生艺术见解的表达, 也是他将自己绘画的实践加以 总结,以飨来者。他九岁习画, 终身不辍,终成一代大家,以自 己的一生实践并且印证了《画 说》的主张。《画说》的这份沉 重的分量,同学们是否能掂量出 来呢? 学生课外收集 资料。 作者张大千身 体力行了他的艺术 主张。他融会贯通 各家之长,形成了 自己的风格。无论 写意、工笔、水墨、 设色,无不擅长, 凡山水、花鸟、人 物、走兽,无一不 精,甚至吸收了西 方绘画的技巧和观 念,发展出个人风 貌的泼墨、泼彩, 创立了名闻遐尔的 大风堂画派。集文 人画、作家画、宫 廷画和民间艺术为 一体,而且雅俗共 赏。他兼能书法、 篆刻,对诗词、鉴 赏、画史、画论亦 有精湛的研究。 60 岁前,张大千集 课文不仅是理性思维 的教材范本,也是作者 们智慧情感和人格魅 力的自然流露;课堂不 仅是剖析文本,咀咏精 华的场所,也是与伟大 的灵魂相遇的所在。引 领学生们通过一篇篇 的文字结识一个个伟 大的灵魂,感受他们的 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 高标风范
中精力临摹,由石 涛、朱耷追徐渭、 陈淳及宋元诸家 他曾居青城山上清 宫临摹宋元名迹, 曾赴莫高窟潜心啪 摹,历时两年又七 个月共临摹276幅 敦煌壁画,也曾留 居印度大吉岭年 余,其间曾去阿旃 陀石窟临摹壁画, 以之与敦煌莫高窟 壁画作比较研究 课后作业1、梳理文中第四自然段的结构按照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 学习反馈提纲,概括段意。 中的方法,梳理第文本的理解。并从课文 2、联系你所熟悉的画或诗,来四自然段的行文脉出发就知识能力或思 说明这几句话的含义:“诗中有络。 想情感进行迁移引申。 画,画中有诗”,“形成于未画之根据知识积累 先,神留于既画之后 和对古人画论的理 解,将两者有机结 合,互相诠释。 思路点拨 除了从把握整体的脉络结构入手之外,也可以从品读语言风格的角度去进行品味赏析: 本文的语言通俗直白,质朴谦和,综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议结合,重点突出。因此说理深 入浅出,简洁明白。 或者关照单元组合依据,将此文就作为高中学生欣赏中国画的导语,籍此走进作者营造 的艺术审美殿堂,领悟作者的匠心独具和博大精深,也是一个可行的教学策略 6
6 中精力临摹,由石 涛、朱耷追徐渭、 陈淳及宋元诸家, 他曾居青城山上清 宫临摹宋元名迹, 曾赴莫高窟潜心临 摹,历时两年又七 个月共临摹 276 幅 敦煌壁画,也曾留 居 印 度 大 吉 岭 年 余,其间曾去阿旃 陀石窟临摹壁画, 以之与敦煌莫高窟 壁画作比较研究。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梳理文中第四自然段的结构 提纲,概括段意。 2、联系你所熟悉的画或诗,来 说明这几句话的含义:“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形成于未画之 先,神留于既画之后”。 按照课堂教学 中的方法,梳理第 四自然段的行文脉 络。 根据知识积累 和对古人画论的理 解,将两者有机结 合,互相诠释。 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 文本的理解。并从课文 出发就知识能力或思 想情感进行迁移引申。 思路点拨 除了从把握整体的脉络结构入手之外,也可以从品读语言风格的角度去进行品味赏析: 本文的语言通俗直白,质朴谦和,综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议结合,重点突出。因此说理深 入浅出,简洁明白。 或者关照单元组合依据,将此文就作为高中学生欣赏中国画的导语,籍此走进作者营造 的艺术审美殿堂,领悟作者的匠心独具和博大精深,也是一个可行的教学策略
练习举隅 1、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有独到的理解吗?或者赞同,或者反对,请给出一个有独特见地的 解释 2、请选择一位艺术家,了解他(她)的生平,借助参考资料深入硏究鉴赏他(她)的一件 作品,如有可能,阅读他(她)的一部或者一篇艺术创作理论著作。然后,把他(她) 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3、读罢《画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迪?怎样运用于你的学习生活中呢?
7 练习举隅 1、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有独到的理解吗?或者赞同,或者反对,请给出一个有独特见地的 解释。 2、请选择一位艺术家,了解他(她)的生平,借助参考资料深入研究鉴赏他(她)的一件 作品,如有可能,阅读他(她)的一部或者一篇艺术创作理论著作。然后,把他(她) 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3、读罢《画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迪?怎样运用于你的学习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