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杜甫诗三首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缪亚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 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 形象 说明: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 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 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 运的担忧。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 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 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 的作品。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 愤与感伤。 说明: 《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 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又呈吴郎》是一首 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 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 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 搜索记忆库,同想 激活学生的记
一 O 杜甫诗三首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缪亚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 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 形象。 说明: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 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 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 运的担忧。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 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 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 的作品。 课时建议:2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 愤与感伤。 说明: 《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 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又呈吴郎》是一首 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 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 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 搜索记忆库,同想 激活学生的记
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杜甫的诗作。熟悉的作忆库存,比较直观地 中的名句约有五十多句。由品有:《望岳》、《春望》、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 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春夜喜雨》、《赠花及对我们的深远影 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引卿》、《绝句》、《旅夜书响,引发学生学习本 导学生共同回忆自己熟悉怀》等。 果选录的三首诗的兴 的杜甫诗作 趣,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了解作者生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课前准备杜甫的一方面培养学生 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生平资料,查阅三首诗查阅资料、提炼资料 甫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正创作的时间、时代背的习惯,另一方面 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景、作者当时的遭遇|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 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等,在课堂上交流 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缩影 赏读《石壕 1.整体感知 1.(1)成shu):驻1.引导学生整体 吏》 (1)散读全诗,读准字守某一地方。且:姑且,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 音,疏通文意,并用简洁的暂且。已:停止,完毕。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散读本诗,明2.引导学生品味 (2)提间:初读本诗,你确本诗主要叙写了一作者是将“吏”的蛮 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横、凶悍在老妇“致 感情。 的不幸遭遇。 词”的转折中暗示出 2.重点研读 (2)诗人在诗中抨来。 (1)细读老妇“致词”的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杜甫的诗可谓字 十三句话,想象老妇面对悍焰和冷酷无情,同时对字珠玑,“精炼”更是 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本诗独特的艺术风 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深切的同情。 格,所以引导学生在 到什么。 2.学生研读、批整体把握整首诗的情 (2)提间:除了老妇的致注 感基调之后,细细品 词以外,作者还在哪些诗句 (1)①“你家的男人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中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都到哪儿去了?”(三是很有必要的。这样 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男邺城戍。一男附书可以使学生在品味关 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至,二男新战死。存者键字词的过程中,体 僧?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会作者是怎样让我们 3.集体背诵,小结。 ②“你们家还有别感受到悍吏的凶暴嚣 人吗?”(室中更无张、人民的悲苦无助
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 中的名句约有五十多句。由 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 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引 导学生共同回忆自己熟悉 的杜甫诗作。 杜甫的诗作。熟悉的作 品有:《望岳》、《春望》、 《春夜喜雨》、《赠花 卿》、《绝句》、《旅夜书 怀》等。 忆库存,比较直观地 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 及对我们的深 远影 响,引发学生学习本- 果选录的三首诗的兴 趣,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了解作者生 平 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 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 甫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正 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 一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 缩影 课前准备 杜甫的 生平资料,查阅三首诗 创作的时间、时代背 景、作者当时的遭遇 等,在课堂上交流。 一方面培养学生 查阅资料、提炼资料 的习惯,另一方面, 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 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赏读《石壕 吏》 l.整体感知: (1)散读全诗,读准字 音,疏通文意,并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提问:初读本诗,你 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2.重点研读 (1)细读老妇“致词”的 十三句话,想象老妇面对悍 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 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什么。 (2)提问:除了老妇的致 词以外,作者还在哪些诗句 中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 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 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 憎? 3.集体背诵,小结。 1.(1)戍(shù):驻 守某一地方。且:姑且, 暂且。已:停止,完毕。 学生散读本诗,明 确本诗主要叙写了一 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 的不幸遭遇。 (2) 诗人在诗中抨 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 焰和冷酷无情,同时对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 深切的同情。 2.学生研读、批 注: (1)①“你家的男人 都到哪儿去了?”(三 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你们家还有别 人 吗 ?”( 室中 更 无 1.引导学生整体 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 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是将“吏”的蛮 横、凶悍在老妇“致 词”的转折中暗示出 来。 杜甫的诗可谓字 字珠玑,“精炼”更是 本诗独特的艺 术风 格,所以引导学生在 整体把握整首诗的情 感基调之后,细细品 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是很有必要的。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品味关 键字词的过程中,体 会作者是怎样让我们 感受到悍吏的凶暴嚣 张、人民的悲苦无助
的。当然在品读的过 ③“你撒谎!不是程中,应该以学生的 还有个孩子在哭吗?”认识体会为主,不必 (唯有乳下孙。) 面面俱到,更不能任 ④“孩子的母亲意拔高 呢。快把她叫出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 完裙。) ⑤“这怎么行!你 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要 跟我们走。”(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 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 步感受到悍史的蛮 横、凶悍,老妇的悲伤 凄苦 (2)学生圈画、批注 诗句,体会作者反映的 社会现实和流露的思 想情感。 例1:“暮投石壕 村”句中“暮”、“投 “村’不仅点明了投宿 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表 现了当时兵荒马乱、鸡 犬不宁的社会现实。 例2:“有吏夜捉 人”句是全诗的提纲, “夜捉”两字如实地描 绘了悍吏抓了手段的 狠毒,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对此的揭露与批判
人。) ③“你撒谎!不是 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唯有乳下孙。) ④“孩子 的母亲 呢。快把她叫出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 完裙。) ⑤“这怎么行!你 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要 跟我们走。”(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 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 一步感受到悍史的蛮 横、凶悍,老妇的悲伤、 凄苦。 (2)学生圈画、批注 诗句,体会作者反映的 社会现实和流露的思 想情感。 例 1:“暮投石壕 村”句中“暮”、“投’、 “村’不仅点明了投宿 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表 现了当时兵荒马乱、鸡 犬不宁的社会现实。 例 2:“有吏夜捉 人”句是全诗的提纲, “夜捉”两字如实地描 绘了悍吏抓了手段的 狠毒,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对此的揭露与批判。 的。当然在品读的过 程中,应该以学生的 认识体会为主,不必 面面俱到,更不能任 意拔高
例3:“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说明 老百姓长期以来饱受 抓丁之苦,即使到了深 夜也睡不安稳,有风吹 草动立刻“逾墙’而逃。 例4:“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中 呼”与“啼”形成强 烈对照,体现了“吏 的暴戾凶悍,老妇的悲 伤凄苦,同时“一何” 修饰“啼”与“苦”, 加重了感情色彩 例5:“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中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 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 很漫长,联系前文的 “暮”、“夜”更能强烈 感受到这一点,同时联 系“如闻泣幽咽”句, 夜久”还表明诗人对 老妇一家的遭遇万分 关切,彻夜难眠,关心 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 表 例6:“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一句 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 照应文章开头,另一方 面也是对“请从吏夜 归”的补充,如果说前 面我们对悍吏是否会
例 3:“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说明 老百姓长期以来饱受 抓丁之苦,即使到了深 夜也睡不安稳,有风吹 草动立刻“逾墙’而逃。 例 4:“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中 “呼”与“啼”形成强 烈对照,体现了“吏” 的暴戾凶悍,老妇的悲 伤凄苦,同时“一何” 修饰“啼”与“苦”, 加重了感情色彩。 例 5:“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中,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 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 很漫长,联系前文的 “暮”、“夜”更能强烈 感受到这一点,同时联 系“如闻泣幽咽”句, “夜久”还表明诗人对 老妇一家的遭遇万分 关切,彻夜难眠,关心 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 表。 例 6:“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一句 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 照应文章开头,另一方 面也是对“请从吏夜 归”的补充,如果说前 面我们对悍吏是否会
带走这样一个孤苦的 老妇还心存疑问的活 至此我们已经全然明 白了结果,我们再次体 会到了悍史的暴戾和 人民的疾苦。 陆时雍称赞《石壕 吏》“其事何长,其言 何简”,诗人十分善于 裁剪,在简洁的叙事中 抒了情、发了议论,爱 僧十分强烈 赏读《又呈吴1.提问:从题目“又呈1.查阅资料明确: 从解题入手,引 郎》 吴郎’来看,吴郎是谁?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创 2.提问:作者为什么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作背景,为学生理解 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堂让给了他。 整首诗奠定基础。引 3.提问:“又’是针对 2.这个草堂前有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 什么而言的? 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对吴郎委婉的规劝, 4.提问:吴郎是晚辈,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感受作者对穷苦人处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境的体谅,对国家大 敬词“呈” 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局的关注。 5.自读全诗,思考作堂插上篱笆,禁止打引导学在在感知 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诗作内容的基础上, 劝解吴郎的? 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进一步感知为了承载 6.上述三个角度的劝吴郎 这样的内容,作者选 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虚3.因为杜甫以前用了什么样的形式, 词,请圈画并指出其表达效写过一首《简吴郎司这样的形式对承载这 法》,所以此处用“又”。样的内容有何效果 4.作者在这里特 意用了敬词“呈”,是 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5.自读全诗并梳 理:(1)前四句诗作者自 叙以前的事,用自己如
带走这样一个孤苦的 老妇还心存疑问的活, 至此我们已经全然明 白了结果,我们再次体 会到了悍史的暴戾和 人民的疾苦。 陆时雍称赞《石壕 吏》“其事何长,其言 何简”,诗人十分善于 裁剪,在简洁的叙事中 抒了情、发了议论,爱 憎十分强烈。 赏读《又呈吴 郎》 l.提问:从题目“又呈 吴郎’来看,吴郎是谁? 2.提问: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3.提问:“又’是针对 什么而言的? 4.提问:吴郎是晚辈,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 敬词“呈”? 5.自读全诗,思考作 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 劝解吴郎的? 6.上述三个角度的劝 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虚 词,请圈画并指出其表达效 果。 1.查阅资料明确: 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 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 堂让给了他。 2.这个草堂前有 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 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 枣,杜甫从不干涉,但 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 堂插上篱笆,禁止打 枣,寡妇就向杜甫诉 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 吴郎。 3.因为杜甫以前 写过一首《简吴郎司 法》,所以此处用“又”。 4.作者在这里特 意用了敬词“呈”,是 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5.自读全诗并梳 理:(l)前四句诗作者自 叙以前的事,用自己如 从解题入手,引 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创 作背景,为学生理解 整首诗奠定基础。引 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 对吴郎委婉的规劝, 感受作者对穷苦人处 境的体谅,对国家大 局的关注。 引导学在在感知 诗作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感知为了承载 这样的内容,作者选 用了什么样的形式, 这样的形式对承载这 样的内容有何效果
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 发吴郎。(2)5、6两句委 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 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 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 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6.圈画关键词: “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即”、 便”、“虽”、“却”等 感受这些经常出现在 散文中的虚词如今出 现在律诗当中,能够化 呆板为活泼,使得整首 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 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 活性,抑扬顿挫,耐人 寻味,与“委婉地劝说” 的目的相配 赏读《登岳阳 1.提问:诗人登临岳阳 1.反馈:根据所1.了解诗人当时 楼》 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的境遇,有助于体验 2.散读《登岳阳楼》可以发现这首诗是诗诗人“涕泗”的情感 中的前四句诗。 人辞世前两年的作品,宣泄与心路历程。 (1)要求学生用一个词当时他漂泊在湘江带 2.通过诵读、品 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贫病交迫,暮冬叫节到析,去感受前四句诗 笔下的洞庭庭的景色 达岳州,登上了岳阳所展现的开阔宏丽的 (2)提间:前四句诗中哪楼 意境。 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2.(可能会选用3.引导学生揣摩 色特点? 水势浩瀚”、“雄伟壮|诗人的情感,同时还 3.散读《登岳阳楼》阔”、水天一色”、“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 中的后四句诗,依据所表达势磅礴”等词语。 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2)“坼”字捕写洞4.引导学生理解 心独白。 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漂泊西南天地司 4.提间:洞庭湖开阔|吴、楚两地的广袤区的杜甫登楼看景时的
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 发吴郎。(2)5、6 两句委 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 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 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 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6.圈画关键词: “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即”、 “便”、“虽”、“却”等, 感受这些经常出现在 散文中的虚词如今出 现在律诗当中,能够化 呆板为活泼,使得整首 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 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 活性,抑扬顿挫,耐人 寻味,与“委婉地劝说” 的目的相配。 赏读《登岳阳 楼》 l.提问:诗人登临岳阳 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2.散读《登岳阳楼》 中的前四句诗。 (1)要求学生用一个词 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 笔下的洞庭庭的景色。 (2)提问:前四句诗中哪 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 色特点? 3.散读《登岳阳楼》 中的后四句诗,依据所表达 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 心独白。 4.提问:洞庭湖开阔 1.反馈:根据所 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 可以发现这首诗是诗 人辞世前两年的作品, 当时他漂泊在湘江带, 贫病交迫,暮冬叫节到 达岳州,登上了岳阳 楼。 2.(1)可能会选用 “水势浩瀚”、“雄伟壮 阔”、‘水天一色”、“气 势磅礴”等词语。 (2)“坼”字捕写洞 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 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1.了解诗人当时 的境遇,有助于体验 诗人“涕泗”的情感 宣泄与心路历程。 2.通过诵读、品 析,去感受前四句诗 所展现的开阔宏丽的 意境。 3.引导学生揣摩 诗人的情感,同时还 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 力。 4.引导学生理解 “漂泊西南天地司” 的杜甫登楼看景时的
的景象似乎与诗人涕泗滂域,显示洞庭湖水的磅|独特感受 沱的情感并不相称,对此你礴气势:‘浮”字描写 5.通过他人对杜 怎样看 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诗的推崇,激发学生 5.总结本诗的主要地物的沉浮显示出洞庭热爱杜诗的情感,产 位:《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湖的壮阔 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 3.抓住“无一字”、感 二楼正壁还悬挂着毛泽东“老病”、“孤舟”“戎 亲笔书写的诗屏 马”、‘涕泗”等关键词 语来体会诗人的感伤 不仅只为一己.更为遭 受兵乱的国家与百姓。 4.感受作者在这 里是用宏大的景象反 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 伟岸的气势反衬自己 的无足轻重,景色虽然 阔大,但寄寓着漂泊天 涯,怀才不遇,沧海桑 田的感触。 跟读、诵读、背读 争取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三首诗。 进一步落实“课 在本课选录的三首诗 堂教学目标”。 中,任选一首诗,从一个角 度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 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 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习举隅】 我们在赏读本文选录的三首诗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诗圣”杜甫的特点,其作 品情感丰富,字句凝练。请再任意选读杜诗五首,并选择其中一首圈画批注,谈谈自己的看 法。可在班中交流
的景象似乎与诗人涕泗滂 沱的情感并不相称,对此你 怎样看? 5.总结本诗的主要地 位:《登岳阳楼》被评为“登 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 二楼正壁还悬挂着毛泽东 亲笔书写的诗屏。 域,显示洞庭湖水的磅 礴气势;‘浮”字描写 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 物的沉浮显示出洞庭 湖的壮阔。 3.抓住“无一字”、 “老病”、“孤舟”、“戎 马”、‘涕泗”等关键词 语来体会诗人的感伤 不仅只为一己.更为遭 受兵乱的国家与百姓。 4.感受作者在这 里是用宏大的景象反 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 伟岸的气势反衬自己 的无足轻重,景色虽然 阔大,但寄寓着漂泊天 涯,怀才不遇,沧海桑 田的感触。 跟读、诵读、背读, 争取熟读成诵。 独特感受。 5.通过他人对杜 诗的推崇,激发学生 热爱杜诗的情感,产 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三首诗。 在本课选录的三首诗 中,任选一首诗,从一个角 度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进一步落实“课 堂教学目标”。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 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 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习举隅】 我们在赏读本文选录的三首诗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诗圣”杜甫的特点,其作 品情感丰富,字句凝练。请再任意选读杜诗五首,并选择其中一首圈画批注,谈谈自己的看 法。可在班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