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七单元复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语》八则: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松柏之后凋也( )))) (4)吾尝终日不食( (5)人不知而不愠( (6)是知也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终夜不寝 2孔子,名 时期 家 家,是 学派创始人。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 的学习 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 由高到低,其中 是学习 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 的基础上。 5翻译下列句子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天时不如地利 1.孟子,名 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年级第七单元复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 《论语》八则: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 ( ) (2)不亦说.乎 ( ) (3)松柏之后凋.也 ( ) (4)吾尝.终日不食 ( ) (5)人不知而不愠. ( ) (6)是知.也 ( )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8)终夜不寝 ( ) 2.孔子,名 ,字 ,是 时期 家、 家、 家,是 学派创始人。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 的学习 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 、 、 ,由高到低,其中 是学习 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 和 的基础上。 5.翻译下列句子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天时不如地利: 1.孟子,名 , 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预防一方的“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论 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5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 ”的观点 6孟子用“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 ”的重要性 7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8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预防一方的“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论 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5.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 和“ ”的观点。 6.孟子用“ ”、“ ”、“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 ”的重要性。 7.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 ) ( ) (2)七里之郭. (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5)委.而去.之 ( ) (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8)以天下之所顺. ( ) (9)攻亲戚..之所畔. ( ) (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11)环.而攻之 ( ) 8.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吕氏春秋》两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其子岂遽善游哉( )(2)亦必悖矣 (3)遽契其舟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人放引婴儿投之江中( )( (2)其子岂遽善游哉( )(3)以此任物( (4)亦必悖矣 )(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遽契其舟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本文选自 ,又名 时期的国人 组织门客编撰 4第一则故事中,要把婴儿投入江中的人十分可笑,为什么?(原文回答)现实生活中有没 有这样的例子?请举例 5第二则“刻舟求剑”中的 ”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放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我剑指所从坠。”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擁水,流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 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 以败也。 1.这篇文章选自《吕氏·察经》,另外两篇分别是
⚫ 《吕氏春秋》两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其子岂遽善游哉 ( ) (2)亦必悖矣 ( ) (3)遽契其舟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人放引婴儿投之江中 ( )( ) (2)其子岂遽善游哉 ( )(3)以此任物 ( ) (4)亦必悖矣 ( )(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6)遽契其舟 (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3.本文选自 ,又名 ,由 时期的 国人 组织门客编撰。 4.第一则故事中,要把婴儿投入江中的人十分可笑,为什么?(原文回答)现实生活中有没 有这样的例子?请举例 5.第二则“刻舟求剑”中的“ ”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放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我剑指所从坠。”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 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 以败也。 1.这篇文章选自《吕氏·察经》,另外两篇分别是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荆人欲袭宋 (2)使人先表擁水 (3)循表而夜涉 )))) (4)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4.楚人在夜间渡水的时候,淹死了一千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本则语言蕴含了什么道理?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荆人欲袭.宋 ( ) (2)使.人先表澭水 ( ) (3)循表而夜涉. ( ) (4)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4.楚人在夜间渡水的时候,淹死了一千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本则语言蕴含了什么道理?
●橘逾淮为枳: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吾欲辱之,何以也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圣人非所与熙也 2.填空 (1)本文选自 晏子,名 字仲平, 时期齐国的政 治家 著称。 (2)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课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1-2节)写了 第二部分写了 (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 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 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 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未必与,以反问 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 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3.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 橘逾淮为枳: 1.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吾欲辱之,何以也 (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 圣人非所与熙也 2. 填空 (1)本文选自 ,晏子,名 ,字仲平, 时期齐国的政 治家,以 著称。 (2)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课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1-2 节)写了 ,第二部分写了 (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 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 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 ,晏 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未必与,以反问 句 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 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3.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 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 用 螳螂捕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其上有蝉 (2)蝉高居悲鸣饮露( (3)委身曲附欲取蝉( (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5)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翻译句子 (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各题 (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 (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深陷危机之中蝉、螳螂、黄雀的故事,告诉 我们 4.《螳螂捕蝉》选自 (时期)的 (人名)编纂的
C 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 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 用。 ⚫ 螳螂捕蝉: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 其.上有蝉 ( ) (2) 蝉高居悲鸣饮露 .... ( ) (3) 委身曲附 ....欲取蝉 ( ) (4)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 (5)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 (6)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 ) (7)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 2. 翻译句子 (1)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3)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各题 (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 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深陷危机之中蝉、螳螂、黄雀的故事,告诉 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螳螂捕蝉》选自______,是______(时期)的______(人名)编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