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目标要求 评价结果评价方式 表述形式 体会家庭成员间的骨肉亲情,分数(满分 精读|了解通过平凡事写至爱亲情的特为100分):自我评价 阅/略点,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 教师复核 性。品味作品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 (或抽查) 语言。 把握节奏与语调,准确传达感|等第: 诵读 自我评价 情 作前编列写作提纲,精心构分数: 写作思,并设计好开头、结尾。写应用评语: 自我评价 文要符合格式,用语简洁、得体。 正确使用标点 说话时表情自然,以恰当的身等第: 自我评价 口语交际 姿、手势助说话,以目光传达感情。评语 师生合作评价 等第 自我评价 综合评价 语文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教师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 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 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 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 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 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 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 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 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 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的穿着,有三处用了“布”,联系前文中写的家庭惨 淡的光景想想,你有什么感受?(3分) 2.文中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目标要求 评价结果 表述形式 评价方式 精 读 与 略 读 体会家庭成员间的骨肉亲情, 了解通过平凡事写至爱亲情的特 点,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 性。品味作品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 分数(满分 为 100 分): 自我评价 教师复核 (或抽查) 阅 读 诵读 把握节奏与语调,准确传达感 情。 等第: 自我评价 写作 作前编列写作提纲,精心构 思,并设计好开头、结尾。写应用 文要符合格式,用语简洁、得体。 正确使用标点。 分数: 评语: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口语交际 说话时表情自然,以恰当的身 姿、手势助说话,以目光传达感情。 等第: 评语: 自我评价 师生合作评价 综合评价 语文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等第: 自我评价 教师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 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 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 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 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 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 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 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 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 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的穿着,有三处用了“布”,联系前文中写的家庭惨 淡的光景想想,你有什么感受?(3 分) 2.文中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
联系他东奔西走谋生的情景,想想,假如你是朱自清,会有什么感触? (3分) 3.读到“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再联系课文前边写的“我心里 暗笑他的迂”,说说这些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有什么作用。(3分) 4.你在生活中也曾有这样的反映亲情的一幕、一场景、一细节,请 你像课文一样用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写后读给你家人 听,请他们作评价。(5分) (二)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 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 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 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 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 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 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 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父亲到老年时,“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为什么他的性格会 变得这样呢?(2分) 2.父亲在信中说“身体平安”,可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矛 盾吗?为什么?(2分) 3.文章最后写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父亲的背影。这里写的背影 与前边写的有什么联系?它们又有什么不同?(2分)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岀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 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 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 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 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岀一包裏得很紧緊的、还带着体温的糖: “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联系他东奔西走谋生的情景,想想,假如你是朱自清,会有什么感触? (3 分) 3.读到“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再联系课文前边写的“我心里 暗笑他的迂”,说说这些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有什么作用。(3 分) 4.你在生活中也曾有这样的反映亲情的一幕、一场景、一细节,请 你像课文一样用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写后读给你家人 听,请他们作评价。(5 分) (二)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 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 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 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 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 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 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 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父亲到老年时,“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为什么他的性格会 变得这样呢?(2 分) 2.父亲在信中说“身体平安”,可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矛 盾吗?为什么?(2 分) 3.文章最后写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父亲的背影。这里写的背影 与前边写的有什么联系?它们又有什么不同?(2 分) (三)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 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 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 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 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 “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 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1.联系全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位妈妈为什么要在一个很冷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孩子送一包 糖? (2)这位妈妈给儿子送一包糖,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学校去? (3)“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这句中,老头“疑 惑”的是什么?他又“明白”了什么? 老头问这位妈妈所找的人在几年级几班,可她却回答:“今天 刚过,八个生日。”她为什么会答非所问?(4分) 3.作者通过对这位妈妈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爱子之情。请 摘出有关句子,并在你认为值得揣摩的词语下画圈,再从中选择一两个 词语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写这位妈妈为了见儿子,给他送生 日礼物,长久地站在雪地里,耐心地等学校放学,表现了她对儿子的至 爱深情 有关语句 词语分析 4.文中写的那个“老头”是怎样的人?他对表现“妈妈”的爱子之 心有什么作用?(2分) (四)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都 (3)语时了不悲了: (4)便索舆来奔丧舆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 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1.联系全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1)这位妈妈为什么要在一个很冷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孩子送一包 糖? (2)这位妈妈给儿子送一包糖,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学校去? (3)“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这句中,老头“疑 惑”的是什么?他又“明白”了什么? 2.老头问这位妈妈所找的人在几年级几班,可她却回答:“今天, 刚过,八个生日。”她为什么会答非所问?(4 分) 3.作者通过对这位妈妈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爱子之情。请 摘出有关句子,并在你认为值得揣摩的词语下画圈,再从中选择一两个 词语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示例: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写这位妈妈为了见儿子,给他送生 日礼物,长久地站在雪地里,耐心地等学校放学,表现了她对儿子的至 爱深情。 有关语句: 词语分析: 4.文中写的那个“老头”是怎样的人?他对表现“妈妈”的爱子之 心有什么作用?(2 分) (四)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 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 (3)语时了不悲 了: (4)便索舆来奔丧 舆:
(5)弦既不调调: (6)因恸绝良久恸: 2.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丧”?这反映了什么?(4分) 3.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也亡,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分) (五)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 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 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 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 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 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 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 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 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 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 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 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 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 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 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 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 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 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 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 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 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一一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 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 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 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 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1.母亲见“我”背书中断遭父亲打时,泪如泉涌地哭,却还要说“打 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复杂的感情吗?(4分) 2.“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 理状态”这句中的“这样”是指(1分) A.母亲居然许“我”深夜起来陪她,让“我”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B.“我”辗转反侧睡不着,想起来陪陪她,这样心里好过些。 C.母亲深夜给我做鞋,“我”感到歉疚而又不敢说出
(5)弦既不调 调: (6)因恸绝良久 恸: 2.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丧”?这反映了什么?(4 分) 3.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也亡,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 分) (五)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 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 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 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 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 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 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 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 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 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 “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 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 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 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 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 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 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 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 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 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 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 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 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 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 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1.母亲见“我”背书中断遭父亲打时,泪如泉涌地哭,却还要说“打 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复杂的感情吗?(4 分) 2.“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 理状态”这句中的“这样”是指(1 分) ( ) A.母亲居然许“我”深夜起来陪她,让“我”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B.“我”辗转反侧睡不着,想起来陪陪她,这样心里好过些。 C.母亲深夜给我做鞋,“我”感到歉疚而又不敢说出
D.母亲深夜为“我”做鞋,想到她终日劳累,“我”感到歉疚和不 安。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9分) (1)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 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2)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3)……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 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六) 那天傍晚,当轮船航行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的时候,那男人和他的妻 子一起,带着他们的长子来到那位妇人的舱房。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 个小家伙收下吧!” 结果自然是按口头约定,对方付了一百元钱。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 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船在绕着房总半岛转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 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 他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 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 老二换下老大。” “当然行!”财主夫人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可是,当天傍晚,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 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您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 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 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况且, 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 得不得了。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髙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 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 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 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 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 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 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 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 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 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 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 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
D.母亲深夜为“我”做鞋,想到她终日劳累,“我”感到歉疚和不 安。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9 分) (1)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 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2)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3)……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 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六) 那天傍晚,当轮船航行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的时候,那男人和他的妻 子一起,带着他们的长子来到那位妇人的舱房。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 个小家伙收下吧!” 结果自然是按口头约定,对方付了一百元钱。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 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船在绕着房总半岛转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 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 他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 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 老二换下老大。” “当然行!”财主夫人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可是,当天傍晚,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 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您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 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 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况且, 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 得不得了。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 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 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 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 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 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 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 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 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 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 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 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
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9分) 船行地点 事情 第一天傍晚 房总半岛 附近海面 母亲带着女儿去财主夫人那里要换回二儿子 2.请摘录出父母亲四次送或讨回儿女时的神态动作描写,说说这些 描写反映了什么。(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这些描写反映了: 3.仔细体味这对贫穷父母所说的话,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所含的 意思。(2分) (1)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 得他可怜得不得了。 可怜: (2)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 们两口子一夜没睡 这样那样: 4.财主夫人说:“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 母之心的酬谢吧。”从她这话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她的话对表现那 对贫穷父母有什么作用?(3分) 5.请想像一下,父母亲送走大儿子后,当天他们商量想用二儿子换 回大儿子的情况,写一段他们之间的对话,一二百字即可。(3分) 我的母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 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 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着母亲 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 凊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 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
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9 分) 时间 船行地点 事情 第一天傍晚 房总半岛 附近海面 母亲带着女儿去财主夫人那里要换回二儿子。 2.请摘录出父母亲四次送或讨回儿女时的神态动作描写,说说这些 描写反映了什么。(6 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这些描写反映了: 3.仔细体味这对贫穷父母所说的话,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所含的 意思。(2 分) (1)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 得他可怜得不得了。 可怜: (2)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 们两口子一夜没睡。 这样那样: 4.财主夫人说:“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 母之心的酬谢吧。”从她这话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她的话对表现那 对贫穷父母有什么作用?(3 分) 5.请想像一下,父母亲送走大儿子后,当天他们商量想用二儿子换 回大儿子的情况,写一段他们之间的对话,一二百字即可。(3 分) (七) 我 的 母 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 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 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着母亲 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 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 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
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 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 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弟,左边一间是 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 八仙椅子当做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 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 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 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 腐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 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 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 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 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 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 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 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 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 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 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 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 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 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慈 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 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 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 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 伙们常常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 常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 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 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 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 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 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 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 我制一罐猪油炒米饭,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 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 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 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
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 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 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弟,左边一间是 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 八仙椅子当做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 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 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 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 腐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 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 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 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 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 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 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 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 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 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 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 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 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 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慈 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 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 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 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 伙们常常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 常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 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 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 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 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 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 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 我制一罐猪油炒米饭,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 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 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 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
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 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惟假期归省 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 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 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 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 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 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 母亲的坐像一一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 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 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 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像中瞻望母亲 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 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背影》中抓住了父亲的背影来写,这篇文章抓住了什么来写母 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母亲所坐的位置不舒服?既然不舒服,为什么 母亲要坐在这位置上?(3分)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眼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表现了她什么 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反映出她什么。(4分) 4.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用来说明什 么?请联系你自己的情况说说对它的理解。(3分) 5.本文所写的母亲与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所写的那位母亲有什 么相同点?(2分) 诵读欣赏 诵读这三首诗,仔细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简要的话把 它写出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 2.《夜雨寄北》中两次所说的“巴山夜雨”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 首诗中什么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思念妻子之情?
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 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惟假期归省。 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 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 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 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 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 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 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 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 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 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像中瞻望母亲 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 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背影》中抓住了父亲的背影来写,这篇文章抓住了什么来写母 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母亲所坐的位置不舒服?既然不舒服,为什么 母亲要坐在这位置上?(3 分)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眼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表现了她什么, “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反映出她什么。(4 分) 4.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用来说明什 么?请联系你自己的情况说说对它的理解。(3 分) 5.本文所写的母亲与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所写的那位母亲有什 么相同点?(2 分) 诵读欣赏 1.诵读这三首诗,仔细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简要的话把 它写出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 2.《夜雨寄北》中两次所说的“巴山夜雨”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 首诗中什么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思念妻子之情?
3.从生活中举出例子,说说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的理解 4.默写这三首诗中的名句或你最喜爱的句子。 诵读这三首诗,参照以下标准打等第 甲等:读音正确,节奏和语调把握得好,并能较好地传达出思想感 情。 乙等:读音正确,节奏和语调有少数地方把握得不够好,大体能表 达出思想感情。 丙等:有些地方读音不准,节奏和语调把握得不够好,有些地方尚 能传达感情。 丁等:好多处读音不准,读不成句,不能传达思想感情。 关于写作 回答下列问题后,写出你本次作文的评语。 你这次所写的作文,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精心设计开头和结 尾 二你在写作之前是否编列作文提纲?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三你写的表扬信是否符合格式?用语是否简洁、得体? 四你的作文中有没有使用标点不规范、不妥当之处? 关于口语交际 参照以下几点写出你口语交际活动的评语。 你是否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来帮助说话? 二说话时,你的表情是否自然?身姿、手势是否适度,与所表达 的内容是否和谐一致? 说话或听话时,你是否看着对方?说话时能否以目光传达感 情? 四听话人对你说话的反应如何?他们有何评价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多年父子成兄弟(节选)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 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 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 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 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 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 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 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
3.从生活中举出例子,说说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的理解。 4.默写这三首诗中的名句或你最喜爱的句子。 诵读这三首诗,参照以下标准打等第。 甲等:读音正确,节奏和语调把握得好,并能较好地传达出思想感 情。 乙等:读音正确,节奏和语调有少数地方把握得不够好,大体能表 达出思想感情。 丙等:有些地方读音不准,节奏和语调把握得不够好,有些地方尚 能传达感情。 丁等:好多处读音不准,读不成句,不能传达思想感情。 关于写作 回答下列问题后,写出你本次作文的评语。 一 你这次所写的作文,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精心设计开头和结 尾? 二 你在写作之前是否编列作文提纲?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三 你写的表扬信是否符合格式?用语是否简洁、得体? 四 你的作文中有没有使用标点不规范、不妥当之处? 关于口语交际 参照以下几点写出你口语交际活动的评语。 一 你是否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来帮助说话? 二 说话时,你的表情是否自然?身姿、手势是否适度,与所表达 的内容是否和谐一致? 三 说话或听话时,你是否看着对方?说话时能否以目光传达感 情? 四 听话人对你说话的反应如何?他们有何评价?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多年父子成兄弟(节选)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 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 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 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 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 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 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 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
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 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 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 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 浅的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 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 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 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得,国文成绩一直 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 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 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 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 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 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 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 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 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 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 蓝官衣,扮起来唱《硃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 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 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 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父亲 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 口农村劳动,他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 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 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 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 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 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 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 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 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 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 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 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 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 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 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 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 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 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 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 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 浅的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 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 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 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得,国文成绩一直 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 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 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 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 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 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 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 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 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 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 蓝官衣,扮起来唱《硃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 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 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 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父亲 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 口农村劳动,他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 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 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 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 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 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 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 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 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 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 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 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 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 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 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 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 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