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 Rice infect iona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余种,细菌病害12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22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 虫30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菌病害50余种,细菌病害6种,病毒及类菌原体11 种,线虫病害4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现侵染性病害有20多种,但在黑龙江省 只发现10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 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10%-15%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 生在育苗期(薄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 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 发生也较重,如1996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 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 对象 稻瘟病( 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 泛。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 的达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 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岀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 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 稻主要病害之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
第一章 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Rice infectiona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 200 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 余种,细菌病害 12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 22 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 虫 30 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菌病害 50 余种,细菌病害 6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 11 种,线虫病害 4 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现侵染性病害有 20 多种,但在黑龙江省 只发现 10 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 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 10%—15%。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 生在育苗期(薄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 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 发生也较重,如 1996 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 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 对象。 一、稻瘟病(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 泛。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严重 的达 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 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 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 稻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
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 症状与叶瘟相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 菌分生孢子)。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 示病害即将大,发生(流行),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 色晕环,有明显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 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 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③白点型:病斑为白色近圆形小点。一般发生于幼嫩感病叶片上,这种病斑系在 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情况下染病以后,又立即遭遇不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如高温 低温干燥或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从而呈现白点的症状。如当稻株生长情况改变 气候条件又适于发病时,有的会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④褐点型: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 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 节变成黑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 穗”现象。一般近地面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 早时形成白穗,发病晩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 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 症状与叶瘟相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 菌分生孢子)。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 示病害即将大 ,发生(流行),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 色晕环,有明显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 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 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③白点型:病斑为白色近圆形小点。一般发生于幼嫩感病叶片上,这种病斑系在 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情况下染病以后,又立即遭遇不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如高温、 低温干燥或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从而呈现白点的症状。如当稻株生长情况改变, 气候条件又适于发病时,有的会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④褐点型: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 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 节变成黑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 穗”现象。一般近地面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 早时形成白穗,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 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 发病早时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 发现。无性世代为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真菌,稻梨孢属。 2、病原形态: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病斑上灰绿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3-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一般不分枝,有2 3个分隔,分隔外细缢,基部稍膨大,先端曲折,在曲折处生有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脱落后其疤痕明显;基部淡橄榄色或略带褐色,愈至上端色愈淡。分生孢子 洋梨形,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突起;初形成时无分隔,成熟后通常具有2 个分隔,分隔处细缢,无色或呈淡橄榄色,多数集结时呈灰绿色。 3、病原生物学:稻瘟病菌喜高温。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适 宜温度为26℃-28℃。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I0℃-35℃,最适宜温度为25℃ 28℃C。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病菌侵入适温24-30℃病菌对低 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能力差。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髙。空气 中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对病菌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侵入最为有利。影响孢子 形成和萌发主要条件是相对湿度。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相 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形成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孢子必须有水滴存在并且相对 湿度在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发;如空气湿度饱和而无水滴存在时,萌发率下降 到1%以下;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不能萌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6-8 小时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经2-3小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在适宜的条件下,经6-10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 发病早时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 发现。无性世代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真菌,稻梨孢属。 2、病原形态: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病斑上灰绿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 3—5 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一般不分枝,有 2— 3 个分隔,分隔外细缢,基部稍膨大,先端曲折,在曲折处生有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脱落后其疤痕明显;基部淡橄榄色或略带褐色,愈至上端色愈淡。分生孢子 洋梨形,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突起;初形成时无分隔,成熟后通常具有 2 个分隔,分隔处细缢,无色或呈淡橄榄色,多数集结时呈灰绿色。 3、病原生物学:稻瘟病菌喜高温。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8℃—37℃,适 宜温度为 26℃-28℃。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IO℃-35℃,最适宜温度为 25℃ —2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5℃-28℃。病菌侵入适温 24-30℃病菌对低 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能力差。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高。空气 中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对病菌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侵入最为有利。影响孢子 形成和萌发主要条件是相对湿度。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 93%以上,相 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形成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孢子必须有水滴存在并且相对 湿度在 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发;如空气湿度饱和而无水滴存在时,萌发率下降 到 1%以下;相对湿度在 90%以下时不能萌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 6—8 小时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经 2-3 小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在适宜的条件下,经 6-10
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入。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有抑制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及菌丝体生长的能力。稻瘟菌在培养液或发病重的病株 组织中可产生五种毒素,即稻瘟菌素( Piricularin)、吡啶羧酸( Picolinic acid)、 细交链孢菌酮酸( Tenuazonic acid)、稻瘟醇( Pificul0l)及香豆素( Coumarin 这些毒素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43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 菌率高,播种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 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一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 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 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相对湿度在93%以上,一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近的稻田, 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 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 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 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 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 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穗颈 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
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入。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有抑制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及菌丝体生长的能力。稻瘟菌在培养液或发病重的病株 组织中可产生五种毒素,即稻瘟菌素(Piricularin)、吡啶羧酸(Picolinic acid)、 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稻瘟醇(Pificul01)及香豆素(Coumarin)。 这些毒素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 43 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 菌率高,播种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 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一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 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 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 15℃以上,相对湿度在 93%以上,一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近的稻田, 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 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 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 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 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穗颈 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一
定栽培管理、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 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 病害发生程度。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 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 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3-5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 种抗病性退化。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 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 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 病。稻叶对病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增加而不断提高,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 后抗病力迅速提髙,所以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増长速度最髙时最易感病。穗颈瘟 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出穗后一周抗病性逐渐増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 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 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大,存在 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水稻抗瘟性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①稻株的叶片宽和披张度大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降落,同时株型披散容易 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叶片上的水滴不易迅速消失,从而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②稻株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高,有阻碍病菌穿透、入的能力, 从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主要与田间水肥管
定栽培管理、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 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 病害发生程度。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 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 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 3-5 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 种抗病性退化。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 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 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 病。稻叶对病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增加而不断提高,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 天 后抗病力迅速提高,所以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病。穗颈瘟 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出穗后一周抗病性逐渐增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 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 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大,存在 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水稻抗瘟性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①稻株的叶片宽和披张度大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降落,同时株型披散容易 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叶片上的水滴不易迅速消失,从而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②稻株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高,有阻碍病菌穿透、入的能力, 从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主要与田间水肥管
理条件密切相关,施用富含硅酸盐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等物质),以及合理排 灌,可增加稻株硅质化程度;过多施用氮肥,增强原生质的透水能力,而使细胞 膨压降低。另外,品种间也有差异 ③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的含量髙,抗病能力较低。稻株内谷氨酸、天冬氨 酸等可溶性氮含量髙时,为病菌提供有利的营养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 而且稻株细胞积累可溶性氮过多时,则贪青徒长,组织柔弱,叶片披垂,也有利 于病菌的侵入,因而表现感病。如果稻株内蛋白质氮(非可溶性氮)较多,则抗病 性增强。因此,凡合成蛋白质氮机能旺盛的品种和体内可溶性氮形成与积累少的 生育时期,其抗病也较强 ④稻株内多元酚含量高时,抗病性增强 ⑤稻株受病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反应的品种,抗病强。抗病品种的细胞在菌 丝侵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性反应变褐坏死。坏死细胞充一满树脂状物质且不收缩, 使病菌被限制在侵染点细胞中不久即死亡,因而所引起的褐色小斑不再扩大。过 敏性反应是品种抗扩展的主要机制,常在抗病品种上产生,是鉴定抗性品种的主 要标志。这种褐变过敏性反应,是水稻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 再与氨基酸缩合而成黑色素所致。稻瘟病菌所产生的毒素有抑制褐变的作用,但 抗病品种中稻株内的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高,这两种多元酚可以与病菌产生的毒 素(稻瘟菌素和吡啶羧酸)结合成复合体而呈无毒状态,使寄主细胞原生质保持正 常的机能,褐变反应能迅速进行,因此,褐变不是直接起抗病作用,而是绿原酸 和阿魏酸等在植株体内起了抗病作用的结果。⑥感病品种不产生褐点型病斑。感 病品种受侵染后,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淀粉酶和蛋白质酶使稻株内的淀粉和蛋白质 水解成糖类和氨基酸。病菌从中取得良好营养,迅速扩展蔓延,而且稻株内可溶 性氮和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含量的增加又可延缓褐变速度;
理条件密切相关,施用富含硅酸盐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等物质),以及合理排 灌,可增加稻株硅质化程度;过多施用氮肥,增强原生质的透水能力,而使细胞 膨压降低。另外,品种间也有差异。 ③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的含量高,抗病能力较低。稻株内谷氨酸、天冬氨 酸等可溶性氮含量高时,为病菌提供有利的营养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 而且稻株细胞积累可溶性氮过多时,则贪青徒长,组织柔弱,叶片披垂,也有利 于病菌的侵入,因而表现感病。如果稻株内蛋白质氮(非可溶性氮)较多,则抗病 性增强。因此,凡合成蛋白质氮机能旺盛的品种和体内可溶性氮形成与积累少的 生育时期,其抗病也较强。 ④稻株内多元酚含量高时,抗病性增强。 ⑤稻株受病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反应的品种,抗病强。抗病品种的细胞在菌 丝侵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性反应变褐坏死。坏死细胞充—满树脂状物质且不收缩, 使病菌被限制在侵染点细胞中不久即死亡,因而所引起的褐色小斑不再扩大。过 敏性反应是品种抗扩展的主要机制,常在抗病品种上产生,是鉴定抗性品种的主 要标志。这种褐变过敏性反应,是水稻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 再与氨基酸缩合而成黑色素所致。稻瘟病菌所产生的毒素有抑制褐变的作用,但 抗病品种中稻株内的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高,这两种多元酚可以与病菌产生的毒 素(稻瘟菌素和吡啶羧酸)结合成复合体而呈无毒状态,使寄主细胞原生质保持正 常的机能,褐变反应能迅速进行,因此,褐变不是直接起抗病作用,而是绿原酸 和阿魏酸等在植株体内起了抗病作用的结果。⑥感病品种不产生褐点型病斑。感 病品种受侵染后,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淀粉酶和蛋白质酶使稻株内的淀粉和蛋白质 水解成糖类和氨基酸。病菌从中取得良好营养,迅速扩展蔓延,而且稻株内可溶 性氮和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 C、谷胱甘肽等)含量的增加又可延缓褐变速度;
病株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大量消耗碳水化合物,甚至绿原酸等也被利用消耗,褐变 反应很缓慢。当病斑扩展后,病斑周围变褐,而中央部分的细胞组织受害收缩, 最后死亡崩解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 氮肥施用过多,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 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增施钾肥 可以提高抗病性,从而减轻发病;但氮肥施用过多时,增施钾肥不但不能抑制发 病,反可起到加重发病作用。磷肥一般影响较小,但土壤缺磷,或冷水灌溉地区, 增施磷肥可以减轻发病。所以氮、磷、钾三种肥料要配合得当,并要合理施用, 才能减轻发病。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 期深水灌溉,田间湿度髙,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 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加重发病。实行浅水勤灌,或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 时进行灌、排水,以及落水晒田等,以控制水稻营养生长,可减轻发病。如生长 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 节瘟均易发生。黑龙江省气温低,水温也低,所以近山冷水灌区或者人水口处 病害常常发生重。另外,地势不平,稻田处于低洼地内,地块水层深浅不匀,整 个地块不能及时排水晒田等,均有助病害的发生。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 般菌源量大,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
病株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大量消耗碳水化合物,甚至绿原酸等也被利用消耗,褐变 反应很缓慢。当病斑扩展后,病斑周围变褐,而中央部分的细胞组织受害收缩, 最后死亡崩解。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 氮肥施用过多,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 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增施钾肥 可以提高抗病性,从而减轻发病;但氮肥施用过多时,增施钾肥不但不能抑制发 病,反可起到加重发病作用。磷肥一般影响较小,但土壤缺磷,或冷水灌溉地区, 增施磷肥可以减轻发病。所以氮、磷、钾三种肥料要配合得当,并要合理施用, 才能减轻发病。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 期深水灌溉,田间湿度高,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 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加重发病。实行浅水勤灌,或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 时进行灌、排水,以及落水晒田等,以控制水稻营养生长,可减轻发病。如生长 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 节瘟均易发生。黑龙江省气温低,水温也低,所以近山冷水灌区或者人水口处, 病害常常发生重。另外,地势不平,稻田处于低洼地内,地块水层深浅不匀,整 个地块不能及时排水晒田等,均有助病害的发生。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 一般菌源量大,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
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在黑龙江省叶瘟大发生条件是在水稻分蘖期,如温度下降,7月上旬平均气温在 10℃以下,7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9℃以下,旬日照时数60小时以下,则水稻生长 发育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气温20℃左右,此期多 雨,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旬日照时数60小时以下,叶瘟将会流行。不具备上 述条件,叶瘟发生轻。穗颈瘟大发生条件是在叶瘟发生的基础上,8月中、下旬 温度低,降雨多,相对湿度85%以上,旬降雨量50毫米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 给后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菌源,接着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又下降到18℃以下,水 稻生长不利,穗颈瘟往往发生重。此期温度高且少雨,穗颈瘟发生轻。总之,多 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 抗病性下降,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 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1.消灭越冬菌源 对病稻草及病秕谷要在春季之前,彻底处理干净,以消灭越冬菌源。收割时发病 田的稻草单放,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 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 应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131、合江19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
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在黑龙江省叶瘟大发生条件是在水稻分蘖期,如温度下降,7 月上旬平均气温在 10℃以下,7 月中旬平均气温在 19℃以下,旬日照时数 60 小时以下,则水稻生长 发育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到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平均气温 20℃左右,此期多 雨,相对湿度在 95%以上,旬日照时数 60 小时以下,叶瘟将会流行。不具备上 述条件,叶瘟发生轻。穗颈瘟大发生条件是在叶瘟发生的基础上,8 月中、下旬 温度低,降雨多,相对湿度 85%以上,旬降雨量 50 毫米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 给后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菌源,接着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又下降到 18℃以下,水 稻生长不利,穗颈瘟往往发生重。此期温度高且少雨,穗颈瘟发生轻。总之,多 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 抗病性下降,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 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1.消灭越冬菌源 对病稻草及病秕谷要在春季之前,彻底处理干净,以消灭越冬菌源。收割时发病 田的稻草单放,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 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 应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 131、合江 19 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
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 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 以促进分蘖,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 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増施磷、钾肥可提髙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 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髙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 于培育壮苗。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 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 一般防治适期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査,如发现发病中心, 或零星出现急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5-7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 (破肚抽穗时)、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251.5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1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千克:③21.2% 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升。上述药剂,不 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水稻恶苗病( Rice bakanal disease)
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 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 以促进分蘖,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 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 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高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 于培育壮苗。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 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 一般防治适期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 或零星出现急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 5—7 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 (破肚抽穗时)、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 1.)25—1.5 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 l 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千克;③21.2% 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升。上述药剂,不 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二、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l disease)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 生,为害较重。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 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一)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 当幼苗长到3-4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 不良,根毛数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 长而节部弯曲,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 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 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谷粒:重者谷粒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的粉状物;感病 轻者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全无病变,但内部却有菌丝体潜伏。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Wr.],属 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为卵形、椭圆形、纺 缍形,五色,单胞,极少多胞,。大型分生孢子细长,镰刀形或长纺缍形,五色, 两端尖,有0—7个分隔,通常为3-5个。大分生孢子散生或群生于孢子座上(图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 生,为害较重。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一 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一)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 当幼苗长到 3-4 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 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 不良,根毛数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 长而节部弯曲,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 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 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谷粒:重者谷粒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的粉状物;感病 轻者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全无病变,但内部却有菌丝体潜伏。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Wr.],属 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为卵形、椭圆形、纺 缍形,五色,单胞,极少多胞,。大型分生孢子细长,镰刀形或长纺缍形,五色, 两端尖,有 0—7 个分隔,通常为 3-5 个。大分生孢子散生或群生于孢子座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