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地下害虫 第一节.东方蝼蛄 蝼蛄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golm]和华北蝼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均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豆类、薯类、果树、蔬菜等。 形态特征成虫全体呈灰黄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细毛,头小,触角丝状,前翅为复翅,前胸大而坚硬, 前足为开掘足,呈铲形,适于挖土,腹未有尾须一对。若虫与成虫相似,但无翅或翅短小(图91)。 图91蝼蛄 1.华北蝼蛄成虫:2.华北蝼蛄前足:3.华北蝼蛄后足:4.东方蝼蛄前足;5.东方蝼蛄后足,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2-3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每年5-9月均可发生为 害,一般5-6月作物或蔬菜幼苗受害重,以后由于植株长大,虽然受害,受害程度相对轻。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岀,并均有趋光性,对电灯或黑光灯趋性较强,对马粪等亦有趋性。成虫以夜间9一 11时活动最盛,尤其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成虫出土活动数量更多。 东方蝼蛄多发生于沿河两岸、水浇地、平川低洼地及果园、苗圃内 华北蝼蛄多发生于盐碱地或土质疏松的地方。 两种蝼蛄咬食播下的种子,尤其喜食刚发芽的种子,也可咬食作物根,造成幼苗生长不良以至枯死。, 咬食嫩茎成乱麻状,有的也可咬断。被害处常有许多拱起虚土的隧道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捕:用电灯或黑光灯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2)药坑诱杀:在地面挖一个30-40厘米深的方形坑,坑内放入新鲜马粪,粪中加入2.5%敌百虫粉 剂,用药比例为药:粪=1:10。 3)毒饵诱杀:将豆饼粉碎,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兑水30倍,与粉碎炒香的饼粉混拌均匀制成毒 饵,可将毒饵撒施到隧道附近诱杀。 第二节.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在黑龙江省以大黑鳃金龟甲[ 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分布最广。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大豆、甜菜、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大黑鳃金龟甲成虫:体长16-21毫米,宽8-11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 泽,触角黄褐色,鳃叶状。前胸宽大,其上有密刻点和黄褐色长毛。翅鞘长为宽的2倍多,其上有许多波状 刻点,并有3条光滑的纵行隆起线。 幼虫:身体肥大,马蹄形弯曲,体被密生黄白色刚毛,皮肤柔软,体背有很多皱褶,污白色,头黄褐色, 腹部末端疏生肛毛,排列不规则。老熟幼虫体长35一40毫米(图90) 图90东北大黑鳃金龟 1.成虫;2.雄性前臀节腹面的三角形凹坑;3.雌性前臀节腹面梭形隆起骨片;4.卵;5.幼虫;6.幼虫头部(前顶刚 毛;7.内唇(1)感区刺(2)感觉器(3)折面;8.肛腹片(1)肛门孔(2)钩状刚毛群;9.蛹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2-3年完成一代,以2-3龄幼虫和成虫在土表下60-180厘米处越冬 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出现,6旬中、下旬是为害盛期。幼虫为害幼苗,常将幼苗的根茎咬断,断 口整齐。 成虫喜吃大豆叶片,并在大豆田间产卵,所以大豆地或大豆茬的地块,蛴螬发生常重。成虫有假死性、 趋光性。幼虫有假死性与转株为害习性 防治方法药剂闷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10-15升,拌种子200公斤,拌完后闷种4 小时,闷种过程中每隔半小时搅拌一次,待药液吸干后,挪到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 第三节.细胸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通称,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在黑龙江省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细胸金针虫( 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和宽背金针虫( Selatosomus latus fabricius)。金针虫的食性很杂,能危害小麦、玉 米、甜菜及马铃薯等。 板形点特矩把手甲:,体,2米上有2级树组.分组:有简溶,期 幼虫淡白色,后渐变黄至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毫米,体坚硬,金黄色,尾部稍尖,其背 面有4条褐色细纵纹 宽背金针虫成虫体长10-13毫米,宽3.4-4.8毫米,黑褐色,稍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足赤褐
第六章地下害虫 第一节.东方蝼蛄 蝼蛄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Golm]和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均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豆类、薯类、果树、蔬菜等。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呈灰黄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细毛,头小,触角丝状,前翅为复翅,前胸大而坚硬, 前足为开掘足,呈铲形,适于挖土,腹未有尾须一对。若虫与成虫相似,但无翅或翅短小(图 91)。 图 91 蝼 蛄 1.华北蝼蛄成虫;2.华北蝼蛄前足;3.华北蝼蛄后足;4.东方蝼蛄前足;5.东方蝼蛄后足。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 2-3 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每年 5—9 月均可发生为 害,一般 5—6 月作物或蔬菜幼苗受害重,以后由于植株长大,虽然受害,受害程度相对轻。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出,并均有趋光性,对电灯或黑光灯趋性较强,对马粪等亦有趋性。成虫以夜间 9— 11 时活动最盛,尤其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成虫出土活动数量更多。 东方蝼蛄多发生于沿河两岸、水浇地、平川低洼地及果园、苗圃内。 华北蝼蛄多发生于盐碱地或土质疏松的地方。 两种蝼蛄咬食播下的种子,尤其喜食刚发芽的种子,也可咬食作物根,造成幼苗生长不良以至枯死。, 咬食嫩茎成乱麻状,有的也可咬断。被害处常有许多拱起虚土的隧道。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捕:用电灯或黑光灯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2)药坑诱杀:在地面挖一个 30-40 厘米深的方形坑,坑内放入新鲜马粪,粪中加入 2.5%敌百虫粉 剂,用药比例为药:粪=1:10。 (3)毒饵诱杀:将豆饼粉碎,炒香,用 90%晶体敌百虫兑水 30 倍,与粉碎炒香的饼粉混拌均匀制成毒 饵,可将毒饵撒施到隧道附近诱杀。 第二节.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在黑龙江省以大黑鳃金龟甲[Ho1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分布最广。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大豆、甜菜、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 大黑鳃金龟甲成虫:体长 16-21 毫米,宽 8-11 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 泽,触角黄褐色,鳃叶状。前胸宽大,其上有密刻点和黄褐色长毛。翅鞘长为宽的 2 倍多,其上有许多波状 刻点,并有 3 条光滑的纵行隆起线。 幼虫:身体肥大,马蹄形弯曲,体被密生黄白色刚毛,皮肤柔软,体背有很多皱褶,污白色,头黄褐色, 腹部末端疏生肛毛,排列不规则。老熟幼虫体长 35 一 40 毫米(图 90)。 图 90 东北大黑鳃金龟 1.成虫;2.雄性前臀节腹面的三角形凹坑;3.雌性前臀节腹面梭形隆起骨片;4.卵;5.幼虫; 6.幼虫头部 (1)前顶刚 毛;7.内唇(1)感区刺(2)感觉器(3)折面; 8.肛腹片(1)肛门孔(2)钩状刚毛群;9.蛹。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 2—3 年完成一代,以 2—3 龄幼虫和成虫在土表下 60—180 厘米处越冬。 幼虫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开始出现,6 旬中、下旬是为害盛期。幼虫为害幼苗,常将幼苗的根茎咬断,断 口整齐。 成虫喜吃大豆叶片,并在大豆田间产卵,所以大豆地或大豆茬的地块,蛴螬发生常重。成虫有假死性、 趋光性。幼虫有假死性与转株为害习性。 防治方法 药剂闷种:用 50%辛硫磷乳油 500 毫升,加水 10-15 升,拌种子 200 公斤,拌完后闷种 4 小时,闷种过程中每隔半小时搅拌一次,待药液吸干后,挪到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 第三节.细胸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通称,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在黑龙江省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和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abricius)。金针虫的食性很杂,能危害小麦、玉 米、甜菜及马铃薯等。 形态特征 细胸金针虫成虫(叩头由)体长 8-9 毫米,宽 2.5 毫米,细长,暗褐色,稍有光泽。前胸 背板略显呈圆形,长大于宽,鞘翅黄赤褐色,坚硬,各鞘翅上有 9 条纵列刻点。幼虫体细长,圆筒形,初孵 幼虫淡白色,后渐变黄至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20—25 毫米,体坚硬,金黄色,尾部稍尖,其背 面有 4 条褐色细纵纹。 宽背金针虫成虫体长 10—13 毫米,宽 3.4-4.8 毫米,黑褐色,稍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足赤褐
色。幼虫体扁圆,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表皮坚硬,尾部钝圆,并分成二叉,每叉 又分二叉(图87)。 图87金针虫 1.细胸金针虫成虫:2.宽背金针虫成虫:3.细胸金针虫幼虫尾部:4.宽背金针虫幼虫尾部。 发生特点与为謇状金针虫一般三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在小麦2-3叶期 玉米3叶期是幼虫为害重时期。为害特点是以幼虫(金针虫)为害作物的种子和根茎,幼虫在地表下面常把 播下的种子吃成空壳或自茎基部钻入茎内咬食,造成幼苗枯死;幼虫钻入马铃薯块茎及甜菜块根为害呈孔道, 细胸金针虫多发生在沿河低洼地、过水地、水浇地或腐殖质多的地方。新开垦以及小麦重茬地发生也重。 宽背金针虫多发生在平原或岗地,开垦年限长的熟地。 参考防治指标3000头/亩 防治方法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1升加适量水与小麦种子500公斤进行湿拌种,晾干后再播 种。40%甲基异柳磷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1-0.125%。 第四节.地老虎 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和白边地老虎(roaω berthuri leek)属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蕃茄等幼苗。 白边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小地老虎成虫为暗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和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前缘 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呈黑褐色,肾形斑、环状斑及棒状斑位于其中,各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一明显 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侧有两个尖端向里的楔形黑斑,三斑相对。后翅灰白色 幼虫体色较深,头部黄褐或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7一47毫米,体表粗糙,在扩大镜下可见布满大小 间杂的颗粒(图88)。 图88小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第四腹节背面:4.臀板:5.表皮:6-7.幼虫 白边地老虎成虫为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7-18毫米,翅展40-45毫米。前翅灰褐至红褐色,前缘有 条明显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宽边,中室后缘有白线。后翅褐色。 幼虫圆筒形,两头略尖,头部黄褐色,有明显的“八”字纹,体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40毫米, 体表光滑。无颗粒(图89) 图89白边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幼虫第四腹节背面:4.幼虫臀板。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小地老虎一年发生二代,目前认为成虫是由南方迁飞来的。成虫昼伏夜出,喜食糖 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多产于土 块上及地面缝隙。幼虫白天潜伏于土壤内,夜间出来为害,2、3龄幼虫只咬食叶片,4龄以后幼虫才能为害 嫩茎,且可连茎带叶拖入土洞内。幼虫有假死习性 白边地老虎一年发生一代,以1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4月份幼虫破壳而出,先取食灰菜、刺菜、 荠菜、苣买菜等杂草,待田间长出作物幼苗,幼虫则转移到幼苗上为害。6月上、中旬是幼虫为害幼苗盛期, 1-2龄幼虫仅食叶片的叶肉,仅留表皮,3龄以上幼虫才能咬断嫩茎。幼虫白天潜伏于受害苗附近表土层内, 夜间出来危害。幼虫有假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与趋化性。白边地老虎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地,靠近林带杂草 多的地块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后深翻,铲除田间杂草等,均可减少田间越冬虫量和食料来源,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在调查虫情基础上,发现幼苗叶片受害,于幼虫3龄以前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 有
色。幼虫体扁圆,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15—18 毫米,表皮坚硬,尾部钝圆,并分成二叉,每叉 又分二叉(图 87)。 图 87 金 针 虫 1.细胸金针虫成虫; 2.宽背金针虫成虫; 3.细胸金针虫幼虫尾部;4.宽背金针虫幼虫尾部。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金针虫一般三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在小麦 2—3 叶期、 玉米 3 叶期是幼虫为害重时期。为害特点是以幼虫(金针虫)为害作物的种子和根茎,幼虫在地表下面常把 播下的种子吃成空壳或自茎基部钻入茎内咬食,造成幼苗枯死;幼虫钻入马铃薯块茎及甜菜块根为害呈孔道。 细胸金针虫多发生在沿河低洼地、过水地、水浇地或腐殖质多的地方。新开垦以及小麦重茬地发生也重。 宽背金针虫多发生在平原或岗地,开垦年限长的熟地。 参考防治指标 3000 头/亩。 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 50%辛硫磷乳油 1 升加适量水与小麦种子 500 公斤进行湿拌种,晾干后再播 种。40%甲基异柳磷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 0.1—0.125%。 第四节.地老虎 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和白边地老虎(Euxoa oberthuri leeck)属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蕃茄等幼苗。 白边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成虫为暗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和 16—23 毫米,翅展 42—54 毫米。前翅前缘 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呈黑褐色,肾形斑、环状斑及棒状斑位于其中,各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一明显 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侧有两个尖端向里的楔形黑斑,三斑相对。后翅灰白色。 幼虫体色较深,头部黄褐或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37 一 47 毫米,体表粗糙,在扩大镜下可见布满大小 间杂的颗粒(图 88)。 图 88 小 地 老 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第四腹节背面;4. 臀板;5.表皮;6-7.幼虫。 白边地老虎成虫为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7-18 毫米,翅展 40 一 45 毫米。前翅灰褐至红褐色,前缘有一 条明显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宽边,中室后缘有白线。后翅褐色。 幼虫圆筒形,两头略尖,头部黄褐色,有明显的“八”字纹,体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35—40 毫米, 体表光滑。无颗粒(图 89)。 图 89 白边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幼虫第四腹节背面;4.幼虫臀板。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小地老虎一年发生二代,目前认为成虫是由南方迁飞来的。成虫昼伏夜出,喜食糖 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多产于土 块上及地面缝隙。幼虫白天潜伏于土壤内,夜间出来为害,2、3 龄幼虫只咬食叶片,4 龄以后幼虫才能为害 嫩茎,且可连茎带叶拖入土洞内。幼虫有假死习性。 白边地老虎一年发生一代,以 1 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 4 月份幼虫破壳而出,先取食灰菜、刺菜、 荠菜、苣买菜等杂草,待田间长出作物幼苗,幼虫则转移到幼苗上为害。6 月上、中旬是幼虫为害幼苗盛期, 1-2 龄幼虫仅食叶片的叶肉,仅留表皮,3 龄以上幼虫才能咬断嫩茎。幼虫白天潜伏于受害苗附近表土层内, 夜间出来危害。幼虫有假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与趋化性。白边地老虎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地,靠近林带杂草 多的地块。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后深翻,铲除田间杂草等,均可减少田间越冬虫量和食料来源,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在调查虫情基础上,发现幼苗叶片受害,于幼虫 3 龄以前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 有:
①2.5%敌百虫粉剂(高梁上禁用)每亩1.5-2公斤,往幼苗上喷粉。亦可往田边、地头等附近喷成药 带,防止幼虫往田内迁移 ②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75-100毫升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③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药剂防治最好在傍晚进行 (3)毒饵诱杀:将1份90%晶体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兑5份水,喷洒在50份粉碎后并炒香的豆饼粉、 麦麸或玉米糠上,并混拌均匀制成毒饵,每亩1.0-1.5公斤于傍晚施于苗眼附近,亦可用播种机施于垅间, 50厘米垅可间隔3垅、70厘米垅可间隔2垅施1根垅 第五节.萝卜蝇 地蛆是花蝇类的幼虫。为害蔬菜的地蛆有萝卜蝇[ Hy lemyia floralis Fal.]、小萝卜蝇[H. Pilipyga Vil1]、种蝇[H. Platura Meiyen]、葱蝇(H. antigua Meisen]四种,均属双翅目,花蝇科。主要为害多 种蔬菜。 形态持征以萝卜蝇为例。 成虫:为中、小型灰黄色蝇子。体长6—7.5毫米。翅展14毫米。雌成虫胸部黄褐色,背面有3条稍暗 色纵纹。前翅基背毛颇长,几乎与盾间沟后的背毛等长。腹部灰黄色,没有斑纹。雄成虫胸部暗褐色,背面 有3条黑色纵纹。前翅基背毛与盾间沟后的背中毛等长。后足腿节前内面,长有一列稀疏的长毛。腹部扁平, 腹背中央有一明显纵纹,各节均有一黑色横纹。 幼虫:体长约9毫米,圆锥状,乳白色,尾端有肉质突起6对且第5对较大,末端有很深的分叉(图113) 图113萝卜蝇 1.成虫:2.幼虫。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萝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8月下旬为盛发期, 延续至9月中旬(佳木斯) 中午强光隐伏在菜株荫凉处不动。卵以数粒至数十粒成堆产在植株周围的地面或土缝里或产在叶柄的茎部 靠近地面的外叶,少数产在叶腋或心叶里。幼虫先为害与地面相接的叶柄基部,后向叶茎中蛀食。幼虫三龄 后向下蛀食根部皮层。虫数多时,木质部也被蛀食,可导致全株死亡。在萝卜中幼虫直接蛀入肉质的根皮层 中,造成沟痕和孔洞。蛀道和伤口常因软腐病菌侵入而腐烂,造成更大的损失。10月份,老熟幼虫在菜株附 近土中化蛹越冬。 小萝卜蝇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6月份(佳木斯),主要为害春白菜和萝卜,第二代发生在8月 份,为害秋白菜、萝卜,为害情况同萝卜蝇。以蛹在土里越冬,有的可在萝卜里越冬 种蝇一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5月份成虫出现,多在瓜类,豆类幼苗的周围表土产卵。甘兰、白菜 等十字花科蔬菜采种母株受害严重,幼虫串食常引起母根腐烂,以致死亡。偶尔为害秋白菜。 葱蝇发生代数不详,推测可能一年发生两代。成虫产卵在蒜苗、葱叶,鳞茎和植株周围的地面上。卵孵 化后钻入鳞茎中为害,致使葱叶变黄,容易拔起。幼虫老熟后在土中化蛹,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蛹在大蒜 鳞茎上越冬。种蝇和葱蝇的幼虫均有腐食特性,成虫有趋向发臭粪肥产卵的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施用的粪肥必须充分腐熟。施用时不要使粪肥暴露在地面上。可减轻葱蝇、种蝇、萝卜蝇的为害 (2).种蒜时,选用饱满不受机械损伤的和不长霉的蒜瓣,可少招引葱蝇产卵,且饱满的蒜瓣生长势旺, 更耐虫害 (3).白菜、萝卜收获后立即耕翻,可杀伤部分幼虫或越冬蛹,可减轻来年的为害。 2.药剂防治萝卜蝇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消灭卵和幼虫在为害前。一般多用药液灌根。常用药剂有 40%乐果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液:90%晶 体敌百虫8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用喷壶灌根际周围,每穴灌药液250毫升。 第七章粮食作物害虫 粮食作物害虫发生的情况 、禾谷类作物害虫种类 、水稻害虫种类 第一节.粘虫
①2.5%敌百虫粉剂(高梁上禁用)每亩 1.5—2 公斤,往幼苗上喷粉。亦可往田边、地头等附近喷成药 带,防止幼虫往田内迁移。 ②80%敌敌畏乳油或 50%辛硫磷乳油,每亩 75—100 毫升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③90%晶体敌百虫,每亩 100 克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药剂防治最好在傍晚进行。 (3)毒饵诱杀:将 1 份 90%晶体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兑 5 份水,喷洒在 50 份粉碎后并炒香的豆饼粉、 麦麸或玉米糠上,并混拌均匀制成毒饵,每亩 1.0-1.5 公斤于傍晚施于苗眼附近,亦可用播种机施于垅间, 50 厘米垅可间隔 3 垅、70 厘米垅可间隔 2 垅施 1 根垅。 第五节.萝卜蝇 地蛆是花蝇类的幼虫。为害蔬菜的地蛆有萝卜蝇[Hylemyia floralis Fall.]、小萝卜蝇[H. Pilipyga Vill]、种蝇[H.Platura Meiyen] 、葱蝇(H. antiqua Meiyen]四种,均属双翅目,花蝇科。主要为害多 种蔬菜。 形态持征 以萝卜蝇为例。 成虫:为中、小型灰黄色蝇子。体长 6—7.5 毫米。翅展 14 毫米。雌成虫胸部黄褐色,背面有 3 条稍暗 色纵纹。前翅基背毛颇长,几乎与盾间沟后的背毛等长。腹部灰黄色,没有斑纹。雄成虫胸部暗褐色,背面 有 3 条黑色纵纹。前翅基背毛与盾间沟后的背中毛等长。后足腿节前内面,长有一列稀疏的长毛。腹部扁平, 腹背中央有一明显纵纹,各节均有一黑色横纹。 幼虫: 体长约 9 毫米,圆锥状,乳白色,尾端有肉质突起 6 对且第 5 对较大,末端有很深的分叉(图 113)。 图 113 萝卜蝇 1.成虫;2.幼虫。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萝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8 月下旬为盛发期, 延续至 9 月中旬(佳木斯)。 中午强光隐伏在菜株荫凉处不动。卵以数粒至数十粒成堆产在植株周围的地面或土缝里或产在叶柄的茎部 靠近地面的外叶,少数产在叶腋或心叶里。幼虫先为害与地面相接的叶柄基部,后向叶茎中蛀食。幼虫三龄 后向下蛀食根部皮层。虫数多时,木质部也被蛀食,可导致全株死亡。在萝卜中幼虫直接蛀入肉质的根皮层 中,造成沟痕和孔洞。蛀道和伤口常因软腐病菌侵入而腐烂,造成更大的损失。10 月份,老熟幼虫在菜株附 近土中化蛹越冬。 小萝卜蝇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 6 月份(佳木斯),主要为害春白菜和萝卜,第二代发生在 8 月 份,为害秋白菜、萝卜,为害情况同萝卜蝇。以蛹在土里越冬,有的可在萝卜里越冬。 种蝇一年发生 2-3 代。以蛹越冬。5 月份成虫出现,多在瓜类,豆类幼苗的周围表土产卵。甘兰、白菜 等十字花科蔬菜采种母株受害严重,幼虫串食常引起母根腐烂,以致死亡。偶尔为害秋白菜。 葱蝇发生代数不详,推测可能一年发生两代。成虫产卵在蒜苗、葱叶,鳞茎和植株周围的地面上。卵孵 化后钻入鳞茎中为害,致使葱叶变黄,容易拔起。幼虫老熟后在土中化蛹,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蛹在大蒜 鳞茎上越冬。种蝇和葱蝇的幼虫均有腐食特性,成虫有趋向发臭粪肥产卵的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施用的粪肥必须充分腐熟。施用时不要使粪肥暴露在地面上。可减轻葱蝇、种蝇、萝卜蝇的为害。 (2).种蒜时,选用饱满不受机械损伤的和不长霉的蒜瓣,可少招引葱蝇产卵,且饱满的蒜瓣生长势旺, 更耐虫害。 (3).白菜、萝卜收获后立即耕翻,可杀伤部分幼虫或越冬蛹,可减轻来年的为害。 2.药剂防治 萝卜蝇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消灭卵和幼虫在为害前。一般多用药液灌根。常用药剂有: 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500—1000 倍液;90%晶 体敌百虫 800 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 倍液。用喷壶灌根际周围,每穴灌药液 250 毫升。 第七章 粮食作物害虫 粮食作物害虫发生的情况 一、禾谷类作物害虫种类 二、水稻害虫种类 第一节.粘虫
粘虫[舻 thimna separata(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 形态特征成虫为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6--∞0毫米,翅展36--45毫米,雌蛾略大于 雄蛾。触角丝状,头部复眼较大。前翅前缘及外缘颜色较深,中央有2个圆形,淡黄色斑,外侧黄斑下方有 三个明显的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雌蛾翅缰3根较尖细 雄蛾翅缰1根较粗壮。 幼虫体长1.5-38毫米,共6龄。幼虫随着环境变化,体色亦随之改变,密度小时,体色为黄褐色或灰 褐色,密度大时多为黑色。3龄以后头部有黑褐色“八”字纹,胸、腹部有5条纵条线,背中线白色较细, 边缘绕有细黑线,其余2对纵线为黑线或黑褐色,各纵线上下边缘均有灰白色细纹。有腹足4对,尾足1 对(图92) 图92粘虫 1.成虫:2.卵块:3.幼虫:4.蛹;5.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二代。5月中下旬成虫从南方迁飞到黑龙江省,6月上、中旬 为成虫高峰期。成虫昼伏夜出,夜间吸食花蜜及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化性,对糖、醋、酒趋性很强。雌蛾 多产卵子干枯叶片尖端或枯心苗上,卵2—4行形成卵块。卵经4-5天孵化出幼虫,3龄前只啃食叶肉,4龄 后食量剧增,5、6龄进入暴食期,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吃光。幼虫小时怕光,多潜伏于心叶、叶鞘中,老龄 幼虫有假死性与集体转移地块为害邻田作物的习性,幼虫为害盛期在我省为6月下旬到7旬上旬。6龄老熟 幼虫入土化蛹。蛹经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这时成虫多产卵于谷子或玉米上部几片叶的尖端或枯株上。卵 孵化出的幼虫主要为害谷子与玉米,在黑龙江省除个别年,少数地方发生为害外,一般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防治与否根据虫情测报与防治指标决定,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三龄以前。 1.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1)用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125-1500克,兑水喷雾 (2)用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兑水喷雾。 3)用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975毫升,兑水喷雾。 (4)用2.5%溴氰菊脂乳油,每公顷240毫升,兑水喷雾。 (5)用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22.5一30公斤,全面喷粉。 (6)用灭幼尿Ⅰ号每公顷有效成份30克或灭幼尿I号每公顷有效成份150克,稀释喷雾,效果均在 90%以上,不杀伤天敌。 2.生物防治粘虫天敌对抑制粘虫发生起一定的作用。生物防治不杀伤天敌,增强该虫天敌在田间的控 制效能,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苏芸金杆菌类群肯尼亚变种、天门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田间喷 雾浓度,采用含菌量2亿/毫升菌液 (2)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自然界中,常在高湿的环境中流行。应大力开展研究和利用。 第二节.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 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其次为害谷子、高 粱等作物,蔬菜等也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是一种淡褐色中型蛾子,雄蛾体长10毫米,翅展22毫米左右。雌蛾体长13毫米,翅展25 毫米以上。触角丝状,复眼黑色。头、胸部黄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近外缘颜色较深,前翅内、外横线锯 齿状中间有两个中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当翅展开时, 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连接。雌蛾前翅淡黄,不及雄蛾鲜艳,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 部较肥大。 幼虫近圆筒形,幼龄时头壳黑色,体黄白色,污黄至浅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棕黑色 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褐色,有纵线3条,背中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4个,腹部1-8节,每节6 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图94)。 图94亚洲玉米螟 1.成虫:2.卵块:3.卵块孵化前:4.幼虫:5.幼虫第2腹节侧面 6.幼虫第2腹节背面:7.蛹;8、9、10.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茎杆及残茬中越冬。 来年越冬代幼虫经过化蛹,羽化后成为成虫,在黑龙江省于6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夜间飞翔力 强,并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经1天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中肋附近。卵孵化出的幼龄虫 先啃食叶肉,并怕光照,故一般多聚集于玉米喇叭筒(心叶)及幼穗为害。当雄穗轴抽出1/3时。幼虫开 始向植株下部转移为害,当雄穗抽出1/2到全部抽出时,幼虫下移蛀茎及为害果穗,最后全部钻蛀进入玉 米茎杆及果穗内继续为害。受害的玉米叶片,由于未展叶前被咬成孔洞,故叶片展开后,叶片上出现横排孔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为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6—20 毫米,翅展 36—45 毫米,雌蛾略大于 雄蛾。触角丝状,头部复眼较大。前翅前缘及外缘颜色较深,中央有 2 个圆形,淡黄色斑,外侧黄斑下方有 三个明显的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 1 个小黑点,翅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雌蛾翅缰 3 根较尖细, 雄蛾翅缰 1 根较粗壮。 幼虫体长 1.5—38 毫米,共 6 龄。幼虫随着环境变化,体色亦随之改变,密度小时,体色为黄褐色或灰 褐色,密度大时多为黑色。3 龄以后头部有黑褐色“八”字纹,胸、腹部有 5 条纵条线,背中线白色较细, 边缘绕有细黑线,其余 2 对纵线为黑线或黑褐色,各纵线上下边缘均有灰白色细纹。有腹足 4 对,尾足 1 对(图 92)。 图 92 粘 虫 1.成虫;2.卵块;3.幼虫;4.蛹;5.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二代。5 月中下旬成虫从南方迁飞到黑龙江省,6 月上、中旬 为成虫高峰期。成虫昼伏夜出,夜间吸食花蜜及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化性,对糖、醋、酒趋性很强。雌蛾 多产卵子干枯叶片尖端或枯心苗上,卵 2—4 行形成卵块。卵经 4-5 天孵化出幼虫,3 龄前只啃食叶肉,4 龄 后食量剧增,5、6 龄进入暴食期,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吃光。幼虫小时怕光,多潜伏于心叶、叶鞘中,老龄 幼虫有假死性与集体转移地块为害邻田作物的习性,幼虫为害盛期在我省为 6 月下旬到 7 旬上旬。6 龄老熟 幼虫入土化蛹。蛹经 10 天左右羽化为成虫。这时成虫多产卵于谷子或玉米上部几片叶的尖端或枯株上。卵 孵化出的幼虫主要为害谷子与玉米,在黑龙江省除个别年,少数地方发生为害外,一般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与否根据虫情测报与防治指标决定,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三龄以前。 1.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1)用 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 1125-1500 克,兑水喷雾。 (2)用 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 1125-1500 毫升,兑水喷雾。 (3)用 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 975 毫升,兑水喷雾。 (4)用 2.5%溴氰菊脂乳油,每公顷 240 毫升,兑水喷雾。 (5)用 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 22.5 一 30 公斤,全面喷粉。 (6)用灭幼尿 I 号每公顷有效成份 30 克或灭幼尿 III 号每公顷有效成份 150 克,稀释喷雾,效果均在 90%以上,不杀伤天敌。 2.生物防治 粘虫天敌对抑制粘虫发生起一定的作用。生物防治不杀伤天敌,增强该虫天敌在田间的控 制效能,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苏芸金杆菌类群 肯尼亚变种、天门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田间喷 雾浓度,采用含菌量 2 亿/毫升菌液。 (2)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在自然界中,常在高湿的环境中流行。应大力开展研究和利用。 第二节.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其次为害谷子、高 粱等作物,蔬菜等也有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淡褐色中型蛾子,雄蛾体长 10 亳米,翅展 22 毫米左右。雌蛾体长 13 毫米,翅展 25 毫米以上。触角丝状,复眼黑色。头、胸部黄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近外缘颜色较深,前翅内、外横线锯 齿状中间有两个中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当翅展开时, 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连接。雌蛾前翅淡黄,不及雄蛾鲜艳,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 部较肥大。 幼虫近圆筒形,幼龄时头壳黑色,体黄白色,污黄至浅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20-30 毫米,头棕黑色, 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褐色,有纵线 3 条,背中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 4 个,腹部 1—8 节,每节 6 个,前排 4 个较大,后排 2 个较小(图 94)。 图 94 亚洲玉米螟 1.成虫;2.卵块;3.卵块孵化前;4.幼虫;5.幼虫第 2 腹节侧面; 6.幼虫第 2 腹节背面;7.蛹;8、9、10.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1-2 代,以 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茎杆及残茬中越冬。 来年越冬代幼虫经过化蛹,羽化后成为成虫,在黑龙江省于 6 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夜间飞翔力 强,并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经 1 天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中肋附近。卵孵化出的幼龄虫 先啃食叶肉,并怕光照,故一般多聚集于玉米喇叭筒(心叶)及幼穗为害。当雄穗轴抽出 1/3 时。幼虫开 始向植株下部转移为害,当雄穗抽出 1/2 到全部抽出时,幼虫下移蛀茎及为害果穗,最后全部钻蛀进入玉 米茎杆及果穗内继续为害。受害的玉米叶片,由于未展叶前被咬成孔洞,故叶片展开后,叶片上出现横排孔
洞,茎杆及果穗等部受害后,除呈现孔洞,并在虫孔处留下虫粪 般是越冬基数大的年份,当年田间卵量也大,植株被害率就高,所以连作地,离村屯近的玉米地,往 往比轮作地、远离村屯的玉米地玉米螟发生重。 此外,当年5-6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暖和,也有利玉米螟大发生,如5-6月天气干旱少 雨,相对湿度低.不仅会推迟化蛹期.而且会造成越冬后幼虫大量死亡,不利发生 防治方法 (1)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虫源,如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施入田间并翻入土壤深层一秸秆还田,可以 消灭秸秆内越冬幼虫;早春表土化冻到3厘米左右深时,用重耢子耢冻玉米茬,高粱茬,可以压死茬里的越 冬幼虫,均可减轻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 (2)心叶期撒施颗粒剂 ①H-1(青虫菌)颗粒制:用菌粉150克拌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2克 ②白僵菌颗粒剂:用菌粉150克(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份)拌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2克。 ③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克,拌1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施颗粒剂2克 3)药剂防治: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100克 兑水喷雾。 (4)生物防治 ①.于玉米螟卵盛期,每亩放赤眼蜂2-4万头。 ②.于幼虫卵化盛期,用飞机撒施白僵菌粉(每亩菌粉150-250克与滑石粉1.5-2.0公斤混拌均匀而 第三节.麦蚜 麦蚜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麦二叉蚜[ Toxoptera gramin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两种,均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染小麦黄矮 病 形态特征两种蚜虫均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及无翅胎生雌蚜,麦二叉蚜体长略大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的 有翅胎生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二支,故称“二叉蚜”。麦长管蚜的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很长,故称“长管蚜”。 两种蚜虫触角均为6节,二叉蚜触角比体长稍短,而长管蚜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则长于体长。虫体较软,体 色呈黄绿色、淡绿色、绿色、灰黑色、暗褐色,赤褐色等(图93)。 图93麦蚜 1.二叉蚜(有翅);2.二叉蚜(无翅);3.长管蚜(有翅);4,.长管蚜(无翅)ε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出干母,胎生繁 殖2-3代后出现有翅胎生雌蚜,先在杂草上为害,当小麦出苗后,有翅蚜则迁飞到小麦幼苗上为害并胎生后 代,由于麦二叉蚜较耐低温,故小麦苗期就有发生,而麦长管蚜发生较晩,一般多在小麦灌浆集中为害穗部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汁液,为害叶片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黄色枯斑,为害重时使麦苗矮小发黄,甚至 枯死。为害麦穗,影响籽粒灌浆,为害重时,造成麦粒瘦小,百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两种麦蚜均能 传播病毒病,尤以麦二叉蚜传毒能力较强。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耐氮肥,故发生于瘠薄麦田,麦长 管蚜喜光照,较耐氮肥和潮湿,故多发生于肥沃麦田 参考防治指标小麦孕穗期蚜有株率达50%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200-250头;灌浆期蚜有株率达79% 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500头以上,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在测报指导下抓紧早期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每公顷1500毫升,兑水喷雾, 2.用50%避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25-300克,兑水喷雾 3.用20%乐果粉粉剂,每公顷22.5-30公斤喷粉。 第四节.玉米枯心夜蛾 玉米枯心夜蛾[ Helotropha leucostigm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其次是高粱、 谷子等 形态特征成虫是一种黑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7一20毫米,翅展34-40毫米。触角丝状,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肾形纹白色或灰黄色,环形纹褐色,前翅顶端有一椭圆形的浅色斑,前缘有若干个褐 色的弧形纹,近端有3个灰黄色的短斜纹。后翅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毫米,体黄灰色,腹面稍发白。头部深棕色,前胸背板紫褐色。臀板黑褐
洞,茎杆及果穗等部受害后,除呈现孔洞,并在虫孔处留下虫粪。 一般是越冬基数大的年份,当年田间卵量也大,植株被害率就高,所以连作地,离村屯近的玉米地,往 往比轮作地、远离村屯的玉米地玉米螟发生重。 此外,当年 5—6 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暖和,也有利玉米螟大发生,如 5-6 月天气干旱少 雨,相对湿度低.不仅会推迟化蛹期.而且会造成越冬后幼虫大量死亡, 不利发生。 防治方法 (1)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虫源,如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施入田间并翻入土壤深层--秸秆还田,可以 消灭秸秆内越冬幼虫;早春表土化冻到 3 厘米左右深时,用重耢子耢冻玉米茬,高粱茬,可以压死茬里的越 冬幼虫,均可减轻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 (2)心叶期撒施颗粒剂: ①HD—1(青虫菌)颗粒制:用菌粉 150 克拌 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 2 克。 ②白僵菌颗粒剂:用菌粉 150 克(每克含 100 亿孢子的菌份)拌 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 2 克。 ③用 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 500 克,拌 1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施颗粒剂 2 克。 (3)药剂防治: 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每亩用 80 %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或 90%晶体敌百虫 100 克, 兑水喷雾。 (4)生物防治: ①.于玉米螟卵盛期,每亩放赤眼蜂 2-4 万头。 ②.于幼虫卵化盛期,用飞机撒施白僵菌粉(每亩菌粉 150-250 克与滑石粉 1.5-2.0 公斤混拌均匀而 成)。 第三节.麦 蚜 麦蚜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麦二叉蚜[Toxoptera gramini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两种,均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染小麦黄矮 病。 形态特征 两种蚜虫均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及无翅胎生雌蚜,麦二叉蚜体长略大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的 有翅胎生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二支,故称“二叉蚜”。麦长管蚜的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很长,故称“长管蚜”。 两种蚜虫触角均为 6 节,二叉蚜触角比体长稍短,而长管蚜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则长于体长。虫体较软,体 色呈黄绿色、淡绿色、绿色、灰黑色、暗褐色,赤褐色等(图 93)。 图 93 麦 蚜 1.二叉蚜(有翅);2.二叉蚜(无翅);3.长管蚜(有翅);4.长管蚜(无翅)。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出干母,胎生繁 殖 2-3 代后出现有翅胎生雌蚜,先在杂草上为害,当小麦出苗后,有翅蚜则迁飞到小麦幼苗上为害并胎生后 代,由于麦二叉蚜较耐低温,故小麦苗期就有发生,而麦长管蚜发生较晚,一般多在小麦灌浆集中为害穗部。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汁液,为害叶片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黄色枯斑,为害重时使麦苗矮小发黄,甚至 枯死。为害麦穗,影响籽粒灌浆,为害重时,造成麦粒瘦小,百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两种麦蚜均能 传播病毒病,尤以麦二叉蚜传毒能力较强。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耐氮肥,故发生于瘠薄麦田,麦长 管蚜喜光照,较耐氮肥和潮湿,故多发生于肥沃麦田。 参考防治指标 小麦孕穗期蚜有株率达 50%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 200—250 头;灌浆期蚜有株率达 79% 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 500 头以上,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 在测报指导下抓紧早期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1.用 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每公顷 1500 毫升,兑水喷雾。 2.用 50%避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225-300 克,兑水喷雾。 3.用 20%乐果粉粉剂,每公顷 22.5-30 公斤喷粉。 第四节.玉米枯心夜蛾 玉米枯心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其次是高粱、 谷子等。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黑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7 一 20 毫米,翅展 34-40 毫米。触角丝状,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肾形纹白色或灰黄色,环形纹褐色,前翅顶端有一椭圆形的浅色斑,前缘有若干个褐 色的弧形纹,近端有 3 个灰黄色的短斜纹。后翅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28-35 毫米,体黄灰色,腹面稍发白。头部深棕色,前胸背板紫褐色。臀板黑褐
色,后缘向上隆起,上面有5个向上弯的爪状突起,中央1个最大(图95)。 图95玉米枯心夜蛾 1.成虫:2.卵;3.幼虫:4.幼虫尾端正面:5.蛹:6.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謇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5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出幼虫 幼虫6月初由杂草上转入玉米或其他作物上为害。一般在6月中、下旬玉米定苗前后为害最重。幼虫为害玉 米幼苗,由近土表下的茎基部蛀入,向上取食心叶,蚕食茎髓。先使心叶菱蔫,茎节内形成空洞隧道,继而 全株枯死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头幼虫可连续转株为害玉米苗7-15株。 般在上年秋涝,当年5月份雨水调合,有利此虫子发生。低洼地、靠近草荒地、玉米茬地为害均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避免连作,合理轮作,清除田边杂草及岗地、平地种植,可减轻为害 (2)人工捕捉:在玉米定植前,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检查,凡发现玉米幼苗心叶刚萎蔫时,幼虫仍在其中, 即可用手捉出捏死,如能连续捕捉几天,即可将其消灭之 (3)药剂防治 ①毒土:在玉米定植时,用2.5%敌百虫粉剂或2%杀螟松粉剂,每亩1.0公斤拌细土2.0公斤,制 成毒土撤于玉米根际周围进行防治 ②毒砂:在玉米播种前,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1.5-2.0公斤对细砂15-20公斤制成毒砂,均匀 撒在土表上 第五节.玉米蚜 玉米蚜[ 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属同翅目,蚜科。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高粱、大麦等 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1.8毫米,翅展5.6毫米。头、胸黑色有光泽,腹部黄绿色或墨绿 色。触角6节,黑色、翅透明,中脉三叉。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毫米,淡绿色或墨绿色,体表复有白粉。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腹管 与尾片均为黑色(图96)。 图96玉米蚜 1.成虫:2.若虫 发生特点与为謇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就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在杂草上发育与繁殖后、 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入玉米田为害与繁殖,玉米蚜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7月上旬平均温度达到23.6℃时, 平均5.5天即可繁殖一代。一般玉米蚜在玉米叶面上不易找到,有匿栖于心叶为害的习性,随着心叶的展开, 玉米蚜也随着陆续向新生的心叶集中危害,在展开的叶面上可见到密集的蚜虫空壳。当玉米抽雄后则扩散到 雄穗上繁殖为害,尤其在扬花期,由于气温适宜、营养丰富,蚜量比抽穗前猛増,对玉米为害也最重。蚜虫 以刺吸式口器刺吸玉米汁夜后,可分泌大量“蜜露”,于叶面可形成一层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果穗 部受害,可使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应在玉米抽雄前进行,常用药剂有: (1)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每亩100毫升,兑水喷雾。 (2)用50%辟蚜雾(灭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5一20克,兑水喷雾 (3)用2%乐果粉剂,每亩1.5-2.0公斤喷粉。 第六节.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 drellia griseola Fallen)属双翅目,水蝇科。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黑色小型蝇子。体长2一3毫米,复眼黑褐色,触角黑色3节,第3节背面有触角芒1根,上生有5 根刺毛,呈栉齿状。前翅淡黑色透明,在阳光下有金绿色光泽反射 幼虫:体长3—4毫米,圆筒形,稍扁平,乳白色至乳黄色,头、尾两端较细。口构黑色,尾端呈截断 状,有两个黑褐色突起(图106)。 发生特点与为謇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杂草间越冬(可能有一部分以蛹越冬)。来年早春开始活动,第 代幼虫在杂草上取食,在稻苗三叶期,第一代成虫迁飞到稻苗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潜入叶片内为害, 般以水稻秧苗期和分蘗蘖期受害最重(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9月中旬稻叶老化,成虫又迁飞回灌、 排水渠内的杂草上繁殖第三、四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糖蜜的习性,喜低温,飞翔 能力较强,多在早晩和阴天活动,盛夏中午,气温高时则潜伏不动。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幼虫侵入
色,后缘向上隆起,上面有 5 个向上弯的爪状突起,中央 1 个最大(图 95)。 图 95 玉米枯心夜蛾 1.成虫;2.卵;3.幼虫;4.幼虫尾端正面;5.蛹;6.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 5 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出幼虫, 幼虫 6 月初由杂草上转入玉米或其他作物上为害。一般在 6 月中、下旬玉米定苗前后为害最重。幼虫为害玉 米幼苗,由近土表下的茎基部蛀入,向上取食心叶,蚕食茎髓。先使心叶萎蔫,茎节内形成空洞隧道,继而 全株枯死。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头幼虫可连续转株为害玉米苗 7—15 株。 一般在上年秋涝,当年 5 月份雨水调合,有利此虫子发生。低洼地、靠近草荒地、玉米茬地为害均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避免连作,合理轮作,清除田边杂草及岗地、平地种植,可减轻为害。 (2)人工捕捉;在玉米定植前,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检查,凡发现玉米幼苗心叶刚萎蔫时,幼虫仍在其中, 即可用手捉出捏死,如能连续捕捉几天,即可将其消灭之。 (3)药剂防治 ①毒土:在玉米定植时,用 2.5%敌百虫粉剂或 2%杀螟松粉剂,每亩 1.0 公斤拌细土 2.0 公斤,制 成毒土撤于玉米根际周围进行防治。 ②毒砂:在玉米播种前,用 2.5%敌百虫粉剂,每亩 1.5-2.0 公斤对细砂 15-20 公斤制成毒砂,均匀 撒在土表上。 第五节.玉 米 蚜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属同翅目,蚜科。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高粱、大麦等。 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1.6-1.8 毫米,翅展 5.6 毫米。头、胸黑色有光泽,腹部黄绿色或墨绿 色。触角 6 节,黑色、翅透明,中脉三叉。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 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 1.8-2.2 毫米,淡绿色或墨绿色,体表复有白粉。复眼红褐色。触角 6 节,腹管 与尾片均为黑色(图 96)。 图 96 玉 米 蚜 1.成虫;2.若虫。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就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在杂草上发育与繁殖后、 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入玉米田为害与繁殖,玉米蚜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7 月上旬平均温度达到 23.6 ℃时, 平均 5.5 天即可繁殖一代。一般玉米蚜在玉米叶面上不易找到,有匿栖于心叶为害的习性,随着心叶的展开,、 玉米蚜也随着陆续向新生的心叶集中危害,在展开的叶面上可见到密集的蚜虫空壳。当玉米抽雄后则扩散到 雄穗上繁殖为害,尤其在扬花期,由于气温适宜、营养丰富,蚜量比抽穗前猛增,对玉米为害也最重。蚜虫 以刺吸式口器刺吸玉米汁夜后,可分泌大量“蜜露”,于叶面可形成一层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果穗 部受害,可使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应在玉米抽雄前进行,常用药剂有: (1)用 40%乐果或氧化乐果,每亩 100 毫升,兑水喷雾。 (2)用 50%辟蚜雾(灭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 15 一 20 克,兑水喷雾。 (3)用 2%乐果粉剂,每亩 1.5-2.0 公斤喷粉。 第六节.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 Fallen)属双翅目,水蝇科。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黑色小型蝇子。体长 2—3 毫米,复眼黑褐色,触角黑色 3 节,第 3 节背面有触角芒 1 根,上生有 5 根刺毛,呈栉齿状。前翅淡黑色透明,在阳光下有金绿色光泽反射。 幼虫:体长 3—4 毫米,圆筒形,稍扁平,乳白色至乳黄色,头、尾两端较细。口构黑色,尾端呈截断 状,有两个黑褐色突起(图 106)。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3—4 代,以成虫在杂草间越冬(可能有一部分以蛹越冬)。来年早春开始活动,第 一代幼虫在杂草上取食,在稻苗三叶期,第一代成虫迁飞到稻苗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潜入叶片内为害,一 般以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受害最重(6 月上旬至 7 月上旬)。7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稻叶老化,成虫又迁飞回灌、 排水渠内的杂草上繁殖第三、四代,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糖蜜的习性,喜低温,飞翔 能力较强,多在早晚和阴天活动,盛夏中午,气温高时则潜伏不动。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幼虫侵入
后,边食叶肉边潜行,在叶内形成不规则弯曲潜道,招致水分浸入,常使叶片腐烂或枯萎。影响水稻正常生 长而造成减产 般是稻田附近杂草多,发生与为害重,田水不流通、水温高、青苔丛生的稻田以及灌水层深的水田,发生 与为害也较重 图106水稻潜叶蝇 1.成虫;2.幼虫:3.幼虫末端:4.被害状。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在秋末、初春清除沟渠、洼地、池埂等处杂草,可减轻为害。 2)浅水灌溉:在潜叶蝇成虫产卵期及卵孵化期及时浅灌(4-5厘米),不但有利缓苗与新根的发育, 而且可使稻苗生长健壮,直立,幼虫不易侵入,可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1.5-2公斤喷粉。或用2.5%敌百虫粉加1.5%乐果粉(1:4) 混合粉剂,每亩2公斤喷粉 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40%乐果乳油,每亩100毫升,兑水喷雾。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毫升, 兑水喷雾。或用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喷雾 不论防治成虫或幼虫,喷药前均应将稻田水排至1.5寸左右,在喷药一天后再灌水。应用乐果及敌敌畏 防治也可用超低容量喷雾, 第七节.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ω ulema oryzae Kuwayama]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水稻,还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4.5毫米,头小黑色,复眼也为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鞘翅青兰色,有金属光泽。体 腹面黑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毫米,头小黑色,头腹部黄绿到乳白色,腹部背面呈球状隆起。肛门向上开口, 排出的粪堆在背上,故称“背粪虫”(图107)。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沟边等杂草上越冬。来年越冬成虫于早春 先群集在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当稻苗露出水面,成虫便迁飞入稻田为害幼苗。并产卵于稻苗叶片上,卵经7 10天孵化出幼虫,继续为害水稻叶片,一般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害最重。幼虫期15天左右,老熟幼虫 先除去背上粪便,爬到完好的稻叶上作茧化蛹,蛹期10-14天,7月以后成虫陆续羽化,入秋以后转移到越 冬场所准备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 部取食,并边吃边将粪便排出堆积于背上,午间炎热时又转移回到心叶内。幼虫和成虫均沿叶脉食害叶肉, 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 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成虫和幼虫的发生与为害 图107水稻负泥虫 1.成虫:2.卵;3.幼虫:4.蛹:5.茧。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秋后或早春及时将田边、池埂等处杂草清除,可以消灭越冬成虫,减轻稻田为害 (2)药剂防治: 在成虫大量交尾而未产卵前是防治成虫的适期。在卵已大部孵化、幼虫仅为黄米粒大小是防治幼虫的适 期。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 喷雾。或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1.5-2.0公斤喷粉,应于清晨水稻上露水未干时进行。 第八章油料作物害虫 第一节.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 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 Obraztsoy]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仅为害大豆 种作物,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及苦参 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小型蛾子。体长5一6毫米,翅展12-14毫米。头部灰黄色,雄蛾 色浅,雌蛾色深。复眼黑色,触角鞭状。前翅暗褐色,前缘有10个左右黑紫色斜行短纹,外缘项角圆钝, 下有略凹的缺刻。内侧臀角上边有一个白色斑状区,区内有三个紫褐色斑纹。雄蛾具翅缰一根,雌蛾具翅缰 根 幼虫:体长7.3-9.5毫米,呈圆筒形,腹部第3-5节较肥大,头部及腹部末端较尖细,头黄褐色,幼 龄幼虫为乳白色或淡黄色。老熟幼虫黄色或鲜红色(图97)。 图97大豆食心虫
后,边食叶肉边潜行,在叶内形成不规则弯曲潜道,招致水分浸入,常使叶片腐烂或枯萎。影响水稻正常生 长而造成减产。 一般是稻田附近杂草多,发生与为害重,田水不流通、水温高、青苔丛生的稻田以及灌水层深的水田,发生 与为害也较重。 图 106 水稻潜叶蝇 1.成虫;2.幼虫;3.幼虫末端;4.被害状。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在秋末、初春清除沟渠、洼地、池埂等处杂草,可减轻为害。 (2)浅水灌溉:在潜叶蝇成虫产卵期及卵孵化期及时浅灌(4—5 厘米),不但有利缓苗与新根的发育, 而且可使稻苗生长健壮,直立,幼虫不易侵入,可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可用 2.5%敌百虫粉剂,每亩 1.5—2 公斤喷粉。或用 2.5%敌百虫粉加 1.5%乐果粉(1:4) 混合粉剂,每亩 2 公斤喷粉。 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 40%乐果乳油,每亩 100 毫升,兑水喷雾。或用 80%敌敌畏乳油,每亩 100 毫升, 兑水喷雾。或用 90%晶体敌百虫,每亩 100 克,兑水喷雾。 不论防治成虫或幼虫,喷药前均应将稻田水排至 1.5 寸左右,在喷药一天后再灌水。应用乐果及敌敌畏 防治也可用超低容量喷雾。 第七节.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 Kuwayama]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水稻,还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4—4.5 毫米,头小黑色,复眼也为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鞘翅青兰色,有金属光泽。体 腹面黑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4 毫米,头小黑色,头腹部黄绿到乳白色,腹部背面呈球状隆起。肛门向上开口, 排出的粪堆在背上,故称“背粪虫”(图 107)。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沟边等杂草上越冬。来年越冬成虫于早春 先群集在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当稻苗露出水面,成虫便迁飞入稻田为害幼苗。并产卵于稻苗叶片上,卵经 7 —10 天孵化出幼虫,继续为害水稻叶片,一般 6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为害最重。幼虫期 15 天左右,老熟幼虫 先除去背上粪便,爬到完好的稻叶上作茧化蛹,蛹期 10—14 天,7 月以后成虫陆续羽化,入秋以后转移到越 冬场所准备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 部取食,并边吃边将粪便排出堆积于背上,午间炎热时又转移回到心叶内。幼虫和成虫均沿叶脉食害叶肉, 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 一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成虫和幼虫的发生与为害。 图 107 水稻负泥虫 1.成虫;2.卵;3.幼虫;4.蛹;5.茧。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秋后或早春及时将田边、池埂等处杂草清除,可以消灭越冬成虫,减轻稻田为害。 (2)药剂防治: 在成虫大量交尾而未产卵前是防治成虫的适期。在卵已大部孵化、幼虫仅为黄米粒大小是防治幼虫的适 期。常用药剂有: 90%晶体敌百虫,每亩 100 克,兑水喷雾。或用 50%杀螟松乳油,每亩 50 毫升,兑水 喷雾。或用 2.5%敌百虫粉剂,每亩 1.5-2.0 公斤喷粉,应于清晨水稻上露水未干时进行。 第八章 油料作物害虫 第一节.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 Obraztsoy]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仅为害大豆一 种作物,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及苦参。 形态特征 成虫: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小型蛾子。体长 5 一 6 毫米,翅展 12-14 毫米。头部灰黄色,雄蛾 色浅,雌蛾色深。复眼黑色,触角鞭状。前翅暗褐色,前缘有 10 个左右黑紫色斜行短纹,外缘项角圆钝, 下有略凹的缺刻。内侧臀角上边有一个白色斑状区,区内有三个紫褐色斑纹。雄蛾具翅缰一根,雌蛾具翅缰 三根。 幼虫: 体长 7.3-9.5 亳米,呈圆筒形,腹部第 3-5 节较肥大,头部及腹部末端较尖细,头黄褐色,幼 龄幼虫为乳白色或淡黄色。老熟幼虫黄色或鲜红色(图 97)。 图 97 大豆食心虫
1.成虫;2.卵产在豆英上:3卵粒放大:4幼虫:5幼虫腹足趾钩:6蛹:蛹末端:8茧:9.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危害状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来年越冬幼虫向表土移动,另做新茧 并在其中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在黑龙江省7月下旬开始见到成虫,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 成虫于傍晚在豆田交尾。产卵于嫩荚上,卵经6-7天,孵化出幼虫蛀入荚内危害豆粒。8月中旬到9月上旬 是幼虫为害期,9月中旬后老熟幼虫咬孔脱荚入土越冬 成虫飞翔力弱,一般飞行高度为豆株顶部半米左右,一次飞行距离不超过6米。成虫交尾有“打团”飞 翔现象。成虫产卵多在豆荚上,少数产在叶柄、侧枝及主茎上。幼虫蛀入荚后,首先吃荚内柔膜组织,再吃 豆粒。被害豆粒呈兔咀状缺刻,一般一头幼虫咬食2个豆粒。荚内充满虫粪,降低产量与品质。 般大豆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生重。化蛹与羽化期(7月下旬一8月上、中旬)土壤含水定适中比干旱或 过湿地发生常重。豆荚上茸毛多比茸毛少的品种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坚持合理轮作,并要距离上年豆茬地至少500米以上,并注意邻作地的安排。豆后早 熟麦茬早翻(8月10目前麦茬地翻耙完)。加强中耕管理,选用抗虫品种等,均能有效地减轻为害,降低虫 食率。 (2)药剂防治:在测报指导下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①用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每亩40毫升,兑水喷雾 ②用20%速灭杀丁乳油,每亩30毫升,兑水喷雾 ③用50%倍硫磷(百治屠)乳油,每亩50-60毫升,兑水喷雾 (3)生物防治: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赤眼蜂灭卵,每亩放蜂2-3万头。 第二节.大豆蚜 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umura]属同翅目,蚜科。仅为害大豆一种作物,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与 鼠李。 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6-1.52毫米,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头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约与体等 长。腹管圆筒形,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具轮纹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一1.95毫米,体黄绿色,椭圆形。头淡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较身体短。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端部呈喇叭状,有轮纹(图98)。 图象98大豆蚜 有翅蚜:2.有翅蚜触角:3.腹管:4.尾片: 5.若蚜:6.无翅蚜:7.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鼠李(老鸹眼)枝条上的芽侧或缝隙里越冬。 来年早春卵孵化后,在鼠李上繁殖1一2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为害与繁殖,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 十多代,繁殖力特强。在豆田的蚜虫,7月中、下旬危害最重,8月份以后,由于豆株老化,气温高以及天 敌等因素,使蚜量下降,9月上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回到鼠李上,与早迁飞回的有翅雄蚜交尾,并产卵而越 冬 大豆蚜具有早期点片发生与趋嫩习性,一般年份迁飞率仅在1%左右,从而形成大豆蚜在豆田分布点片 特点。但迁移到豆田后的第2代开始就可产生有翅蚜,很快蔓延到全田。蚜虫有明显趋嫩习性,当蚜虫为害 时多群集于豆株顶部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汁液。为害重时会造成茎叶卷缩,生长停滞 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数减少,百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苗期发生重时,可使整株死亡 般春季4月下旬到5月中旬及6月下旬到7月上旬雨水充沛,大豆蚜容易大发生 大豆蚜天敌较多,如食蚜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后期天敌数量增加,对蚜虫数量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在测报指导下,及时用药剂防治。将蚜虫消灭于点片发生阶段 常用药剂有: (1)40%乐果乳油,每亩75-100毫升,兑水喷雾 (2)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15-20克,兑水喷雾。 (3)用2.5%溴氰菊脂乳油,每亩40毫升,兑水喷雾。 笫三节.大豆根蛇潜蝇 大豆根蛇潜蝇[αυ hiomyia shibatsuji(Kato)]属双翅目,潜蝇科。又名根潜蝇、大豆根蛆、豆根蛇潜 蝇等。只为害大豆和野大豆
1.成虫;2.卵产在豆荚上;3.卵粒放大;4.幼虫;5.幼虫腹足趾钩; 6.蛹;7.蛹末端;8.茧;9.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危害状 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来年越冬幼虫向表土移动,另做新茧 并在其中化蛹,蛹期 10 天左右羽化出成虫。在黑龙江省 7 月下旬开始见到成虫,8 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 成虫于傍晚在豆田交尾。产卵于嫩荚上,卵经 6-7 天,孵化出幼虫蛀入荚内危害豆粒。8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 是幼虫为害期,9 月中旬后老熟幼虫咬孔脱荚入土越冬。 成虫飞翔力弱,一般飞行高度为豆株顶部半米左右,一次飞行距离不超过 6 米。成虫交尾有“打团”飞 翔现象。成虫产卵多在豆荚上,少数产在叶柄、侧枝及主茎上。幼虫蛀入荚后,首先吃荚内柔膜组织,再吃 豆粒。被害豆粒呈兔咀状缺刻,一般一头幼虫咬食 2 个豆粒。荚内充满虫粪,降低产量与品质。 一般大豆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生重。化蛹与羽化期(7 月下旬一 8 月上、中旬)土壤含水定适中比干旱或 过湿地发生常重。豆荚上茸毛多比茸毛少的品种发生重。 防治方法 (l)农业防治:坚持合理轮作,并要距离上年豆茬地至少 500 米以上,并注意邻作地的安排。豆后早 熟麦茬早翻(8 月 10 目前麦茬地翻耙完)。加强中耕管理,选用抗虫品种等,均能有效地减轻为害,降低虫 食率。 (2)药剂防治:在测报指导下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①用 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每亩 40 毫升,兑水喷雾。 ②用 20%速灭杀丁乳油,每亩 30 毫升,兑水喷雾。 ③用 50%倍硫磷(百治屠)乳油,每亩 50-60 毫升,兑水喷雾。 (3)生物防治: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赤眼蜂灭卵,每亩放蜂 2—3 万头。 第二节.大 豆 蚜 大豆蚜[Aphis ylycines Matumura]属同翅目,蚜科。仅为害大豆一种作物,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与 鼠李。 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0.96—1.52 毫米,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头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约与体等 长。腹管圆筒形,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具轮纹。 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 1.52 一 1.95 毫米,体黄绿色,椭圆形。头淡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较身体短。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端部呈喇叭状,有轮纹(图 98)。 图象 98 大 豆 蚜 1.有翅蚜;2.有翅蚜触角;3.腹管;4.尾片; 5.若蚜;6.无翅蚜;7.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鼠李(老鸹眼)枝条上的芽侧或缝隙里越冬。 来年早春卵孵化后,在鼠李上繁殖 1-2 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为害与繁殖,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 十多代,繁殖力特强。在豆田的蚜虫,7 月中、下旬危害最重,8 月份以后,由于豆株老化,气温高以及天 敌等因素,使蚜量下降,9 月上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回到鼠李上,与早迁飞回的有翅雄蚜交尾,并产卵而越 冬。 大豆蚜具有早期点片发生与趋嫩习性,一般年份迁飞率仅在 1%左右,从而形成大豆蚜在豆田分布点片 特点。但迁移到豆田后的第 2 代开始就可产生有翅蚜,很快蔓延到全田。蚜虫有明显趋嫩习性,当蚜虫为害 时多群集于豆株顶部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汁液。为害重时会造成茎叶卷缩,生长停滞, 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数减少,百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苗期发生重时,可使整株死亡。 一般春季 4 月下旬到 5 月中旬及 6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雨水充沛,大豆蚜容易大发生。 大豆蚜天敌较多,如食蚜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后期天敌数量增加,对蚜虫数量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在测报指导下,及时用药剂防治。将蚜虫消灭于点片发生阶段。 常用药剂有: (1)40%乐果乳油,每亩 75—100 毫升,兑水喷雾。 (2)用 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 15-20 克,兑水喷雾。 (3)用 2.5%溴氰菊脂乳油,每亩 40 毫升,兑水喷雾。 第三节.大豆根蛇潜蝇 大豆根蛇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属双翅目,潜蝇科。又名根潜蝇、大豆根蛆、豆根蛇潜 蝇等。只为害大豆和野大豆
形态特征成虫为黑色有光泽的小蝇子。体长2.53毫米。头部较胸部为宽,复眼大,红褐色。触角 鞭节扁而短,末端钝圆,触角芒的长度为鞭节的4倍,其上有短小的微毛。翅为浅紫色,有金属光泽,平衡 棒黑褐色。足亦为黑褐色。 幼虫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4毫米,淡黄色,半透明,虫体前粗后细,以体前端1/4-1/3最粗,头 缩入前胸,口钩黑色。前气门开口如鸡冠状。后气门开口于尾端一对靴形突起上,此突起粗而扁,半透明, 气门开口处如菜花状(图99)。 图99大豆潜根蝇 1.成虫:2.卵;3.幼虫:4.幼虫前气门:5.幼虫后气门 6.蛹:7.成虫为害状:8.幼虫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被害大豆根皮肿瘤内或“破肚”裂缝或土壤内越 冬。来年5月底6月初越冬蛹羽化出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卵孵化盛期 为6月中旬至下旬。幼虫期约20天,老熟幼虫于6且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化蛹,以蛹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产卵前需补充营养,在豆苗的子叶或真叶上取食,取食前以产卵器刺破豆叶组织,然后 舐食汁液。取食处呈枯斑状。成虫羽化后经2-3天取食,在豆叶上或豆叶间交尾,交尾时间以上午7-9时, 下午15-17时为多,交尾后当日即可产卵。产卵时雌虫喜选择幼嫩的豆苗,沿茎而下钻入土中,用产卵器刺 破根部表皮,形成一个孔道,将卵产在里面。每次产卵一粒,一株豆苗上可产卵多粒。成虫有趋化性,利用 糖蜜诱杀,可预测成虫发生期、发生量。卵经3-4天孵化出幼虫,随即蛀人根部皮层及韧皮部中为害。随着 虫体长大,取食量増加而形成一条蛇形孔道,致使被害部附近组织畸形増生形成肿瘤。由于豆根受害,侧根 少,根瘤也少,所以地上部生长矮小瘦弱,叶片色也淡。早舂降雨多,土壤湿度大,蛹能顺利羽化,对成虫 发生有利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秋季深翻:实行秋翻,将蝇蛹深埋土中,可降低来年蝇蛹的羽化率,减轻受害。 (2)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并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木质化,可增强豆株对害 虫的抗害力。 2.药剂防治 (1)拌肥:用10%涕灭威颗粒剂,每亩2.5公斤拌颗粒肥 2)药剂拌种:①用50%辛硫磷乳油或5σ%倍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1%进行湿拌种;②用种子重量 0.7%的40%乐果乳油湿拌种 (3)田间喷药:大豆出苗后,每天下午4到5时,在豆苗地选5点,每点5平方米,观察在豆苗上活 动的成虫数。如果每平方米有成虫0.5-1头,即应开始喷药防治。7-10天后喷第2次。常用药剂:①用40% 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毫升兑水喷雾。②用%倍硫磷粉剂,每亩1.5-2.0公斤喷粉。 第四节草地螟 草地螟[Loκσ stege sticticalis linne.]属鱗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 等,是一种多食性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为灰褐色中型蛾子。体长8-12毫米,翅展18-26毫米。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斑,外 缘有淡黄色条纹,靠近翅中央处有一个较大的黄白色斑,略成长方形。后翅灰色。 幼虫:体长19-21毫米,头部黑色有白斑,胸、腹部暗绿或黄绿色,有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图 103)。 图103草地螟 1.成虫:2.成虫静止状:3.卵:4.幼虫:5.在土中作茧化蛹:6.蛹:7.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軎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作茧越冬。在佳木斯市地区 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5月下旬,第1次高峰期为6月9日,第2次高峰期为6月18-22日。第1代成虫始 见期为7月上旬,第1次高峰期为7月19-23日。第2次高峰期为7月29日。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 上旬。第二代成虫始见期为8月中旬,盛发期为8月27日。第3代幼虫为害盛期为9月中旬。各地以第1 代幼虫为主,第2、3代幼虫发生少而轻 草地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远距离迁飞习性也较明显,据报导飞行高度一般为20-30米,也可高达100 米以上,而且是群集迁飞;时间是6月上旬,从而可以说明,越冬代成虫是可以成群迁飞的。从1982年草 地螟在东北三省发生极少,即越冬虫源基数很低,可是1983年东北三省特大发生,所以认为大批越冬代成 虫是由外地迁飞来的分析,是有根据的。越冬代成虫产卵选择性很强,、喜欢产在灰菜、苋菜、刺菜等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为黑色有光泽的小蝇子。体长 2.5-3 毫米。头部较胸部为宽,复眼大,红褐色。触角 鞭节扁而短,末端钝圆,触角芒的长度为鞭节的 4 倍,其上有短小的微毛。翅为浅紫色,有金属光泽,平衡 棒黑褐色。足亦为黑褐色。 幼虫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 4 毫米,淡黄色,半透明,虫体前粗后细,以体前端 1/4—1/3 最粗,头 缩入前胸,口钩黑色。前气门开口如鸡冠状。后气门开口于尾端一对靴形突起上,此突起粗而扁,半透明, 气门开口处如菜花状(图 99)。 图 99 大豆潜根蝇 1. 成虫;2.卵;3.幼虫;4.幼虫前气门;5.幼虫后气门; 6.蛹;7.成虫为害状;8.幼虫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被害大豆根皮肿瘤内或“破肚”裂缝或土壤内越 冬。来年 5 月底 6 月初越冬蛹羽化出成虫,羽化盛期为 6 月上旬至中旬;产卵盛期为 6 月中旬,卵孵化盛期 为 6 月中旬至下旬。幼虫期约 20 天,老熟幼虫于 6 且下旬至 7 月上旬开始化蛹,以蛹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产卵前需补充营养,在豆苗的子叶或真叶上取食,取食前以产卵器刺破豆叶组织,然后 舐食汁液。取食处呈枯斑状。成虫羽化后经 2-3 天取食,在豆叶上或豆叶间交尾,交尾时间以上午 7-9 时, 下午 15-17 时为多,交尾后当日即可产卵。产卵时雌虫喜选择幼嫩的豆苗,沿茎而下钻入土中,用产卵器刺 破根部表皮,形成一个孔道,将卵产在里面。每次产卵一粒,一株豆苗上可产卵多粒。成虫有趋化性,利用 糖蜜诱杀,可预测成虫发生期、发生量。卵经 3-4 天孵化出幼虫,随即蛀人根部皮层及韧皮部中为害。随着 虫体长大,取食量增加而形成一条蛇形孔道,致使被害部附近组织畸形增生形成肿瘤。由于豆根受害,侧根 少,根瘤也少,所以地上部生长矮小瘦弱,叶片色也淡。早春降雨多,土壤湿度大,蛹能顺利羽化,对成虫 发生有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秋季深翻:实行秋翻,将蝇蛹深埋土中,可降低来年蝇蛹的羽化率,减轻受害。 (2)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并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木质化,可增强豆株对害 虫的抗害力。 2.药剂防治 (1)拌肥:用 10%涕灭威颗粒剂,每亩 2.5 公斤拌颗粒肥。 (2)药剂拌种:①用 50%辛硫磷乳油或 50%倍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 0.1%进行湿拌种;②用种子重量 O.7%的 40%乐果乳油湿拌种。 (3)田间喷药:大豆出苗后,每天下午 4 到 5 时,在豆苗地选 5 点,每点 5 平方米,观察在豆苗上活 动的成虫数。如果每平方米有成虫 0.5-1 头,即应开始喷药防治。7-10 天后喷第 2 次。常用药剂:①用 40% 乐果乳油或 80%敌敌畏乳油,每亩 100 毫升兑水喷雾。②用 2%倍硫磷粉剂,每亩 1.5-2.0 公斤喷粉。 第四节.草地螟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 等,是一种多食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色中型蛾子。体长 8-12 毫米,翅展 18-26 毫米。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斑,外 缘有淡黄色条纹,靠近翅中央处有一个较大的黄白色斑,略成长方形。后翅灰色。 幼虫:体长 19-21 毫米,头部黑色有白斑,胸、腹部暗绿或黄绿色,有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图 103)。 图 103 草 地 螟 1.成虫;2.成虫静止状;3.卵;4.幼虫;5.在土中作茧化蛹;6.蛹;7.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2-3 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作茧越冬。在佳木斯市地区, 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 5 月下旬,第 1 次高峰期为 6 月 9 日,第 2 次高峰期为 6 月 18-22 日。第 1 代成虫始 见期为 7 月上旬,第 1 次高峰期为 7 月 19-23 日。第 2 次高峰期为 7 月 29 日。第 2 代幼虫为害盛期为 8 月 上旬。第二代成虫始见期为 8 月中旬,盛发期为 8 月 27 日。第 3 代幼虫为害盛期为 9 月中旬。各地以第 1 代幼虫为主,第 2、3 代幼虫发生少而轻。 草地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远距离迁飞习性也较明显,据报导飞行高度一般为 20-30 米,也可高达 100 米以上,而且是群集迁飞;时间是 6 月上旬,从而可以说明,越冬代成虫是可以成群迁飞的。从 1982 年草 地螟在东北三省发生极少,即越冬虫源基数很低,可是 1983 年东北三省特大发生,所以认为大批越冬代成 虫是由外地迁飞来的分析,是有根据的。越冬代成虫产卵选择性很强,、喜欢产在灰菜、苋菜、刺菜等植物
近地际的茎叶上,所以第1代幼虫多为害上述杂草。且幼虫稍大后才转入豆田为害。幼虫很活泼,爬行很快 迁移性强,食性也较杂,无假死习性,稍稍触动,幼虫就向前或向后跳、或吐丝下垂,落地后仍不停爬行 幼虫有三次迁移,第一次系由杂草上向豆田或甜菜田迁移,第二次由大田边缘向大田内部迁移,第三次由受 害田向未受害田迁移。幼虫在大豆上为害时先于下部叶面上拉网为害,逐渐向上部叶片迁移为害,主要吃光 叶肉,仅剩叶脉,但未展开的心叶因被生绒毛,很少受害,即使下部叶片全部吃光,未受害的心叶仍能展开 继续生长。由于成虫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所以蜜源植物丰富的地区,有利草地螟的发生。还由于成虫需要 吸足水分,所以低洼多湿、沿江流域等地方草地螟发生数量较多。此外,靠近草地、撂荒地、沟塘等杂草丛 生的田地受害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消灭成虫产卵场所,减少田间卵量和幼虫量,诚轻为害。 (2)在幼虫低龄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①用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喷雾 ②用2.5%溴氰菊脂,每亩16-20毫升或20%速灭杀丁,每亩25一30毫升,兑水喷雾 ③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1.5-2.0公斤喷粉。 第五节.向日葵螟 向日葵螟[ omoeosoma nebulella 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向日葵。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灰褐色小型蛾子。体长8-12毫米,前翅长形,灰褐色,近中央处有4个黑色斑。复眼黑 褐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后翅浅灰褐色,具有暗色脉纹和边缘。成虫静止时两翅紧贴体侧,形似一粒向日 葵种子 幼虫:体长18毫米,淡黄褐色,腹面浅黄绿色,背面有3条暗色或淡棕色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背 版淡色,气门黑色(图105) 图105向日葵螟 1.成虫:2.卵:3.幼虫:4.茧:5.蛹:6.种籽及花盘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作茧在土中越冬。来年越代幼虫于7月上旬开始化蛹,7 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向日葵盛花期)白天潜伏,夜晚开始活动,在花盘 上吸食花蜜并交配产卵,8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第一代幼虫经20天左右,多数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 向日葵螟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把花盘吃成很多隧道并吐丝结网,被害花盘常遇雨腐烂,并且蛀食种 子,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并进行深秋或早春翻地,消灭越冬虫源,均可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根据虫情及时进行防治。 在幼虫期(8月上旬)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亦可用20%速灭杀丁或 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每亩20毫升兑水后,集中向花盘上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效果更好 第六节.菜粉蝶 菜青虫是菜粉蝶〔 Pieris rapae linne〕的幼虫,属鳞翅目,粉蝶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 甘兰、油菜等。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中型的粉蝶,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前后翅均为粉白色,前翅基部灰色, 翅尖有一个三角形黑色斑,其下方有上下排列的两个黑色圆形斑。后翅上亦有一个黑色圆形斑 幼虫:全身绿色,表面密生粗而短的细茸毛,每个腹节各有4-5条横皱纹。老熟幼虫体长28-35毫米 (图115)。 图115菜粉蝶 1.雄成虫:2.雌成虫翅形:3.幼虫:4.卵:5.卵的顶部;6.蛹:7.叶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风障和墙壁上越冬。来年春5月上旬越冬蛹 开始羽为成虫,由于羽化时间长以及世代重叠,直到9月中旬仍可见到成虫。成虫一般只在白昼活动,尤其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中午活动最盛。成虫喜食蜜,并喜在甘兰、白菜叶上产卵,每落下一次产卵一粒,多产在
近地际的茎叶上,所以第 1 代幼虫多为害上述杂草。且幼虫稍大后才转入豆田为害。幼虫很活泼,爬行很快, 迁移性强,食性也较杂,无假死习性,稍稍触动,幼虫就向前或向后跳、或吐丝下垂,落地后仍不停爬行。 幼虫有三次迁移,第一次系由杂草上向豆田或甜菜田迁移,第二次由大田边缘向大田内部迁移,第三次由受 害田向未受害田迁移。幼虫在大豆上为害时先于下部叶面上拉网为害,逐渐向上部叶片迁移为害,主要吃光 叶肉,仅剩叶脉,但未展开的心叶因被生绒毛,很少受害,即使下部叶片全部吃光,未受害的心叶仍能展开 继续生长。由于成虫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所以蜜源植物丰富的地区,有利草地螟的发生。还由于成虫需要 吸足水分,所以低洼多湿、沿江流域等地方草地螟发生数量较多。此外,靠近草地、撂荒地、沟塘等杂草丛 生的田地受害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消灭成虫产卵场所,减少田间卵量和幼虫量,减轻为害。 (2)在幼虫低龄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①用 80%敌敌畏乳油,每亩 100 毫升或 90%晶体敌百虫,每亩 100 克,兑水喷雾。 ②用 2.5%溴氰菊脂,每亩 16-20 毫升或 20%速灭杀丁,每亩 25 一 30 毫升,兑水喷雾。 ③用 2.5%敌百虫粉剂,每亩 1.5-2.0 公斤喷粉。 第五节.向日葵螟 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a 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向日葵。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灰褐色小型蛾子。体长 8-12 毫米,前翅长形,灰褐色,近中央处有 4 个黑色斑。复眼黑 褐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后翅浅灰褐色,具有暗色脉纹和边缘。成虫静止时两翅紧贴体侧,形似一粒向日 葵种子。 幼虫:体长 18 毫米,淡黄褐色,腹面浅黄绿色,背面有 3 条暗色或淡棕色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背 版淡色,气门黑色(图 105)。 图 105 向日葵螟 1.成虫;2.卵;3.幼虫;4.茧;5.蛹;6.种籽及花盘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1—2 代,以老熟幼虫作茧在土中越冬。来年越代幼虫于 7 月上旬开始化蛹,7 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期在 7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向日葵盛花期)白天潜伏,夜晚开始活动,在花盘 上吸食花蜜并交配产卵,8 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第一代幼虫经 20 天左右,多数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 向日葵螟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把花盘吃成很多隧道并吐丝结网,被害花盘常遇雨腐烂,并且蛀食种 子,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并进行深秋或早春翻地,消灭越冬虫源,均可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根据虫情及时进行防治。 在幼虫期(8 月上旬)用 90%晶体敌百虫或 50%巴丹可湿性粉剂每亩 100 克;亦可用 20%速灭杀丁或 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每亩 20 毫升兑水后,集中向花盘上喷雾,隔 5 天再喷一次效果更好。 第六节.菜 粉 蝶 菜青虫是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e〕的幼虫,属鳞翅目,粉蝶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 甘兰、油菜等。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中型的粉蝶,体长 12-20 毫米,翅展 45-55 毫米。前后翅均为粉白色,前翅基部灰色, 翅尖有一个三角形黑色斑,其下方有上下排列的两个黑色圆形斑。后翅上亦有一个黑色圆形斑。 幼虫:全身绿色,表面密生粗而短的细茸毛,每个腹节各有 4—5 条横皱纹。老熟幼虫体长 28—35 毫米 (图 115)。 图 115 菜粉蝶 1.雄成虫;2.雌成虫翅形;3.幼虫;4.卵;5.卵的顶部;6.蛹;7.叶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3—4 代,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风障和墙壁上越冬。来年春 5 月上旬越冬蛹 开始羽为成虫,由于羽化时间长以及世代重叠,直到 9 月中旬仍可见到成虫。成虫一般只在白昼活动,尤其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中午活动最盛。成虫喜食蜜,并喜在甘兰、白菜叶上产卵,每落下一次产卵一粒,多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