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向日葵病害、油菜病害 全世界已知向日葵病害有90余种,中国报道约30种。其中普遍发生、流行及造成减产 严重的有10余种。多属于真菌病害。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向日葵病害10多种。在向日葵病害中发生较多和影I 产量最大的是菌核病,其次是褐斑病,霜霉病虽然仅在局部地区(如黑龙江省密山、虎林等地) 发生,但其危害甚大,不但影响保苗,重者未开花就形成全株枯死 、向日葵菌核病( Sunflower stem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世界各国产区均有分布。现已遍布我国北方各主要种植区。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均有发生,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 )症状 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茎、花盘和种子 幼苗:茎基部产生湿腐状褐色斑块,并生有白色菌丝体,以后倒伏而死 茎秆:多在近地表的茎秆基部发生,病部初生褐色湿腐状斑块,以后迅速扩大可绕茎 周,从而使上部叶片及花盘萎蔫下垂而死。感病茎秆病部表面先生有一层白色菌丝,以后 其上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茎内亦生菌核)。 花盘:最初在花盘背面产生褐色湿腐状小斑块,以后迅速扩大蔓延可达花盘的大部或全 部,病部极为潮湿而腐烂,故易与花盘健部脱离,连同病部中种子一齐落于地上。当病斑 扩大到正面时,菌丝则在种子间纵横扩展,使整个花盘及大部受害,不久则在种子间形成黑 色菌核,抖落种子,可见菌核联成网状。 种子:当花盘被害后,菌丝则从种子合缝处侵入,使种子表面失去光泽,呈苍白色,种 壳变质易破,其中种子变褐,味苦,无发芽能力。 (二)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于种子间越冬,第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 子进行初次侵染。这一病害不产生分生孢子,故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子囊孢子的初次侵染。但 菌丝亦有侵染能力,故一些菌丝片段或病株与健株接触均可起到扩大为害范围的作用。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菌源多少与当年降雨量的多少。向日葵花盘受害主要在谢花以后,如此期以 前多雨,对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极为有利,花盘受害重。如谢花后继续多雨,病害迅 速扩展,为害更重。 幼苗及成株期茎部被害程度也主要取决于菌源量及降雨量。如越冬菌核多,来年在发生 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的形成与侵入,发病也重。 般重茬地或邻近去年发病重的地种植 向日葵,往往发病也重。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无病花盘上的种子作种,单脱、单贮 (2)减少菌源:及时拔除病株,消除病残体,避免将菌核等遗留于田间,尤其早期脱落 的病花盘,应及早拣出田间集中烧毁,收获时亦不要将病花盘任意扔在田间,以消灭菌源 进行秋季深翻,将菌核深埋地下,并于早春菌核萌发时期进行铲趟来抑制子囊盘的形 成,亦可起到防病作用。 (3)药剂防治:参照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褐斑病( Sunflower brown spot)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前期可造
第二节 向日葵病害、油菜病害 全世界已知向日葵病害有 90 余种,中国报道约 30 种。其中普遍发生、流行及造成减产 严重的有 10 余种。多属于真菌病害。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向日葵病害 10 多种。在向日葵病害中发生较多和影响 产量最大的是菌核病,其次是褐斑病,霜霉病虽然仅在局部地区(如黑龙江省密山、虎林等 地) 发生,但其危害甚大,不但影响保苗,重者未开花就形成全株枯死。 一、向日葵菌核病(Sunflower stem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世界各国产区均有分布。现已遍布我国北方各主要种植区。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均有发生,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 (一)症状 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茎、花盘和种子。 幼苗:茎基部产生湿腐状褐色斑块,并生有白色菌丝体,以后倒伏而死。 茎秆:多在近地表的茎秆基部发生,病部初生褐色湿腐状斑块,以后迅速扩大可绕茎一 周,从而使上部叶片及花盘萎蔫下垂而死。感病茎秆病部表面先生有一层白色菌丝,以后 其上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茎内亦生菌核)。 花盘:最初在花盘背面产生褐色湿腐状小斑块,以后迅速扩大蔓延可达花盘的大部或全 部,病部极为潮湿而腐烂,故易与花盘健部脱离,连同病部中种子一齐落于地上。当病斑 扩大到正面时,菌丝则在种子间纵横扩展,使整个花盘及大部受害,不久则在种子间形成黑 色菌核,抖落种子,可见菌核联成网状。 种子:当花盘被害后,菌丝则从种子合缝处侵入,使种子表面失去光泽,呈苍白色,种 壳变质易破,其中种子变褐,味苦,无发芽能力。 (二)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于种子间越冬,第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 子进行初次侵染。这一病害不产生分生孢子,故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子囊孢子的初次侵染。但 菌丝亦有侵染能力,故一些菌丝片段或病株与健株接触均可起到扩大为害范围的作用。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菌源多少与当年降雨量的多少。 向日葵花盘受害主要在谢花以后,如此期以 前多雨,对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极为有利,花盘受害重。如谢花后继续多雨,病害迅 速扩展,为害更重。 幼苗及成株期茎部被害程度也主要取决于菌源量及降雨量。如越冬菌核多,来年在发生 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的形成与侵入,发病也重。 一般重茬地或邻近去年发病重的地种植 向日葵,往往发病也重。 (五)防治方法 , (1)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无病花盘上的种子作种,单脱、单贮。 (2)减少菌源:及时拔除病株,消除病残体,避免将菌核等遗留于田间,尤其早期脱落 的病花盘,应及早拣出田间集中烧毁,收获时亦不要将病花盘任意扔在田间,以消灭菌源。 进行秋季深翻,将菌核深埋地下,并于早春菌核萌发时期进行铲趟来抑制子囊盘的形 成,亦可起到防病作用。 (3)药剂防治:参照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二、向日葵褐斑病(Sunflower brown spot)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前期可造
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 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幼苗和成株叶片 幼苗:子叶上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褐色,以后其上可生成很多明显的小黑点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使子叶过早枯干 成株:叶片上病斑圆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其上生有很多小黑点,严重时很多病斑可联 合成片,使叶片变黄枯死(图4.13)。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所以植株叶片亦从下部叶 向上部叶逐渐枯死。发生重时叶柄及茎杆上亦可产生大量暗褐色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菌为向日葵壳针孢菌( Septoria helianthi EU. Et Kel1.),属于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为害子叶,病叶上产生的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生重,一般重茬地比轮作地发生亦重 (五)防治方法 (1)减少越冬菌源:进行秋翻或轮作效果好: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依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良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增施肥料,提高向日葵抗病性。 (4)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喷雾,每公顷用药量1.5千克。 三、向日葵霜霉病( Sunflower downy mildew) 向日葵霜霉病是1960年以后在黑龙江省发现的病害,在牡丹江地区一些年份发生很重 严重影响保苗与后期生长,对向日葵生产威胁较大。 (一)症状 霜霉病为害向日葵幼苗、叶片、花盘和籽粒,以苗期发生多。常见的症状有两种 全株发病:被害幼苗在子叶及真叶上可见淡黄色病斑,首先在靠近叶柄基部的叶脉两侧 出现,并向上伸展到大半个叶片或全叶。天气潮湿,病斑背面生出白色霉状物, 局部发病:表现在叶正面的病斑是从中肋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斑块,色泽变淡以致变 黄。其叶背病部可见一层明显的灰白色霉层(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二)病原 霜霉病菌为向日葵单轴霜霉菌( Plasmopara halsted(For1.)Berd. et de toni),属 于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卵孢子萌芽产生游动孢子侵染 向日葵幼苗的根,并向顶端分生组织生长,6-11天到达分生组织,形成系统侵染。一般多导 致幼苗枯死。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般早播比晩播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向日葵幼苗与成株期降雨多有 利此病发生。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田留种。亦可用瑞毒霉(克霉灵)拌种。 (2)减少初侵染源:进行轮作,避免连作。秋收后处理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3)农业措施防病:合理增施磷、钾肥,中耕除草等
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 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幼苗和成株叶片。 幼苗:子叶上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褐色,以后其上可生成很多明显的小黑点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使子叶过早枯干。 成株:叶片上病斑圆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其上生有很多小黑点,严重时很多病斑可联 合成片,使叶片变黄枯死(图 4.13)。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所以植株叶片亦从下部叶 向上部叶逐渐枯死。发生重时叶柄及茎杆上亦可产生大量暗褐色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菌为向日葵壳针孢菌(Septoria helianthi EU.Et Kell.),属于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为害子叶,病叶上产生的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生重,一般重茬地比轮作地发生亦重。 (五)防治方法 (1)减少越冬菌源:进行秋翻或轮作效果好;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依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良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增施肥料,提高向日葵抗病性。 (4)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喷雾,每公顷用药量 1.5 千克。 三、向日葵霜霉病(Sunflower downy mildew) 向日葵霜霉病是 1960 年以后在黑龙江省发现的病害,在牡丹江地区一些年份发生很重, 严重影响保苗与后期生长,对向日葵生产威胁较大。 (一)症状 霜霉病为害向日葵幼苗、叶片、花盘和籽粒,以苗期发生多。常见的症状有两种: 全株发病:被害幼苗在子叶及真叶上可见淡黄色病斑,首先在靠近叶柄基部的叶脉两侧 出现,并向上伸展到大半个叶片或全叶。天气潮湿,病斑背面生出白色霉状物, 局部发病:表现在叶正面的病斑是从中肋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斑块,色泽变淡以致变 黄。其叶背病部可见一层明显的灰白色霉层(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二)病原 霜霉病菌为向日葵单轴霜霉菌(Plasmopara halstedii(Forl.)Berd.et de Toni),属 于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卵孢子萌芽产生游动孢子侵染 向日葵幼苗的根,并向顶端分生组织生长,6-11 天到达分生组织,形成系统侵染。一般多导 致幼苗枯死。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般早播比晚播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向日葵幼苗与成株期降雨多有 利此病发生。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田留种。亦可用瑞毒霉(克霉灵)拌种。 (2)减少初侵染源:进行轮作,避免连作。秋收后处理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3)农业措施防病:合理增施磷、钾肥,中耕除草等
(4)喷药防治:可应用瑞毒霉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 四、向日葵列当( Sunflowerbroomrape 向日葵列当又名独根草、毒根草。全世界约有列当150种左右。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市,但在 各省(区)市分布并不十分普遍 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泰来、孙吴、兰西、肇州、肇源、安达、大庆等地 向日葵列当是黑龙江省的检疫对象。 四、油菜菌核病( Oilseed rape sclerotiose stem rot)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 海的冬油菜区发生最严重。近年来,黑龙江省西北部春油菜区发病较重,一一般发病率约10% 30%,严重者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 (一)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 成株叶片: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全叶腐烂。 茎秆: 花瓣:初现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粒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 不规则形的秕粒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菌丝白色,有分枝,具隔膜,形 成菌核的温度范围为5℃—30℃,适温为I0℃-25℃。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0℃, 土壤相对湿度范围约70%—80%。菌核对干热和低温的抵抗力强,但不耐湿热。 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与菌核萌发相似,以8℃~16℃最适。子囊盘的形成还必须有足 够的散射光照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30℃,以18℃-25℃最适。菌丝不耐干燥,在大气湿度70%以 下时便停止生长:病斑内的菌丝在干燥条件下也易干枯死亡。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 383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此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菌核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能存活很长时间,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存活6-8年,而在土表的菌核最多存活1年。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的主 要初侵染来源 黑龙江省春油菜区,在6月下旬以后(初花期),当月平均温度15℃左右,土壤湿度为75% 以上时,部分越冬的菌核可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 流传播,落到油菜的花瓣及叶片上,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或从寄主伤口、自然孔口 侵入,引起发病。由于花瓣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淀粉,成为病菌的天然培养基,所以花瓣最易 被感染,带菌率很髙。7月上半月(盛花期至终花期)子囊盘产生数量达到髙峰,花朵带菌率 逐渐增加,7月中旬(终花期)花朵带菌率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花朵的脱落,花朵的带菌率有 所下降。8月初(落花以后)子囊盘产生数量很少
(4)喷药防治:可应用瑞毒霉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 四、向日葵列当(Sunflowerbroomrape) 向日葵列当又名独根草、毒根草。全世界约有列当 150 种左右。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市,但在 各省(区)市分布并不十分普遍。 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泰来、孙吴、兰西、肇州、肇源、安达、大庆等地。 向日葵列当是黑龙江省的检疫对象。 四、油菜菌核病(Oilseed rape sclerotiose stem rot)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 海的冬油菜区发生最严重。近年来,黑龙江省西北部春油菜区发病较重,——般发病率约 10% —30%,严重者达 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 10%—70%,含油量降低 1%~5%。 (一)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 成株叶片: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全叶腐烂。 茎秆: 花瓣:初现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粒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 不规则形的秕粒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菌丝白色,有分枝,具隔膜, 形 成菌核的温度范围为 5℃—30℃,适温为 IO℃-25℃。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 5℃- 20℃, 土壤相对湿度范围约 70%—80%。菌核对干热和低温的抵抗力强,但不耐湿热。 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与菌核萌发相似,以 8℃~16℃最适。子囊盘的形成还必须有足 够的散射光照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O-30℃,以 18℃-25℃最适。菌丝不耐干燥,在大气湿度 70%以 下时便停止生长;病斑内的菌丝在干燥条件下也易干枯死亡。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 383 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此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菌核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能存活很长时间,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存活 6-8 年,而在土表的菌核最多存活 1 年。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的主 要初侵染来源。 黑龙江省春油菜区,在 6 月下旬以后(初花期),当月平均温度 15℃左右,土壤湿度为 75% 以上时,部分越冬的菌核可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 流传播,落到油菜的花瓣及叶片上,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或从寄主伤口、自然孔口 侵入,引起发病。由于花瓣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淀粉,成为病菌的天然培养基,所以花瓣最易 被感染,带菌率很高。7 月上半月(盛花期至终花期)子囊盘产生数量达到高峰,花朵带菌率 逐渐增加,7 月中旬(终花期)花朵带菌率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花朵的脱落,花朵的带菌率有 所下降。8 月初(落花以后)子囊盘产生数量很少
花朵和叶片感病后,造成提早落花、落叶。感病的花落到叶片或茎秆上,导致叶和茎秆 发病,但最易被花瓣感染的是叶片。以后随叶片脱落,发病率有所下降。病叶是造成茎秆发 病的主要菌源,感病叶落在茎秆上造成与病叶接触处很快发病。病秆在7月下旬开始显症 随着时间的推延,发病率逐渐提高,直至收获时,此病秆与健秆的接触是后期发病的另一途 径。倒伏地段有利于病害进一步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菌核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 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 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核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品种抗病性 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 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由于核盘菌产生子囊盘的适温范围低 于油菜开花的适温范围,子囊盘一般多在油菜开花前开始发生,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 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的时间长,因而发病较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早 播或早栽的油菜重于晩播或晩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油菜发病较白菜型油菜发病轻。 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主要也是因为白菜型油菜和早熟品种的开花期较早,较长,不, 能避病。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品种或单株,一般发 病都较轻 3.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关,其中 尤其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向最大,温度条件一般不成为此病流行的限制因素,因为油 菜生长发育后期所要求的气温条件与核盘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适温条件基本一致 4.油菜开花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期的关系 根据子囊盘发生期和油菜开花期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田间菌核的发生期。油菜的开花 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相遇,油菜多在盛花期开始发病,在油菜成熟期发病很重;油菜 的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以后至终止期以前,其发病期则在盛花期以后至终花期以 前,在成熟期发病率则很低;油菜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终止期以后,一般不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耐)病品种:垦油杂交1号发病最低,其次为青油14。 (2)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 采取大豆-小麦-油菜-小麦-大豆-杂谷类轮作体制防病效果最好,切不可与大豆或向日葵等作 物连作或邻作。 (3)种子处理:在收获前几天选无病主轴留种。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大菌核 然后用食盐水(每5升水加食盐水500-750克)或硫酸铵水(每5升水加硫酸铵0.5-1千克) 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也可播种前用852 清选机选1-2遍,然后用螺旋选种器选1—2遍可淘汰大量菌核 (4)药剂拌种:用油菜种衣剂用种子量1.5%-2.0%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 量0.3%拌种。可防治油菜苗期多种病虫害。 (5)采取垄作,双层施肥 (6)合理密植,避免过早播种:垄作最适宜播种密度为每公顷保苗25-35万株。不同气 地区应掌握适宜播期,播种过早易同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相遇,而加重病情 (⑦)摘除病叶和黄叶及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 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淸除田
花朵和叶片感病后,造成提早落花、落叶。感病的花落到叶片或茎秆上,导致叶和茎秆 发病,但最易被花瓣感染的是叶片。以后随叶片脱落,发病率有所下降。病叶是造成茎秆发 病的主要菌源,感病叶落在茎秆上造成与病叶接触处很快发病。病秆在 7 月下旬开始显症, 随着时间的推延,发病率逐渐提高,直至收获时,此病秆与健秆的接触是后期发病的另一途 径。倒伏地段有利于病害进一步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菌核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 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 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核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品种抗病性 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 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由于核盘菌产生子囊盘的适温范围低 于油菜开花的适温范围,子囊盘一般多在油菜开花前开始发生,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 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的时间长,因而发病较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 早 播或早栽的油菜重于晚播或晚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油菜发病较白菜型油菜发病轻。 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主要也是因为白菜型油菜和早熟品种的开花期较早,较长,不, 能避病。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品种或单株,一般发 病都较轻。 3.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关,其中 尤其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向最大,温度条件一般不成为此病流行的限制因素,因为油 菜生长发育后期所要求的气温条件与核盘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适温条件基本一致。 4.油菜开花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期的关系 根据子囊盘发生期和油菜开花期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田间菌核的发生期。油菜的开花 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相遇,油菜多在盛花期开始发病,在油菜成熟期发病很重;油菜 的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以后至终止期以前,其发病期则在盛花期以后至终花期以 前,在成熟期发病率则很低;油菜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终止期以后,一般不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耐)病品种:垦油杂交 1 号发病最低,其次为青油 14。 (2)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 上。 采取大豆-小麦-油菜-小麦-大豆-杂谷类轮作体制防病效果最好,切不可与大豆或向日葵等作 物连作或邻作。 (3)种子处理:在收获前几天选无病主轴留种。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大菌核, 然后用食盐水(每 5 升水加食盐水 500-750 克)或硫酸铵水(每 5 升水加硫酸铵 0.5—1 千克) 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也可播种前用 852 清选机选 1-2 遍,然后用螺旋选种器选 1—2 遍可淘汰大量菌核。 (4)药剂拌种:用油菜种衣剂用种子量 1.5%—2.0%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 量 0.3%拌种。可防治油菜苗期多种病虫害。 (5)采取垄作,双层施肥: (6)合理密植,避免过早播种:垄作最适宜播种密度为每公顷保苗 25—35 万株。不同气 地区应掌握适宜播期,播种过早易同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相遇,而加重病情。 (7)摘除病叶和黄叶及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 2—3 次进行摘除病叶 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
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8)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有条件单位,在油菜盛花期进行飞机喷洒药剂 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 度施药1—2次,每隔7-10天一次。药剂可用:①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1.5 千克:②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1.5千克。以上药剂中,飞机喷液量为每 公顷20-50升。 第五章甜菜病害 第一节甜菜病害( Sugar beet diseases) 全世界已知甜菜病害有110多种,中国已发现的甜菜病害有30多种。东北三省以黑龙江 省种植面积最大。黑龙江省常见的甜菜病害有10多种。苗期主要为立枯病,不论育苗期床土 或纸箱育苗土壤中均有立枯病发生,一些年份发生较重。成株期发生普遍而且较重的是褐斑 病,其次为蛇眼病和病毒病。危害根部的主要是根腐病,多雨年份、低洼地以及过水地软腐 病发生重,1991年好多地块因受涝而绝产。当前黑龙江主要防治对象为立枯病、褐斑病和根 、甜菜立枯病( Sugar beet wm) 甜菜立枯病又名黑脚病、猝倒病、苗腐病等,是甜菜苗期病害的总称,在甜菜产区发生 较普遍,一些地段发生较重,以至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是甜菜产区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立枯病发生最早,幼苗从未出土到2~3对真叶出现阶段均可发生。种子受害严重时, 虽可发芽、但未出土即死亡。种子受害轻者,幼苗出土后,其幼根和近表土茎基部生水浸状 斑块,以后向上、下扩展,变为深褐色以至黑色,并可使病部逐渐变细,进而折倒而死,故 有猝倒病之称,严重者根部亦可变黑,干枯而死,呈立枯状 (二)病原 病原物种类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致病菌不尽相同,中国主要为立枯丝核菌。黑龙江 省主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镰刀菌( Fusarium spp.),其他尚有青霉 菌( Penicillium spp.)、蛇眼病菌( Phomabetae frank)、猝倒病菌( Pythium debaryanum esse)、苗枯病菌(如 hanomycescochliodes Drechs)等,也可在不同地区引起立枯病发生 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是土壤习居菌,它可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是一种 喜高温、多湿的病原菌。它不产生孢子,仅产生菌丝体, 镰刀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真菌,腐生性较强,当幼苗生长不良易受其侵染。分 生孢子为镰刀形,稍弯曲,有多数隔膜 上述一些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很多种作物和蔬菜。 (三)侵染循环 引起立枯病的菌类大多可以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所以土壤是其主要越冬场所,此外种于 上也可带菌(如蛇眼病菌),当种子播入土壤后即可引起发病,病苗死亡,病菌又可继续存活 于土壤中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土质 甜菜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是中性土,在p值偏高、土壤板结、水分多、空气流通不良的情 况下易诱致病害的发生,所以苗期多雨,土壤板结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和粘重土壤上种植的 甜菜,病害发生较重 2.土壤温、湿度
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8)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有条件单位,在油菜盛花期进行飞机喷洒药剂 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 10%以上,茎病株率达 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 度施药 1—2 次,每隔 7—10 天一次。药剂可用:①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 1.5 千克;②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 1.5 千克。以上药剂中,飞机喷液量为每 公顷 20—50 升。 · 第五章 甜菜病害 第—节 甜菜病害(Sugar beet diseases) 全世界已知甜菜病害有 110 多种,中国已发现的甜菜病害有 30 多种。东北三省以黑龙江 省种植面积最大。黑龙江省常见的甜菜病害有 10 多种。苗期主要为立枯病,不论育苗期床土 或纸箱育苗土壤中均有立枯病发生,一些年份发生较重。成株期发生普遍而且较重的是褐斑 病,其次为蛇眼病和病毒病。危害根部的主要是根腐病,多雨年份、低洼地以及过水地软腐 病发生重,1991 年好多地块因受涝而绝产。当前黑龙江主要防治对象为立枯病、褐斑病和根 腐病。 一、甜菜立枯病(Sugar beet wm) 甜菜立枯病又名黑脚病、猝倒病、苗腐病等,是甜菜苗期病害的总称,在甜菜产区发生 较普遍,一些地段发生较重,以至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是甜菜产区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立枯病发生最早,幼苗从未出土到 2~3 对真叶出现阶段均可发生。种子受害严重时, 虽可发芽、但未出土即死亡。种子受害轻者,幼苗出土后,其幼根和近表土茎基部生水浸状 斑块,以后向上、下扩展,变为深褐色以至黑色,并可使病部逐渐变细,进而折倒而死,故 有猝倒病之称,严重者根部亦可变黑,干枯而死,呈立枯状。 (二)病原 病原物种类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致病菌不尽相同,中国主要为立枯丝核菌。黑龙江 省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镰刀菌(Fusarium spp.),其他尚有青霉 菌(Penicillium spp.)、蛇眼病菌(Phomabetae Frank)、猝倒病菌(Pythium bebaryanum Hesse)、苗枯病菌(如 hanomycescochliodes Drechs)等,也可在不同地区引起立枯病发生。 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是土壤习居菌,它可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是一种 喜高温、多湿的病原菌。它不产生孢子,仅产生菌丝体, 镰刀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真菌,腐生性较强,当幼苗生长不良易受其侵染。分 生孢子为镰刀形,稍弯曲,有多数隔膜。 上述一些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很多种作物和蔬菜。 (三)侵染循环 引起立枯病的菌类大多可以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所以土壤是其主要越冬场所,此外种于 上也可带菌(如蛇眼病菌),当种子播入土壤后即可引起发病,病苗死亡,病菌又可继续存活 于土壤中。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土质 甜菜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是中性土,在 pH 值偏高、土壤板结、水分多、空气流通不良的情 况下易诱致病害的发生,所以苗期多雨,土壤板结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和粘重土壤上种植的 甜菜,病害发生较重。 2.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度低、湿度较高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所以早播、多雨条件下立枯病发生严重。 3.土壤肥力 基肥不足,幼苗生长衰弱,病较重。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量的0.8%的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 合后湿拌种。可以保护种子发芽和幼苗正常生长,但拌种后1~2天即应进行播种,对土壤中 病菌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播期与播深 播种不易过早,播深应适宜,以促进种子发芽快、出苗早,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 力 中耕松上 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破除板结层,增强土壤中的透气透水性,以促进种子发芽快、 苗早,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4.实行轮作 进行多年轮作,切忌重茬与迎茬,尽量采用禾本科作物的茬口种植,禁止选菜茬和豆茬。 5.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和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使土壤疏松 且可提高地温,减轻发病 甜菜根腐病( Sugar beet root rot) 甜菜根腐病是甜菜生长中、后期块根腐烂的总称,根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所引起, 真菌病原中凡能引起立枯病者大部也是引起根腐病的病原,如丝核菌就是其中主要病原之- 此病在黑龙江省每年均有发生。尤其甜菜生育中、后期高温多湿的年份和低洼地、排水不良 地块发病很重,对产量影响很大,严重地块甚至可造成绝产,此病是黑龙江省当前影响甜菜 生产的主要病害之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根上。常见症状为块根大部或全部软化腐烂,地上部叶片在根部发病初期, 呈现白昼阳光下萎蔫下垂,夜间尚可恢复,但块根发病严重时,昼夜均呈现萎蔫,以后逐渐 枯死。不同病菌引起的症状各有不同,主要有5种: (1)镰刀菌黄萎病:主要侵染根体或根毛,维管束变淡褐色、木质化。病菌从主根、侧根 或支根侵入,通过薄壁细胞组织侵入导管,使导管变褐硬化,块根变黑褐色干腐,根内形成 空腔。轻病株生育滞缓,叶丛萎蔫。重病株块根溃烂,叶干枯死亡。 (2)丝核菌褐腐病:首先在根冠部及叶柄基部产生褐色斑点,逐渐腐烂,从一亡部向下部 蔓延扩展到根体,病部稍凹陷形成裂缝,呈褐色至黑褐色腐烂。 (3)细菌性尾腐病:细菌从根尾、根梢侵入,病组织呈暗灰色至铅黑色,水浸状软腐,由 下往上扩展,导致全根腐烂,常溢出粘液,有腐败酸臭味 (4)蛇眼菌黑腐病:在根体或根冠处呈现黑色云纹状斑块,稍凹陷,从根内向外部腐烂, 烂穿表皮造成裂口,除导管处全部变黑 (5)菌核菌白绢病:在根冠处呈水渍状发软而凹陷,根冠土表处缠绕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其上产生深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丝沿地面向邻近植株蔓延 (二)病原 根腐病为多种真菌和细菌所致,其病原物主要有: (1)镰刀菌:主要是黄色镰刀菌[ Fusarium culmorum(W.C. Smith)Sac.],属于半知菌
土壤温度低、湿度较高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所以早播、多雨条件下立枯病发生严重。 3.土壤肥力 基肥不足,幼苗生长衰弱,病较重。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量的0.8%的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 混 合后湿拌种。可以保护种子发芽和幼苗正常生长,但拌种后 1~2 天即应进行播种,对土壤中 病菌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播期与播深 播种不易过早,播深应适宜,以促进种子发芽快、出苗早,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 力。 3.中耕松上 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破除板结层,增强土壤中的透气透水性,以促进种子发芽快、 出 苗早,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4.实行轮作 进行多年轮作,切忌重茬与迎茬,尽量采用禾本科作物的茬口种植,禁止选菜茬和豆茬。 5.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和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使土壤疏松, 且可提高地温,减轻发病。 二、甜菜根腐病(Sugar beet root rot) 甜菜根腐病是甜菜生长中、后期块根腐烂的总称, 根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所引起, 真菌病原中凡能引起立枯病者大部也是引起根腐病的病原,如丝核菌就是其中主要病原之一。 此病在黑龙江省每年均有发生。尤其甜菜生育中、后期高温多湿的年份和低洼地、排水不良 地块发病很重,对产量影响很大,严重地块甚至可造成绝产,此病是黑龙江省当前影响甜菜 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根上。常见症状为块根大部或全部软化腐烂,地上部叶片在根部发病初期, 呈现白昼阳光下萎蔫下垂,夜间尚可恢复,但块根发病严重时,昼夜均呈现萎蔫,以后逐渐 枯死。不同病菌引起的症状各有不同,主要有 5 种: (1)镰刀菌黄萎病:主要侵染根体或根毛,维管束变淡褐色、木质化。病菌从主根、侧根 或支根侵入,通过薄壁细胞组织侵入导管,使导管变褐硬化,块根变黑褐色干腐,根内形成 空腔。轻病株生育滞缓,叶丛萎蔫。重病株块根溃烂,叶干枯死亡。 (2)丝核菌褐腐病:首先在根冠部及叶柄基部产生褐色斑点,逐渐腐烂,从—亡部向下部 蔓延扩展到根体,病部稍凹陷形成裂缝,呈褐色至黑褐色腐烂。 (3)细菌性尾腐病:细菌从根尾、根梢侵入,病组织呈暗灰色至铅黑色,水浸状软腐,由 下往上扩展,导致全根腐烂,常溢出粘液,有腐败酸臭味。 (4)蛇眼菌黑腐病:在根体或根冠处呈现黑色云纹状斑块,稍凹陷,从根内向外部腐 烂, 烂穿表皮造成裂口,除导管处全部变黑。 (5)菌核菌白绢病:在根冠处呈水渍状发软而凹陷,根冠土表处缠绕白色绢丝状菌丝 体, 其上产生深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丝沿地面向邻近植株蔓延。~ (二)病原 根腐病为多种真菌和细菌所致,其病原物主要有: (1)镰刀菌:主要是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W.C.Smith)Sacc.],属于半知菌
亚门,瘤座孢目真菌。其他侵染甜菜块根的镰刀菌还有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多种。 (2)丝核菌: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 菌 (3)茎点霉菌:甜菜茎点霉( Phoma betae frank),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真菌,茎 点霉属。 (4)白绢病菌:有性世代为 Athelia rolfsii( Curzi)Tu. Et Kimbrough,属于担子菌亚 门,非褶菌目真菌。无性世代为 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 菌丝白色,疏松或集结成线形紧贴于基物上,菌核球形或椭圆形,平滑有光泽,黄褐色如油 菜籽大小 (5)细菌:甜菜块根细菌性软腐病为欧氏秆菌属细菌[ Erwinia corotouora( Jones.) Berger et al.]菌落黄色,杆状. 根腐病的一些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很多种作物和蔬菜等。 (三)侵染循环 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也可以带菌越冬。当甜菜播种 后,病菌可以侵染幼苗,使其受害而引起立枯病:在甜菜生长发育的中、后期,病菌为害块 根而引起根部腐烂。根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 此病在黑龙江省6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发展较慢,当进入8月份病害则加速发 展,直到收获期病害一直发生。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根腐病大多数发生于酸性土壤、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的地块上,黑土和黑粘质土发生严 重。甜菜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遇高温、多湿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此病大发生。5-6月份干 旱少雨,甜菜定苗后,进入7-8月份正值高温多雨,造成土壤水分过大,土壤过于干旱或 水分长期饱和,都能导致根腐病发生严重 (五)防治方法 (1)防止水涝: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平地种植甜菜,如地势低洼应挖好排水沟 以利排水,亦可采取大垅栽培。 (2)轮作:实行五年以上轮作,前茬不能用菜茬、豆茬,最好选禾本科作物茬口。 (3)药剂处理种子:参见甜菜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4)改良土壤:酸性土壤应用石灰来改良土壤酸碱度,对防病作用很大。 (5)拔除病株:当发现田间有极少病害发生时,应及时拔除病根,病穴用石灰消毒 (6)防止烂窖:贮臧前应将染病的块根严格选出,以免病、健根相混,人窖后引起接触 再侵染而造成窖内根腐病的大发生。 三、甜菜褐斑病( Sugar beet cercospora leaf spot) 甜菜褐斑病在黑龙江省甜菜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对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可减产20% -30%,对质量也有影响,受害严重时,可使块根糖分下降1—2度,亦是甜菜产区主要病 害之一。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叶柄及种球也可受害。 叶片:病斑最初为褐色或紫褐色小点,以后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周边呈红褐色 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并生有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二)病原 甜菜褐斑病菌为甜菜尾孢菌( Cercospora baticol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 目真菌,尾孢属 病斑上的霉层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梗基部呈暗
亚门,瘤座孢目真菌。其他侵染甜菜块根的镰刀菌还有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多种。 (2)丝核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 菌 (3)茎点霉菌:甜菜茎点霉(Phoma betae Frank),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真菌, 茎 点霉属。 (4)白绢病菌:有性世代为 Athelia rolfsii(Curzi)Tu.Et Rimbrough,属于担子菌亚 门,非褶菌目真菌。无性世代为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属于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真菌。 菌丝白色, 疏松或集结成线形紧贴于基物上,菌核球形或椭圆形,平滑有光泽,黄褐色如油 菜籽大小。 (5)细菌:甜菜块根细菌性软腐病为欧氏秆菌属细菌[Erwinia corotouora(Jones.) Berger et al.]菌落黄色,杆状. 根腐病的一些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很多种作物和蔬菜等。 (三)侵染循环 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也可以带菌越冬。当甜菜播种 后,病菌可以侵染幼苗,使其受害而引起立枯病;在甜菜生长发育的中、后期,病菌为害块 根而引起根部腐烂。根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 此病在黑龙江省 6 月下旬开始发生,7 月下旬发展较慢,当进入 8 月份病害则加速发 展,直到收获期病害一直发生。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根腐病大多数发生于酸性土壤、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的地块上,黑土和黑粘质土发生严 重。甜菜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遇高温、多湿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此病大发生。5—6 月份干 旱少雨,甜菜定苗后,进入 7-8 月份正值高温多雨,造成土壤水分过大,土壤过于干旱或 水分长期饱和,都能导致根腐病发生严重。 (五)防治方法 (1)防止水涝: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平地种植甜菜,如地势低洼应挖好排水沟 以利排水,亦可采取大垅栽培。 (2)轮作:实行五年以上轮作,前茬不能用菜茬、豆茬,最好选禾本科作物茬口。 (3)药剂处理种子:参见甜菜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4)改良土壤:酸性土壤应用石灰来改良土壤酸碱度,对防病作用很大。 (5)拔除病株:当发现田间有极少病害发生时,应及时拔除病根,病穴用石灰消毒。 (6)防止烂窖:贮藏前应将染病的块根严格选出,以免病、健根相混,人窖后引起接触 再侵染而造成窖内根腐病的大发生。 三、甜菜褐斑病(Sugar beet cercospora leaf spot) 甜菜褐斑病在黑龙江省甜菜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对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可减产 20% -30%,对质量也有影响,受害严重时,可使块根糖分下降 1—2 度,亦是甜菜产区主 要病 害之一。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叶柄及种球也可受害。 叶片:病斑最初为褐色或紫褐色小点,以后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周边呈红褐色, 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并生有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二)病原 甜菜褐斑病菌为甜菜尾孢菌(Cercospora baticol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 目真菌, 尾孢属 病斑上的霉层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梗基部呈暗
分生孢子为五色透明,丝状或鞭状,稍弯曲,初生时无隔或有1个分隔,以后可见分隔6 12个 分生孢子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孢子萌发最适相 对湿度为98%~100%,以水滴中最好。分生孢子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8~12个月,气温高 以及高湿条件下,孢子很快萌发而产生菌丝或死亡。种球上的病菌不耐低温,在黑龙江省不 是主要初次侵染来源。但菌丝团抗老强,一般条件下可以顺利越冬。 中国不同地区病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未发现生理分化现象 褐斑病菌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苋菜、车前、蒲公英等12科16属26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团在病株残体和种球上越冬。来年环境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叶片上露滴、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次日在气孔处需明暗交替条件形成 附着器,第三天靠侵入丝侵入气孔内形成吸器伸入活细胞中,在细胞间隙扩展蔓延。老叶易 感病,所以田间从7月上、中旬才开始在叶片上出现病斑,以后陆续发生,一般表现外层叶 片先发病,逐渐内叶也发病,病叶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扩大再侵染,在气候条件适合年份 年可重复侵染7-9次之多,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取决于重复侵染次数。 (四)影响发病的条件 1.气象条件 以温度和降雨为主,在黑龙江省甜菜生育期(-8月份)温度可以满足,只要初发期气温 在15℃以上,以后旬平均气温在16℃-25℃之间对此病发展最为适宜,再加上多雨、多雾、 多露条件,会更加助长此病的发生 2.病原菌数量 般重茬、迎茬地段发病重,因田间土壤中残留有病原菌。另外,在靠近去年甜菜地的 田块内种植甜菜,发病较重 此外,地势低洼地、背阳地、排水不良地、施用氮肥过多地、田间密度过大地以及过粘 土壤上种植的甜菜,褐斑病发生均较重。 (五)防治方法 1.严格处理病株残体 如秋季深翻前将病株残体用车拉回,进行青贮、发酵或直接喂牲畜等,以减少越冬菌源。 2.合理轮作 进行四年以上轮作,尚应远离去年或前年甜菜地0.5~1千米以外种植甜菜,以防病菌 传播为害 3.选用抗病品种如甜研3号、甜研4号、双丰5号等 4.药剂防治 在测报指导下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5 千克:②40%灭病威胶悬剂,每公顷用药1.5升: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5千克。对水喷雾。一般可进行叶面喷雾1-2次,病重地可喷3次,喷后遇雨应重新补 5.其它措施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地区可施用铜、锌等微量元素 以增强抗病力。 第六章其它经济作物病害 第一节烟草病害( Tobacco disease) 世界已报道烟草病害有116种,其中侵染性病害79种,主要有烟草花叶病、霜霉病、赤
分生孢子为五色透明,丝状或鞭状,稍弯曲,初生时无隔或有 1 个分隔,以后可见分隔 6— 12 个。 分生孢子发育最适温度为 25℃—28℃,37℃以上或 5℃以下停止发育,孢子萌发最适相 对湿度为 98%~100%,以水滴中最好。 分生孢子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 8~12 个月,气温高 以及高湿条件下,孢子很快萌发而产生菌丝或死亡。种球上的病菌不耐低温,在黑龙江省不 是主要初次侵染来源。但菌丝团抗老强,一般条件下可以顺利越冬。 中国不同地区病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未发现生理分化现象。 褐斑病菌除为害甜菜外,尚可为害苋菜、车前、蒲公英等 12 科 16 属 26 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团在病株残体和种球上越冬。来年环境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叶片上露滴、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次日在气孔处需明暗交替条件形成 附着器,第三天靠侵入丝侵入气孔内形成吸器伸入活细胞中,在细胞间隙扩展蔓延。老叶易 感病,所以田间从 7 月上、中旬才开始在叶片上出现病斑,以后陆续发生,一般表现外层叶 片先发病,逐渐内叶也发病,病叶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扩大再侵染,在气候条件适合年份, 一年可重复侵染 7-9 次之多,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取决于重复侵染次数。 (四)影响发病的条件 1.气象条件 以温度和降雨为主,在黑龙江省甜菜生育期(7—8 月份)温度可以满足,只要初发期气温 在 15℃以上,以后旬平均气温在 16℃—25℃之间对此病发展最为适宜,再加上多雨、 多雾、 多露条件,会更加助长此病的发生。 2.病原菌数量 一般重茬、迎茬地段发病重,因田间土壤中残留有病原菌。另外,在靠近去年甜菜地的 田块内种植甜菜,发病较重。 此外,地势低洼地、背阳地、排水不良地、施用氮肥过多地、田间密度过大地以及过粘 土壤上种植的甜菜,褐斑病发生均较重。 (五)防治方法 1.严格处理病株残体 如秋季深翻前将病株残体用车拉回,进行青贮、发酵或直接喂牲畜等,以减少越冬菌源。 2.合理轮作 进行四年以上轮作,尚应远离去年或前年甜菜地 0.5~1 千米以外种植甜菜,以防病菌 传播为害。 3.选用抗病品种 如甜研 3 号、甜研 4 号、双丰 5 号等。 4.药剂防治 在测报指导下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②40%灭病威胶悬剂,每公顷用药 1.5 升;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对水喷雾。一般可进行叶面喷雾 1—2 次,病重地可喷 3 次,喷后遇雨应重新补 5.其它措施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地区可施用铜、锌等微量元素 以增强抗病力。 第六章 其它经济作物病害 第一节 烟草病害(Tobacco disease) 世界已报道烟草病害有 116 种,其中侵染性病害 79 种,主要有烟草花叶病、霜霉病、赤
病、炭疽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非侵染性病害37种,中国报道有侵染性真菌性病害 30种,细菌性病害8种,病毒病害17种,线虫病害3种.类菌原体病害2种,寄生性种子 植物引起的病害2种 东北三省共发现烟草病害20多种。由于烟草是黑龙江省主栽经济作物之一。已发现侵染 性病害有26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3种,细菌性病害病害3种,病毒性病害7种,类菌原体 原体病害1种,寄生线虫病害1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 、烟草赤星病( Tobacco brown leaf spot) 烟草赤星病又叫轮纹病、黑斑病。1982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在国内、外烟草产区均有发 生。该病在黑龙江省烟区发生较普遍,主要发生于烟株平顶后,烟叶接近成熟期危害最重。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烟草叶片和茎部。 叶片:病斑一般自下向上发生。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变为褐色。典 型病斑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淡黄色,晕环较窄,病斑 中心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气潮湿时,病斑较大,很易联 合成片以至叶片枯焦而早死。叶片主脉可产生大量小斑点,深色或黑色 茎杆:病部多产生梭形,深褐色,凹陷病斑 (二)病原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为交链孢菌[ Alternaria anata(Fr.) Keiss1.]属于半知菌亚门,链 格孢属 病菌的菌丝透朋五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聚集成堆,顶端屈曲,不规则,褐色,有1 -3个隔膜,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形或长圆筒形,褐色,有纵横分隔,纵隔1-3 个,横隔3-7个,有时弯曲,喙长短不等。热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早春平均气温7℃一8℃,相对湿度50%时,开始形成 新的分生孢子,以后随气温上升,湿度加大,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增加,靠气流传播到烟田, 先侵染接近成熟的烟株底部叶片,成为初侵染菌源。带病种子和移栽病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 要来源。最易侵入部位为叶毛基细胞、叶缘和伤口,也可通过气孔侵人寄主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赤星病流行的先决条件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和烟株叶片是否进入感病阶段。在植株 易感病时期,气象条件和农业耕作栽培措施是决定性因素 1.植株抗病性 烟株幼苗期抗病性强,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叶片的内在化学成分和生理状态产生变 化,抗病性逐渐下降,当叶片接近成熟期最易感病 2.气象条件 黑龙江省7月中、下旬降雨量多,8月份降雨较少,日照充足,则发病早,主要是底部 叶片感病,病害发展速度较慢,危害一般不重:若雨季拖后,8月份上、中旬雨日多,光照 不足,田间湿度大,或者此期间降雨量虽不特别大,但有雾天气多,结器量大,病害发生可 能较晩,但病害流行速度迅速,往往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在感病阶段的雨日和湿度是赤星 病发生蔓延的重要因素。采烤季节雨量大、雨日多、湿度大,赤星病大发生的可能性大;而 雨少,光照充足,发病则轻 3.栽培管理 般薄膜育苗提早移栽的比晩移栽的发病轻。多年连作,施氮肥过多、而磷肥和钾肥不 足,栽培密度过大,都有利于此病流行。未及时采收,会加重病情
病、炭疽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非侵染性病害 37 种,中国报道有侵染性真菌性病害 30 种,细菌性病害 8 种,病毒病害 17 种,线虫病害 3 种.类菌原体病害 2 种,寄生性种子 植物引起的病害 2 种。 东北三省共发现烟草病害 20 多种。由于烟草是黑龙江省主栽经济作物之一。已发现侵染 性病害有 26 种,其中真菌性病害 13 种,细菌性病害病害 3 种,病毒性病害 7 种,类菌原体 原体病害 1 种,寄生线虫病害 1 种,寄生性种子植物 1 种。 一、烟草赤星病(Tobacco brown leaf spot) 烟草赤星病又叫轮纹病、黑斑病。1982 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在国内、外烟草产区均有发 生。该病在黑龙江省烟区发生较普遍,主要发生于烟株平顶后,烟叶接近成熟期危害最重。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烟草叶片和茎部。 叶片:病斑一般自下向上发生。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变为褐色。典 型病斑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淡黄色,晕环较窄,病斑 中心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气潮湿时,病斑较大,很易联 合成片以至叶片枯焦而早死。叶片主脉可产生大量小斑点,深色或黑色。 茎杆:病部多产生梭形,深褐色,凹陷病斑。 (二)病原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为交链孢菌[Ajternaria alnata(Fr.)Keissl.]属于半知菌亚门,链 格孢属。 病菌的菌丝透朋五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聚集成堆,顶端屈曲,不规则,褐色,有 1 -3 个隔膜,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形或长圆筒形,褐色,有纵横分隔,纵隔 1-3 个,横隔 3-7 个,有时弯曲,喙长短不等。热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早春平均气温 7℃—8℃,相对湿度 50%时,开始形成 新的分生孢子,以后随气温上升,湿度加大,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增加,靠气流传播到烟田, 先侵染接近成熟的烟株底部叶片,成为初侵染菌源。带病种子和移栽病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 要来源。最易侵入部位为叶毛基细胞、叶缘和伤口,也可通过气孔侵人寄主。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赤星病流行的先决条件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和烟株叶片是否进入感病阶段。在植株 易感病时期,气象条件和农业耕作栽培措施是决定性因素。 1.植株抗病性 烟株幼苗期抗病性强,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叶片的内在化学成分和生理状态产生变 化,抗病性逐渐下降,当叶片接近成熟期最易感病。 2.气象条件 黑龙江省 7 月中、下旬降雨量多,8 月份降雨较少,日照充足,则发病早,主要是底部 叶片感病,病害发展速度较慢,危害一般不重;若雨季拖后,8 月份上、中旬雨日多,光照 不足,田间湿度大,或者此期间降雨量虽不特别大,但有雾天气多,结器量大,病害发生可 能较晚,但病害流行速度迅速,往往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在感病阶段的雨日和湿度是赤星 病发生蔓延的重要因素。采烤季节雨量大、雨日多、湿度大,赤星病大发生的可能性大;而 雨少,光照充足,发病则轻。 3.栽培管理 一般薄膜育苗提早移栽的比晚移栽的发病轻。多年连作,施氮肥过多、而磷肥和钾肥不 足,栽培密度过大,都有利于此病流行。未及时采收,会加重病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在黑龙江省烟区现有种植品种中,CV系列品种(女IlCV85、CV87、CV70)和9205等属 于中抗品种:辽烟15,G28和中烟90等属于耐病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前作 等条件,科学选用上述一些优质抗病品种。 农业技术措施 实行轮作与秋翻,进行田间卫生,以减少菌源。合理密植,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增施磷 肥和钾肥,后期叶面喷施多元复合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推广早育苗,早移栽,烟株易感避 开雨季,减轻发病。烟叶成熟后,及时采收,5-7天采收1次,减少再侵染 3.药剂防治 烟株平顶后的7月中、下旬,田间初发病时,依据天气预报,在连雨天到来的1~2天前 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2 千克,配成800~1000倍液。②64%毒杀矾(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5 千克,配成400500倍液。③40%菌核净(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配 成400-500倍液。上述药剂在连雨天结束或上一次喷药7-10天后应进行第2次喷药。 、烟草病毒病 三、烟草野火病( Tabacco wildhre) 烟草野火病于1917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式报道,至今为止,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 有报道,中国烟区发生普遍,常在大田期暴发流行,主要分布山东、安徽、云南、贵州、黑 龙江等省、自治区。黑龙江省烟区发生极为普遍,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 响很大 (一)症状 野火病在苗期和大田期均有发生。病斑初为黑褐色、水渍状小圆斑,以后逐渐扩大,病 斑合并后形成不规则的大斑,上有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有薄层菌脓,干燥后病 斑破裂脱落,叶片被毁 (二)病原 此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et Foster) Young et al.),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野火病菌自然寄主为大豆,人工接种除侵染红花烟外,还能侵染豇豆、大豆、番茄、辣 椒、胡椒、曼陀罗及心叶烟。从自然寄主荠菜、龙葵、蓼和西来稗上可分离到野火病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越冬,可存活9-10个月。生存于许多作物(大麦、小麦) 牧草和杂草根上的野火病菌也能成为侵染来源。烟草种子带菌虽能存活两年,但不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健苗移栽到上年病烟地上,或移栽病苗,均可引起大田发病。病苗借风、雨或 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微伤口侵入,或由叶片气孔侵人。叶片湿润、气孔充水时病菌容易 侵入内部。在26℃-32℃适宜温度下,潜育期为4天左右。感病植株显症后,天气潮湿时病 部产生溢脓,主要靠雨水反溅进行再侵染。 (四)影向发病的因素 病害流行程度除取决于菌源和气候条件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烟株抗病能力和栽培条 件。 夏季暴风雨后,有利于野火病大发生。数日内叶片破烂枯焦。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细菌传 播,而且易使烟株造成伤口,诱致病菌侵入。温度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通常氮肥过多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在黑龙江省烟区现有种植品种中,CV 系列品种(女 IlCV85、CV87、CV70)和 9205 等属 于中抗品种;辽烟 15,G28 和中烟 90 等属于耐病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前作 等条件,科学选用上述一些优质抗病品种。 2.农业技术措施 实行轮作与秋翻,进行田间卫生,以减少菌源。合理密植,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增施磷 肥和钾肥,后期叶面喷施多元复合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推广早育苗,早移栽,烟株易感避 开雨季,减轻发病。烟叶成熟后,及时采收,5-7 天采收 1 次,减少再侵染。 3.药剂防治 烟株平顶后的 7 月中、下旬,田间初发病时,依据天气预报,在连雨天到来的 1~2 天前 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2 千克,配成 800~1000 倍液。②64%毒杀矾(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配成 400 500 倍液。③40%菌核净(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5 千克,配 成 400-500 倍液。上述药剂在连雨天结束或上一次喷药 7-10 天后应进行第 2 次喷药。 二、烟草病毒病 三、烟草野火病(Tcbacco wildhre) 烟草野火病于 1917 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式报道,至今为止,世界上有 30 多个国家 有报道,中国烟区发生普遍,常在大田期暴发流行,主要分布山东、安徽、云南、贵州、黑 龙江等省、自治区。黑龙江省烟区发生极为普遍,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 · 影响很大。 (一)症状 野火病在苗期和大田期均有发生。病斑初为黑褐色、水渍状小圆斑,以后逐渐扩大,病 斑合并后形成不规则的大斑,上有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有薄层菌脓,干燥后病 斑破裂脱落,叶片被毁。 (二)病原 此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Wolf et Foster)Young et al.),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野火病菌自然寄主为大豆,人工接种除侵染红花烟外,还能侵染豇豆、大豆、番茄、辣 椒、胡椒、曼陀罗及心叶烟。从自然寄主荠菜、龙葵、蓼和西来稗上可分离到野火病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越冬,可存活 9-10 个月。生存于许多作物(大麦、小麦)、 牧草和杂草根上的野火病菌也能成为侵染来源。烟草种子带菌虽能存活两年,但不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健苗移栽到上年病烟地上,或移栽病苗,均可引起大田发病。病苗借风、雨或 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微伤口侵入,或由叶片气孔侵人。叶片湿润、气孔充水时病菌容易 侵入内部。在 26℃-32℃适宜温度下,潜育期为 4 天左右。感病植株显症后,天气潮湿时病 部产生溢脓,主要靠雨水反溅进行再侵染。 (四)影向发病的因素 病害流行程度除取决于菌源和气候条件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烟株抗病能力和栽培条 件。 夏季暴风雨后,有利于野火病大发生。数日内叶片破烂枯焦。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细菌传 播,而且易使烟株造成伤口,诱致病菌侵入。温度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通常氮肥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