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山岭区选线 越岭线 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 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越岭线的关键问题:克服高差。 选线的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均 由纵坡控制。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为/ 7平均 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 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 二、越岭线 ▪ 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 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 越岭线的关键问题:克服高差。 ▪ 选线的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均 由纵坡控制。 ▪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度为: 第四节 山岭区选线 i 平均 H L = 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 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垭口选择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软弱层型 构造型 断层破碎带型 从 断裂带 松软层型 断层陷落型 表土 砂 b 砂砾石 ? 以基岩
▪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一)垭口选择
(一)垭口选择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可通过:软弱层型、构造型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 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 (二)过岭标高的选择 1.浅挖低填: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2.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3.隧道穿越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 (二)过岭标高的选择 1.浅挖低填: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2.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3. 隧道穿越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 可通过:软弱层型、构造型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 ▪ 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 (一)垭口选择
1350 1340 1330 1320 垭口挖深9m甲方案 丙方案垭口挖深20m 1300 350 2 煤炭街 5K 召 1350 乙方案 垭口挖深13m 图6-20垭口采用不同挖深的展线布局方案
垭口挖深20m 垭口挖深9m 垭口挖深13m
(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定义: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 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n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 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2)回头展线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 定义: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 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 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 展线方式: ▪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 1)自然展线 ▪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 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 2)回头展线 ▪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 (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16 150 4 1=130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