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绪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7,文件大小:170.5KB,团购合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物质 世界奥秘的探索更深更广,新技术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人们具备更多、 更是用的科学知识,更广泛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 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绪 论 [导课]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物质世 界奥秘的探索更深更广,新技术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人们具备更多、更是 用的科学知识,更广泛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的科学。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原子核的组成不 变,只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如 因此,确切地说,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 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 1.化学的学科分支 按研究对象、方法不同划分 (1)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学科。即研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除 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是物质的存在、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和应用。 其分支还有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生物 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等。 (2)有机化学研究有机物(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规律和应用 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分支,如天然有机化学、一般有机化学、有机合成 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 学、有机催化、有机立体化学等。 (3)物理化学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联系入手,来研究化 学反应基本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有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速 率和机理(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结构)。 (4)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分离、鉴定和组成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是鉴定物质的组成(定性分析)、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 对含量(定量分析)、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结构分析)的学科。 分析化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及其探索其变化规律的眼睛。其分支有化 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等。 此外还有高分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 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理),核化学核放射性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

1 绪 论 [导课]21 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物质世 界奥秘的探索更深更广,新技术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人们具备更多、更是 用的科学知识,更广泛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 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的科学。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原子核的组成不 变,只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如 Na - e Na+ 因此,确切地说,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 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的学科分支 按研究对象、方法不同划分 (1)无机化学 研究无机物的学科。即研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除 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是物质的存在、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和应用。 其分支还有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生物 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等。 (2)有机化学 研究有机物(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规律和应用。 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分支,如天然有机化学、一般有机化学、有机合成 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 学、有机催化、有机立体化学等。 (3)物理化学 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联系入手,来研究化 学反应基本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有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速 率和机理(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结构)。 (4)分析化学 是研究物质的分离、鉴定和组成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是鉴定物质的组成(定性分析)、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 对含量(定量分析)、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结构分析)的学科。 分析化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及其探索其变化规律的眼睛。其分支有化 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等。 此外还有高分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 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理), 核化学核放射性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

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一般生物化学、 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等。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 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 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化学理论基础是以物化 为枢纽,有机的联系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以达到良好的连接通用理论 和专业课的目的 二、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领域是不可缺少的基。例如 (1)农业肥料、农药、生长剂一一增产;研究方向 塑料、除草剂一一改变耕作方式。减少污染 (2)工业金属、合成材料、建材——满足各种需要 高性能催化剂—开发新工艺。 关注问题: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 (3)国防、科技特殊性能的金属(如记忆合金、隐形材料)、特殊性 能的合成材料、高纯物质、高能燃料,导弹、卫星的制造和尖端技术的研究。 总之,人类生活面临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环 境科学等五大课都需要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 、理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性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必修的专 业基础课。 任务学习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一般规律、基本计算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 理论化学与专业课的联系为化学反应工程与技术、化学实验操作技 术、油品分析、石油产品生产技术化工生产技术以及高聚物生产技术等专业 课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两线一点”知识

2 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一般生物化学、 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等。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 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 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化学理论基础是以物化 为枢纽,有机的联系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以达到良好的连接通用理论 和专业课的目的。 二、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领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例如: (1)农业 肥料、农药、生长剂——增产; 研究方向 塑料、除草剂——改变耕作方式。减少污染 (2)工业 金属、合成材料、建材——满足各种需要; 高性能催化剂——开发新工艺。 关注问题: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 (3)国防、科技 特殊性能的金属(如记忆合金、隐形材料)、特殊性 能的合成材料、高纯物质、高能燃料,导弹、卫星的制造和尖端技术的研究。 总之,人类生活面临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环 境科学等五大课都需要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 三、理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性质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必修的专 业基础课。 任务 学习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一般规律、基本计算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 理论化学与专业课的联系 为化学反应工程与技术、化学实验操作技 术、油品分析、石油产品生产技术化工生产技术以及高聚物生产技术等专业 课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两线一点”知识

“两线”微观的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 物结构);宏观的变化规律(热力学定律、溶液相平衡知识、四大平衡理论) 点”“两线”知识应用的交叉点,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 学习方法 (1)及时整理笔记,列出重点。要有痕迹对学习,学会分层次(了解、 理解、掌握)学习、记忆知识。 (2)注意知识条件性、局限性,深入认识基本规律 (3)注意知识的连续性,理论联系实际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归 纳总结 总之,由高中向高职过渡需要有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态度的转变和 学习方法的转变。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学习指南]在高中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原子 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的]了解原子结构但认识过程,掌握原子的组成。 、原子的含核模型 1911年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行星模 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所组成 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1/183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是电中性的。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 “两线” 微观的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 物结构);宏观的变化规律(热力学定律、溶液相平衡知识、四大平衡理论)。 “一点” “两线”知识应用的交叉点,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 学习方法 (1)及时整理笔记,列出重点。要有痕迹对学习,学会分层次(了解、 理解、掌握)学习、记忆知识。 (2)注意知识条件性、局限性,深入认识基本规律。 (3)注意知识的连续性,理论联系实际。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归 纳总结。 总之,由高中向高职过渡需要有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态度的转变和 学习方法的转变。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学习指南]在高中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原子 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的]了解原子结构但认识过程,掌握原子的组成。 一、原子的含核模型 1911 年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行星模 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所组成。 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 1/183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是电中性的。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核质子Z 其关系为:原子2X 中子A-Z 核外电子Z [练习]指出三种粒子的关系:Ca2+24113S2-,1C。 原子的玻尔模型 卢瑟福对原子模型不能解释氢原子第不连续光谱。 在三棱镜的折射下,太阳光谱是连续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而原子在激发下产生的原子光谱却是线状光谱。 图61产生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装置 例如:氢原子在可见光区有五条线状光谱:红(H)、青(H)、蓝(H y)、紫(Ha)、紫(H.)。如图 一物m 素处监 蓝绿 可见光区 图62氢原子的可见光谱示意图 般认为,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50nm,也有资料(现代化学基础) 认为380~770nm。 1931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能量也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并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中电子在固定轨道上旋转,不吸收能量

4 原子核 质子 Z 其关系为:原子 X A Z 中子 A-Z 核外电子 Z [练习]指出三种粒子的关系: Ca , Al , , C 12 6 32 2 13 27 3 13 40 2 20 + + − S 。 二、原子的玻尔模型 卢瑟福对原子模型不能解释氢原子第不连续光谱。 在三棱镜的折射下,太阳光谱是连续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而原子在激发下产生的原子光谱却是线状光谱。 例如:氢原子在可见光区有五条线状光谱:红(Hα)、青(Hβ)、蓝(H γ)、紫(Hδ)、紫(Hε)。如图 一般认为,可见光的波长为 400~750 nm,也有资料(现代化学基础) 认为 380~770 nm。 1931 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能量也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并假设: (1)定态假设 原子中电子在固定轨道上旋转,不吸收能量

(2)能级的概念原子在不同轨道上旋转时,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B 式中n一量子数,1,2,3…… B-2.18×10-18J 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如氢原子n=1的状态。 激发态:能量较高状态,如氢原子n=,3,4……的状态 (3)跃迁时有能量放出或吸收E2-E1=AE=hv, 式中h一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v——辐射能的频率,s-1 E——辐射能,J。 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n=3,4,5,6,7跃迁回到n=2时,放出 可见光中的五条光谱(其波长为A=C/v,C=3×10m/s),即H2(656.3) 青H(486.1)、蓝H(434.0)、紫H6(410.2)、紫H4(390.0)。 说明:(1)n=1时,AE↑,w↑,↓→紫外光谱。 (2)n≥3时,△E↓,A↑→红外光谱。 局限:不能说明多原子光谱核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原因;没摆脱经典力学的束缚。 三、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指导阅读) [小结](1)有核模型掌握三种粒子的关系 (2)玻尔模型固定轨道,跃迁时有不连续的的辐射能吸收或放出。 常数:B=2.18×101J,C=3×103m/s,h=6626×1034J·s,见光 的波长范围为380~770nm 新名词:原子光谱,量子化,基态,激发态,跃迁

5 (2)能级的概念 原子在不同轨道上旋转时,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2 n B E = − 式中 n——量子数,1,2,3……; B——2.18×10-18J 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如氢原子 n=1 的状态。 激发态:能量较高状态,如氢原子 n=,3,4……的状态。 (3)跃迁时有能量放出或吸收 E2 − E1 = E = h , 式中 h——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 ——辐射能的频率,s -1 ; E——辐射能,J。 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 n=3,4,5,6,7 跃迁回到 n=2 时,放出 可见光中的五条光谱(其波长为λ=C/ν,C=3×108m/s),即 Hα(656.3)、 青 Hβ(486.1)、蓝 Hγ(434.0)、紫 Hδ(410.2)、紫 Hε(390.0)。 说明:(1)n=1 时, E ↑,ν↑,λ↓→紫外光谱。 (2)n≥3 时, E ↓,λ↑→红外光谱。 局限:不能说明多原子光谱核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原因;没摆脱经典力学的束缚。 三、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指导阅读) [小结](1)有核模型 掌握三种粒子的关系; (2)玻尔模型 固定轨道,跃迁时有不连续的的辐射能吸收或放出。 常数:B=2.18×10-18J,C=3×108m/s,h=6.626×10-34J·s,见光 的波长范围为 380~770 nm。 新名词:原子光谱,量子化,基态,激发态,跃迁

§1-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学习目的]了解电子的运动特征,识别电子和原子轨道的图像,掌握核外 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描述(四个量子数)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1.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 ①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假设A=h/p=h/m ②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逊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具 有波动性。指出为物质波,概率波 ③1928年,又证实了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都具有 波动性 结论:电子及所有实物粒子的运动特征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应用经典力学能同时准确地测出宏观物体运动的位置和速度。如动量 但微观粒子就不同。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微粒运动的测不准 原理,即不能同时准确测定一个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其关系式为 △x△Dx≈h 式中△x一某一方向的位置测不准量 △px-动量在x方向的分量的测不准量 h普朗克常数 即没有固定的轨迹,不能用经典力学描述其运动规律。 综上,需要应用量子力学描述其运动规律。即量子力学是研究电子、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6 §1-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学习目的]了解电子的运动特征,识别电子和原子轨道的图像,掌握核外 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描述(四个量子数)。 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1.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 ①1924 年,法国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假设  = h / p =h/mv ②1927 年,美国 物理学家戴维逊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具 有波动性。指出为物质波,概率波。 ③1928 年,又证实了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都具有 波动性。 结论:电子及所有实物粒子的运动特征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应用经典力学能同时准确地测出宏观物体运动的位置和速度。如动量 p = mv 但微观粒子就不同。192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微粒运动的测不准 原理,即不能同时准确测定一个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其关系式为 Δx•Δpx ≈ h 式中 Δx—某一方向的位置测不准量; Δpx—动量在 x 方向的分量的测不准量; h—普朗克常数。 即没有固定的轨迹,不能用经典力学描述其运动规律。 综上,需要应用量子力学描述其运动规律。即量子力学是研究电子、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波函数(ψ) 原:描述波的数学函数式 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可由薛定谔(奧地利物理学家)具体描述。(见P26) 解薛定谔方程可求得波函数(ψ)和系统的总能量(E),从而确定核 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能量的高低。 2.原子轨道 在量子力学中,把n、1、m三个量子数都有确定值的波函数称为原子 轨道。它只反映了电子在核外运动的某个空间范围 nm(,O,d)=Rn()n(0,) 径向部分角度部分 用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可直观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s轨道,球形对称 p轨道,无柄哑铃形 Px d轨道,四瓣花形;f轨道,7个伸展方向,较为复杂 为了更形象说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时还借用电子云的概念 三、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1.概率密度(w) 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称为概率密度 2.电子云(Nv的图像) 7

7 1.波函数(ψ) 原:描述波的数学函数式。 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可由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具体描述。(见 P26) 解薛定谔方程可求得波函数(ψ)和系统的总能量(E),从而确定核 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能量的高低。 2.原子轨道 在量子力学中,把 n、l、m 三个量子数都有确定值的波函数称为原子 轨道。它只反映了电子在核外运动的某个空间范围。  ( ,,) ( ) (,) n,l,m n,l Yl,m r = R r 径向部分 角度部分 用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可直观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s 轨道,球形对称 p 轨道,无柄哑铃形 Px Py Pz d 轨道,四瓣花形;f 轨道 ,7 个伸展方向,较为复杂。 为了更形象说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时还借用电子云的概念。 三、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1.概率密度( 2  ) 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称为概率密度。 2.电子云( 2  的图像)

,跳 电子云常用黑点图或界面图表示 注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既相似又有区别,其图形相似,但电子云较瘦 且全部为正,而原子轨道有+、一之分。 说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外,还可以用一套量子数来表示 四、四个量子数 由一套确定的量子数来求得的薛定谔方程特解才能准确描述核外电子 的运动状态 1.主量子数(电子层,主层)n 意义: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远近,是决定电子能量 的主要因素。 取值 电子层 三四五六七 光谱符号 K L O P Q 离核距离 电子能量 2.角量子数(副量子数。亚层)l 意义:描述电子在核外运动时所处的轨道形状,也是决定电子能量的次 要因素。 取值 l=0,1,2,3…,共n个值关系l=n-1 光谱符号 p d f 电子能量低

8 电子云常用黑点图或界面图表示。 注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既相似又有区别,其图形相似,但电子云较痩, 且全部为正,而原子轨道有+、-之分。 [说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外,还可以用一套量子数来表示。 四、四个量子数 由一套确定的量子数来求得的薛定谔方程特解才能准确描述核外电子 的运动状态。 1.主量子数(电子层,主层)n 意义: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远近,是决定电子能量 的主要因素。 取值 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光谱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 近 远 电子能量 低 高 2.角量子数(副量子数。亚层)l 意义:描述电子在核外运动时所处的轨道形状,也是决定电子能量的次 要因素。 取值 l=0,1,2,3……,共 n 个值 关系 l=n-1 光谱符号 s p d f 电子能量 低 高

电子层和电子亚层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电子层亚层 表示方法 1 K 2L s n=3 M s pd 3s 3p 3d n=4n spd f 4s 4p 4d 4f 3.磁量子数m 意义: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取值:m=0,±1,± 1,共(21+1)个伸展方向 关系:|m|≤l 如s亚层(1=0)m=0 即s电子云有一个伸展方向 p亚层(1=1)m=0,±1 即p电子云有三个伸展方向 d亚层(1=2)m=0,±1,±2即d电子云有五个伸展方向 f亚层(1=3)m=0 即f电子云有七个伸展方向 说明]当n、1、m都有确定值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称为原子轨道 即:s、p、d、f亚层分别有1、3、5、7个等价轨道 n、1都相同的轨道,其能级相同,称为等价轨道(简并轨道)。例如: 2p亚层有3个等价轨道,即2p2,2p,2p2 4.自旋量子数m 意义:描述核外电子的自旋状态 取值 或↑,↓ 电子层、电子亚层、原子轨道及自旋状态四个量子数之间的关系: 电子层 电子亚层 轨道表示式 轨道数 s口s n=2(L)

9 电子层和电子亚层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电子层 亚层 表示方法 n=1 K s 1s n=2 L s p 2s 2p n=3 M s p d 3s 3p 3d n=4 N s p d f 4s 4p 4d 4f 3.磁量子数 m 意义: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取值: m=0,±1,±2 …… ±l,共(2l+1)个伸展方向。 关系:|m|≤l 如 s 亚层(l=0) m=0 即 s 电子云有一个伸展方向 p 亚层(l=1) m=0, ±1 即 p 电子云有三个伸展方向 d 亚层(l=2) m=0, ±1, ±2 即 d 电子云有五个伸展方向 f 亚层(l=3) m=0 即 f 电子云有七个伸展方向 [说明]当 n、l、m 都有确定值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称为原子轨道。 即:s、p、d、f 亚层分别有 1、3、5、7 个等价轨道。 n、l 都相同的轨道,其能级相同,称为等价轨道(简并轨道)。例如: 2p 亚层有 3 个等价轨道,即 2px,2py,2pz。 4.自旋量子数 ms 意义:描述核外电子的自旋状态。 取值:ms= 2 1 − , ms=+ 2 1 ;或↑,↓。 电子层、电子亚层、原子轨道及自旋状态四个量子数之间的关系: 电子层 电子亚层 轨道表示式 轨道数 1s n=1(K) 1s □ 1 =1 2s 2p n=2(L) 2s 2p □ □□□ 1+3 =4 3s 3p 3d

3(M) 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1+3+5=9 4 4p n=4(N) 4s 4p 4d 4f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3+5+7=16 结论:每个电子层含有的轨道数是电子层数的平方即n n=1(K层)1=0(1s)m=01个轨道m,=±2可容纳2个电子 n=2(L层)!=0(2) m-0/4个轨道 叮容纳8个电子 n=3(M层)l=1(3p) 2}9个轨道 可容纳18个电子 l=2(3d) 所以 2(2l+1) 2±2(2n-1) x n=2n [小结] 1.电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 2.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必须同时用四个量子数: ni m ms 3.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统计性描述,它与原子电子轨道的图像既相 似又有区别

10 n=3(M) 3s 3p 3d □ □□□ □□□□□ 1+3+5 =9 4s 4p 4d n=4(N) 4s 4p 4d 4f □ □□□ □□□□□ 4f 1+3+5+7=16 □□□□□□□ 结论:每个电子层含有的轨道数是电子层数的平方,即 n 2 。 [小结] 1.电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 2.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必须同时用四个量子数:n l m ms; 3.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统计性描述,它与原子电子轨道的图像既相 似又有区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