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玉米栽培 第一节概 述 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从赤道到北纬约50°、南纬约42°,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 原均有种植。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 Warsow,1985),夏 玉米为16444kg/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 (一)子粒特征分类 1硬粒型 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子粒顶部和四周 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 色。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 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 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多为黄白两色, 不透明,品质较差。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 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 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 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 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 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 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 亦称爆裂种。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岀,胚乳几乎全 为角质淀粉。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
第七章 玉米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 从赤道到北纬约 50º、南纬约 42º,从平原至海拔 3800m 高 原均有种植。C4 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 23222kg/hm2 (Warsow,1985),夏 玉米为 16444kg/hm2 (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 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 100 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 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 2000 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 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 (一) 子粒特征分类 1.硬粒型 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子粒顶部和四周 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 色。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 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 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多为黄白两色, 不透明,品质较差。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 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 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 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 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 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 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 亦称爆裂种。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 为角质淀粉。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
爆裂后的子粒的膨胀系数达25~45倍。按子实形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米粒形,子粒小如稻 米状,顶端带尖:一类为珍珠形,子粒顶部呈圆顶形如珍珠。 6.粉质型 又名软质种。果穗和子粒外形与硬粒种相似,但子粒无光泽。子粒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 成,或仅在外层有一薄层角质淀粉。子粒乳白色,内部松软,容重很低,容易磨粉,是制造淀 粉和酿造的优质原料。 7.甜质型 亦称甜质种(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含糖量为10%一18%,高达25%,比普通玉米高2~4倍。 多鲜食、做蔬菜或制罐头。成熟时子粒的淀粉含量只有Σ0%左右,脱水后表现凹陷,使种子皱 缩,坚硬呈半透明状。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8.有型 亦称有稃种。子粒包于长稃内(颖片和内外稃的变型),有的具芒。子粒坚硬,角质胚乳环 生外层,有色泽,具有各种颜色和形状。植株多叶,雄花序发达,常有着生子粒的现象,高度 自交不孕,是一种原始类型,很少栽培,可作饲料 9.甜粉型 亦称甜粉种。子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 生物学特性分类 1生育期分类 根据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表4~1)。玉米生育期的长短,随 环境不同而改变。一般日照加长、温度变低时生育期加长。反之,则生育期缩短。因此,生态 条件和地域习惯不同,在品种的熟期划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我国北方的同一熟期划分的 玉米生育期天数相对长于南方。 (1)早熟种春播生育期70~100天(要求积温2000~2200℃)14~17片叶,千粒重 250克 夏播生育期70 (2)中熟种春播生育期100~120天(积温2300~2600℃)18~20片叶子,千粒重 00克 夏播生育期 (3)迟熟种春播生育期120~150天(积温2600~2800℃)22~25片叶,千粒重300 克左右,夏播生育期96天以上。 2株型分类 植株茎叶角度和叶片的下披程度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种类型。 (1)紧凑型表现为果穗以上叶片直立、上冲,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植株中部叶片比较长,而上部和下部叶比较短。紧凑型玉米群体的透光性能较好,对光能的利 用率高,特别适合于高密度种植,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潜力,是目前高产玉米的主要类型
爆裂后的子粒的膨胀系数达 25~45 倍。按子实形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米粒形,子粒小如稻 米状,顶端带尖;一类为珍珠形,子粒顶部呈圆顶形如珍珠。 6.粉质型 又名软质种。果穗和子粒外形与硬粒种相似,但子粒无光泽。子粒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 成,或仅在外层有一薄层角质淀粉。子粒乳白色,内部松软,容重很低,容易磨粉,是制造淀 粉和酿造的优质原料。 7.甜质型 亦称甜质种(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含糖量为10%一18%,高达25%,比普通玉米高2~4倍。 多鲜食、做蔬菜或制罐头。成熟时子粒的淀粉含量只有 20%左右,脱水后表现凹陷,使种子皱 缩,坚硬呈半透明状。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8.有稃型 亦称有稃种。子粒包于长稃内(颖片和内外稃的变型),有的具芒。子粒坚硬,角质胚乳环 生外层,有色泽,具有各种颜色和形状。植株多叶,雄花序发达,常有着生子粒的现象,高度 自交不孕,是一种原始类型,很少栽培,可作饲料。 9.甜粉型 亦称甜粉种。子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 (二) 生物学特性分类 1.生育期分类 根据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表4~1)。玉米生育期的长短,随 环境不同而改变。一般日照加长、温度变低时生育期加长。反之,则生育期缩短。因此,生态 条件和地域习惯不同,在品种的熟期划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我国北方的同一熟期划分的 玉米生育期天数相对长于南方。 (1)早熟种 春播生育期 70~100 天(要求积温 2000~2200℃)14~17 片叶,千粒重 150 ~ 250 克,夏播生育期 70 ~ 85 天 。 (2)中熟种 春播生育期 100~120 天(积温 2300~2600℃)18~20 片叶子,千粒重 200 ~ 300 克,夏播生育期 85 ~ 95 天 。 (3)迟熟种 春播生育期 120~150 天(积温 2600~2800℃)22~25 片叶,千粒重 300 克左右,夏播生育期 96 天以上。 2.株型分类 植株茎叶角度和叶片的下披程度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种类型。 (1) 紧凑型 表现为果穗以上叶片直立、上冲,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小于 30 度。 植株中部叶片比较长,而上部和下部叶比较短。紧凑型玉米群体的透光性能较好,对光能的利 用率高,特别适合于高密度种植,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潜力,是目前高产玉米的主要类型
(2)平展型表现为果穗叶以上叶片平展,叶尖下垂,叶片与茎秆夹角大于45度 植株上部叶片较长,下部叶片较短,个体粗壮,群体透光性能差,不宜高密度种植 (3)半紧凑型株型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 (三)其他分类 按播种季节分为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冬玉米 按玉米利用途径和经济价值分为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 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笋玉米等。 按玉米对环境适应性分为抗旱品种、耐涝品种、耐瘠薄品种、耐肥品种、耐高温品 种、耐低温品种等。 三、玉米生产概况 (一)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1.玉米的起源 据考古研究,玉米主要起源于中南美洲,栽培历史约有5000年。我国是糯玉米的起源 地 2.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看,世界玉米集中产区主要分 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以北美洲的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世界3大玉米带:第一是美国玉米带,它包括12个州:第二是中国玉米带,包括东北 华北两大平原和西南山区半山区:第三是欧洲玉米带,包括多垴河流域的法国、罗马尼亚、南 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3.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亿hm2:总产量()亿t。2010~2013年的资料,玉米主要生产国 家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排名次序如下:种植面积较大的前10个国家:总产量较高的前10个国 家:单产较高的国家: 4.世界玉米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玉米的利用逐步有粮食作物转变为以饲料和工业原料为主的 兼用作物(粮一经一饲三元结构)。今后,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畜 牧业和玉米工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世界玉米生产的总趋势是面积稳定 单产不断增加。采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玉米品质和单产是今后玉米生产的 主攻方向。 今后世界玉米提高单产主要措施有:一,培育和推广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杂 交种:二,增加施肥投入和科学施肥,发展混合肥料和高效复合肥料,重点考虑化肥与有机肥 的配合问题:三,迅速推广少耕法和免耕法,扩大面积;四,系统工程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将进 入实用阶段。如美国开发的 CERES一 MAIZE模型;玉米“专家系统”等的推广应用
(2) 平展型 表现为果穗叶以上叶片平展,叶尖下垂,叶片与茎秆夹角大于 45 度。 植株上部叶片较长,下部叶片较短,个体粗壮,群体透光性能差,不宜高密度种植。 (3) 半紧凑型 株型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 (三) 其他分类 按播种季节 分为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冬玉米。 按玉米利用途径和经济价值 分为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 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笋玉米等。 按玉米对环境适应性 分为抗旱品种、耐涝品种、耐瘠薄品种、耐肥品种、耐高温品 种、耐低温品种等。 三、玉米生产概况 (一) 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1.玉米的起源 据考古研究,玉米主要起源于中南美洲,栽培历史约有 5000 年。我国是糯玉米的起源 地。 2.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看,世界玉米集中产区主要分 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以北美洲的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世界 3 大玉米带:第一是美国玉米带,它包括 12 个州;第二是中国玉米带,包括东北、 华北两大平原和西南山区半山区;第三是欧洲玉米带,包括多垴河流域的法国、罗马尼亚、南 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3.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 )亿 hm2;总产量( )亿 t。2010~2013 年的资料,玉米主要生产国 家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排名次序如下:种植面积较大的前 10 个国家:总产量较高的前 10 个国 家:单产较高的国家: 4.世界玉米发展前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玉米的利用逐步有粮食作物转变为以饲料和工业原料为主的 兼用作物(粮—经—饲三元结构)。今后,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畜 牧业和玉米工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世界玉米生产的总趋势是面积稳定, 单产不断增加。采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玉米品质和单产是今后玉米生产的 主攻方向。 今后世界玉米提高单产主要措施有:一,培育和推广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杂 交种;二,增加施肥投入和科学施肥,发展混合肥料和高效复合肥料,重点考虑化肥与有机肥 的配合问题;三,迅速推广少耕法和免耕法,扩大面积;四,系统工程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将进 入实用阶段。如美国开发的 CERES—MAIZE 模型;玉米“专家系统” 等的推广应用
(二)中国玉米发展概况 1.中国玉米的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高原,南自北纬 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黑河地区都有栽培。但主要分布在从黑龙江经吉林 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转向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的12个省(自治区), 形成从东北到西南的一个弧形玉米带。玉米带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东北和华北是 在平原上种植玉米,其他约65%的玉米分布在丘陵坡地上 2.中国玉米种植区划可划分为6个玉米区: Ⅰ.北方春播玉米区(除运城、临汾盆地以外的山西所有地区属于此区):Ⅱ.黄淮海平原 夏播玉米区(运城、临汾盆地属于此区);Ⅲ.西南山地玉米区:Ⅳ.南方丘陵玉米区:V.西北 灌溉玉米区;Ⅵ.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I、Ⅱ、Ⅲ主产区,占全国面积和总产80%,Ⅳ、V、 Ⅵ为副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较少。 Ⅰ.)北方春播玉米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北部、陕西 北部、山西大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Ⅱ.)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 西、江苏、安徽、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 Ⅲ.)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秦岭以南我国西南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 北、广西西部、陕西西部、甘肃南部等地区。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 Ⅳ.)南方丘陵玉米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淅江、江西 台湾、江苏和安徽的南部、广西和湖南以及湖北的东部。以一年三熟为主,春、夏、秋都可种 米 少数地区有冬玉米 V.)西北灌溉玉米区: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Ⅵ.)青藏高原玉米区:包括青海和西藏,播种面积小,增产潜力大。 3.中国玉米生产概况 4.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1)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A.生态适宜。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符合《玉米栽培学》中划定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的指标 要求 B.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一是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养殖、加工转化和外销能力较强:二是 生产布局相对集中,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 化水平相对较高 (2)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 A.区域特点。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我国玉米大豆轮作区,土壤肥沃,光、 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与玉米生育期进程同步,玉米营养品质好,种植面积、产量
(二) 中国玉米发展概况 1.中国玉米的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高原,南自北纬 18 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 53 度的黑龙江黑河地区都有栽培。但主要分布在从黑龙江经吉林、 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转向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的 12 个省(自治区), 形成从东北到西南的一个弧形玉米带。玉米带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 80%以上。东北和华北是 在平原上种植玉米,其他约 65%的玉米分布在丘陵坡地上。 2.中国玉米种植区划 可划分为 6 个玉米区: Ⅰ.北方春播玉米区(除运城、临汾盆地以外的山西所有地区属于此区);Ⅱ.黄淮海平原 夏播玉米区(运城、临汾盆地属于此区);Ⅲ.西南山地玉米区;Ⅳ.南方丘陵玉米区;V.西北 灌溉玉米区;Ⅵ.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 I、Ⅱ、Ⅲ主产区,占全国面积和总产 80%,Ⅳ、V、 Ⅵ为副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较少。 Ⅰ.)北方春播玉米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北部、陕西 北部、山西大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Ⅱ.)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 西、江苏、安徽、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 Ⅲ.)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秦岭以南我国西南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 北、广西西部、陕西西部、甘肃南部等地区。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一。 Ⅳ.)南方丘陵玉米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 台湾、江苏和安徽的南部、广西和湖南以及湖北的东部。以一年三熟为主,春、夏、秋都可种 玉米,少数地区有冬玉米。 V. ) 西 北 灌 溉 玉 米区 :包 括 新疆 、甘 肃、 河西 走廊 ,一 年 一熟 春玉米为主。 Ⅵ.)青藏高原玉米区:包括青海和西藏,播种面积小,增产潜力大。 3.中国玉米生产概况 4.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1)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A.生态适宜。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符合《玉米栽培学》中划定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的指标 要求。 B.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一是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养殖、加工转化和外销能力较强;二是 生产布局相对集中,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 化水平相对较高。 (2)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 A.区域特点。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 ,是我国玉米大豆轮作区,土壤肥沃,光、 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与玉米生育期进程同步,玉米营养品质好,种植面积、产量
占全国1/3以上,单产比全国高10%。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该区域是东北生猪 主产区和东北肉牛、奶牛带,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国家“十五”计划已经确定该区为畜牧业优 先发展地区。区内大型玉米、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加工能力强,为玉米就地转化增值创造了 条件 B.主攻方向。一是控制玉米越区种植,降低玉米含水量,压缩第三、四积温带和东北西 部、内蒙古东部连年干旱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实施玉米大豆轮作 二是培育与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提高玉米品质,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三是实 行专用玉米专收、专贮,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玉米加工业,提高玉米 就地“过腹”、“过机”转化能力,将玉米优势变为畜产品优势和加工产品优势。 (3)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①.区域特点。该区气候和农田基本条件较好,有效灌溉面积达50%以上,玉米生产水平较 高,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33%以上。区内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比较发达,地处中原 肉牛带,拥有大型畜牧业生产、大中型饲料加工和大中型玉米加工企业,专用玉米需求量大 玉米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强。交通便利,距南方销区近,为专用玉米尤其是饲料玉米的生产和销 售提供了条件。 ②.主攻方向。一是推广早熟高产专用的饲料及加工用品种,提高专用玉米的商品品质和 加工品质:二是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从肥、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发 展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主要措施 ①.推广专用玉米品种。重点引进、选育、推广早熟、高产的专用品种,推进专用品种区 域化种植,严格控制越区种植,改善玉米品质,提高商品玉米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②.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深松机、重型耙、精量播种机、覆膜机、联合收 割机、灭茬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及其配套设备。有组织地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降低用工成本 ③.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合理轮作,东北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黄淮海推广玉米与大豆、 花生、棉花等轮作,减少玉米病虫害发生。推广生物(赤眼蜂等)防治技术 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适当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 高肥料利用率。在专用玉米优先发展区建立专家平衡施肥系统,调整施肥模型,校对施肥系 数,做到一地一卡一配方。同时,开展测土、配方、加工、供应、施肥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 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⑤.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综合生产能 力;加强田间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推广节水 灌溉、秸杆还田等技术
占全国 1/3 以上,单产比全国高 10%。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该区域是东北生猪 主产区和东北肉牛、奶牛带,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国家“十五”计划已经确定该区为畜牧业优 先发展地区。区内大型玉米、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加工能力强,为玉米就地转化增值创造了 条件。 B.主攻方向。一是控制玉米越区种植,降低玉米含水量,压缩第三、四积温带和东北西 部、内蒙古东部连年干旱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实施玉米大豆轮作; 二是培育与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提高玉米品质,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三是实 行专用玉米专收、专贮,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玉米加工业,提高玉米 就地“过腹”、“过机”转化能力,将玉米优势变为畜产品优势和加工产品优势。 (3)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①.区域特点。该区气候和农田基本条件较好,有效灌溉面积达50%以上,玉米生产水平较 高,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 33%以上。区内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比较发达,地处中原 肉牛带,拥有大型畜牧业生产、大中型饲料加工和大中型玉米加工企业,专用玉米需求量大, 玉米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强。交通便利,距南方销区近,为专用玉米尤其是饲料玉米的生产和销 售提供了条件。 ②.主攻方向。一是推广早熟高产专用的饲料及加工用品种,提高专用玉米的商品品质和 加工品质;二是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从肥、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发 展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主要措施 ①.推广专用玉米品种。重点引进、选育、推广早熟、高产的专用品种,推进专用品种区 域化种植,严格控制越区种植,改善玉米品质,提高商品玉米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②.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深松机、重型耙、精量播种机、覆膜机、联合收 割机、灭茬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及其配套设备。有组织地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降低用工成本。 ③.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合理轮作,东北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黄淮海推广玉米与大豆、 花生、棉花等轮作,减少玉米病虫害发生。推广生物(赤眼蜂等)防治技术。 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适当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 高肥料利用率。在专用玉米优先发展区建立专家平衡施肥系统,调整施肥模型,校对施肥系 数,做到一地一卡一配方。同时,开展测土、配方、加工、供应、施肥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 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⑤.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综合生产能 力;加强田间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推广节水 灌溉、秸杆还田等技术
⑥.推进专用玉米产业化经营。以专用玉米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农 户”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 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 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 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 100d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 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 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 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 424.4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 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 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海拔高度 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 期降水量337.2~400m,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 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 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海拔高度 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10℃积温3100~3400℃ 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 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
⑥.推进专用玉米产业化经营。以专用玉米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农 户”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 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 区。海拔高度 1100~1300m,年平均气温 3.5~5.5℃,≥10℃积温 2095~2397℃,无霜冻期 80~124d,安全生育期 107~124d,只能种植 80~90d 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 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 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 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 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12 万 hm2 左右。海拔高度 930~1100m,年平均气温 5.6~7.0℃,≥10℃积温 2600~2867℃,无霜冻期 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 345.0~ 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 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45 万 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 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 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10 万 hm2 。海拔高度 790~860m,年平均气温 8.0~9.0,≥10℃积温 2600~2867℃,无霜冻期 145~155d,全生育 期降水量 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 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 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 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 6.7 万 hm2。海拔高度 1000~1210m,年平均气温 8.0~10.0℃,无霜冻期 145~165d ,≥10℃积温 3100~3400℃。 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 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 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
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3.3.4上党盆地及太行丘陵中晚熟玉米亚区包括长治市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黎城 县、屯留县、襄垣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长子县、壶关县、平顺县,晋城市陵川县、高 平市、泽州县,临汾地区安泽县、古县等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16.7万hm.海拔高度 660~1100 年平均气温7.9~11.7℃,无霜冻期125~170d,≥10℃积温2943.5 3687.8℃,玉米生育期内降水306.4~510.8mm。 3.3.5太岳、中条丘陵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包括晋城市泽州县、阳城县、 沁水县,还有运城市的垣曲县、临汾市的翼城县、安泽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玉米 播种面积约4万hm,是春播中晚熟区中最小的一个亚区。玉米分布于海拔600~1200m地 区,年平均气温9.4~11.7℃,无霜冻期165~178d,≥10℃积温3200~3700℃,玉米生育期 间降水量500mm左右。本区为春、夏玉米兼种区 3.3.6晋中盆地春播晩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包括太原市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 区、清徐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吕梁市交城县、文 水县、汾阳市、孝义市等县(市、区)的平川及盆地周围的浅阶地和半丘陵地区。种植面积 6.7万hm2,为本省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海拔高度750~900m,年平均气温9~10.5℃,无霜冻 期160~165d,≥10℃积温3176~3478℃(80%保证率),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量340~ 410m,常出现春旱 本亚区冬小麦面积大且产量高而稳定,麦收后可复播生育期90天以内的夏大豆、夏谷子 及绿豆等,为典型的两年三作区。本亚区是春播晚熟与夏播特早熟玉米兼种区。 3.4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包括临汾地区的盆地区和运城地区,80%为夏播玉米,玉米播种面积约13.3hm2,约占全省 玉米面积的16.7%。本区分为两个亚区。 3.4.1临汾盆地夏播玉米亚区该亚区位于吕梁山和太岳山之间,北起灵石口,南至稷 王山。包括临汾市的尧都区、霍州市、洪洞县、襄汾县、曲沃县、侯马市、翼城县、浮山县 运城市的新绛县、绛县,稷山县、万荣县、河津市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89.3~584.5m,无霜冻期170~190d,≥10℃积温3900~4100℃,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量300~370mm。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以麦后套种或直播玉米较为常见,套种采用中熟品种, 直播采用中早熟品种。 3.4.2运城盆地夏播玉米亚区该亚区包括盐湖区、闻喜县、夏县、临猗县、万荣县 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300~500m,无 霜冻期180~210d,年平均气温11.9~14.2℃,≥10℃积温3700~4400℃,夏玉米生育期间 降水量300~350mm。该亚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90%以上为夏播玉米,以麦后复播为主
积约 5 万 hm2。海拔 750~1200m 地区,年平均气温 8.8~10.4℃,无霜冻期 125~147d ,≥ 10℃积温 2742.1~3245.5℃。 3.3.4 上党盆地及太行丘陵中晚熟玉米亚区 包括长治市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黎城 县、屯留县、襄垣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长子县、壶关县、平顺县,晋城市陵川县、高 平市、泽州县,临汾地区安泽县、古县等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 16.7 万 hm2 .海拔高度 660~1100m ,年平均气温 7.9~11.7℃,无霜冻期 125~170d ,≥10℃积温 2943.5~ 3687.8℃,玉米生育期内降水 306.4~510.8mm 。 3.3.5 太岳、中条丘陵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 包括晋城市泽州县、阳城县、 沁水县,还有运城市的垣曲县、临汾市的翼城县、安泽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玉米 播种面积约 4 万 hm2 ,是春播中晚熟区中最小的一个亚区。玉米分布于海拔 600~1200m 地 区,年平均气温 9.4~11.7℃,无霜冻期 165~178d ,≥10℃积温 3200~3700℃,玉米生育期 间降水量 500mm 左右。本区为春、夏玉米兼种区。 3.3.6 晋中盆地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 包括太原市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 区、清徐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吕梁市交城县、文 水县、汾阳市、孝义市等县(市、区)的平川及盆地周围的浅阶地和半丘陵地区。种植面积 6.7 万 hm2,为本省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海拔高度 750~900mm,年平均气温 9~10.5℃,无霜冻 期 160~165d ,≥10℃积温 3176~3478℃(80%保证率),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量 340~ 410mm ,常出现春旱。 本亚区冬小麦面积大且产量高而稳定,麦收后可复播生育期 90 天以内的夏大豆、夏谷子 及绿豆等,为典型的两年三作区。本亚区是春播晚熟与夏播特早熟玉米兼种区。 3.4 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包括临汾地区的盆地区和运城地区,80%为夏播玉米,玉米播种面积约 13.3hm2,约占全省 玉米面积的 16.7%。本区分为两个亚区。 3.4.1 临汾盆地夏播玉米亚区 该亚区位于吕梁山和太岳山之间,北起灵石口,南至稷 王山。包括临汾市的尧都区、霍州市、洪洞县、襄汾县、曲沃县、侯马市、翼城县、浮山县、 运城市的新绛县、绛县,稷山县、万荣县、河津市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89.3~584.5m ,无霜冻期 170~190d ,≥10℃积温 3900~4100℃,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量300~370mm。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以麦后套种或直播玉米较为常见,套种采用中熟品种, 直播采用中早熟品种。 3.4.2 运城盆地夏播玉米亚区 该亚区包括盐湖区、闻喜县、夏县、临猗县、万荣县、 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00~500m ,无 霜冻期 180~210d ,年平均气温 11.9~14.2℃,≥10℃积温 3700~4400℃,夏玉米生育期间 降水量 300~350mm。该亚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90%以上为夏播玉米,以麦后复播为主
第二节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一)玉米的一生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 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玉米的生育阶段 1.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 是以生根、长叶、茎节分化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一般春玉米约35d,夏玉米20~30d。 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 育,培育壮苗,达到苗足、苗齐、苗壮的要求,为玉米生产打好基础 2.穗期阶段(拔节至开花) 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决定穗数、穗的大小、可孕花数的 关键时期,奠定结实粒数的基础。一般历时27~30d。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节间迅速伸长 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 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 增大,茎秆粗壮敦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3.花粒期阶段(开花至成熟) 此期经历时间,早、中、晚熟品种30~40~50d。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以生殖生长为中 经过开花、受精而进入子粒产量形成阶段。此期主要功能叶片是植株的中、上层叶片,是 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 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三)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生育期 是玉米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或 温度较高情况下生育期短,反之则长。 玉米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相差很大,最早熟的品种只有55~65天,最晚熟的品种长达 160~200天,一般在100~135天。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长短不一致,北部春播特早 熟区75~90天:北部春播早熟区一般在90~115天,中部中晚熟区一般在110~135天,南部 夏播中早熟区在90~105天 2.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依据玉米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称为生育时期。 (1)出苗期指幼苗的第一片叶出土,苗高2~3厘米的日期。 (2)拔节期以玉米雄穗生长锥进入伸长期为拔节的主要标志,植株有6~7个展开叶 片,叶龄指数约为30%左右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一) 玉米的一生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 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 玉米的生育阶段 1.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 是以生根、长叶、茎节分化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一般春玉米约 35d,夏玉米 20~30d。 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 育,培育壮苗,达到苗足、苗齐、苗壮的要求,为玉米生产打好基础。 2.穗期阶段(拔节至开花) 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决定穗数、穗的大小、可孕花数的 关键时期,奠定结实粒数的基础。一般历时 27~30d。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节间迅速伸长, 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 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 增大,茎秆粗壮敦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3.花粒期阶段(开花至成熟) 此期经历时间,早、中、晚熟品种 30~40~50d。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以生殖生长为中 心,经过开花、受精而进入子粒产量形成阶段。此期主要功能叶片是植株的中、上层叶片,是 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 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三)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生育期 是玉米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或 温度较高情况下生育期短,反之则长。 玉米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相差很大,最早熟的品种只有 55~65 天,最晚熟的品种长达 160~200 天,一般在 100~135 天。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长短不一致,北部春播特早 熟区 75~90 天;北部春播早熟区一般在 90~115 天,中部中晚熟区一般在 110~135 天,南部 夏播中早熟区在 90~105 天。 2.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依据玉米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称为生育时期。 (1)出苗期 指幼苗的第一片叶出土,苗高 2~3 厘米的日期。 (2)拔节期 以玉米雄穗生长锥进入伸长期为拔节的主要标志,植株有 6~7 个展开叶 片,叶龄指数约为 30%左右
(3)大喇叭口期植株外形是果穗叶及上下两片叶大部伸出,约有12~13展开叶,内 部雌穗正处于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约为60%,距抽雄穗10天左右。 (4)抽雄期雄穗主轴露出顶叶3~5厘米,营养生长基本结束,雄穗分化已经完成 (5)开花期雄穗主轴小穗花开花散粉的日期,此时雌穗的分化发育接近完成 (6)吐丝期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正常情况下,抽丝期与雄穗开 花期同时或迟1~2天 (7)成熟期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颜色,并见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 层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 1.根的种类玉米根系是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2.根的生长与分布 (1)根的伸展方向。玉米根在土壤中的伸展方向与根的种类及生育时期有关。胚根从伸 出到衰亡都是直向伸长,各层节根都呈辐射状倾斜伸长。拔节后节根伸展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由斜向伸长转为直向伸长。 (2)玉米根在土壤中分布。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苗期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 0~20cm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90%左右:拔节期根的入土深度可达100cm,其中0~4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90%左右;至开花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60cm,0~40cm土层根量 占该期总根量的80%左右:至蜡熟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80cm,0~40cm根量占该期总根量 的55%左右,40~180cm土层根量占45%左右。 (3)玉米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据研究,大喇叭口期,10~20cm土层 中根·系吸收32P的活力最强,占标记土层吸收32P总量的90%;至乳熟期吸收活跃层下移到 (4)指导施肥的意义。玉米的主体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中,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后 期深层根量増加。在生产中,基肥深施有利于根系的吸收,若是追施化肥,则以深施10cm以 上和距离植株10cm较为合适。 3.根的功能 (1)吸收养分和水分。通过根毛来进行。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一部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 株各部分。(2)支持植株。(3)合成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 (二)茎的形态与功能 1茎的发生 胚中就已有5~7个节间未伸长的茎。盾片是第一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一节,胚芽鞘是 第二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二节。下胚轴是第一节间,中胚轴是第二节间。习惯将出苗后中胚
(3)大喇叭口期 植株外形是果穗叶及上下两片叶大部伸出,约有 12~13 展开叶,内 部雌穗正处于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约为 60%,距抽雄穗 10 天左右。 (4)抽雄期 雄穗主轴露出顶叶 3~5 厘米,营养生长基本结束,雄穗分化已经完成。 (5)开花期 雄穗主轴小穗花开花散粉的日期,此时雌穗的分化发育接近完成。 (6)吐丝期 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 2 厘米左右的日期。正常情况下,抽丝期与雄穗开 花期同时或迟 1~2 天。 (7)成熟期 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颜色,并见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 层。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 1.根的种类 玉米根系是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2.根的生长与分布 (1)根的伸展方向。玉米根在土壤中的伸展方向与根的种类及生育时期有关。胚根从伸 出到衰亡都是直向伸长,各层节根都呈辐射状倾斜伸长。拔节后节根伸展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由斜向伸长转为直向伸长。 (2)玉米根在土壤中分布。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苗期根系分布在 0~40cm 土层中,其中 0~2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 90%左右; 拔节期根的入土深度可达 100cm,其中 0~4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 90%左右; 至开花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 160cm,0~40cm 土层根量 占该期总根量的 80%左右; 至蜡熟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 180cm,0~40cm 根量占该期总根量 的 55%左右,40~180cm 土层根量占 45%左右。 (3)玉米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据研究,大喇叭口期,10~20cm 土层 中根·系吸收 32P 的活力最强,占标记土层吸收 32P 总量的 90%;至乳熟期吸收活跃层下移到 20~40cm。 (4)指导施肥的意义。玉米的主体根系分布在 0~40cm 土层中,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后 期深层根量增加。在生产中,基肥深施有利于根系的吸收,若是追施化肥,则以深施 10cm 以 上和距离植株 10cm 较为合适。 3.根的功能 (1)吸收养分和水分。通过根毛来进行。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一部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 株各部分。(2)支持植株。(3)合成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 (二)茎的形态与功能 1.茎的发生 胚中就已有 5~7 个节间未伸长的茎。盾片是第一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一节,胚芽鞘是 第二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二节。下胚轴是第一节间,中胚轴是第二节间。习惯将出苗后中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