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文件大小:331.8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2014-11-1514: 章节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要求学生理解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学会作物测产的方法,领会源、库、流理论及其在产 的和要量构成中的作用,明确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的途径。 重点重点: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难点: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途径的综合应用。 §1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学时) 作物产量 (一)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作 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 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外)。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 不同,禾谷类作物、豆类和油料作物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薯类作物为块根或块茎 教学进|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为茎和叶等。同一作物,因裁 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含章 (四)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 节|收获指数。 教学内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为 时分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粒重 或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教学方 豆类作物为 法、辅 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薯类作物为: 段) 产量=株数(密度)×单株薯块数×单薯重等。 、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量因素的形成: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生长分析: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 的同时,也要测定光合器官—叶面积,这是与光合作用的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与生长分析有关的2个指 标(LAI、LAD)。 教学方法:讲授法 §2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2学时 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因此,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就作物群体而言,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源的作用:可概括为“建库”和“充库” 从产量形成的角度看,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 彡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流的主要器官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 中穗颈维管束可看作源通向库的总通道。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一)源、流、库三者的关系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 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栽培上的应用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源、库的限制作用,对于合理运筹栽培措施,进一步 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高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源、库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生态及栽培条 件,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源库协调,建立适宜的源库比。 授 §3作物品质及其形成(2.5学时) 作物品质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一)品质的概念:品质、优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 (二)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2014-11-15 14:35 章节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教学目 的和要 求 要求学生理解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学会作物测产的方法,领会源、库、流理论及其在产 量构成中的作用,明确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的途径。 重点 难点 重点: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途径的综合应用。 教学进 程 (含章 节 教学内 容、学 时 分 配、 教学方 法、 辅 助 手 段) §1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学时) 一、作物产量     (一)产量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作 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二)生物产量 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 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外)。     (三)经济产量 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 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豆类和油料作物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薯类作物为块根或块茎; 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为茎和叶等。同一作物,因栽 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四)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 收获指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为: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粒重, 或 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豆类作物为:       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薯类作物为: 产量=株数(密度)×单株薯块数×单薯重等。 三、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产量因素的形成;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生长分析: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 的同时,也要测定光合器官——叶面积,这是与光合作用的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与生长分析有关的2个指 标(LAI、LAD)。 教学方法:讲授法 §2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2学时) 一、源: 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因此,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就作物群体而言,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源的作用:可概括为“建库”和“充库”。 二、库: 从产量形成的角度看,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 建中。 三、流: 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流的主要器官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 中穗颈维管束可看作源通向库的总通道。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一)源、流、库三者的关系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 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二)栽培上的应用 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源、库的限制作用,对于合理运筹栽培措施,进一步 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高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源、库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生态及栽培条 件,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源库协调,建立适宜的源库比。 教 学 方 法 : 讲 授 法                                               §3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2.5学时) 一、作物品质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一)品质的概念;品质、优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 (二)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

1.生化指标包括作物产品所含的生化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 等,还有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等污染物质的含量等。 2.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滋味、香气、种皮厚度、整齐度、纤维长度及纤维强 二、各类作物的品质概述 (一)粮食作物的品质 粮食作物产品品质可概括为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及商品品质等。 (二)经济作物的品质 纤维作物的品质:油料作物的品质:糖料作物的品质:嗜好作物 (三)饲料作物的品质 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及提高品质的途径 (一)、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受遗传控制、气候生态因素、栽培措施等三个方 面的影响。 (二)、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选用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与排水、适时收获:提高 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三)、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般高成分,特别是高蛋白质、脂肪、赖氨酸等含量很难与丰产性相结合:禾谷类作物,如小麦 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型产量低。环境和栽培措施对作物产 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多数农艺措 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但是,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合理的栽培措施,适宜的生态环境 常常是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利于改善品质。量间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 §4作物产量的潜力(1.5学时) 作物产量潜力:作物产量潜力的估算:太阳辐射资源:光温生产潜力 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限制光能的原因:实现光合潜力理论值的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培育高 光效品种: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新成 提高光合效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 1.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如何? 本章思2.何谓源、库、流?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3.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4.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李焕章,韩学信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1-59 参考资2.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1086-126 备注源、库、流理论重点讲授

1.生化指标 包括作物产品所含的生化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 等,还有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等污染物质的含量等。     2.物理指标 如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滋味、香气、种皮厚度、整齐度、纤维长度及纤维强 度等。 二、各类作物的品质概述 (一)粮食作物的品质 粮食作物产品品质可概括为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及商品品质等。    (二)经济作物的品质     纤维作物的品质;油料作物的品质;糖料作物的品质;嗜好作物    (三)饲料作物的品质 三、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及提高品质的途径 (一)、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受遗传控制、气候生态因素、栽培措施等三个方 面的影响。 (二)、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选用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与排水、适时收获;提高 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三)、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一般高成分,特别是高蛋白质、脂肪、赖氨酸等含量很难与丰产性相结合;禾谷类作物,如小麦、 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型产量低。环境和栽培措施对作物产 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多数农艺措 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但是,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合理的栽培措施,适宜的生态环境 常常是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利于改善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4作物产量的潜力(1.5学时) 一、作物产量潜力:作物产量潜力的估算;太阳辐射资源;光温生产潜力 二、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限制光能的原因;实现光合潜力理论值的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培育高 光效品种;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新成果, 提高光合效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 本章思 考题 1.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如何? 2.何谓源、库、流?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4.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 参考资 料 1李焕章,韩学信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4   41-59 2.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10  86-126 备注 源、库、流理论重点讲授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