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植保、种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261.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植保、种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10:04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1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植保、种子 开课学期:四学期、六学期 学时:48 学分:3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农学类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作物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茡、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茡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茡中的-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授课时实验时讨论时上机时 章序 其他共计备注 数 数 数 、总论 16

植保、种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 10:04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I)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1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植保、种子 开课学期:四学期、六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农学类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作物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学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授课时 数 实验时 数 讨论时 数 上机时 数 其他 共计 备注 一、总论 16 3 19

二、小麦 6 3 9 玉米 4 3 7 四、棉花 7 五、大豆 总计 33 15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论(1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相互关 系;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掌握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反应;了解并掌握作物生长、发 育过程及相关性;掌握作物栽培制度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作物和作物生产 1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2作物生产概况 3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1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的分类 3中国种植业区划 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1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3作物生育进程和器官相关 4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5作物的产量 第四节作物与环境

二、小麦 6 3 9 三、玉米 4 3 7 四、棉花 4 3 7 五、大豆 3 3 6 总 计 33 15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论(1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相互关 系;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掌握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反应;了解并掌握作物生长、发 育过程及相关性;掌握作物栽培制度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作物和作物生产 1.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2.作物生产概况 3.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1.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的分类 3.中国种植业区划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1.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3.作物生育进程和器官相关 4.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5.作物的产量 第四节 作物与环境

1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照 3作物与温度 4作物与水分 5作物与空气 第五节作物栽培制度 1作物布局 2复种的作用与条件 3间、混、套作 4轮作与连作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 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分类、生长发育、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作物产量 难点 作物各器官形态、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子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子、生活因 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界期、蒸腾 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套作概念 轮作、连作概念。 2领会 作物栽培学所硏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作物栽培制度;表土耕作的作用与方法。 3简单应用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作物生态因 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根据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1.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照 3.作物与温度 4.作物与水分 5.作物与空气 第五节 作物栽培制度 1.作物布局 2.复种的作用与条件 3.间、混、套作 4轮作与连作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 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分类、生长发育、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作物产量 2、难点 作物各器官形态、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子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子、生活因 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界期、蒸腾 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套作概念; 轮作、连作概念。 2.领会 作物栽培学所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作物栽培制度;表土耕作的作用与方法。 3.简单应用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作物生态因 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根据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综合应用 提高作物的产量澘力;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多熟种植系统化栽培。 第二章小麦(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麦生产的意义;了解小麦生产概况;了解小麦的类型、分布与区划;掌握小 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掌握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孑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掌握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小麦生产的意义 2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小麦的类型、分布和区划 1小麦的起源与类型 2小麦的分布与栽培区划 第三节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1小麦的一生 2种子及萌发出苗 3根、叶、茎的生长 4分蘖与成穗 5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6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第四节小麦栽培技术 1播种 2冬前管理 3春季管理 4后期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4.综合应用 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多熟种植系统化栽培。 第二章 小麦(6学时)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麦生产的意义;了解小麦生产概况;了解小麦的类型、分布与区划;掌握小 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掌握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掌握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小麦生产的意义 2.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小麦的类型、分布和区划 1.小麦的起源与类型 2.小麦的分布与栽培区划 第三节 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1.小麦的一生 2.种子及萌发出苗 3.根、叶、茎的生长 4.分蘖与成穗 5.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6.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 1.播种 2.冬前管理 3.春季管理 4.后期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小麦阶段发育、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分蘖、小麦栽培技术 2难点 叶蘖同伸规律、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概念;春化反应类型;光照反应类型;三段生长;种孑的构造;种子萌 发的三个过程;分蘖节的概念;分蘖节的作用;分蘖的名称;穗部构造。 2领会 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及生育期的关系;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根系的功能;茎的功能;叶蘖同 伸规律;分蘖长消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分蘖的类型;幼穗分化与生育时期的对应关 系;合理密植的途径;合理密植的依据;适宜收获期 3简单应用 温光发育特性的应用;冬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的管理;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 4综合应用 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产;针对山西小麦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所 学的原理、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章玉米(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玉米生产概况、种植区划、类型;了解玉米的一生;掌握玉米的器官特征和功 能;掌握玉米常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2玉米生产概况 3玉米种植区划 4玉米的类型

1.重点 小麦阶段发育、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分蘖、小麦栽培技术 2.难点 叶蘖同伸规律、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概念;春化反应类型;光照反应类型;三段生长;种子的构造;种子萌 发的三个过程;分蘖节的概念;分蘖节的作用;分蘖的名称;穗部构造。 2.领会 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及生育期的关系;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根系的功能;茎的功能;叶蘖同 伸规律;分蘖长消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分蘖的类型;幼穗分化与生育时期的对应关 系;合理密植的途径;合理密植的依据;适宜收获期。 3.简单应用 温光发育特性的应用;冬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的管理;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 4.综合应用 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产;针对山西小麦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所 学的原理、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章 玉米(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玉米生产概况、种植区划、类型;了解玉米的一生;掌握玉米的器官特征和功 能;掌握玉米常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2.玉米生产概况 3.玉米种植区划 4.玉米的类型

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发育 1玉米的一生 2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3影响玉米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玉米栽培技术 1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与整地 2玉米良种选用和种子处理 3播种技术 4合理密植 5.玉米施肥方法 6玉米灌溉技术 7田间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玉米的类型、生育时期、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玉米栽培技术 2难点 播种期的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田间管理措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玉米种植区划具体内容;按子粒形态及结构分类;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内容;玉米根系的 组成与功能;茎的组成与功能;运动细胞概念;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温度对玉米茎秆生长的影响。 2领会:玉米生育阶段的划分;花序的特点;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 理密植的原则。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孑处理方法、播种技术、施肥方法和灌溉技术;玉米不 同生育阶段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应用 4综合应用:联系生产实际,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可使当地的玉米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第四章棉花(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发育 1.玉米的一生 2.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3.影响玉米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玉米栽培技术 1.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与整地 2.玉米良种选用和种子处理 3.播种技术 4.合理密植 5.玉米施肥方法 6.玉米灌溉技术 7.田间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玉米的类型、生育时期、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玉米栽培技术 2.难点 播种期的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田间管理措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玉米种植区划具体内容;按子粒形态及结构分类;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内容;玉米根系的 组成与功能;茎的组成与功能;运动细胞概念;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温度对玉米茎秆生长的影响。 2.领会:玉米生育阶段的划分;花序的特点;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 理密植的原则。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子处理方法、播种技术、施肥方法和灌溉技术;玉米不 同生育阶段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应用。 4.综合应用:联系生产实际,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可使当地的玉米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第四章 棉花(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棉花的种植区划;掌握棉花的生育时期;掌握棉花的叶枝与果枝生长规律、现 蕾开柁规律、蕾铃脱落规律;重点掌握棉花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发展棉花生产的意义 2棉花的起源与分类 3中国棉区划分 第二节棉花的生物学特性 1棉花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 2.棉花的生育特性 3棉花形态特征与器官建成 4.棉花的蕾铃脱落 第三节棉花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2合理密植 3播种与保苗技术 4.棉花的田间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棉花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棉花的生育特性、棉花形态特征与器官建成、棉花的蕾铃脱落、合理密植 的原则 2难点 蕾铃脱落的原因、棉花的整枝技术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棉花的四个栽培种;中国棉花种植区划具体內容;棉花生育期概念;棉花生育时期内容;棉花 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叶枝与果枝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棉花的种植区划;掌握棉花的生育时期;掌握棉花的叶枝与果枝生长规律、现 蕾开花规律、蕾铃脱落规律;重点掌握棉花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发展棉花生产的意义 2.棉花的起源与分类 3.中国棉区划分 第二节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 1.棉花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 2.棉花的生育特性 3.棉花形态特征与器官建成 4.棉花的蕾铃脱落 第三节棉花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2.合理密植 3.播种与保苗技术 4.棉花的田间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棉花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棉花的生育特性、棉花形态特征与器官建成、棉花的蕾铃脱落、合理密植 的原则 2.难点 蕾铃脱落的原因、棉花的整枝技术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棉花的四个栽培种;中国棉花种植区划具体内容;棉花生育期概念;棉花生育时期内容;棉花 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叶枝与果枝的概念

2领会:棉花的生育阶段;叶枝与果枝的区别;现蕾与开花规律;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理 密植的原则;棉铃发育过程;种子的形成过程;棉纤维的形成过程;蕾铃脱落的原因;减少蕾铃脱落的途 径;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缩节胺对棉花的调节与应用。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合理进行种孑准备;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播种技术;根据当 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田间管理方法。 4综合应用:联系某一地区生产实际,谈谈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联系实际, 论述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章大豆(3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大豆的种植区划;了解大豆的生长发育;掌握大豆的形态特征;掌握大豆的类 型;掌握大豆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大豆的起源与分布 3中国大豆种植区划 第二节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大豆的形态特征 2大豆的类型 3大豆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大豆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 2整地 3施肥 4播种 5合理密植 6田间管理

2.领会:棉花的生育阶段;叶枝与果枝的区别;现蕾与开花规律;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理 密植的原则;棉铃发育过程;种子的形成过程;棉纤维的形成过程;蕾铃脱落的原因;减少蕾铃脱落的途 径;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缩节胺对棉花的调节与应用。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合理进行种子准备;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播种技术;根据当 地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田间管理方法。 4.综合应用:联系某一地区生产实际,谈谈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联系实际, 论述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章 大豆(3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大豆的种植区划;了解大豆的生长发育;掌握大豆的形态特征;掌握大豆的类 型;掌握大豆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大豆的起源与分布 3.中国大豆种植区划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大豆的形态特征 2.大豆的类型 3.大豆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大豆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 2.整地 3.施肥 4.播种 5.合理密植 6.田间管理

7收获与贮藏 (三)考核知识点 1重点 大豆形态特征、大豆的结荚习性、大豆的生长发育、大豆栽培技术 2难点 大豆的结荚习性、连作减产的原因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大豆种植区划具体内容;大豆生育期概念;大豆生育时期内容;大豆各器官的形态特征; 大豆的类型;根瘤的特点 2领会:大豆的生育阶段;连作减产的原因;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理密植的原则。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合理选择优良品种、播种技术和施肥方法;大豆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 选择。 4综合应用:联系某一地区生产实际,谈谈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 六、课程主要教学环节 讲授: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与学生自学为辅。上理论课时,要联系实验的内容,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实验课时,要注意与讲授课的联系,使两者 的学习出现正向迁移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讲课时要联系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多联系植物病理、昆虫等方面的知识,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 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讲课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在讲解上要详略得当。 3.在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岀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 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冋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雄方法。 5.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如上作物栽培学实验“玉米、大豆的田间形态观察”课时,可联 系已讲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课堂上,讲大豆、玉米栽培技术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课内容, 使学生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结合起来 八、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分工

7.收获与贮藏 (三)考核知识点 1.重点 大豆形态特征、大豆的结荚习性、大豆的生长发育、大豆栽培技术 2.难点 大豆的结荚习性、连作减产的原因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大豆种植区划具体内容;大豆生育期概念;大豆生育时期内容;大豆各器官的形态特征; 大豆的类型;根瘤的特点。 2.领会:大豆的生育阶段;连作减产的原因;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合理密植的原则。 3.简单应用: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合理选择优良品种、播种技术和施肥方法;大豆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 选择。 4.综合应用:联系某一地区生产实际,谈谈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 六、 课程主要教学环节 讲授: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与学生自学为辅。上理论课时,要联系实验的内容,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实验课时,要注意与讲授课的联系,使两者 的学习出现正向迁移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讲课时要联系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多联系植物病理、昆虫等方面的知识,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 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 讲课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在讲解上要详略得当。 3. 在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 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5.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如上作物栽培学实验“玉米、大豆的田间形态观察”课时,可联 系已讲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课堂上,讲大豆、玉米栽培技术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课内容, 使学生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结合起来。 八、 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分工

作物栽培学的先修课程为植物茡、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茡、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事学 等,后续课程为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 作物栽培学综合应用先修课的知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九、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三部分,平时成绩占6%,实验课成绩占24%,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课成绩包括实验 报告成绩和实验测验佥成绩。 2理论考试方法与要求 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领会占35%,简单应用占30%,综 合应用占15%。 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度-般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 度试题的分数比例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六种题型。 十、使用教材及其它参考书目的提示 教材: 王璞主编,《农作物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董钻,沈秀瑛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李焕章,韩学信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4.马凤鸣等主编,《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 5杨守仁等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6王树安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作物栽培学的先修课程为植物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事学 等,后续课程为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 作物栽培学综合应用先修课的知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九、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三部分,平时成绩占6%,实验课成绩占24%,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课成绩包括实验 报告成绩和实验测验成绩。 2.理论考试方法与要求 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领会占35%,简单应用占30%,综 合应用占15%。 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度一般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 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六种题型。 十、使用教材及其它参考书目的提示 教材: 王璞主编,《农作物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董钻,沈秀瑛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李焕章,韩学信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4.马凤鸣等主编,《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5.杨守仁等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6.王树安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