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10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农艺教育 开课学期:6学期 学时: 学分:4.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栽培学不断地 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硏究 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茡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共计 备注 章、概述
农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 10:05 《作物栽培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I)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II) 课程编号:1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农艺教育 开课学期:6学期 学 时:64 学 分:4.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栽培学不断地 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学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 备注 一章、概述 4
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 五章、小麦栽培 六章、玉米栽培 666 七章、棉花栽培 八章、大豆栽培 九章、花生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十章、马铃薯栽培 总计 18 64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述(4学时) 第一节作物和作物生产 、概念 1、作物 2、作物生产 二、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 2、中国作物生产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 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生产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要求掌握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掌握按用途 和作物学系统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方法:讲授法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6 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4 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 4 五章、小麦栽培 6 六章、玉米栽培 6 七章、棉花栽培 6 八章、大豆栽培 4 九章、花生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2 十章、马铃薯栽培 4 总 计 46 18 64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述(4学时) 第一节 作物和作物生产 一、概念 1、 作物 2、 作物生产 二、作物生产概况 1、 世界作物生产 2、 中国作物生产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生产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要求掌握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掌握按用途 和作物学系统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方法:讲授法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6学时) 第一节作物生长与发育 概念 1、生长 2、发育 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三、作物的生长曲线 第二节作物的产量形成 、作物的产量及收获指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 三、作物源库关系与产量 1、源的概念 2、库的概念 3、源库平衡对作物产量的作用 4、增加源库的途径 四、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 作物群体的概念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 三、与作物群体有关的几个概念 1、基本苗 2、群体密度 3、叶面积指数 4、作物群体结构的调节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6学时)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 一、概念 1、生长 2、发育 二、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三、作物的生长曲线 第二节 作物的产量形成 一、作物的产量及收获指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 三、作物源库关系与产量 1、源的概念 2、库的概念 3、 源库平衡对作物产量的作用 4、 增加源库的途径 四、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 一、作物群体的概念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 三、与作物群体有关的几个概念 1、 基本苗 2、 群体密度 3、 叶面积指数 4、 作物群体结构的调节
了解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特性;理解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以及层次结构的概念;掌握作 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掌握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熟练掌握生长、发育、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的概念 方法:讲授法 重点: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3、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5、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6、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第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4学时) 第一节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因子 二、土壤因子 三、生物因子 四、地形因子 第二节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关系 一、气候资源与作物生产 1、光 2、温度与作物生产 3、水分与作物生产 4、空气与作物生长 土壤资源与作物生产 养分资源与作物生产
了解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特性;理解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以及层次结构的概念;掌握作 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掌握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熟练掌握生长、发育、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的概念。 方法:讲授法 重点: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3、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4、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5、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6、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第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4学时) 第一节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素 一、气候因子 二、土壤因子 三、生物因子 四、地形因子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关系 一、气候资源与作物生产 1、 光 2、 温度与作物生产 3、 水分与作物生产 4、 空气与作物生长 二、土壤资源与作物生产 三、养分资源与作物生产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了解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了解目前光 能利用率低的原因;理解光合性能所包括的五个方面;掌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概念以及在生产上的应 用,掌握温度三基点理论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区别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了解积温在作物生产 中的意义;了解温度系数的概念和P/R的意义;了解作物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田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方法:讲授法 重点: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难点: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2、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4、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4学时) 第一节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及其意义 二、种植制度类型 第二节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含义和重要性 1、含义 2、意义 第三节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复种技术 1、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2、意义 3、优点 4、应用条件和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了解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了解目前光 能利用率低的原因;理解光合性能所包括的五个方面;掌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概念以及在生产上的应 用,掌握温度三基点理论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区别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了解积温在作物生产 中的意义;了解温度系数的概念和P/R的意义;了解作物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田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方法:讲授法 重点: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难点: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习题要点: 1、 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2、 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4、 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作物的种植制度(4学时) 第一节 种植制度 一、种植制度及其意义 二、种植制度类型 第二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和重要性 1、 含义 2、 意义 第三节 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一、复种技术 1、 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2、 意义 3、 优点 4、 应用条件和技术
二、间作与套种 三、轮作与连作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原则;理解种植制度类型;掌握复种、间作与套种、轮作与连作的概 念、类型和原则 方法:讲授法 重点:作物的种植方式。 难点:合理的作物布局。 习题要点 1、种植制度的概念、功能与意义是什么? 2、作物布局的内容、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3、间、混作及套作增产的机理是什么? 4、为什么要进行轮作?连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小麦栽培(6学时) 第一节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小麦的生 1、生育期 2、生育时期 小麦的阶段发育 1、春化阶段 2、光照阶段 三、营养器官的建成 1、根系的生长与功能 2、茎的生长与功能 3、叶的生长与功能 4、分蘖规律与成穗 四、穗的结构与穗分化
二、间作与套种 三、轮作与连作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原则;理解种植制度类型;掌握复种、间作与套种、轮作与连作的概 念、类型和原则。 方法:讲授法 重点:作物的种植方式。 难点:合理的作物布局。 习题要点: 1、 种植制度的概念、功能与意义是什么? 2、 作物布局的内容、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3、 间、混作及套作增产的机理是什么? 4、 为什么要进行轮作?连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小麦栽培(6学时) 第一节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小麦的一生 1、 生育期 2、 生育时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1、春化阶段 2、光照阶段 三、营养器官的建成 1、根系的生长与功能 2、茎的生长与功能 3、叶的生长与功能 4、分蘖规律与成穗 四、穗的结构与穗分化
五、子粒形成与灌浆 第二节小麦的栽培技术 播种技术 1、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 2、适期播种 3、合理密植 二、施肥、灌溉技术 、田间管理 四、收获 第三节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模式 、冬小麦精播髙产栽培技术 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三、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理解小麦各项栽培技术;掌握小麦的阶段发 育以及与器官的形成关系、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小麦穗分化的过 程、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熟练掌握生育期、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温光类型、分蘖节和穗的结构 等概念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难点: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各项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习题要点 1、确定冬小麦适宜播期的依据 2、试述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分蘖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争取有效分蘖的途径有哪些? 3、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生长特点与管理中心。 4、简述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第六章玉米栽培(6学时) 第一节玉米起源、分类及利用
五、子粒形成与灌浆 第二节小麦的栽培技术 一、播种技术 1、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 2、适期播种 3、合理密植 二、施肥、灌溉技术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 第三节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模式 一、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三、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理解小麦各项栽培技术;掌握小麦的阶段发 育以及与器官的形成关系、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小麦穗分化的过 程、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熟练掌握生育期、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温光类型、分蘖节和穗的结构 等概念。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难点: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各项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习题要点: 1、确定冬小麦适宜播期的依据。 2、试述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分蘖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争取有效分蘖的途径有哪些? 3、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生长特点与管理中心。 4、简述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第六章 玉米栽培(6学时) 第一节 玉米起源、分类及利用
玉米起源 二、玉米的分类 1、按子粒形态及结构分类 2、按生育期分类 三、玉米生产利用 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的生育进程 1、玉米的一生 2、生育时期 3、生育阶段 二、玉米的形态特征 三、玉米的产量形成 第三节玉米高产高效主要栽培模式 麦茬覆盖免耕直播玉米栽培技术 二、普通玉米高油化栽培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玉米营养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玉米髙产高效主要栽 培模式;掌握玉米的分类,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苗期、穗期、花粒期的主要生育特点;熟练掌握合 理密植的原则。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难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 1、玉米的分类。 2、从玉米子粒形成过程分析增加玉米子粒的时间与措施。 3、根据玉米的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的主要生育特点,分析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 4、简述麦茬覆盖免耕直播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5、简述普通玉米高油化栽培技术要点
一、玉米起源 二、玉米的分类 1、按子粒形态及结构分类 2、按生育期分类 三、玉米生产利用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1、玉米的一生 2、生育时期 3、生育阶段 二、玉米的形态特征 三、玉米的产量形成 第三节 玉米高产高效主要栽培模式 一、麦茬覆盖免耕直播玉米栽培技术 二、普通玉米高油化栽培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玉米营养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玉米高产高效主要栽 培模式;掌握玉米的分类,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苗期、穗期、花粒期的主要生育特点;熟练掌握合 理密植的原则。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难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 1、 玉米的分类。 2、 从玉米子粒形成过程分析增加玉米子粒的时间与措施。 3、 根据玉米的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的主要生育特点,分析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 4、 简述麦茬覆盖免耕直播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5、 简述普通玉米高油化栽培技术要点
第七章棉花栽培(6学时) 第一节棉花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棉花的起源及分类 棉花的栽培种 1、陆地棉 2、海岛棉 3、亚洲棉 4、非洲棉 三、棉花的生产分区 1、长江流域棉区 2、华南棉区 3、黄河流域棉区 4、西北内陆棉区 5、北部特早熟棉区 第二节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棉花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二、棉花的器官建成 1、根 2、茎与分枝 3、叶 4、蕾和花 5、棉铃 第三节棉花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调控技术 蕾期 花铃期 三、吐絮期
第七章棉花栽培(6学时) 第一节 棉花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一、棉花的起源及分类 二、棉花的栽培种 1、陆地棉 2、海岛棉 3、亚洲棉 4、非洲棉 三、棉花的生产分区 1、 长江流域棉区 2、 华南棉区 3、 黄河流域棉区 4、 西北内陆棉区 5、 北部特早熟棉区 第二节 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棉花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二、棉花的器官建成 1、 根 2、 茎与分枝 3、 叶 4、 蕾和花 5、 棉铃 第三节 棉花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调控技术 一、蕾期 二、花铃期 三、吐絮期
本章要求了解棉花的生育特性和眢生育阶段的特点;理解棉花现蕾、开花的-般规律;掌握棉花叶枝 和果枝的区别,掌握棉花蕾铃脱落的-般规律及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熟练掌握棉花圆锥体、三桃、整枝 内容,掌握衣分、铃重、皮棉、籽棉、衣指、籽指等概念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难点:棉花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习题要点 1、我国划分为哪几大棉区? 2、简述棉花的生育特性和各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 3、简述棉花叶枝和果枝的区别。 何为棉花圆锥体?试述棉花现蕾、开花、结铃的规律。 5、棉花整枝的作用是什么?整枝包括哪些内容? 第八章大豆栽培(4学时) 第一节大豆的起源、分类 大豆的起源 二、大豆的类型 1、结荚习性 2、栽培类型 第二节大豆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大豆的生长发育 大豆的形态特征 1、根和根瘤 4、花和花序 5、荚和种子 第三节大豆生产的主要环节和栽培措施
本章要求了解棉花的生育特性和各生育阶段的特点;理解棉花现蕾、开花的一般规律;掌握棉花叶枝 和果枝的区别,掌握棉花蕾铃脱落的一般规律及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熟练掌握棉花圆锥体、三桃、整枝 内容,掌握衣分、铃重、皮棉、籽棉、衣指、籽指等概念。 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 重点: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难点:棉花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习题要点: 1、我国划分为哪几大棉区? 2、简述棉花的生育特性和各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 3、简述棉花叶枝和果枝的区别。 4、何为棉花圆锥体?试述棉花现蕾、开花、结铃的规律。 5、棉花整枝的作用是什么?整枝包括哪些内容? 第八章 大豆栽培(4学时)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分类 一、大豆的起源 二、大豆的类型 1、结荚习性 2、栽培类型 第二节 大豆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大豆的生长发育 二、大豆的形态特征 1、根和根瘤 2、茎 3、叶 4、花和花序 5、荚和种子 第三节 大豆生产的主要环节和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