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340020学分2.5总学时50理论32实验/上机18 英文课程名 icultural Microbiolog 开课院 农学院开课系 生物技术 修订时间2005年09月10日 课程简介 课积简介 《农业微生物学》是在农业院校为微生物学系以外各专业(农学、植保、资环、园艺等)开设的 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在该课程中,主要讲授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 构、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主要营养物质的 转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简单介绍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通过实验,学习微生物学独特的实验操作 技能。 课程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农业微生物学》是植保、植科、园艺、资环等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 门学科基础课。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 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生物教学中,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 础性知识。 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 和提高 4.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说明微生物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面向专业:《农业微生物学》是植保、植科、园艺、资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学”、“普通植物遗传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先修课程 “植物学”、 植物 后续专业课程“适植物病理学、 学”、“植物生 学 、“普通植物 主要为 女农业植物病理学只“园之病理学传灯二食的西站学之等提供 必要的农业微生物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讲课32学时,实验18 学时 绪论(2学时)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A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C 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C)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A)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C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4学时)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物质(C 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A)
《 农业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S1340020 学分 2.5 总学时 50 理论 32 实验/上机 18 英文课程名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开课院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 修订时间 2005 年 09 月 1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农业微生物学》是在农业院校为微生物学系以外各专业(农学、植保、资环、园艺等)开设的一门 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在该课程中,主要讲授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 构、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主要营养物质的 转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简单介绍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通过实验,学习微生物学独特的实验操作 技能。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农业微生物学》是植保、植科、园艺、资环等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 门学科基础课。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 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生物教学中,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 础性知识。 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 和提高。 4.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说明微生物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面向专业:《农业微生物学》是植保、植科、园艺、资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学”、“普通植物遗传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学”、“普通植物遗传学”等的基础上。它主要为 后续专业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园艺病理学”、和“食用菌栽培学”等提供 必要的农业微生物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总学时 50 学时,其中理论讲课 32 学时,实验 18 学时。 绪论(2 学时)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A)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C) 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C)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A)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C) 第一章 微生物细胞(4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物质(C) 第二节 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A) GDOU-B-11-213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和菌毛:胞囊(英膜》 第三节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B)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 细胞壁:细胞质膜 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核和染色体:细胞器和其它具膜结构体 第二章微生物营养与代谢节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类型(A) 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 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培养基的种类 第二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产生ATP三种方式(B) 微生物细胞中能量的释放方式(B) 微生物的糖酵解途径(C)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固氮作用(A) 肽聚糖的合成() 微生物次生代谢(B) 第三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特点(C) 第二节微生物基因存在的形式(C 细菌遗传的主要信息载体:限制性酶:基因和遗传成分:基因组:染色体: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 第三节微生物的变异与基因重组(B) 细菌基因的变异: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细菌的适应突变:第四节重组DA技术目的基因的克隆 (B):克隆子的筛选(B):DNM的人工合成和扩增(C) 概念:生长:繁殖:衡量微生物生长的标准获得纯培养体的方法:纯培养的分离方法:微生物的培 养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个体的生长与分化(A) 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细茵的生长曲线:周体培养基上细菌群体的生长 细菌群体生长的连续培养第三节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A)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和菌毛;胞囊(荚膜) 第三节 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B)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细胞壁;细胞质膜 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核和染色体;细胞器和其它具膜结构体 第二章微生物营养与代谢节 4 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类型(A) 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 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培养基的种类 第二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产生 ATP 三种方式(B) 微生物细胞中能量的释放方式(B) 微生物的糖酵解途径(C)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固氮作用(A) 肽聚糖的合成(C) 微生物次生代谢(B) 第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 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特点(C) 第二节微生物基因存在的形式(C) 细菌遗传的主要信息载体:限制性酶;基因和遗传成分;基因组;染色体;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 第三节微生物的变异与基因重组(B) 细菌基因的变异;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细菌的适应突变;第四节重组 DNA 技术目的基因的克隆 (B);克隆子的筛选(B);DNA 的人工合成和扩增(C)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4 学时) 第一节 纯培养微生物群体的生长(A) 概念:生长;繁殖;衡量微生物生长的标准获得纯培养体的方法:纯培养的分离方法;微生物的培 养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个体的生长与分化(A) 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细菌的生长曲线;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群体的生长 细菌群体生长的连续培养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A)
温度:水分及其可给性:氢离子浓度(H):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辐射: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第五章原核微生物(4学时) 当前的二个生物分类系统(B)第一节、细菌的分类和鉴定(A)细菌的分类学(B)细菌分类鉴定 的依据和方法(A)细菌的分类系统(C)第二节、真细菌(Bacteria)(A)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 菌):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ds):固氮细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根瘤菌(rhizobia)片 其他杆状细南:需氧性螺南和弯曲杆菌:兼性厌氧细南:厌氧性杆菌和球菌:异化硫酸盐还原细菌: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支原体:螺旋体:鞘衣细菌和有附者器的细菌:黏细菌(Myxobacteria):蓝 细菌:其他G·细菌二、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A) G*球菌:乳酸细菌:G十杆菌:放线菌:放线茵的形态结构:放线茵与人类的关系:诺卡氏菌属 (Nocardi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ricromonospora)第三节、古细菌(A) 厌氧产甲烷菌(Methanogens) ,极端嗜盐菌(Extreme Halophiles) 超热菌(y mophiles 无细胞壁的嗜热 盐菌(Thermoplasma) 第六章真核微生物(4学时) 第一节、真菌()真菌的一般形态:菌丝和菌丝体:酵母状细胞:真菌菌落 真菌的繁殖: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有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鞭毛菌 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茵亚门: 知菌类第七音病(2学时) 第 节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基本特征(A):病毒的 态结构(A病毒的分类(A为亚病毒(A片目 前对人类威协较大的病毒(C)第三节、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B)昆虫病毒植物病毒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4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B)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第 二节微生物在白然界中的分布大气圈中的赏生物(B):岩石圈中的微生物()水图中的微生物 (B).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B):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B):微生物的地理分布(B)第三节土壤圈 及其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A):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A):根圈微生物(A):土壤中微生物生 物量的测定(C):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第九章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学 时) 第一节碳素物质转化中微生物的作用 碳素循环的途径(B):碳水化合物的分解(C) 第二节氮素物质转化中微生物的作用 氨素的生物循环途径(B):含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氨化作用(C):硝化作用(B):反硝化作用(脱 氮作用)(B):生物固氮作用(B) 第三节硫、磷等元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C) 硫素循环的一般途径:含硫有机物质的分解:无机硫化物和元素硫的氧化:硫酸盐的还原磷素生物 循环:磷素循环的特点: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植物根一土系统中磷流三、 铁、锰、钾的转化(C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受时哈类别 1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3 操作型
温度;水分及其可给性;氢离子浓度(pH);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辐射;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第五章 原核微生物(4 学时) 当前的二个生物分类系统(B)第一节、细菌的分类和鉴定(A)细菌的分类学(B)细菌分类鉴定 的依据和方法(A)细菌的分类系统 (C)第二节、真细菌(Bacteria) (A)革兰氏阴性细菌(G – 细 菌):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ds);固氮细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根瘤菌(rhizobia); 其他杆状细菌;需氧性螺菌和弯曲杆菌;兼性厌氧细菌;厌氧性杆菌和球菌;异化硫酸盐还原细菌;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支原体;螺旋体;鞘衣细菌和有附着器的细菌;黏细菌(Myxobacteria);蓝 细菌;其他 G – 细菌二、革兰氏阳性细菌(G + 细菌)(A) G + 球菌:乳酸细菌;G+杆菌;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诺卡氏菌属 (Nocardi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ricromonospora)第三节、古细菌(A) 厌氧产甲烷菌(Methanogens) .极端嗜盐菌(Extreme Halophiles) 超嗜热菌(Hyperthermophiles) 无细胞壁的嗜热嗜盐菌(Thermoplasma) 第六章 真核微生物(4 学时) 第一节、真菌 (A)真菌的一般形态:菌丝和菌丝体;酵母状细胞;真菌菌落 真菌的繁殖;;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有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鞭毛菌 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类第七章 病毒(2 学时) 第一节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基本特征(A);病毒的形态结构(A);病毒的分类(A);亚病毒(A);目 前对人类威协较大的病毒(C)第三节、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B)昆虫病毒植物病毒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4 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B)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第 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大气圈中的微生物(B);岩石圈中的微生物(C);水圈中的微生物 (B);生物圈中的微生物(B);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B);微生物的地理分布(B)第三节 土壤圈 及其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A);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A);根圈微生物(A);土壤中微生物生 物量的测定(C);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A)第九章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 学 时) 第一节 碳素物质转化中微生物的作用 碳素循环的途径(B);碳水化合物的分解(C) 第二节 氮素物质转化中微生物的作用 氮素的生物循环途径(B);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氨化作用(C);硝化作用(B);反硝化作用(脱 氮作用)(B);生物固氮作用(B) 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C) 硫素循环的一般途径;含硫有机物质的分解;无机硫化物和元素硫的氧化;硫酸盐的还原磷素生物 循环:磷素循环的特点;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植物根一土系统中磷流三、 铁、锰、钾的转化(C)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3 操作型
微生物的分离转术 操作型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操作型 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操作丝 真菌形态的观察 操作型 6微生物数量和大小的甜定 操作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 实验目的 内容与要求 实验1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南技术 实验内容:制备PDA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和生肉音蛋白陈培养基。 实验要求:掌提 实验2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实验目的: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几种技术 实验内容: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划线法分离士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对分离微生物计 数和从菌落形态特征辨别细菌、真茵和放线菌。 实验要求: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3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和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实验内容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的形态。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油镜头的使用,熟悉细茵的几种形态。 实验4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几种染色方法 实验内容学习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菌落特征和细菌的形态。 实验要求:掌握 实验5真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几种常见真菌的形态特点 实验内容显微镜观察青霉、曲霉、根霉、毛霉、木霉、镰刀菌等真菌的形态特点。 实验要求:认知青霉、曲霉、根霉、毛霉、木霉、镰刀荫等真菌的形态 实验6微生物数量和大小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量微生物孢子数量 实验内容: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量酵母菌样本细胞浓度 实验要求: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李具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板社,2000年。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社,1993年、2002年。 2.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微生物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科学出版社
2 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3 操作型 3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3 操作型 4 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3 操作型 5 真菌形态的观察 3 操作型 6 微生物数量和大小的测定 3 操作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 1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 实验内容:制备 PDA 培养基、高氏 1 号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实验要求:掌握 实验 2 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实验目的: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几种技术 实验内容: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对分离微生物计 数和从菌落形态特征辨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实验要求: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 3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和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实验内容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的形态。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油镜头的使用,熟悉细菌的几种形态。 实验 4 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几种染色方法 实验内容 学习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菌落特征和细菌的形态。 实验要求:掌握 实验 5 真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几种常见真菌的形态特点 实验内容 显微镜观察青霉、曲霉、根霉、毛霉、木霉、镰刀菌等真菌的形态特点。 实验要求:认知青霉、曲霉、根霉、毛霉、木霉、镰刀菌等真菌的形态 实验 6 微生物数量和大小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量微生物孢子数量 实验内容: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量酵母菌样本细胞浓度 实验要求: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 李阜棣 胡正嘉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2002 年。 2.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微生物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科学出版社
1996年。 4、《微生物学》期刊 5、《微生物学通报》期刊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及闭卷笔试 执笔:刘月廉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1996 年。 4、 《微生物学》期刊 5、 《微生物学通报》期刊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及闭卷笔试 执笔:刘月廉 审核: 批准人: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