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40024学分4总学时70理论46实验/上机24 英文课程名称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开课系生物技术系修订时间2006年9月10可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学习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基 本方法和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包括植物病原学、植物病苦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的抗病性和病 完物的致病性、植物病害 与预测、植物病 与防治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形 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植物保护学打下基础。 课程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规定授课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6学时 实验课24学时:另外,还有一周的课程实习,教学实习为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植物病理学是研 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对农业生产 有巨大时间意义的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 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病害预防、诊断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见植物病害30种以上,制作植物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 面问专 植物保护专}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 五、 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动 物学、昆虫学、遗传学、气象学、作物裁培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者极为密切的联系。学 习普通植物病理学要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要求学生在具备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相关基础上学习该课程。 普通描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摆程。只有堂握了普通桔物病理学的基础知 识后, 才可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农业植物病理、植物病害诊断、植物免疫学。 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等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1 《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40024 学分 4 总学时 70 理论 46 实验/上机 24 英文课程名称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9 月 1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学习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基 本方法和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包括植物病原学、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的抗病性和病 院物的致病性、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病 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植物保护学打下基础。 课 程 大 纲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规定授课学时为 70 学时,其中理论课 46 学时、 实验课 24 学时;另外,还有一周的课程实习,教学实习为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植物病理学是研 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对农业生产 有巨大时间意义的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 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病害预防、诊断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见植物病害 30 种以上,制作植物病害标本 30 种以上。 三、 面向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 五、 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动 物学、昆虫学、遗传学、气象学、作物栽培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 习普通植物病理学要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要求学生在具备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相关基础上学习该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掌握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知 识后,才可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农业植物病理、植物病害诊断、植物免疫学、 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等课程。 六、 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GDOU-B-11-213
第一意、绪论(4学时) 拉抗物病表么仙:植物肉害的重要性:引起病害的原因及病害的三角关系心:格 病害的类型(B)。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的概念():症状的类型():症状的变化(B) 第三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基本概念 寄生性(A)、寄主D、寄生物、活体营养(、死体营养A)、腐生(C:致病性(:寄 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⑧)。 第四节、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概念 侵染过程(A)、接触期(A)、侵入期(A)、潜育期(A)、发病期(A):病害循环(A)、病原物越年 (A)、传播(A)、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五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植物抗病性(⑧):抗病性的类型(®) 第六节、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C):植物病理学的任务(C)。 第一意、植物病原直黄(14些时)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性状与分类2学时》 真菌的概念(A):营养体的类型(A)(菌丝体、菌丝变态与菌组织、原生质体等):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过程及孢子类型):无性繁殖(A)(无性繁殖的类型和孢子类型):准性生殖(®):真菌的分 类系统(A)。 第一节、酶毛南亚门直菌(3学时)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 一般性状和分类(A): 根肿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根肿菌属(A)、粉痂属等(C)。 壶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节壶菌(A)等。 卵菌纲(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水霉(B)、绵霉(⑧)、腐霉()、霜疫需()、白锈 (A)、以及霜霉科各属(A)。 第三节、接合菌亚门真菌(1学时) 接合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重要属:根霉属()、毛霉属(A)、梨头莓属(C) 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3学时) 子囊菌亚门真南的一般性状、子囊果的类型、子囊菌的分类: 半子囊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外囊菌()。 不整囊菌纲: 、 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青霉⑧)、曲霉(⑧) 核菌纲:(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白粉科各属()、小煤炱属(⑧)、长喙壳()、赤霉 (A)、黑腐皮壳(B)、小从壳(B)、顶囊壳(B)、麦角属(B)等。 腔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痂囊菌(⑧)、球座菌(⑧)、黑星菌(A)、旋孢腔菌等。 盘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斑痣盘菌(®)、核盘菌()等。 第五节、担子菌亚门真菌(3学时)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担子果的类型、担子菌的分类: 冬孢菌纲:(④)(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1)锈菌目: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重要属:柄锈菌、胶锈菌、多孢锈菌、层锈菌和栅锈茵等。(2)黑粉菌目: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其所 致病害特点。重要属:黑粉属、叶黑粉属、腥黑粉、尾孢黑粉等
2 第一章、绪论(4 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的概念(A);植物病害的重要性(B);引起病害的原因及病害的三角关系(A);植物 病害的类型(B)。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的概念(A);症状的类型(A);症状的变化(B) 第三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基本概念 寄生性(A)、寄主(A)、寄生物(A)、活体营养(A)、死体营养(A)、腐生(C);致病性(A);寄 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B)。 第四节、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概念 侵染过程(A)、接触期(A)、侵入期(A)、潜育期(A)、发病期(A);病害循环(A)、病原物越年 (A)、传播(A)、初侵染和再侵染(A)。 第五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植物抗病性(B);抗病性的类型(B) 第六节、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C);植物病理学的任务(C)。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14 学时)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性状与分类(2 学时) 真菌的概念(A);营养体的类型(A)(菌丝体、菌丝变态与菌组织、原生质体等);有性繁殖(A) (有性繁殖过程及孢子类型);无性繁殖(A)(无性繁殖的类型和孢子类型);准性生殖(B);真菌的分 类系统(A)。 第二节、鞭毛菌亚门真菌(3 学时)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A); 根肿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根肿菌属(A)、粉痂属等(C)。 壶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节壶菌(A)等。 卵菌纲(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水霉(B)、绵霉(B)、腐霉(A)、霜疫霉(A)、白锈 (A)、以及霜霉科各属(A)。 第三节、接合菌亚门真菌(1 学时) 接合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重要属:根霉属(A)、毛霉属(A)、梨头霉属(C) 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3 学时)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子囊果的类型、子囊菌的分类; 半子囊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外囊菌(A)。 不整囊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青霉(B)、曲霉(B)。 核菌纲:(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白粉科各属(A)、小煤炱属(B)、长喙壳(A)、赤霉 (A)、黑腐皮壳(B)、小从壳(B)、顶囊壳(B)、麦角属(B)等。 腔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痂囊菌(B)、球座菌(B)、黑星菌(A)、旋孢腔菌等。 盘菌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斑痣盘菌(B)、核盘菌(A)等。 第五节、担子菌亚门真菌(3 学时)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担子果的类型、担子菌的分类; 冬孢菌纲:(A)(为重点)一般特性及分类;(1)锈菌目: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重要属:柄锈菌、胶锈菌、多孢锈菌、层锈菌和栅锈菌等。(2)黑粉菌目: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其所 致病害特点。重要属:黑粉属、叶黑粉属、腥黑粉、尾孢黑粉等
层菌纲(⑧):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隔担菌、外担菌、亡革菌、蜜环菌): 第六节、半知菌亚门真菌(2学时 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产孢和孢子类型、半知菌的分类: 丝孢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葡萄孢(B)、粉孢(A)、梨孢(A)、轮枝孢(A)、尾孢(®)、链 格孢(⑧)、枝孢(⑧)、黑星孢(⑧)、内脐蠕孢(®)、平脐蜡孢(A)、突脐蠕孢(B)、弯孢(B)、丝核菌()、 小核菌(®)、镰孢属(A)、绿核菌⑧)等): 腔孢纲: 般特性及分类 重要属:炭疽菌(A)、痂圆孢(B)、茎点霉(⑧)、叶点霉(⑧)、壳囊属(B) 等。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4学时) 第一节、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原核生物的概念():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B)、繁殖遗传和变异(⑧):分类及鉴别方法()。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原核生物植物病原的寄生性和致病性(A):原核生物病原的侵染()、传播和侵染来源()。 第三节、植物病院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种及中以下的分类单位:属、种、亚种、致病变种、生化变种等: 薄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种:土壤杆菌属(A)、布克氏菌属(A)、欧文氏菌属(A)、假单胞杆菌属 )、劳尔氏菌属()黄单胞杆菌属)、木质部小茵属() 根杆菌属(⑧)、韧皮部杆菌属)。 厚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属:节杆菌属(®)、棒形杆菌属(A)、短杆菌属(®)、红球菌属(⑧)、芽孢 杆菌属(A)、链司丝菌属(B)。 无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属:菌原体的基本特性:螺原体(⑧):植原体(A)。 第四节、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原核生物病害诊断方法:防治的一般原理 第四章植物病毒(4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病毒的概念和一般特性(A):植物病毒的形态(A)、结构和组分(A):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A):多 分体病春和卫星RNA(B) 节、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基因组的复制(B)、表达及表达策略(®):内含体的概念(B):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⑧): 植物病毒的增殖(A)。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精物病毒的入侵和植物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动(⑧) 植物病毒在群体内的传播() (1)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 传播、种子和 花粉传播。(2)介体传播:介体传播过程(获毒期、潜伏期和持毒期):介体与病毒的关系(口针型 循回型、增殖型、非持久型、半持久型和持久型病毒等概念)方传毒介体的种类。 第四节、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毒分类的发展与分类原测(C):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B):植物病毒的类群(B):病毒株系 的概念(B):植物病毒的命名方法()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⑧) 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等):血清学技术(琼脂双扩敢、酶联免疫吸附):核酸及P(C)R技术:物 理化学特性(稀释限点、钝化温度、体外存活期、沉降系数等)。 第六节、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A) 2
3 层菌纲(B):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隔担菌、外担菌、亡革菌、蜜环菌); 腹菌纲(C)。 第六节、半知菌亚门真菌(2 学时) 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一般性状、产孢和孢子类型、半知菌的分类; 丝孢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葡萄孢(B)、粉孢(A)、梨孢(A)、轮枝孢(A)、尾孢(B)、链 格孢(B)、枝孢(B)、黑星孢(B)、内脐蠕孢(B)、平脐蠕孢(A)、突脐蠕孢(B)、弯孢(B)、丝核菌(A)、 小核菌(B)、镰孢属(A)、绿核菌(B)等); 腔孢纲:一般特性及分类;重要属:炭疽菌(A)、痂圆孢(B)、茎点霉(B)、叶点霉(B)、壳囊属(B) 等。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4 学时) 第一节、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原核生物的概念(A);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B)、繁殖遗传和变异(B);分类及鉴别方法(A)。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原核生物植物病原的寄生性和致病性(A);原核生物病原的侵染(A)、传播和侵染来源(A)。 第三节、植物病院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种及中以下的分类单位:属、种、亚种、致病变种、生化变种等; 薄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种:土壤杆菌属(A)、布克氏菌属(A)、欧文氏菌属(A)、假单胞杆菌属 (A)、劳尔氏菌属(A) 黄单胞杆菌属(A)、木质部小菌属(A)、根杆菌属(B)、韧皮部杆菌属(A)。 厚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属:节杆菌属(B)、棒形杆菌属(A)、短杆菌属(B)、红球菌属(B)、芽孢 杆菌属(A)、链司丝菌属(B)。 无壁菌门植物病原及代表属:菌原体的基本特性;螺原体(B);植原体(A)。 第四节、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A) 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原核生物病害诊断方法;防治的一般原理。 第四章 植物病毒(4 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病毒的概念和一般特性(A);植物病毒的形态(A)、结构和组分(A);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A);多 分体病毒和卫星 RNA(B)。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基因组的复制(B)、表达及表达策略(B);内含体的概念(B);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B); 植物病毒的增殖(A)。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的入侵和植物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动(B); 植物病毒在群体内的传播(A):(1)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 花粉传播。(2)介体传播:介体传播过程(获毒期、潜伏期和持毒期);介体与病毒的关系(口针型、 循回型、增殖型、非持久型、半持久型和持久型病毒等概念);传毒介体的种类。 第四节、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毒分类的发展与分类原则(C);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B);植物病毒的类群(B);病毒株系 的概念(B);植物病毒的命名方法(A)。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B) 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等);血清学技术(琼脂双扩散、酶联免疫吸附);核酸及 P(C)R 技术;物 理化学特性(稀释限点、钝化温度、体外存活期、沉降系数等)。 第六节、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A)
烟草花叶病毒属及TW:马铃萼Y病毒属及VY:黄瓜花叶病毒属及CW: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 及SBMV::蟠传病毒属及TRSY:黄症病毒属及BYDV:植物呼肠病毒属及RDN:真茵传杆状病毒属及SWy 联体病毒属 第七节、植物类病毒() 植物类病毒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命名:类病毒的检测:主要类病毒种类: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鄂梨日斑类病毒。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和原生动物(4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 线虫的概念(A):线虫的危害(B):植物线虫的结构(B):植物病原的食道类型(B):植物病原线虫 的分类 第一节、挡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植物线虫的生活史(A)、植物线虫的生态(B) 第三节、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特性(A):致病性和致病因素(A)。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A) 粒线虫属:茎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异皮线虫属:根结线虫属:剑线虫属:长针线虫属:毛刺线 虫属 第五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⑧ 原生动物的概念及引起的病害:植生滴虫属等。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1学时) 寄生植物的一般性状:全寄生与半寄生():寄生植物的繁殖与传播(C) 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桑寄生与潮寄生(B):列当(草苁蓉,野菰)(®):苑丝子(A):独脚金(C) 无根藤(A):寄生木(C):寄生藻类(A)。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1学时)(⑧) 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症状特点和发生规律:引起病害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二节、化学因素 营养因素:环境污染:植物药害 第三节、物理因素 温度、水分、光照 第八章侵染过程(2学时) 侵染过程的概念 第一节、接触期 接触期的概念():接触期的分类(C):接触期发生的主要事件(⑧):识别、亲和和非亲和():接 钟期的影响因子(B)。 第二节、入侵期 入侵期的概念及发生的主要事件(A):入侵方式和途径(A):入侵的时间和接种体数量(B):接种 计量(C):定殖B):影响入侵的因素(A)。 第三节、潜有期 潜有期的概念及发生的主要事件(A):潜有其的影响因素(B):潜伏侵染(A)。 4
4 烟草花叶病毒属及 TMV;马铃薯 Y 病毒属及 PVY;黄瓜花叶病毒属及 CMV;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 及 SBMV;蠕传病毒属及 TRSV;黄症病毒属及 BYDV;植物呼肠病毒属及 RDV;真菌传杆状病毒属及 SWMY; 联体病毒属 TLCV。 第七节、植物类病毒(A) 植物类病毒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命名;类病毒的检测;主要类病毒种类: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鄂梨日斑类病毒。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和原生动物(4 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 线虫的概念(A);线虫的危害(B);植物线虫的结构(B);植物病原的食道类型(B);植物病原线虫 的分类 第二节、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植物线虫的生活史(A)、植物线虫的生态(B) 第三节、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特性(A);致病性和致病因素(A)。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A) 粒线虫属;茎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异皮线虫属;根结线虫属;剑线虫属;长针线虫属;毛刺线 虫属。 第五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B) 原生动物的概念及引起的病害;植生滴虫属等。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1 学时) 寄生植物的一般性状;全寄生与半寄生(A);寄生植物的繁殖与传播(C); 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桑寄生与槲寄生(B);列当(草苁蓉,野菰)(B);菟丝子(A);独脚金(C); 无根藤(A);寄生木(C);寄生藻类(A)。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1 学时)(B) 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症状特点和发生规律;引起病害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二节、化学因素 营养因素;环境污染;植物药害 第三节、物理因素 温度、水分、光照。 第八章 侵染过程(2 学时) 侵染过程的概念 第一节、接触期 接触期的概念(A);接触期的分类(C);接触期发生的主要事件(B);识别、亲和和非亲和(A);接 触期的影响因子(B)。 第二节、入侵期 入侵期的概念及发生的主要事件(A);入侵方式和途径(A);入侵的时间和接种体数量(B);接种 计量(C);定殖(B);影响入侵的因素(A)。 第三节、潜育期 潜育期的概念及发生的主要事件(A);潜育其的影响因素(B);潜伏侵染(A)
第四节、发病期 发病期及主要事件):影响因素(A) 第九章病害循环(2学时)(A) 病害循环的概念 第一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面次侵染的成今 第二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A) 病原物的越年(越冬、越夏):病原物的越年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士 壤、病残体、肥料: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 第三带、病原物的传播(A) 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士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2学时〉 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 共生(C)、共栖(C)、寄生(A):寄生性的强弱(A):活体营养型及其寄生特性(A)、死体营养及寄 生特性(A),专性寄生(A)、兼性腐生(⑧)、兼性寄生(B):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的概念(A)、毒力(⑧)、侵袭力(B)、亲和性和非亲和性(B) (2)致病因素(A)。机械压力:酶(多种水解酶等):毒素(寄主选择性毒素、寄主非寄主选抒 毒素):生长调节物(赤霉素、生长素等)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2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B):小种专化抗病性(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⑧):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 (C):避病、耐病和抗病(®):抗接触、抗入侵、抗扩展、抗损失和抗再侵染®)。 第二节、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C) 呼吸作用变化:光和作用变化、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酚类和相关酶变化。 第三节、植物的抗病机制(B) 物理被动因素:化学被动因素: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化学主动抗病因素、植物保护素:植物 避病和耐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极其机制、获得抗病性、挑战接种、诱发接种、局部诱发抗病 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2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1.5学时) 植物病吉流行的概念(⑧):植物病吉的计量(A):严重度、发病率、病情指数等:病害流行学类型 (®):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少(寡)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⑧):流行曲线:流行过程(指数增长期、逻辑斯蒂期和衰退期):逻辑斯蒂 模型、逻辑斯蒂侵染速率:单循环病害流行公式和病害平均日增长率。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C)。 病害的流行因素(⑧):感病寄主和寄主大面积栽培、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和病原物数量巨大、有利 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05学时)(C) 预测、预报的概念:预测的种类:预测的依据:预测的方式
5 第四节、发病期 发病期及主要事件(A);影响因素(A)。 第九章 病害循环(2 学时)(A) 病害循环的概念 第一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再次侵染的感念 第二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A) 病原物的越年(越冬、越夏);病原物的越年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 壤、病残体、肥料;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 第三节、病原物的传播(A) 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第十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2 学时) 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 共生(C)、共栖(C)、寄生(A);寄生性的强弱(A):活体营养型及其寄生特性(A)、死体营养及寄 生特性(A),专性寄生(A)、兼性腐生(B)、兼性寄生(B);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A)。 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的概念(A)、毒力(B)、侵袭力(B)、亲和性和非亲和性(B)。 (2)致病因素(A)。 机械压力;酶(多种水解酶等);毒素(寄主选择性毒素、寄主非寄主选择 毒素);生长调节物(赤霉素、生长素等)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2 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B);小种专化抗病性(B)、非小种专化抗病性(B);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 (C);避病、耐病和抗病(B);抗接触、抗入侵、抗扩展、抗损失和抗再侵染(B)。 第二节、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C) 呼吸作用变化;光和作用变化、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酚类和相关酶变化。 第三节、植物的抗病机制(B) 物理被动因素;化学被动因素;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化学主动抗病因素、植物保护素;植物 避病和耐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极其机制、获得抗病性、挑战接种、诱发接种、局部诱发抗病 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2 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1.5 学时)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B);植物病害的计量(A):严重度、发病率、病情指数等;病害流行学类型 (B):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少(寡)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B):流行曲线;流行过程(指数增长期、逻辑斯蒂期和衰退期);逻辑斯蒂 模型、逻辑斯蒂侵染速率;单循环病害流行公式和病害平均日增长率。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C)。 病害的流行因素(B):感病寄主和寄主大面积栽培、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和病原物数量巨大、有利 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05 学时)(C) 预测、预报的概念;预测的种类;预测的依据;预测的方式
第十三章植病害的诊断和防治(4学时) 节、植物病害的诊断(1学时) 诊断程序(A):柯赫氏法则(A):诊断要点(B) 第二节、植物病苦的防治原理(1学时) 避病、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A)(2学时) (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对象 植物检疫的意义: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 (2)农业防治:使用无病繁殖材料: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 (3)抗病品种利用:抗病性鉴定:抗病有种: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机制: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的种类及应用 (6)化学防治:农药的种类和剂型: 施药方法:合理使用农药。 实脸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实验类别 1 植物病害症状植物病吉显微玻片标本制作观察 操作型 鞭毛南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苦观察 3 操作型 接合菌亚门病原直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寥 極作型 子囊南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损作型 子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吉观察 操作型 6 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2 操作型 7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观察及诊断 2 操作型 Q 持物病定状图察和病声传实 1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与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 操作型 10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致病技术 3 绿合理 11植物病害调查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 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植物病害症状植物病害显微玻片标本制作观察 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分类和常用的显微玻片制作技术 实验内容: 病害症状的分 米 病状的类型 病征的类型 、复合症 2用挑、拨、徒手切片和压片的方法制作真菌病原物观察玻片 实验要求:观察各种症状的病害30种以上,做好病害症状记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了、特点及了 解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掌握真菌病原物显微玻片的常用制作方法。 实验2: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茵的形态特征。 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鞭毛茵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根肿菌钢:根肿属、粉痂属 6
6 第十三章 植病害的诊断和防治(4 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诊断(1 学时) 诊断程序(A);柯赫氏法则(A);诊断要点(B)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1 学时) 避病、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A)(2 学时) (1)植物检疫:植物检疫的对象;植物检疫的意义;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 (2)农业防治:使用无病繁殖材料;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 (3)抗病品种利用:抗病性鉴定;抗病育种;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机制;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的种类及应用 (6)化学防治:农药的种类和剂型;施药方法;合理使用农药。 七、 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植物病害症状植物病害显微玻片标本制作观察 3 操作型 2 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3 操作型 3 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1 操作型 4 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2 操作型 5 担子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1 操作型 6 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2 操作型 7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观察及诊断 2 操作型 8 植物病毒症状观察和病毒传染实验 1 操作型 9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与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 3 操作型 10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致病技术 3 综合型 11 植物病害调查 3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 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植物病害症状植物病害显微玻片标本制作观察 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分类和常用的显微玻片制作技术 实验内容:1病害症状的分类、病状的类型、病征的类型、复合症 2用挑、拨、徒手切片和压片的方法制作真菌病原物观察玻片。 实验要求:观察各种症状的病害30种以上,做好病害症状记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了、特点及了 解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掌握真菌病原物显微玻片的常用制作方法。 实验2: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根肿菌纲:根肿属、粉痂属
2壶菌纲:节壶属 3卵茵纲:绵霉属、腐霉属、疫霉属、白锈属、霜疫霉属、霜霉科各屈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鞭毛 茵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同时学会用 检系表来鉴定真菌。 实验3: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了解其所致的病吉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苦症状特征 1观察接合孢 2观察根霉属和毛霉属的孢子囊、孢囊梗、假根等形态特征。 实验要求:堂挥重要接合菌亚门寅原直南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4:子壶南亚门病原直菌及其所致病害和密 实验目的:观察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 2核菌钢:白粉菌目各属、长喙壳属、赤霉属、黑腐皮属、麦角属 3腔菌纲:多腔菌属、球腔菌属、黑腥菌属、格孢菌属 4盘菌纲:柔膜菌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5:担子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箍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属、胶锈属、单胞锈属、层锈属 黑粉菌目:黑粉属、条黑粉属、野黑粉属、腥黑粉属 2层菌纲:亡革菌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鞭毛茵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6: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半知茵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丝孢纲:梨孢属、粉孢属、青霉属、尾孢属、镰孢属、轮枝属、链格孢属、平脐蠕孢属、 凸脐蠕孢属、凹脐孢属、核属 2腔孢属:炭疽菌属、盘多毛孢属、茎点霉属、大茎点霉属、泥茎点霉属、壳针孢属、色 二孢属、壳二孢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半知茵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7: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实害的症状观察及诊 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学习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 实验内容:1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坏死、腐烂、菱蔫、畸形 2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 根据症状诊断、菌喷现象诊断、噬菌体技术。 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原核生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和细菌病害的诊断方法
7 2壶菌纲:节壶属 3卵菌纲:绵霉属、腐霉属、疫霉属、白锈属、霜疫霉属、霜霉科各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同时学会用 检索表来鉴定真菌。 实验3: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观察接合孢子 2观察根霉属和毛霉属的孢子囊、孢囊梗、假根等形态特征。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接合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4: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 2核菌纲:白粉菌目各属、长喙壳属、赤霉属、黑腐皮属、麦角属 3腔菌纲:多腔菌属、球腔菌属、黑腥菌属、格孢菌属 4盘菌纲:柔膜菌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子囊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5:担子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属、胶锈属、单胞锈属、层锈属 黑粉菌目:黑粉属、条黑粉属、野黑粉属、腥黑粉属 2层菌纲:亡革菌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鞭毛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6: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所致的病害 实验内容:观察重要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病害症状特征: 1丝孢纲:梨孢属、粉孢属、青霉属、尾孢属、镰孢属、轮枝属、链格孢属、平脐蠕孢属、 凸脐蠕孢属、凹脐蠕孢属、丝核菌属。 2腔孢属:炭疽菌属、盘多毛孢属、茎点霉属、大茎点霉属、泥茎点霉属、壳针孢属、色 二孢属、壳二孢属。 实验要求:掌握重要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实验7: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观察及诊断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学习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 实验内容:1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2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 根据症状诊断、菌喷现象诊断、噬菌体技术。 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原核生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和细菌病害的诊断方法
实验8:植物病毒症状观察和病毒传染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毒病害症状的特点和诊断要点、学习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方法 实验内容:1病毒病害症状的观察:花叶、黄化、组织坏死、畸形 2病毒病内含体的观察 3烟草花叶病毒TW接种传染实验 实验要求:掌握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和诊断要点:掌握病毒病摩擦接种的方法。 实验9: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与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 实验目的:观察主要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植物病害,学习线虫的分离技术 实验内容:1植物线虫的形态观察:水稻干尖线虫、小麦粒线虫、茎线虫、根结线虫、胞囊线虫,长 针线虫 2线虫的分离技术:直接分离法、贝曼漏斗法、过筛法 实验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特点和线虫的分离方法 实验10:病原菌的分离培浆与接种致病技术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其病原物接种技术 实验内容:1培养基的制作技术 2病 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元 3病原物的接种 实验要求:掌握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的常规技术和病原菌接种技术 实验11:植物病害调查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害田间取样调查方法和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实验内容:1调查时间和取样方法、数量的确定 2病情的计算与表示方法: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实验要求:掌握病害田间调查方法 附:教学实习主要内容及要求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学习植物病苦标本的采集方法:植物病害蜡叶标本、浸泡标本的制作技术。要求学生在整个实习 中采集和制作各种植物病害标本30中以上。 2、植物病害调查与损失估计一般方法 学习植物病害的调查方法, 包括田间取样方法、病害严重程度分级方法、病情指数计算方法,以 及损失估计方法。 3、植物病害的鉴定: 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要求学生能识别30种以上常见的植物 病害 4、病害调查报告的写作 要求学生掌握病害调查报告的写作的方法。 九、 教材与参老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8
8 实验8:植物病毒症状观察和病毒传染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毒病害症状的特点和诊断要点、学习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方法 实验内容:1病毒病害症状的观察:花叶、黄化、组织坏死、畸形 2病毒病内含体的观察 3烟草花叶病毒 TMV 接种传染实验 实验要求:掌握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和诊断要点;掌握病毒病摩擦接种的方法。 实验9: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与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 实验目的:观察主要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特征和引起的植物病害,学习线虫的分离技术 实验内容:1植物线虫的形态观察:水稻干尖线虫、小麦粒线虫、茎线虫、根结线虫、胞囊线虫,长 针线虫 2线虫的分离技术:直接分离法、贝曼漏斗法、过筛法 实验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特点和线虫的分离方法 实验10: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致病技术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其病原物接种技术 实验内容:1培养基的制作技术 2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病原物的接种 实验要求:掌握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的常规技术和病原菌接种技术 实验11:植物病害调查 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病害田间取样调查方法和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实验内容:1调查时间和取样方法、数量的确定 2病情的计算与表示方法: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实验要求:掌握病害田间调查方法 附:教学实习主要内容及要求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学习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方法;植物病害蜡叶标本、浸泡标本的制作技术。要求学生在整个实习 中采集和制作各种植物病害标本 30 中以上。 2、植物病害调查与损失估计一般方法: 学习植物病害的调查方法,包括田间取样方法、病害严重程度分级方法、病情指数计算方法,以 及损失估计方法。 3、植物病害的鉴定: 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要求学生能识别 30 种以上常见的植物 病害。 4、病害调查报告的写作。 要求学生掌握病害调查报告的写作的方法。 九、 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版,面向21世纪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10月。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A)1 exopoulos(C)J.陈永萱等译.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植物病诊断》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 一: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9 十、本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误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平时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成绩总评 执笔:袁红旭 审核: 批淮人: 时间:2006,9,10
9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三版,面向 21 世纪 教材)。 2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年 10 月。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A)lexopoulos (C) J.陈永萱等译. 植物病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方中达主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5.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十、 本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平时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成绩总评 执笔:袁红旭 审核: 批准人: 时间:20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