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见课本。 (2)基本解读 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 他在张姓表哥的带领下,“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 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 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上学的路上会经过针铺、伞铺、剃头铺 染坊、豆粉作坊,还常常在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门前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 敷粉,涂色,一站许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 而跳。”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一一多彩 的人间生活。 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他说 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 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 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 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 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 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 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 对于—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见课本。 (2)基本解读。 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 他在张姓表哥的带领下,“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 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 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上学的路上会经过针铺、伞铺、剃头铺、 染坊、豆粉作坊,还常常在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门前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 敷粉,涂色,一站许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 而跳。”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多彩 的人间生活。 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他说, “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 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 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 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 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 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 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 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 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 心”到“为什么小银匠会在一块铜板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 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 学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 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本文的长处之一是,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本文写逃学过程的所为、所见、 所感细致入微。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东西等等,都洋溢着 感人的童趣。中间夹杂着读书时用功的枯燥,相当逼真地刻画了孩童世界的现实 本文的长处之二是,情感抒发真诚感人。沈从文并没有将自己写成品学兼 优、勤奋用功的乖学生,而是如实地将自己的野性展示出来。通过对逃学的经历 的描述,抒写了自己在读小书同时阅读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的生命体验。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欣赏细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 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 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 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 心”到“为什么小银匠会在一块铜板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 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 学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 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本文的长处之一是,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本文写逃学过程的所为、所见、 所感细致入微。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东西等等,都洋溢着 感人的童趣。中间夹杂着读书时用功的枯燥,相当逼真地刻画了孩童世界的现实。 本文的长处之二是,情感抒发真诚感人。沈从文并没有将自己写成品学兼 优、勤奋用功的乖学生,而是如实地将自己的野性展示出来。通过对逃学的经历 的描述,抒写了自己在读小书同时阅读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的生命体验。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欣赏细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 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 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
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 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 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 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 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 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 浆。 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 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 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 红的热铁拉岀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 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 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于在未淬 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 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 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 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 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③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 ④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伣课文第23页至24页)
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 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 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 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 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 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 浆。” 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 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 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 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 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 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于在未淬 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 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 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 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 ‘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③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 23 页)。 ④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课文第 23 页至 24 页)
⑤偷李子枇杷(见课文第25页)。 作用: 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 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 “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探究深度问题的能力,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 系。 参考答案: 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 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 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 处土窑被雨淋以后放出的气味……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 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 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 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 是有积极意义的。 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从沈从文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 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 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 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 造力
⑤偷李子枇杷(见课文第 25 页)。 作用: 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 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 “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探究深度问题的能力,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 系。 参考答案: 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 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 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 处土窑被雨淋以后放出的气味……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 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 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 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 是有积极意义的。 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从沈从文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 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 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 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 造力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同类问题。 参考答案 湘西时期的生活为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在《从文自传》中几 乎都一一有明确的交代。从《自传》写他在地方旧军队中结识的训练教官、爱吃 炖狗肉的文武幕僚,还有使他初识《辞源》的文秘书、白脸长身的湘西妹子、敢 做敢当的山大王等一系列人物素描中,不难辨识他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 友》、《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龙朱》、《萧萧》等散文和小说中 描写的人物音容与山川景象。这些人生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并不符合启蒙时 代所加给现代人判断是非的一些道德标准,比如进步和革命就是对,落伍和保守 即是错,等等。作家同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跟不上社会潮流、显得不识时务 的人物身上,他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不公,没给那些闪 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所谓“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应有的回报。 《从文自传》中的湘西为成就这位未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从小逃学,少年嗜赌,十几岁当兵,待稍微懂事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如何找一份 差事活下去。他对各种事物好奇,主要是为了见多识广,寻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 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故而才能有当时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上述答案,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学生也可以探讨某-部作品 与其生活经历的关系,如果这种探讨很具体、很合乎实际,也是很有意义的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同类问题。 参考答案: 湘西时期的生活为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在《从文自传》中几 乎都一一有明确的交代。从《自传》写他在地方旧军队中结识的训练教官、爱吃 炖狗肉的文武幕僚,还有使他初识《辞源》的文秘书、白脸长身的湘西妹子、敢 做敢当的山大王等一系列人物素描中,不难辨识他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 友》、《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龙朱》、《萧萧》等散文和小说中 描写的人物音容与山川景象。这些人生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并不符合启蒙时 代所加给现代人判断是非的一些道德标准,比如进步和革命就是对,落伍和保守 即是错,等等。作家同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跟不上社会潮流、显得不识时务 的人物身上,他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不公,没给那些闪 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所谓“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应有的回报。 《从文自传》中的湘西为成就这位未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从小逃学,少年嗜赌,十几岁当兵,待稍微懂事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如何找一份 差事活下去。他对各种事物好奇,主要是为了见多识广,寻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 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故而才能有当时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上述答案,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学生也可以探讨某一部作品 与其生活经历的关系,如果这种探讨很具体、很合乎实际,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