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一)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依赖故事,一种不依赖故事。古典形态的小说里,故 事是小说意蕴的承载者,作者要靠故事才能说话,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或者巴尔扎克的《高 老头》,都是围绕故事来展开小说,小说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附着在故事上完成的:到了 现代形态小说阶段,一部分实验作家和理论家则认为,小说形式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摆脱故 事的東缚,离开“讲故事”来写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都是意识流,就很难找出完整的 故事来。 而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构成故事,也可以不构成故事 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 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所以能够诞生,除了依赖作家本人 的创作才能,据说普希金提供的一个买卖死人户口的绝妙情节也至关重要。托尔斯泰写《复 活》,也得益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 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 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 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岀了她,执意同她结婚以赎罪。没想到婚礼前不久,她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的心中,经过若干年的酝酿,最终成为《复活》的情节主线 虽然小说的情节与真实故事略有不同 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情节”, 准确地说,是“淡化故事”,或者说“减少情节的戏剧性”,但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 如《桥边的老人》,没有什么戏剧性,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是仍然有一系列 互为因果的事件发生,比如,因为“我”来侦察,所以看到老人;因为“法西斯正在向埃布 罗推进”,所以老人被迫离开家乡,离开他的动物们,这都是情节。哪怕是像《墙上的斑点》 这样的现代小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情节,只不过是众多的广义 的小情节代替了狭义的大情节而己 《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在情节上属于比较得“中庸”之道的作品,既有比较明晰 的大情节主线,同时不拘泥于故事,善于寻求众多小情节和广义的情节来支持,具有一定的 散文化倾向。 比较《清兵卫与葫芦》与《在桥边》可以发现,在有限的篇幅里,前者贴着故事讲,多 勾勒白描,情节之间的转折更大一些,故事性更强一些:后者穿插了大量的描写和议论,放 慢了小说的节奏,情节之间的转折相对也平缓一些,因而显得故事性稍弱一点。可见,情节 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了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即便是写同一情节,写法不同,故事性的强弱也就不同。以叙述为主,将情景的描写融 于事件的叙述,多粗线勾勒,故事性就强;以描写为主,经常将事件的发展停下来,多写风 景、静止的人物等,甚至跳开话题〔《墙上的斑点》就是不断跳开话题),故事性就弱。 换言之,情节密度大,故事性就强;情节密度小,故事性就弱
1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一)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依赖故事,一种不依赖故事。古典形态的小说里,故 事是小说意蕴的承载者,作者要靠故事才能说话,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或者巴尔扎克的《高 老头》,都是围绕故事来展开小说,小说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附着在故事上完成的;到了 现代形态小说阶段,一部分实验作家和理论家则认为,小说形式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摆脱故 事的束缚,离开“讲故事”来写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都是意识流,就很难找出完整的 故事来。 而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构成故事,也可以不构成故事。 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 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所以能够诞生,除了依赖作家本人 的创作才能,据说普希金提供的一个买卖死人户口的绝妙情节也至关重要。托尔斯泰写《复 活》,也得益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 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 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 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了她,执意同她结婚以赎罪。没想到婚礼前不久,她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的心中,经过若干年的酝酿,最终成为《复活》的情节主线 ──虽然小说的情节与真实故事略有不同。 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情节”, 准确地说,是“淡化故事”,或者说“减少情节的戏剧性”,但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 如《桥边的老人》,没有什么戏剧性,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是仍然有一系列 互为因果的事件发生,比如,因为“我”来侦察,所以看到老人;因为“法西斯正在向埃布 罗推进”,所以老人被迫离开家乡,离开他的动物们,这都是情节。哪怕是像《墙上的斑点》 这样的现代小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情节,只不过是众多的广义 的小情节代替了狭义的大情节而已。 《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在情节上属于比较得“中庸”之道的作品,既有比较明晰 的大情节主线,同时不拘泥于故事,善于寻求众多小情节和广义的情节来支持,具有一定的 散文化倾向。 比较《清兵卫与葫芦》与《在桥边》可以发现,在有限的篇幅里,前者贴着故事讲,多 勾勒白描,情节之间的转折更大一些,故事性更强一些;后者穿插了大量的描写和议论,放 慢了小说的节奏,情节之间的转折相对也平缓一些,因而显得故事性稍弱一点。可见,情节 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了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即便是写同一情节,写法不同,故事性的强弱也就不同。以叙述为主,将情景的描写融 于事件的叙述,多粗线勾勒,故事性就强;以描写为主,经常将事件的发展停下来,多写风 景、静止的人物等,甚至跳开话题(《墙上的斑点》就是不断跳开话题),故事性就弱。 换言之,情节密度大,故事性就强;情节密度小,故事性就弱
外国古典小说,多采用前一种写法;19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小说则常常采取后一种写 法。比较第二单元的两篇小说,可以体会外国小说的这种演变。《炮兽》和《安东诺夫卡苹 果》都重视“场景”的描写,但是《炮兽》中的场景是融入紧锣密鼓的情节之中的,一环 环,扣人心弦,它的场景描写所用的语汇都特别短促、密集,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 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 聋”等,都与紧张密集的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场景描写则是 舒缓的,或者说,场景没有为一个情节主线服务 2.情节的生发 在传统形态的小说中,情节是行走在故事中的一条寻找方向的线,拓展故事、生发故事 是情节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情节才具有生发性?我们该如何利用情节的生发功能?这就涉及到事件及 事件的选择问题。有的事件,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情节系统,情节的生发是事件自然的开始 点,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就是如此;还有的时候,事件本身是历程较长的一系列事件,小 说家需要从中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来组织自己的情节 除教材“话题”中所述之外,再举一例说明 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有个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小说为了表现“都是 因为我们穷”,选择洪水冲走了“我”姐姐的那头小母牛这一事件为情节的生发点。“我们家” 很穷,为了能让第三个女儿“达恰”顺利嫁出去,父母给了她一头小母牛作为嫁妆,而前面 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嫁妆,婚姻成了大问题,最后只好沦落为娼。但是大水恰恰在这个时候到 来了,席卷了村庄。“我”和姐姐“达恰”站在水边寻找她的小母牛,如果它被洪水冲走了, 那么“达恰”将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必然地走上娼妓之路。小母牛被淹死了,连牛犊也被冲 走了。到此,我们知道,“达恰”的未来已经在这场大水中提前到来了。小说选择洪水冲走 母牛这个事件作为情节的生发点是极为有效的。 本节和后面选讲内容中的“突发性事件”一节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结合起来理解。与“突 发性事件”不同,情节的生发一般是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穷》之所以选择 这个事件作为起始点来写,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小说最核心的矛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
2 外国古典小说,多采用前一种写法;19 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小说则常常采取后一种写 法。比较第二单元的两篇小说,可以体会外国小说的这种演变。《炮兽》和《安东诺夫卡苹 果》都重视“场景”的描写,但是《炮兽》中的场景是融入紧锣密鼓的情节之中的,一环一 环,扣人心弦,它的场景描写所用的语汇都特别短促、密集,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 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 聋”等,都与紧张密集的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场景描写则是 舒缓的,或者说,场景没有为一个情节主线服务。 2.情节的生发 在传统形态的小说中,情节是行走在故事中的一条寻找方向的线,拓展故事、生发故事 是情节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情节才具有生发性?我们该如何利用情节的生发功能?这就涉及到事件及 事件的选择问题。有的事件,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情节系统,情节的生发是事件自然的开始 点,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就是如此;还有的时候,事件本身是历程较长的一系列事件,小 说家需要从中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来组织自己的情节。 除教材“话题”中所述之外,再举一例说明: 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有个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小说为了表现“都是 因为我们穷”,选择洪水冲走了“我”姐姐的那头小母牛这一事件为情节的生发点。“我们家” 很穷,为了能让第三个女儿“达恰”顺利嫁出去,父母给了她一头小母牛作为嫁妆,而前面 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嫁妆,婚姻成了大问题,最后只好沦落为娼。但是大水恰恰在这个时候到 来了,席卷了村庄。“我”和姐姐“达恰”站在水边寻找她的小母牛,如果它被洪水冲走了, 那么“达恰”将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必然地走上娼妓之路。小母牛被淹死了,连牛犊也被冲 走了。到此,我们知道,“达恰”的未来已经在这场大水中提前到来了。小说选择洪水冲走 母牛这个事件作为情节的生发点是极为有效的。 本节和后面选讲内容中的“突发性事件”一节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结合起来理解。与“突 发性事件”不同,情节的生发一般是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穷》之所以选择 这个事件作为起始点来写,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小说最核心的矛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
贫乏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本单元所选两篇课文,也都是一开始就点出了矛盾所在,不同 的是,它们选择了从矛盾还没有激化的地方开始写,而《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上来就写“突 发性事件”,从矛盾激化的地方开始写,效果也更为强烈。 3.情节与细节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 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艺,而且还往生与情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 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顺带提- 提英国人的“卑鄙”,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在后面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 拾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 况。曾经有人这样概括传统叙事文学,说如果在开头看见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看到后面 这把枪一定会有打响的时候。可见细节与情节主线的关联程度。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艺只为局部情节务,不与情主线相关,有的脆就没有情 艿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 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主线不突出了 细艺实际上是统属于个整体氛围用情结和氛围来代替情艿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 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但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 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繁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 才会发觉,这些细节一个都不是多余的,而是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一起。 (二)情节运行的方式 1.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在强调戏剧性的传统小说中,情节的运行方式,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 —发展—高潮一结局。情节一点一点向最后的结局逼近,整个情节呈历时状态,轨迹如 同一段抛物线,情节和故事性一路攀升,高潮为顶点,在下涓的一刻戛然而止,结局来到了。 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为了奔向高潮和最后的结局 因为目标太过明确而且可以期待,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读者在阅读中,为了追索故事的 发生——一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线索,从而跳过了中间的许多章节。作家许多精心构建 的局部篇章都被忽略了。长篇小说尤其如此。作家不可能为了紧紧抓住读者,故意减少或取 消这种空隙和停顿,而只把力气放在这四个环节,因为密不透风的情节会破坏故事本身所应
3 贫乏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本单元所选两篇课文,也都是一开始就点出了矛盾所在,不同 的是,它们选择了从矛盾还没有激化的地方开始写,而《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上来就写“突 发性事件”,从矛盾激化的地方开始写,效果也更为强烈。 3.情节与细节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 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且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 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顺带提一 提英国人的“卑鄙”,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在后面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 拾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 况。曾经有人这样概括传统叙事文学,说如果在开头看见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看到后面, 这把枪一定会有打响的时候。可见细节与情节主线的关联程度。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不与情节主线相关,有时干脆就没有情 节主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 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节主线不突出了, 细节实际上是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 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但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 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繁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 才会发觉,这些细节一个都不是多余的,而是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一起。 (二)情节运行的方式 1.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在强调戏剧性的传统小说中,情节的运行方式,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 ──发展──高潮──结局。情节一点一点向最后的结局逼近,整个情节呈历时状态,轨迹如 同一段抛物线,情节和故事性一路攀升,高潮为顶点,在下滑的一刻戛然而止,结局来到了。 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为了奔向高潮和最后的结局。 因为目标太过明确而且可以期待,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读者在阅读中,为了追索故事的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线索,从而跳过了中间的许多章节。作家许多精心构建 的局部篇章都被忽略了。长篇小说尤其如此。作家不可能为了紧紧抓住读者,故意减少或取 消这种空隙和停顿,而只把力气放在这四个环节,因为密不透风的情节会破坏故事本身所应
有的张弛,影响作品的美学效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直追情节、忽略细节的阅读状态,很 多作家想了诸多方法,比如,尽量在空隙和停顿之处做到有趣,吸引读者停留下来。当然这 是古典形态小说的作家热中的花招 到了现代形态的小说作家跟前,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些作家干脆取消故 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运行历时性的、线性的基 本模式,转而创造岀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嚣与骚 动》的散点往复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弗兰德公路》的全景共时式,各个场景都 是同时发生的等等 但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还是被许多作品所继续使用 这不仅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本身也还有很多可以为其增彩的因素 2.摇摆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 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常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 纯粹的结构时,我们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千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 的图形。不管这个图形多么复杂,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摇摆组成的。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ψ。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素芭的心理活动。倘若只按“发生· 一发展——一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很简单,只是一个毫不出奇、甚至 不会引发多少怜悯的悲剧故事。但是哑女素芭心理活动的摇摆,使得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拥 有了一条丰满的暗线。而在悲剧和审美上的深度,也大为增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罪与罚》中,写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要杀房东老太太时,他内心的犹疑和彷徨也是细小的摇 针对全篇的摇摆,比如《炮兽》《丹柯》和《炼金术士》(节选),作家在故事开头和结 尾之间,通过一个个细节左冲右突,摇摆到底,将小说写得既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摇摆走到端,就成了否定之否定″一在每一次摇摆中郝走向原来反面,艦的 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无止境否定,情艺得以巧她地 运亐。此时,它的效果不仅针对情节本身,对小说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茨威
4 有的张弛,影响作品的美学效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直追情节、忽略细节的阅读状态,很 多作家想了诸多方法,比如,尽量在空隙和停顿之处做到有趣,吸引读者停留下来。当然这 是古典形态小说的作家热中的花招。 到了现代形态的小说作家跟前,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些作家干脆取消故 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运行历时性的、线性的基 本模式,转而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嚣与骚 动》的散点往复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弗兰德公路》的全景共时式,各个场景都 是同时发生的等等。 但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还是被许多作品所继续使用, 这不仅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本身也还有很多可以为其增彩的因素。 2.摇摆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 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常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 纯粹的结构时,我们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 的图形。不管这个图形多么复杂,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摇摆组成的。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素芭的心理活动。倘若只按“发生─ ─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很简单,只是一个毫不出奇、甚至 不会引发多少怜悯的悲剧故事。但是哑女素芭心理活动的摇摆,使得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拥 有了一条丰满的暗线。而在悲剧和审美上的深度,也大为增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罪与罚》中,写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要杀房东老太太时,他内心的犹疑和彷徨也是细小的摇 摆。 针对全篇的摇摆,比如《炮兽》《丹柯》和《炼金术士》(节选),作家在故事开头和结 尾之间,通过一个个细节左冲右突,摇摆到底,将小说写得既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摇摆走到极端,就成了“否定之否定”──在每一次摇摆中都走向原来的反面,摇摆的 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无止境的否定,情节得以巧妙地 运行。此时,它的效果不仅针对情节本身,对小说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茨威
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 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五年后她重返 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忍受着 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 长信: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 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闶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 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 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 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于是他们一反平日少管闲事的习惯,趁着机会大大发泄一通。那一次,我们这群十足中产阶 级的餐友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 其结尾让人惊叹,那是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那个女人以及我们这些读者都认定那个 男人在受到如此感化、且又做出那样一番忏悔之后,一定离开赌场而去他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们却随着这女人无意识的最后一眼,看到那个男人又坐在了赌桌前。对那个女人来说 切的努力都等于零,而对于作品而言,这个零,却使得作品的意味骤然放大。 摇摆 种极端方式是变线。 小说情节的进展一般都是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推进的,但有时候也会突然发生转向,从 原有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上脱开去,开始另一个事件的叙述,以此创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 这种情节的变线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有联系的变线 这种变线虽然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但是在整个小说情节的语境里却是不唐突 的,有它变线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变线只是对局部而言,在大的情节框架里还是遵循内在 逻辑的。《九三年》《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经常从一个场景跳脱到另一个场景,开始另一条 线索的叙述。 第二种,没有联系的变线
5 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 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 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五年后她重返 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忍受着 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 长信: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 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 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 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 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于是他们一反平日少管闲事的习惯,趁着机会大大发泄一通。那一次,我们这群十足中产阶 级的餐友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 其结尾让人惊叹,那是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那个女人以及我们这些读者都认定那个 男人在受到如此感化、且又做出那样一番忏悔之后,一定离开赌场而去他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们却随着这女人无意识的最后一眼,看到那个男人又坐在了赌桌前。对那个女人来说,一 切的努力都等于零,而对于作品而言,这个零,却使得作品的意味骤然放大。 “摇摆”的一种极端方式是变线。 小说情节的进展一般都是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推进的,但有时候也会突然发生转向,从 原有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上脱开去,开始另一个事件的叙述,以此创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 这种情节的变线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有联系的变线。 这种变线虽然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但是在整个小说情节的语境里却是不唐突 的,有它变线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变线只是对局部而言,在大的情节框架里还是遵循内在 逻辑的。《九三年》《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经常从一个场景跳脱到另一个场景,开始另一条 线索的叙述。 第二种,没有联系的变线
这种变线方式主要存在于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中,尤其是后者。它往往既不符合上下 文的逻辑,也不符合整体情节的内在逻辑,而是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展开情节。在《墙上的 斑点》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种变线可以随意,可以不对前文负责,任务只是成为其后情节发展的生长点。这样的 变线方式作为对传统小说结构模式的解构,对小说的形式和意蕴的开放性的探索也不无裨 益,但也不能否认,很多变线已经超出了艺术实践的范畴,沦为玄学和装腔作势的呈现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法庭上,一个叫商马第的流浪汉被当做“久经 通缉”的冉阿让进行审判,而真的冉阿让,也就是市长马德兰先生就站在一边,看着这场审 判,感受着它的荒谬、庸俗、喧嚣和悲惨,他最后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 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之中 在情节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节的运行方式是承上启下的巧妙设置,一个 转折,既包容了前文,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这种转折出现在结尾 成为小说揭示真相的点睛之笔,往往会收到让读者唏噓不已、回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欧亭 利的短篇小说 这种手法利于增强小说的故事性,但是用得太多,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则会造成小说意 蕴的单一,因为太像一个故事了,情节的走向过于明显,反而限制了小说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时至如今,往往是通俗小说还继续保持对这种手法的热情,而那些更喜欢现代形态小说的作 家,很多人不屑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对情节的戏剧性也有人抵制,他们觉得小说应 该更日常化、生活化,主张取消小说的戏剧性。 (三)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这是情节运行动力中最常用的一种。因为一个突发性事件,生活立刻纷乱,小说的走向 也出现了多种可能,有利于展开情节。突发性事件一般有两种位置,小说的开头,或者小说 的中间。 在开头引发故事的小说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炮兽》。大炮脱离锁链,在船舱里左右冲 撞,眼看就要舰毁人亡。怎么办?读者一下子就被这个情景抓住了,期待着后面的情节发展 现代小说也经常从一个突发性事件出发,引出许多荒诞的情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 判》——小说开头就是主人公K被莫名其妙地宣布被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情节的 起点,也成了整个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贯穿到底。 故事中间依靠突发性事件生发情节的也有很多。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突发事件是教 员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并进行了一次家访,从而导致父亲对他的体罚,毁了他的葫芦,因为 这件事,清兵卫再也不去玩葫芦了。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突发性事件在作为情节动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暗暗地发挥 悬念的作用。一个非常事件发生了,下面将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怎样解 决?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们经常会把这种突发事件看成悬念的标志。比 如卡夫卡的《审判》,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没有犯过罪的人是不会遭到逮捕的。在这一点 上,卡夫卡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制造了一个悬念。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 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 6
6 这种变线方式主要存在于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中,尤其是后者。它往往既不符合上下 文的逻辑,也不符合整体情节的内在逻辑,而是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展开情节。在《墙上的 斑点》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种变线可以随意,可以不对前文负责,任务只是成为其后情节发展的生长点。这样的 变线方式作为对传统小说结构模式的解构,对小说的形式和意蕴的开放性的探索也不无裨 益,但也不能否认,很多变线已经超出了艺术实践的范畴,沦为玄学和装腔作势的呈现。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法庭上,一个叫商马第的流浪汉被当做“久经 通缉”的冉阿让进行审判,而真的冉阿让,也就是市长马德兰先生就站在一边,看着这场审 判,感受着它的荒谬、庸俗、喧嚣和悲惨,他最后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 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之中。 在情节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节的运行方式是承上启下的巧妙设置,一个 转折,既包容了前文,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这种转折出现在结尾, 成为小说揭示真相的点睛之笔,往往会收到让读者唏嘘不已、回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欧·亨 利的短篇小说。 这种手法利于增强小说的故事性,但是用得太多,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则会造成小说意 蕴的单一,因为太像一个故事了,情节的走向过于明显,反而限制了小说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时至如今,往往是通俗小说还继续保持对这种手法的热情,而那些更喜欢现代形态小说的作 家,很多人不屑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对情节的戏剧性也有人抵制,他们觉得小说应 该更日常化、生活化,主张取消小说的戏剧性。 (三)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这是情节运行动力中最常用的一种。因为一个突发性事件,生活立刻纷乱,小说的走向 也出现了多种可能,有利于展开情节。突发性事件一般有两种位置,小说的开头,或者小说 的中间。 在开头引发故事的小说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炮兽》。大炮脱离锁链,在船舱里左右冲 撞,眼看就要舰毁人亡。怎么办?读者一下子就被这个情景抓住了,期待着后面的情节发展。 现代小说也经常从一个突发性事件出发,引出许多荒诞的情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 判》──小说开头就是主人公 K 被莫名其妙地宣布被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情节的 起点,也成了整个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贯穿到底。 故事中间依靠突发性事件生发情节的也有很多。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突发事件是教 员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并进行了一次家访,从而导致父亲对他的体罚,毁了他的葫芦,因为 这件事,清兵卫再也不去玩葫芦了。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突发性事件在作为情节动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暗暗地发挥 悬念的作用。一个非常事件发生了,下面将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怎样解 决?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们经常会把这种突发事件看成悬念的标志。比 如卡夫卡的《审判》,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没有犯过罪的人是不会遭到逮捕的。在这一点 上,卡夫卡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制造了一个悬念。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 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
2.危机爆发 情节走到一症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擇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也 是情节的新起点 在《丹柯》中,追求光明与道路艰难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危机爆发,大家把怨气发到 丹柯身上,要把他弄死。然而这个危机爆发却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情节生发点。试想,如 果丹柯就这样把大家带领出森林,故事也就了无生趣了。正是因为这个危机爆发,引出后面 的情节,丹柯掏出自己的心来,让它燃烧,照亮大家前进。情节到此焕然一新 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小说开头很好,后来却逐渐不行了,这是因为不能通过一系列有 趣的危机,来帮助小说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果要勻出危机,最好能事先示宮一这就训叫念”的设置而如果开始设置了悬 念,其后又并没有写出危机,或者危机一直没有爆发,或者在危机爆发之后,没有合适的后 续情节接上,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仿佛被愚弄了的失落感。这在传统小说中,都是不可逾越 的规则。 然而现代小说家常常对此不买账。他们成心要挑战这些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对世界和 生活的扭曲。他们写的小说常常是无曲折、少危机、毫无先兆地发生危机、设置了悬念又不 写出任何危机。这是险中取胜、法外求法。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手法常常不可重复、难以 模仿 四、关于“思考与实践” 《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1.设题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尤其是结尾的特殊意义。 2.解题思路: 参见“作品赏析”部分,以及教材“话题”中“危机爆发”一节,指导学生作答 《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 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 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 卖到高价;(⑤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也象征着 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一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 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
7 2.危机爆发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也 是情节的新起点。 在《丹柯》中,追求光明与道路艰难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危机爆发,大家把怨气发到 丹柯身上,要把他弄死。然而这个危机爆发却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情节生发点。试想,如 果丹柯就这样把大家带领出森林,故事也就了无生趣了。正是因为这个危机爆发,引出后面 的情节,丹柯掏出自己的心来,让它燃烧,照亮大家前进。情节到此焕然一新。 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小说开头很好,后来却逐渐不行了,这是因为不能通过一系列有 趣的危机,来帮助小说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果要写出危机,最好能事先预示它──这就叫“悬念”的设置。而如果开始设置了悬 念,其后又并没有写出危机,或者危机一直没有爆发,或者在危机爆发之后,没有合适的后 续情节接上,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仿佛被愚弄了的失落感。这在传统小说中,都是不可逾越 的规则。 然而现代小说家常常对此不买账。他们成心要挑战这些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对世界和 生活的扭曲。他们写的小说常常是无曲折、少危机、毫无先兆地发生危机、设置了悬念又不 写出任何危机。这是险中取胜、法外求法。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手法常常不可重复、难以 模仿。 四、关于“思考与实践”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1.设题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尤其是结尾的特殊意义。 2.解题思路: 参见“作品赏析”部分,以及教材“话题”中“危机爆发”一节,指导学生作答。 《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 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 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 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也象征着 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 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
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 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二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1.设题意图: 结合所学课文,加深对话题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话题”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一节,先鼓励学生独立作答,然 后参考“作品赏析”部分,做出指正。《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见教材“话题”部分 三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 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1.设题意图: 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理解本单元所讲述的小说知识,初步做到自觉地运用一些技巧来构 造情节。 2.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为了让情节有效地推进下去,最好再编织一个基本矛盾作为 情节的生发点,否则很松散地罗列一些事件,很难形成—个“紧张动人的故事。比如,说阿 三今天在出门之前,妻子告诉他昨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叮嘱他今天一定不要捕猎兔子,但是 兔子又老是不断从他面前跑过。这样,就可以给情节一个有效的动力。此外,还要注意细节 要引导学生用细节来使故事变得丰满。比如,说阿三带了一把伞,但是撑开一看,伞却在昨 天晩上被耗子咬破了,阿三浑身都被雨淋湿了,阿三很想快点回家,但是除了兔子,一直没 有碰见别的猎物。设计伞被老鼠咬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文水平较高 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运用“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高级技巧。比如说,阿三终于开枪打 死了一只兔子,却遭到了可怕的魔咒,自己变成了一只兔子。不过,在高潮之后,还要设计 个合理的结尾。比如设计阿三的妻子来山上找寻阿三,阿三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妻子明白这 只兔子就是自己,终于解除了魔咒。 当然,以上只是编者随手设计的一系列情节线索。这个开头完全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 故事。不一定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可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但是“情节的生发点”“细节” 等基本问题都是要注意到的
8 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 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二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1.设题意图: 结合所学课文,加深对话题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话题”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一节,先鼓励学生独立作答,然 后参考“作品赏析”部分,做出指正。《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见教材“话题”部分。 三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 写一个 800 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1.设题意图: 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理解本单元所讲述的小说知识,初步做到自觉地运用一些技巧来构 造情节。 2.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为了让情节有效地推进下去,最好再编织一个基本矛盾作为 情节的生发点,否则很松散地罗列一些事件,很难形成一个“紧张动人的故事。比如,说阿 三今天在出门之前,妻子告诉他昨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叮嘱他今天一定不要捕猎兔子,但是 兔子又老是不断从他面前跑过。这样,就可以给情节一个有效的动力。此外,还要注意细节, 要引导学生用细节来使故事变得丰满。比如,说阿三带了一把伞,但是撑开一看,伞却在昨 天晚上被耗子咬破了,阿三浑身都被雨淋湿了,阿三很想快点回家,但是除了兔子,一直没 有碰见别的猎物。设计伞被老鼠咬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文水平较高 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运用“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高级技巧。比如说,阿三终于开枪打 死了一只兔子,却遭到了可怕的魔咒,自己变成了一只兔子。不过,在高潮之后,还要设计 一个合理的结尾。比如设计阿三的妻子来山上找寻阿三,阿三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妻子明白这 只兔子就是自己,终于解除了魔咒。 当然,以上只是编者随手设计的一系列情节线索。这个开头完全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 故事。不一定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可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但是“情节的生发点”“细节” 等基本问题都是要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