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第一学期环境化学教案 姓名问名职称总学时 24 使用教材 课程 础课。 本课程 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教学 质中的存在、特 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 规律: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 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章次 章名 学时 第一章 环培介质及其性质 4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4 分配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8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4 结伯 教学内容 1自然环境 1.地球环境 2环境介质 2大气圈 1,教学重点、难点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温室效应的内通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考题 业完成情况 (②)一般③陵差(个未交 (②)一投3校差
2012-2013年第一学期环境化学教案 姓名 闫豫君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24 使用教材 《环境化学》 陈景文主编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 质中的存在、特性、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 规律;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 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时 绪论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4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4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8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4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4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掌握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 2.掌握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3.掌握温室效应的概念。 教 学 内 容 绪论 1.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2.与化工专业的联系。 3.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1.1 自然环境; 1.地球环境 2.环境介质 1.2 大气圈 1.大气的组成及结构 2.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3.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温室效应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体的种类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1.总结概括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2.翻阅资料,叙述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休会等。 第1页 】。掌水体言营养化的原因 教学 目的 2。了解士境的基本理化性质及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天然水的组成及性质 2。水体富营养化 14士 15环境问题 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问题 教学 教家的原周、表现及危齿。士的理化性质 点、 作业:Ps4 业、思 考 1-4.1-5.1-6.1-7.1-15.1-16 、教学内容完成情 较紧张3)未完成4其他 么、作业完成情况 )良好 ②龄3歧若(④末交 2)一般③啦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2项 据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 3.理解干沉降的内涵。 第二幸化季务鼻物的迁移行名 教学 山,大气中污物的迁移 2。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3. 土中污染物的迁移 2.干沉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表现:挥发作用的动力学行 教学的内。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P92 2-1.2-2 论题阅 读材料 后记 2、作业完成情况 (②)龄(③饺差间末交 21一般③胶差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3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页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2.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1.3 水圈 1. 天然水的组成及性质 2. 水体富营养化 1.4 土 壤圈 1.土壤的组成及剖面结构 2. 土壤的物理性质 3. 土壤的化学性质 1.5 环境问题 1. 环境污染 2. 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问题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土壤的理化性质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P54 1-4、1-5、1-6、1-7、1-15、1-16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2页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 2.了解挥发作用的机制; 3. 理解干沉降的内涵。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2.1概述 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3. 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 2.2 挥发与沉降 1.挥发作用 2.干沉降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表现;挥发作用的动力学行 为;干沉降的内涵。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作业:P92 2-1、2-2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3页
普 3。学提吸附类型、动力学、热力学模型的判断。 弟二幸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苟 教学内容 4.酸沉 2.3界面吸附与分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点及教 方法 作业:Pg2 2-4.2-5、2-8 作业 2较深张(3③)未完成(4其他 课后记 2、作业完成情况 )良对 (②)一設(③校差(④未交 2)一般③做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4 1了解光吸收、光物理过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光篮化降解: 2。掌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 第三素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萄 3.1光化学转化 教学 1。光化学转化基本概念:乙.光吸收与光物理过程 3、光化学过程: 4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5、光催化降解 6、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光化学过程及类型:光座化降解的机理: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深例 作业:P15 3-3、3-5.3-6 作业 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②)较茶张3)未完成(4)其他
教 学 目 的 1.湿沉降的内涵及行为表现; 2.了解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 3.掌握吸附类型、动力学、热力学模型的判断。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2.2 挥发与沉降 3.湿沉降 4.酸沉 2.3界面吸附与分配 1.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 2.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湿沉降的内涵及行为表现;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吸附类型、动力 学、热力学模型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 作业:P92 2-4、2-5、2-8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4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光吸收、光物理过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光催化降解; 2.掌握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3.1 光化学转化 1.光化学转化基本概念;2、光吸收与光物理过程 3、光化学过程; 4、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5、光催化降解 6、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光化学过程及类型;光催化降解的机理;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 程。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 作业:P158 3-3、3-5、3-6 课 后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记 2)一般3差4未交 3。学生谋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3啦差 法:课后记包括学生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5项 物的光化学降解 三幸化学传桑物的转化行萄 3.1光化学转化 2集无机污染物能 2、空气中氨氧化物的转化和光化学烟雾污染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面 :硫酸妇雾和光化 占。 里: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 点及教学 方法 作业:P158 作业 3-8、3-9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较柔张(③)未完成4其他 课后记 )良好 2)一般(3)啦差④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徐 (1)良好 (2)一般3校差 法:课后记包括学生误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6页 据环境介质中的主要发生的溶解-沉淀配合平衡、及氧化还原过 教学 目的 第三化染物的转化行司 82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5氧化-还原 教学重点、难点: 环境介质中的主要发生的溶解-沉淀配合平街、及氧化还原过程 点及教学 方法
记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5页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 2.了解空气中硫氧化物的转化和氮氧化物的转化过程; 3.掌握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特点和机理。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3.1 光化学转化 7、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 8、环境介质表面的光化学降解 3.2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1、空气中硫氧化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 2、空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和光化学烟雾污染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中硫氧化物的转化和氮氧化物的转化过程;硫酸烟雾和光化 学烟雾的发生特点和机理;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 作业:P158 3-8、3-9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6页 教 学 目 的 掌握环境介质中的主要发生的溶解-沉淀、配合平衡、及氧化-还原过 程。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3.2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3、溶解-沉淀 4、配合平衡 5、氧化-还原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环境介质中的主要发生的溶解-沉淀、配合平衡、及氧化-还原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P158 作业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②)较紧张(③)未完或(4)其他 课后记 ()顺利 ②)一般3)差④末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极(3)啦差 注:深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7贞 重要自由及来源 了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的代模式 第三素化学污染物的转他行为 33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1、胶碱解离 教学内容 2、水解反码 氧化降 染物的生物降解 生物太 2、生物降解代谢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过程:空气中的重要自由基及来源:有机污染 物的生物降解类型及代模式. 教学方法: 方法 讲解为主,箱以课件 作业、思 作业:Pg2 考题(讨 3-10.3-12.3-15 论题)、 读材料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顺利 (2)较系张(③)未完成(4其他 ④未起 3、学生深堂纪律 ()良好 (2一般(③)啦若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8项 解恭本的典型 一染收的衣性环防来超 2.熟委重全、非会属及其化 第四典型化学污染物及表源 教学内容 52有机污染物 常见有机污染物 点及教学 学事中行的真型重金属。丰及其化合物的来源及木:常 见的有机污染物的来海及性质。 方法 教学方法:
作业 作业:P158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7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过程; 2.掌握氧化降解过程,空气中的重要自由基及来源; 3. 了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的代谢模式。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3.3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1、酸碱解离 2、水解反应 3、氧化降解 3.4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1、生物降解基本概念 2、生物降解代谢模式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过程;空气中的重要自由基及来源;有机污染 物的生物降解类型及代谢模式。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作业:P92 3-10、3-12、3-15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8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基本的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2.熟悉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环境中的来源; 3.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性质。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5.1 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非金属化合物 5.2 有机污染物 1.常见有机污染物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环境中存在的典型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来源及基本性质;常 见的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性质。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作业:P257 考题(讨 5-1 课后记 2、作业完成情况 (②)-設(3)校差4未较 o良好 ②)一般3腋差 注:后记包括学生误空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救学体会等。 第9页 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性质。 3.堂据持久性污染物的范围及来源, 第四章典型化学污鼻物及来深 教学内容 2.典型春害有机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重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轴以课件 方法 作业:P257 作业、思 5-2、5-354 2、作业完成情况 ②設3校差个未校 山良好 2)一般(3腋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0项 理及应用 3。攀找离子交换法与膜分离法、溶剂苯取法的原理及应用。 蒂五章传染控制与修襄他学 教学 8.2 高级氧化技术 ,臭氧氧化技术 2.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 教学 点及教学 教学重白学技术的分及原是:臭氧氧化技术 氧化氢及Fen10m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与过 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作业:P257 5-1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9页 教 学 目 的 1.熟悉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2.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性质。 3.掌握持久性污染物的范围及来源。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5.2 有机污染物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 3. 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持久性污染物的范围及来源;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P257 5-2、5-3、5-4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0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常见的物理化学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2.了解臭氧氧化技术 与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的原 理及应用 3.掌握离子交换法与膜分离法、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8.1 物理化学技术 1.吸附法 2. 离子交换法 3.混凝法 4.膜分离法 5.溶剂萃取法 8.2 高级氧化技术 1.臭氧氧化技术 2.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物理化学技术的分类及原理;臭氧氧化技术 与过 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P30 8-1、8-2、8-3.86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较紧张3)未完成(④其他 课后记 )良好 2)一般3啦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页 了解常见的高饭氧化枝术 2.了解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掌握环境污染化学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高每 教学内容 1.二氧化铁光维化技术 2.电化学方法3.湿式空气氧化技术 学 教学重 术的原理及应用。 方法 作业:P380 -9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顺利 ②)较紧张(3)未完成④其他 课后记 (2)(3差 )良好 2)一般3胶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佛、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2页 2013-2014年第一学期环境化学教案 姓名间名职称得师总学时 24 使用教材 《红境化摩游落康文主编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 跳课。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 教学目的 质中的存在、特性、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墙化学》。使学生了解污垫物在环培中的迁移、转化、积 学习
作业、思 考题 作业:P380 8-1、8-2、8-3、8-6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1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2.了解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掌握环境污染化学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8.2 高级氧化技术 1.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 2.电化学方法 3.湿式空气氧化技术 8.3 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1.概述 2.化学修复技术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分类及原理;环境污染化学修复技 术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P380 8-9 课 后 记 1、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1)顺利 (2)较紧张 (3)未完成 (4)其他 2、作业完成情况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4)未交 3、学生课堂纪律 (1)良好 (2)一般 (3)较 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2页 2013-2014年第一学期环境化学教案 姓名 闫豫君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24 使用教材 《环境化学》 陈景文主编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 质中的存在、特性、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 规律;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 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章次 章名 学时 绪论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5 分配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6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2 2013年9明11日 教学 目的 掌指温室效应的之 ,】白然环境 ,地球环境 2环境介质 12大气 2臭氧层的形成与耗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温室效应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铺以课件 作业、思作业:1,总结概括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考题 2翻阅资料,叙述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课后记 2013年9明13日 1.掌握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2.掌握五室效应的概念。 第一幸玩琥价喷及其性质 1.2大气圈 1.教学重点、难点 体的层的形成与耗损机婴: 温室效应的内通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时 绪论 1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4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5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6 第四章 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6 第五章 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2 2013年 9月 11 日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掌握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 2.掌握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3.掌握温室效应的概念。 教 学 内 容 绪论 1.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2.与化工专业的联系。 3.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1.1 自然环境; 1.地球环境 2.环境介质 1.2 大气圈 1.大气的组成及结构 2.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3.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温室效应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体的种类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1.总结概括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2.翻阅资料,叙述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课 后 记 绪论课程展开讲解了目前全球环境污染主要存在的十大问题,学生十 分感应趣,对于化工专业唤醒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很高。 本节课内容较多,为完成教学任务。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1页 2013年 9月 13日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2.掌握温室效应的概念。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1.2 大气圈 2.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3.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温室效应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温室气 体的种类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臭氧层的产生和耗损机理较难,对于化工专业建议简单讲 课后记 解,学生便于接受,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室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救学体会等。 第2页 2013年g月18日 上振作高他风天与行决后童关系。 第一章红境介质及头性质 天器水的组成及性质 教学内容 2.水体富养化 14士 15环境问 ,环境污染 之,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问题 水喜的、衣现及危:士接的化性质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以深件 作业、思 作业:P64 考愿 1-4、1-5.1-6.1-7.1-15.1-16 口木袋所风藏票聚的一类污染,本带误我到 亏的图片进行示, 课后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室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3项 2013年9月25日 1。掌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 教学 了解挥发作用的机制: 目的 塑解干沉降的内商 第二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 21形术 教学内容 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1,挥发作用 2.干沉降 .敦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点及教 2. 教学方法 方法 讲解为主,以课件 作业、思 作业:P92 考题(讨 -1.2-2
作业、思 考题 作业:1.总结概括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机理; 2.翻阅资料,叙述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课 后 记 臭氧层的产生和耗损机理较难,对于化工专业建议简单讲 解,学生便于接受,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2页 2013年 9 月 18 日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2.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环境介质及其性质 1.3 水圈 1. 天然水的组成及性质 2. 水体富营养化 1.4 土 壤圈 1.土壤的组成及剖面结构 2. 土壤的物理性质 3. 土壤的化学性质 1.5 环境问题 1. 环境污染 2. 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问题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土壤的理化性质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 作业:P54 1-4、1-5、1-6、1-7、1-15、1-16 课 后 记 目前水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类污染,本节课找到 一些水污染的图片进行展示,效果很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3页 2013 年 9 月25 日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 2.了解挥发作用的机制; 3. 理解干沉降的内涵。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2.1概述 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3. 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 2.2 挥发与沉降 1.挥发作用 2.干沉降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表现;挥发作用的动力学行 为;干沉降的内涵。 2.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作业:P92 2-1、2-2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室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4页 2013年9月27日 1.湿沉降的内涵及行为表现: 学 目的 作用学型的 二卓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奇 22挥发与沉降 教学内容 4,破沉降 吸、分配作用的机理 2。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点、 通学、热力学横型的为表现:吸附、分作用的机理:吸附类型、动力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Pg2 2-4、2-5、2-8 论题、阅 读材料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记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10月9日 了解光吸牧、光物理过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光化降解 2、幸大气中重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 教学 目的 三幸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萄 3.1光化学转化 上充化学化革本,光级收与光过 4光化学反应动力 教学 点及教学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误件 方法 作业、思作业:P158 考题(讨论 -3、3-5、3-6
课 后 记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4页 2013 年 9 月27日 教 学 目 的 1.湿沉降的内涵及行为表现; 2.了解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 3.掌握吸附类型、动力学、热力学模型的判断。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2.2 挥发与沉降 3.湿沉降 4.酸沉降 2.3界面吸附与分配 1.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 2.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湿沉降的内涵及行为表现;吸附、分配作用的机理;吸附类型、动力 学、热力学模型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作业:P92 2-4、2-5、2-8 课 后 记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5页 2013 年10 月9日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光吸收、光物理过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光催化降解; 2、掌握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3.1 光化学转化 1.光化学转化基本概念;2、光吸收与光物理过程 3、光化学过程; 4、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5、光催化降解 6、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光化学过程及类型;光催化降解的机理;大气中的重要光化学过 程。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辅以课件 作业、思 考题(讨论 作业:P158 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