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执政为民篇】 (牛刀小试 张允济断案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特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 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 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盜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 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 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盜,当来告令。”老母 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 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zi)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牛孳产至十余头(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3)将之诣妻家村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4.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二、(当堂练习)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 县人来,闻跸,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 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 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 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i):帝王出行 时开路清道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 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延廷尉当是也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执政为民篇】 一、(牛刀小试) 张允济断案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 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 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 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 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 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 ....,但能回取,物 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牛孳.产至十余头( )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 (3)将之诣.妻家村中(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4.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 二、(当堂练习) 1、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 “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 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 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 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ì):帝王出行 时开路清道。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使.骑捕之 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 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 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 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 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2、鲁恭治中牢 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 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 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 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 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i):野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阴使人往视之 (2)欲察君之政也(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仼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 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 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 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 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2、 鲁恭治中牢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 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 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 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 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阴使.人往视之( ) (2)欲察.君之政也( )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 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译文: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