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42-203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槭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 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GB/T 19412-2003 oli 青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 C、附录n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 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GB/T194.2-2003 蕾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经济评价方法和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由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冷蓄冷系统以某种传热 流体制冷、蓄冷和释冷:而供冷系统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供回水条件 本标准既作为已建蓄冷空调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同时能用于设计院所建设单位、电力部门进行 蓄冷空调系统方案论证评估的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3)名义蓄冷量为3W·h或更小的制冷蓄冷系统:b)使用制冷剂作为释冷流 体的制冷蓄冷系统;)只应用于加热的蓄热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硏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7087-200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718:3120蒸5压编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5050195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6505-192.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JBT729-194制冷设备术语 A50590198.用蒸汽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 3术语和定义 GB51:58B3T7249中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冷空调系统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蓄冷空调系统由制冷蓄冷系统与供冷系统所组成 冷营冷系统 rigeration& thermal storage system 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 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 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出热量(显热和潜热),符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制冷供冷,或蓄冷 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 供冷系统 thermal supply system 以空气调节为目的,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 的总和包括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输送载冷剂的泵与管道、输送空气的风机和风管以及附件、仪器仪 表等 无董冷空调系统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out thermal storage 由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系统
GB/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经济评价方法和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由制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制冷蓄冷系统以某种传热 流体制冷、蓄冷和释冷:而供冷系统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供回水条件。 本标准既作为已建蓄冷空调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同时能用于设计院所、建设单位、电力部门进行 蓄冷空调系统方案论证评估的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a)名义蓄冷量为35 kW "h或更小的制冷蓄冷系统;b)使用制冷剂作为释冷流 体的制冷蓄冷系统;c)只应用于加热的蓄热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870-2001 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430.1-200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 50050-199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155-19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JB/T 7249-1994 制冷设备 术语 ARI 550/590-1998 采用蒸汽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 3 术语和定义 GB 50155和JB/T 7249中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蓄冷空调系统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蓄冷空调系统由制冷蓄冷系统与供冷系统所组成。 3.2 制冷蓄冷系统 refrigeration&thermal storage system 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辅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 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 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出热量(显热和潜热)。待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制冷供冷、或蓄冷 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 3.3 供冷系统 thermal supply system 以空气调节为目的,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 的总和。包括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输送载冷剂的泵与管道、输送空气的风机和风管以及附件、仪器仪 表等。 3.4 无蓄冷空调系统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out thermal storage 由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系统。 t
GBT19412-203 董冷装置 thermal storage equipment 能够以显热和(或)濬热贮蓄冷量的装置 冷期 thermal storage period 将热量从蓄冷装置中移出的一段时间 3.7 释冷期 thermal discharge period 将热量加人蓄冷装置的一段 3.8 释冷率 ice melting rate 完成一个设计的释冷循环后蓄冷装置内释冷量占总蓄冷量的百分比 释冷特性 therm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在冷蓄冷系统名义工况下单位时间释冷量(kW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10 设计循环周期 designed cyclical period 制冷蓄冷系统完成-个蓄冷和释冷循环过程的一段时间。 名义蕾冷量Qc) nominal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系统达到完全蓄冷状态后,释冷循环试验中实测得到的释冷量,称为 名义蓄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b) 3.12 刹冷盖冷系统名义总冷量(∑Q)0 erall nominal thermal capacity 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制冷蓄冷系统间空调系统提供的总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 (kW·h) 3.13 输入总功率0 verall input power 制冷蓄冷系统輸入总功率(ΣM)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乙二醇泵电动机、水冷式 的冷却水泵电动机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风冷式的冷却风机电动机以及操作控制电路等输人功率;单位 为千瓦(kW)。 3.13.2 计算蕾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冷系統輸入总功率(∑N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N)为∑N减去冷却水泵电动 机冷却塔风机电动机输人总功率和制冷蓄冷系统在释冷期间制冷设备各运行部件输人总功率;单位为 千瓦(kW 3.13.3 普冷空调系统输入总功率(∑Mn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包括: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ΣN和供冷系统輸人总功
GB/T 19412-2003 3.5 蓄冷装皿 thermal storage equipment 能够以显热和(或)潜热贮蓄冷量的装置。 3.6 蓄冷期 thermal storage period 将热量从蓄冷装置中移出的一段时间。 3.7 释冷期 thermal discharge period 将热量加人蓄冷装置的一段时间。 3.8 释冷率 ice melting rate 完成一个设计的释冷循环后,蓄冷装置内释冷量占总蓄冷量的百分比。 3.9 释冷特性 therm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在制冷蓄冷系统名义工况下,单位时间释冷量(kW)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 10 设计循环周期 designed cyclical period 制冷蓄冷系统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循环过程的一段时间。 3. 11 名义蓄冷量(Q,,) nominal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系统达到完全蓄冷状态后,释冷循环试验中实测得到的释冷量,称为 名义蓄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 "h), 3. 1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总冷量(ZQ) overall nominal thermal capacity 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制冷蓄冷系统向空调系统提供的总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 (kW ·h)。 3. 13 输入总功率 overall input power 3.13.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ENO)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乙二醇泵电动机、水冷式 的冷却水泵电动机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风冷式的冷却风机电动机以及操作控制电路等输人功率;单位 为千瓦(kW)a 3. 13.2 计算,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冷系统输入总功率(ZN' ,)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Z N' ;)为ZN 减去冷却水泵电动 机、冷却塔风机电动机输人总功率和制冷蓄冷系统在释冷期间制冷设备各运行部件输人总功率;单位为 千瓦(kW)o 3. 13.3 ,冷空调系统输入总功率(ZNT,)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包括: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功率ZN 和供冷系统输人总功
GB/T194203 率∑N,单位为千瓦(kW 输入总电量0 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3.14.1 制冷蕾冷系统输入总电量(∑A)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h)内输人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 时kW·b) 3.14.2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蕾泠系统輸入总电量∑A1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ΣA')等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 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乘上相应的运行时间之和 14.3 董冷空调系统输入总电量∑An 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输人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冷性能系数(COPs)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efficient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以同一单位表示名义蓄冷量与计算蓄冷性能 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 3.16 净可利用蕾冷量(Q) net available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没计循环周期内供用户送水温度在等于或小于可利用供冷温度 时实际提供的最大释冷量:Q≤Qc 3.17 串联流程 serial connectio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绘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串联关系 3.18 并联流程 paralle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并联关系。 3.19 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0 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3.19.1 制冷蓄冷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An)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b) 3.19.2 蓄冷空调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A)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b)。 3.20 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 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normal load period 3.20.1 冷蕾冷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A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0.2 冷空调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Am
GB/T 19412-2003 率E N,,单位为千瓦(kW). 3.14 输入总电量 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3. 14. 1 制冷,冷系统输入总电量(EA,) 制冷蓄冷 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 (h)内输人系统 的总 电量;单位为千瓦小 时(kW ·h)。 3. 14.2 计算,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习A' ,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Z A')等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 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乘上相应的运行时间之和。 3. 14.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电量(习A动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输人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o 3. 15 蓄冷性能系数(COP,,)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efficient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以同一单位表示名义蓄冷量与计算蓄冷性能 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 3.16 净可利用蓄冷量(Q.) net available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供用户送水温度在等于或小于可利用供冷温度 时实际提供的最大释冷量;Q[)<-Q,c o 3.17 串联流程 seria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串联关系。 3.18 并联流程 paralle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并联关系。 3. 19 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 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3. 19. 1 制冷,冷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ZA)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19.2 ,冷空调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习Are)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20 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 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normal load period 3.20.1 制冷蓄冷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ZA,p )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20.2 ,冷空调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习Anp) 3
GB/T192-2003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b 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0 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valley load period 制冷泠系统谷荷附段输入总电量(ΣA)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b) 冷空调系统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A)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2 年转移峰电量(△m) early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Aw)与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 量(A)之差;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年转移峰电量率(XA) yearly mean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差 (Δw)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称为年转移峰电量率。 电力移峰量(△V)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from peak load peri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与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称为电力移峰量;单位为千瓦 kW)。 3.25 力鸦峰率(X)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 之比称为电力移峰率(X) 3.26 年输入总电量 yearly total input electri 3.26.1 制冷蕾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 在整个供冷季节,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 3.26.2 董冷空调系绕年输入总电量(An) 在整个供冷季节,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 27 年谷电利用率(F) yearly electricity utilization rate of valley peri 年谷电利用率(Yv),为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不同冷负荷下的谷电利用率(Yd)年的加权平均 值。其中Y为不同冷负荷下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的谷电时段输人电量之和与峰、平、谷时段输人总 电量之比。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1(T) tie balance period of reclaim investment 在同一制冷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和无 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差额与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差之比,称为静 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单位为年
GB/T 19412-2003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21 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 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valley load period 3.21.1 制冷蓄冷系统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EAk )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21.2 蓄冷空调系统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EAT,)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3.22 年转移峰电量(AAvr) yearly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Arw,)与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 量(AY,)之差;单位为千瓦小时(kW " h) a 3.23 年转移峰电量率(丸 )yearly mean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差 (AAY,)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称为年转移峰电量率。 3.24 电力移峰量(ANr)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与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称为电力移峰量;单位为千瓦 (kW )。 3.25 电力移峰率(X,)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 之比,称为电力移峰率(Xd)o 3.26 年输入总电量 yearly total input electricity 3.26. 1 制冷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 在整个供冷季节,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 3.26.2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w ) 在整个供冷季节,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 3.27 年谷电f1用率(Y, d ) yearly electricity utilization rate of valley period 年谷电利用率(Yvd ),为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不同冷负荷下的谷电利用率(Yd)年的加权平均 值。其中Yd为不同冷负荷下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的谷电时段输入电量之和与峰、平、谷时段输人总 电量之比 3.28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static balance period of reclaim investment 在同一制冷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和无 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差额与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差之比,称为静 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单位为年。 4
GBT19412-2003 4测试、评价内容 4.1基本规定 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 样在现场安装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输入总功率N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 GB/T18430.的要求。 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 4.11实验室测试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 4.1.2现场测试 a)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 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ΔAw、年转移峰电量率(X)、电力移峰量(ΔN)、电力移峰率(X)、 年谷电利用率(Y) b)确定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输入总电量(Am)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42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内容 4.1名义蓄冷量Q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在设计循环周期内按表1名义工况,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 试按附录B方法进行测试 表1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条件 放热侧 水冷式 风冷式 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干球温度 制冷 Tt0.3 30±0.3 35±0.3 35±1 蓄冷 7,±0.3 28÷0.3 33±0.3 29±1 释冷 T±0.3 注:表中T为载冷剂回水温度,T为载冷剂供水温度;常规温度为T=℃,T:=1:当T 5℃时称为大温差设计。 4.22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入总电量之和:按照附 录A或附录B进行測试按式(1)、2)计算。 N Xt ∑A:=∑Nx ……(2) 式中: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了—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42.3董冷性能系数COPu 制冷蓄冷系统按表1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κ)和相同单位的输人总电量
GB/T 19412-2003 4 测试、评价内容 4. 1 基本规定 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 样在现场安装。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 Q〕、输入总功率 N。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 GB/"[' 18430. 1的要求。 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 4.1.1 实验室测试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 4. 1.2 现场测试 a)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 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AA,,)、年转移峰电量率(X yd )、电力移峰量(AN,)、电力移峰率(Xa), 年谷电利用率(YY,1) ] o b) 确定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输人总电量(AYT)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几 )〕。 4.2 制冷,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内容 4.2. 1 名义蓄冷量(Qic )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c),在设计循环周期内按表 1名义工况,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 试按附录 B方法进行测试。 表 1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条件 项 目 载冷剂 放热侧 水冷式 风冷式 进 口温度 出口温度 进口温度 出口温度 干球温度 制冷 } 一 7屯士口.污 T,土0. 3 30士0.3 35士0. 3 35士 1 蓄冷 } 28士0. 3 33士 0. 3 29士 1 释冷 T:土0. 3 注:表中 孔 为载冷剂回水温度,了1为载冷剂供水温度;常规温度为 7'二70C ,兀二12"C;当 T, G70C ,几一T> 5℃时称为大温差设计口 4.2.2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 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人总电量之和。按照附 录A或附录B进行测试,按式(1),(2)计算。 >-' ,A一>-'N, X: 艺A‘一7}'N, 'X: ...···············… … (l) ·‘...··············… … (2) 式中: N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o N, '—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r— 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4.2.3 蓄冷性能系数 COP;, 制冷蓄冷系统按表 l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tc)和相同单位的输人总电量 }E,A:之比
GB/T1942-2003 COP=Q/A 在现场測试计算(OP-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r)应为名义总冷量(Σ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 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1Qx,Q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Q,;为释冷循环试验 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 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境瀝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l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C修正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常規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2修正 4.3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ΔA)、年转移峰电量率()、电力移峰垦(△N) 电力移峰率(X)和年谷电利用率(Yn) 4.31年转移峰电量(A 年转移峰电量(△A4)按式(4计算 Ay= Awayi (4) Aw、Axr-分别为无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蕃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人总电量,单位为 千瓦小时(kW·h) Aw、A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2年转移峰电量率(X 年转移峰电量率(X)按式(5)计算 XY=△n/AW 4.3电力移峰量(△M) 电力移峰量(△N)按式(6)计算 △N=N4-N 式中 N=(N∑N∑N N、N-一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 N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4电力移峰率(X) 电力移峰率(X)按式(7)计算 X4=△N/N 4.35年谷电利用率(F) 年谷电利用率(Y)按式8计算 Y=0.01XY+0.42Xy+0.45×y+0.12×Y 式中 Yn、 Ya, ya一分别为没计负荷0.75设计负荷、0.50设计负荷0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 电利用率:分别按Y=2A,(2+2A+2A)计算 4.4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八总电量(Aκ)和静态差额投资收期(T) 44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n)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人总电量(Ar)按式(9)进行计算
GB/T 19412-2003 COI、一Qic/艺A' ························……(3) 在现场测试计算 COP 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11)应为名义总冷量(?' 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 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即Q' ,) X r),Q,。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毛Q,:,为释冷循环试验 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 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 1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C. 1修正。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I常规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 2修正。 4.3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iA Yr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 )、电力移峰量(AN(), 电力移峰率(Xd)和年谷电利用率(Yrd) o 4.3.1 年转移峰电量(0.4Yf ) 年转移峰电量(,}AY()按式(4)计算 AAY, = Aw,一AYr ························……(4) 式中: Awf,AY 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蓄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人总电量,单位为 千瓦小时(kW "h). Aw,、AY,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2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 )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按式(5)计算 XYd ONr 二 △AYr/Aw, ·““.”’‘··············… … (5) 4.3.3 电力移峰量 (ON, ) 电力移峰量(0 N,)按式(6)计算 = Nwr一 Nf ·‘.‘·.··················… … (6) 式 中: Nw ‘一(Nf/艺NY,)X艺Nw Nw,, N,-一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 艺N*按附录,。进行计算。 4. 3.4 电力移峰率(Xe) 电力移峰率(Xd)按式(7)计算 Xd二 △N,/N ························……(7) 4.3.5 年谷电利用率(YYa ) 年谷电利用率(丫Yd)按式(8)计算 YYn= 0. 01 X Yd,+0. 42 X Yaz+0. 45 X Y,,十0.12XYN ············……(8) 式中: Y,u . Ydz . Yas , yd。一 一分别为设计负荷、0.75设计负荷、0. 50设计负荷、0. 2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 电利用率; 4.4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 分别按、d一ZA,a/(ZA,R+艺汽p+艺浅f)计算。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T). 4.4.1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人总电量(AYT)按式(9)进行计算 6
GB/T1942-2003 Ar= ay ta (9) Ax-为制冷蓄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佔算。 A—一为供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44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①T按式(10)进行计算 T=(CTY-Cw)/(AVY) …(10) 式中 -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 C—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Cw;供冷系 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薑冷空 凋系统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 场价来估算;算方法按附录D进行。 V—为无盖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V)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V)之差按附录D 进行计算。 5试验 51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 52-般规定 5.1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 52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506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3试验时时间隔不大于30min记录一次。 524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3试验参数 531蓄冷释冷工况条件 a)实验室条件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1的规定 b)现场测试 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的规定 54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 a)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0907201中5的规定。 b)现场測试应符合附录B中B6.3的规定, 55试验数据整理 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 6试验报告 6.1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 62试验结果 6.1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输入总功率N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COD由制冷设备制造 厂提供,应符合GBT1843.1和其他有关标准 2,2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c输人总电量∑A,和蓄冷性能系数COPn
GB/T 19412-2003 A YT= AY十A. .·.......············...… … (9 ) 式中: AYT— 为制冷蓄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A_— 为供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4.4.2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升)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几)按式(10)进行计算 TT= (CTY一CTW)/(AVYT) … ’二’·...·......····… … (10) 式中: GY一 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艺CTYz a CTW一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艺CTW;供冷系 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蓄冷空 调系统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 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 △VYT 场价来估算;估算方法按附录D进行。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VTW)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VTY)之差,按附录D 进行计算。 5 试 验 5. 1 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 5.2 一般规定 5.2. 1 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 5.2.2 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 GB 5005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2.3 试验时,时间间隔不大于 30 min记录一次。 5.2.4 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5.3 试验参数 5.3. 1 蓄冷、释冷工况条件 a) 实验室条件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 1的规定。 b) 现场测试 5.4 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 1的规定。 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 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 10870-2001中4.5的规定。 现场测试应符合附录B中B.6.3的规定。 a) b) 55 试验数据整理 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 6 试验报告 6. 1 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 6.2 试验结果 6.2. 1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 Qo,输人总功率 N。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 COP由制冷设备制造 厂提供,应符合 GB/T 18430. 1和其他有关标准。 6.2.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IC、输人总电量EA' ,和蓄冷性能系数COP;-
GB/T1942-2003 623净可利用蓄冷容量Q 624蓄冷循环及释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 625起始蓄冷循环的持绥时间 626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7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以释冷量与名义蓄冷量之比(QQ)为纵坐标,时间τ为横坐标,用实测得的数据画出相对释冷量 随时间变化曲线,当进出口温差<0.5℃时就视为释冷已结束。见图1 释冷特性曲线 /0 60% 40 20% 12345678时间r/h 瘅冷特性也可以其他形式表 图1 62.8年转移峰电量(△Ay)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4计算 629年转移峰电量率(X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5)计算。 62.10电力移峰量(△N)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6)计算。 6211电力移峰率(X)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7)计算 6.2年谷电利用率(Yx)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δ)计算。 6.13年输人总电量(An)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9)计算。 6214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r)按公式(1)计算
GB/T 19412-2003 6.2.3 净可利用蓄冷容量 QDo 6.2.4 蓄冷循环及释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 6.2.5 起始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6 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7 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以释冷量与名义蓄冷量之比(Qs/Qs)为纵坐标,时间r为横坐标,用实测得的数据画出相对释冷量 随时间变化曲线,当进出口温差几>几 i 戮 L-T-二i任二二一一一一 二》沪 碑,口创 多 /( ‘多二尸尸产 习衫多尸 产 尸夕 1 2 3 4 5 6 7 8 时间r/ h 释冷特性也可以其他形式表示 图 1 6.2.8 年转移峰电量(DAvr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4)计算。 6.2.9 年转移峰电量率(Xv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5)计算。 6.2. 10 电力移峰量(AN,)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6)计算。 6.2. 11 电力移峰率(Xa)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7)计算。 6.2. 12 年谷电利用率(Yv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8)计算。 6.2. 13 年输人总电量(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9)计算。 6.2. 14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升 )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乙)按公式(10)计算
GB/T19:2-200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制冷蕾冷系統实验室试验方法 A.1目的 本附录旨在规定制冷蓄冷系统运行于本标准51及表1名义工况时名义蓄冷量(Q)和制冷蓄冷 系统蓄冷性能系数(COD)的试验方法。 A.2范圄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各种蓄冷方式和各种运行策略的制冷蓄冷系统。 A.3试验方法 完整的试验程序包括至少一个初始循环周期和二个測试循环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由一个蓄冷循环 试验和一个释冷循环试验组成 A.3.1初始循环周期 A.3.1.1初始董冷循环试验 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即供水℃,回水12℃)按5.1及表1工况运行大沮差按规定额定工况 灸件运行;达到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应结束;測量消耗的总电量 (∑Ax),并记录时间。 A.3.1.2初始释冷循环试验 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已达到完全蓄冷条件,用加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或 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值(通常为八℃~18℃)。直至Q已全部移出(此 时蓄冷装置进出口水温桕等,偏差<0.5℃);记录消耗总电量(∑A),并记录时间 A.3.2测试循环周期 测试循环周期应在完成初始循环试验后进行。 A.3.21蓄冷循环试验 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即供水兀℃,回水]2℃)遵照5.1及表]工况运行,大温差按规定额定工 况条件下运行;主机满载稳定运行达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蓄冷循环试验必须结束;在 此期间按规定測量主机满载稳定运行时系统消耗的总电量(∑Ax)并记录时间和记录试验期间传热流 体最低温度《通常是试验结束时的温度) A.3.22释冷循环试验 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达到完全蓍冷条件,用加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蕃冷装置(或换 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没定的值(通常为7~-18℃)。确定总释放冷量(即名义蓄冷 量、Qκ)及所需的时间。当Q已全部移出(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进出口水温相差 <5℃,同时记录整个释冷循环试验期间系统消耗总电量(∑As)。在试验中还需确定净可利用蓄冷 量ω,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出口水温达最高可利用的温度(通常为2~12℃) 4试验装置 A.4.1直接蒸发载冷剂直接到用户,按图A.1 A.4.2载冷剂需二次换热,按图A.2
GB/T 19412-200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制冷,冷 系统实验室试验方法 A. 1 目的 本附录旨在规定制冷蓄冷系统运行于本标准 5.1及表 1名义工况时名义蓄冷量(Qic)和制冷蓄冷 系统蓄冷性能系数(COP;,)的试验方法。 A. 2 范 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各种蓄冷方式和各种运行策略的制冷蓄冷系统。 A. 3 试验方法 完整的试验程序包括至少一个初始循环周期和二个测试循环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由一个蓄冷循环 试验和一个释冷循环试验组成。 A. 3. 1 初始循环周期 A. 3. 1. 1 初始,冷循环试验 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即供水 7'C,回水 12 0C)按 5.1及表 1工况运行,大温差按规定额定工况 条件运行;达到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应结束;测量消耗的总电量 (EA' x),并记录时间。 A. 3.1. 2 初始释冷循环试验 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已达到完全蓄冷条件,用加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或 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值(通常为 70C ^-180C )。直至Qtc已全部移出(此 时蓄冷装置进出口水温相等,偏差<0.50C);记录消耗总电量(EA'is),并记录时间。 A.3.2 测试循环周期 测试循环周期应在完成初始循环试验后进行。 A. 3. 2. 1 ,冷循环试验 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即供水 7'C,回水 12 0C )遵照5. 1及表 1工况运行,大温差按规定额定工 况条件下运行;主机满载稳定运行达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蓄冷循环试验必须结束;在 此期间按规定测量主机满载稳定运行时系统消耗的总电量(Z A' x)并记录时间和记录试验期间传热流 体最低温度(通常是试验结束时的温度)。 A. 3. 2. 2 释冷循环试验 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达到完全蓄冷条件,用加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或换 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值(通常为 7-180C)。确定总释放冷量(即名义蓄冷 量,Qis)及所需的时间。当 QIc已全部移出(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进出口水温相差 <0. 5 *C,同时记录整个释冷循环试验期间系统消耗总电量(艺A' is )。在试验中还需确定净可利用蓄冷 量 场 ,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出口水温达最高可利用的温度(通常为2^-120C), A. 4 试验装置 A。4.1 A. 4. 2 直接蒸发、载冷剂直接到用户 载冷剂需二次换热,按图A. 2 ,按图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