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 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 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 师德典范。 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到“德 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本课具体内容 172、17.3,教育的作用。 1539,教育的对象 7.25、16.13,教育的内容。 113、7.8、59、38、11.22,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7.34、1.15、17.19、7.1、9.15,教师的素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 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 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 师德典范。 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到“德 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二、本课具体内容 17.2、17.3,教育的作用。 15.39 ,教育的对象。 7.25、16.13,教育的内容。 11.3、7.8、5.9、3.8、11.22,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7.34、1.15、17.19、7.1、9.15,教师的素养
、章节梳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提问 “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 “习”会相差很远的? 答案 习染。 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 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
三、章节梳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提问: “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 “习”会相差很远的? 答案: 习染。 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 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 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 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 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 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 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 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五 年高考》P196)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 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 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 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 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 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 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五 年高考》P196)
提问: 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 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 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怎治来解决社会 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 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 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 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 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 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 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 贵的
提问: 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 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 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 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 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 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 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 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 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 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 贵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对象。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 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 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 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 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 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 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提问: 1、“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 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 森严的等级
15·39子曰:“有教无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对象。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 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 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 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 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 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 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提问: 1、 “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 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 森严的等级
提问 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五年高考》P196) 3、“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 谈谈你的认识。(《五年高考》P196) 成语 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 样看待
提问: 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五年高考》P196) 3、“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 谈谈你的认识。(《五年高考》P196) 成语 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 样看待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 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 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 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 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 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 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 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 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 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 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 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 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 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 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 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 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 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提问: 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因材施教。 成语: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 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提问: 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因材施教。 成语: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 能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 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 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 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 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 能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 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 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 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 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提问: 怎样理解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答案: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 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 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 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 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 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 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 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成语: 学而不厌:形容好学 诲人不卷: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提问: 怎样理解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答案: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 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 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 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 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 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 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 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成语: 学而不厌: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