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教程》上册 绪论 实物的运动规律 相互作用和场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 振动与波动 量子现象和量子规律 ·多粒子体系的热运动
《大学物理教程》上册 • 绪论 • 实物的运动规律 • 相互作用和场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 • 振动与波动 • 量子现象和量子规律 • 多粒子体系的热运动
第一篇绪论 解决两个问题: 米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了解物质世界的整体图象。 目的: 获得学习“大学物理”的自觉意识和 较高的起点
第一篇 绪 论 解决两个问题: * 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 了解物质世界的整体图象。 目的: 获得学习“大学物理”的自觉意识和 较高的起点
第一章课程介绍 为什么要学习“大学物理”? 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 互作用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 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 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 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 的前沿。 周光召
一. 为什么要学习“大学物理”? 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 互作用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 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 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 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 的前沿。 周光召 第一章 课程介绍
对于任何专业,大学基础物理课的 目的,都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 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 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 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 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 力的重要基础课。 赵凯华
对于任何专业,大学基础物理课的 目的,都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 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 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 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 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 力的重要基础课。 赵凯华
定位:物理教育—科学素质教育 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服务 不仅仅是为专业服务 立足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有益于终身学习 和发展 为什么要提高工科学生的物理素质? 根本原因: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
定位:物理教育——科学素质教育 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服务 不仅仅是为专业服务 立足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有益于终身学习 和发展 为什么要提高工科学生的物理素质? 根本原因: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物理学的 发展与进步。如物理学的三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17~18世 纪):建立在牛顿力学和热 力学发展的基础上,其标志 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 机械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建立在电磁理论发展 的基础上,其标志是发电机、电动机、电讯设备的 出现和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发展的基础上,其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 新学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17~18世 纪):建立在牛顿力学和热 力学发展的基础上,其标志 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 机械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建立在电磁理论发展 的基础上,其标志是发电机、电动机、电讯设备的 出现和应用。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物理学的 发展与进步。如物理学的三大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发展的基础上,其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 新学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从本上讲。二十世纪的拉术群源 于20世纪物物理学的三大成就 1905-1915年, 嘞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4-1927年, 量子力学 原子核物理 由它们决定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面貌
从根本上讲,二十世纪的技术群来源 于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成就 • 1905-1915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924-1927年, 量子力学 • 原子核物理 由它们决定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面貌
这些技术群以信息技术为前导,以新材料 和新能源为两翼: 沿着微观尺度,正向粒子的深层结构及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开拓; °沿着宇观尺度,正向人类征服宇宙的方向开拓。 生要代表 核能、太阳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电间探测技术 >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 激光技术
这些技术群以信息技术为前导,以新材料 和新能源为两翼: 沿着微观尺度,正向粒子的深层结构及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开拓; •沿着宇观尺度,正向人类征服宇宙的方向开拓。 主要代表 ➢ 核能、太阳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空间探测技术…… ➢ 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 激光技术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傖丸获取与处理、光电子技米 >高温超导技术 >非晶、多晶簿膜材料、纳米村料 >微生物、酶、细胞、蛋白质及基因工 程技米术
➢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与处理、光电子技术 ➢ 高温超导技术 ➢ 非晶、多晶薄膜材料、纳米材料 ➢ 微生物、酶、细胞、蛋白质及基因工 程技术
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 1925年量子力学建立 1926年 Fermi- Dirac统计法提出 1929年能带理论提出并得到证实,从理论上解释了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性质和区别; Ferm面概念及其可测量的提出 1947年发明晶体管(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57年建立Ferm面编目 1962年制成集成电路(IC) 70年代末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IC)
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 1925年 量子力学建立 1926年 Fermi-Dirac 统计法提出 1929年 能带理论提出并得到证实,从理论上解释了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性质和区别; Fermi面概念及其可测量的提出 1947年 发明晶体管(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57年 建立Fermi面编目 1962年 制成集成电路(IC) 70年代末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