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自然观 与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比较 、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对 它的评价 、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中国传统自然观 与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比较 ▪ 一、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对 它的评价 ▪ 三、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Naue一词的词源 iddle English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a thing]:中古英语[事物的内在属性] " 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 " From latin: natra源自拉丁语 natra from natus, past participle of nasch to be born]:源自 natus,nasc的过去分词[出 生
Nature一词的词源 ▪ Middle English [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a thing ]:中古英语[ 事物的内在属性 ] ▪ 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 ▪ From Latin: nãtra源自拉丁语 nãtra ▪ from nãtus, past participle of nãsc[ to be born ]: 源自 nãtus, nãsc的过去分词[ 出 生 ]
亚里斯多德对古希腊的“自然”一词的理解 ■1、起源或诞生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宅们的种子。 ■3、旬然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4、构成事物的基质。 5、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6、一般的本质或形式。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存在,而中 国人对自然的传统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终结
亚里斯多德对古希腊的“自然”一词的理解 ▪ 1、起源或诞生 ▪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 ▪ 3、自然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 4、构成事物的基质。 ▪ 5、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 6、一般的本质或形式。 ▪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 ▪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存在,而中 国人对自然的传统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终结
、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对自然界有智慧的有机体 上帝创被上帝创造进化的系统和 的整体理 秩序的的机械的整(世纪自紱 造的有的惰性不动自然 演化的 解 整体体(16到]18生物进化(20世 世纪) 论和20世纪中期 纪以来的以来 宇宙论) 时间表 630|530BC|380BC 500-1600|1600-1800|1900 对本原或物质本数学形理念论:亚里士多德上帝创现代的形式因 基质的理原:质式本原:扩展的(384-3228C)世与数和质料因:数 解 料因形式因形式因的四因说和以学形式学形式和基本 (爱奥(毕达和一种之为基础的神本原粒子。 尼亚哲哥拉斯,动力因学自然观(中(16-唯心目的论: 学家)572 (柏拉世纪和文艺复19世纪)对宇宙演化的 479BC)图 兴) 唯心解释; 427 347BC) 唯物动力因: 运动是事物的 本性
对自然界 的整体理 解 有智慧的有机体 上帝创 造的有 秩序的 整体 被上帝创造 的惰性不动 的机械的整 体(16到18 世纪) 进化的 自然 (19世纪 生物进化 论和20世 纪以来的 宇宙论) 系统和 演化的 自然观 (20世 纪中期 以来) 对本原或 基质的理 解 物质本 原:质 料因 (爱奥 尼亚哲 学家) 数学形 式本原: 形式因 (毕达 哥拉斯, 572- 479BC) 理念论: 扩展的 形式因 和一种 动力因 (柏拉 图, 427- 347BC) 亚里士多德 (384-322BC) 的四因说和以 之为基础的神 学自然观(中 世纪和文艺复 兴) 上帝创 世与数 学形式 本原 (16- 19世纪) 现代的形式因 和质料因:数 学形式和基本 粒子。 唯心目的论: 对宇宙演化的 唯心解释; 唯物动力因: 运动是事物的 本性。 时间表 ︱630 ︱530BC ︱380BC ︱ 500-1600 ︱1600-1800︱1900-- 一、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1、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求原 因。 2、质料因就是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它本身不 是一种特殊的事物。 ■3、形式因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本质。 4、动力因指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 力量,也就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或制造者。 5、目的因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种 东西,也就是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的。 6、四因又可最后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因为事物 变化的动力,在于它们追求一定的目的,而这个目的 就是要获得确定的形式,所以动力因和目的因最终也 是形式因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1、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求原 因。 ▪ 2、质料因就是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它本身不 是一种特殊的事物。 ▪ 3、形式因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本质。 ▪ 4、动力因指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 力量,也就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或制造者。 ▪ 5、目的因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种 东西, 也就是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的。 ▪ 6、四因又可最后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因为事物 变化的动力,在于它们追求一定的目的,而这个目的 就是要获得确定的形式,所以动力因和目的因最终也 是形式因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以及对它的评价 (一)天道自然 (二)变化的相对性 (三)顺从自然 (四)天道渊微 (五)西方式评价 (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以及对它的评价 ▪ (一)天道自然 ▪ (二)变化的相对性 ▪ (三)顺从自然 ▪ (四)天道渊微 ▪ (五)西方式评价 ▪ (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二(一)天道自然 自然一词的中国内涵:自在当然,自然而然 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诨沌 悠与忽肘相遇于诨沌之地,诨沌待之甚善。悠与忽 谍报诨沌之德,回: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 独无有,妻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诨沌死。” (《庄子·应帝王》) “天道远,人道迩” 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 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 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 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 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二(一)天道自然 ▪ 自然一词的中国内涵:自在当然,自然而然 “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 悠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 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 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庄子·应帝王》 ) ▪ “天道远,人道迩” 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 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 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 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 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二(二)变化的相对性 1、天道循环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一章》) 2、变而不化 “圣人变而不化”(《管子·内业》)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子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二(二)变化的相对性 ▪ 1、天道循环 ▪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一章》) 2、变而不化 ▪ “圣人…变而不化”(《管子·内业》)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二(三)顺从自然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第二十五章》)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有机心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圣人因之,故能囊之”(《管子.九守》) 2、天人合
二(三)顺从自然 ▪ 1、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第二十五章》) ▪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有机心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 “圣人因之,故能裳之”(《管子.九守》) 2、天人合一
二(四)天道渊微 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 “天道渊微,井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 之慎也。”(清.阮元《畴人传》)
二(四)天道渊微 ▪ 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 ▪ “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 之慎也。”(清.阮元《畴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