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赣榆县塔山二中汪静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 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 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 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 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 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 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一一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 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一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 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 析作者对主人公一一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 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 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一一浓浓的 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髙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 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 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比较阅读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解题 、互动游戏一一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一一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赣榆县塔山二中 汪静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 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 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 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 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 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 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 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 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 析作者对主人公——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 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 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浓浓的 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 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 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 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 比较阅读 。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 目的的经验。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 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 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 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 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 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 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 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 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 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 目的的经验。 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者用感官接触事物 ,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 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 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 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 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 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 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 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 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 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 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1、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 看法。 (三到一一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 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 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 呢…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 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 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 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 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 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 理的方法—一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 “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 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 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 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 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 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 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 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 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 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 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 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 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 理的方法——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 “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 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 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 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情节 神态描写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为子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 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 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 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 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 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 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 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 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 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 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 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 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 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 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