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风味调配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食品和菜肴的风味 第二节 味和调味 第三节 增香和调香 第四节 调色和配色 第五节 调形和调质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菜肴风味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概念,对色、 香、味、形、质这五个方面要有明确的认识,要从心理和 生理两方面去理解风味的重要地位,了解与食品风味相关 的各种概念。 学习重点:菜肴的风味,味和调味,增香和调香,调色和配色 ,调 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秦汉时期认定的烹饪技术三要素是断割、煎熬和齐和。齐和—是 “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说得最清楚,“调和之事,必以甘、 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而最后达到的 理想风味效果应该是“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 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睺”。但“风味”这个词的 出现,原指人的风采、风度、推及社会的风气。到南北朝,才把食物 的美味叫做“风味
第十章 风味调配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食品和菜肴的风味 第二节 味和调味 第三节 增香和调香 第四节 调色和配色 第五节 调形和调质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菜肴风味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概念,对色、 香、味、形、质这五个方面要有明确的认识,要从心理和 生理两方面去理解风味的重要地位,了解与食品风味相关 的各种概念。 学习重点:菜肴的风味,味和调味,增香和调香,调色和配色 ,调 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秦汉时期认定的烹饪技术三要素是断割、煎熬和齐和。齐和—是 “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说得最清楚,“调和之事,必以甘、 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而最后达到的 理想风味效果应该是“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 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睺”。但“风味”这个词的 出现,原指人的风采、风度、推及社会的风气。到南北朝,才把食物 的美味叫做“风味
第一节 食品和菜肴的风味 在烹饪技术三要素中,风味调配是饮食科学和人文教化(饮食领 域内的精神文明)真正的结合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 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这个结论对饮食风味而言是 非常准确的,与科学思维相关的风味科学和与人文思维相关的饮食美 学,以至于至今讨论的风味概念,仍然主要是经验型的。 风味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非中国饮食文化所有,许多国家都 建立了饮食人类学这样的新科学。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研究人员经过 细致的考察,他们认为人类追求的美味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食味(广泛意义上的味) 美味 厨师、服务人员和进食者的个人情况 社会文化和就餐环境 这里的个人情况包括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生活习惯和健 康状况等;社会文化指自然环境(食物资源、生态条件、地理气候条 件)、社会情况(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状况)、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日本学者还对食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实际内容就是饮食风味 的物质基础,包括了人体感觉器官对食品性质所有认识的综合。食品 风味基本内涵大体如下: 物理风味:包括颜色、形状、温度、声音、质构
第一节 食品和菜肴的风味 在烹饪技术三要素中,风味调配是饮食科学和人文教化(饮食领 域内的精神文明)真正的结合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 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这个结论对饮食风味而言是 非常准确的,与科学思维相关的风味科学和与人文思维相关的饮食美 学,以至于至今讨论的风味概念,仍然主要是经验型的。 风味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非中国饮食文化所有,许多国家都 建立了饮食人类学这样的新科学。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研究人员经过 细致的考察,他们认为人类追求的美味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食味(广泛意义上的味) 美味 厨师、服务人员和进食者的个人情况 社会文化和就餐环境 这里的个人情况包括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生活习惯和健 康状况等;社会文化指自然环境(食物资源、生态条件、地理气候条 件)、社会情况(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状况)、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日本学者还对食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实际内容就是饮食风味 的物质基础,包括了人体感觉器官对食品性质所有认识的综合。食品 风味基本内涵大体如下: 物理风味:包括颜色、形状、温度、声音、质构
食品风味 基本味:酸、甜、咸、苦、辣、 酸、鲜、涩 滋味 化学风味 复合味 气味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从国外食品化学著作中引进了心理味觉、 物理味觉和化学味觉的概念。即味觉 心理味觉—指食品或菜肴的颜色、形状、组织结构、就餐环境和 气氛。 物理味觉—指食品和菜肴的硬度、黏度和温度。 化学味觉—专指口腔感觉的各种呈味现象。 人们把这三者统称为广义的味;把化学味觉称狭义的味。这些概 念与中国传统的说法距离太远,其思维方式也比较混乱。 20 世纪 90 年代,食品物性学在中国得到发展,食品物性学主 要研究食品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首次对食 品的质构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传统的中国烹饪,过去习惯以色、香、味、形四字表示风 味的内涵,通过多年的研究,大家意识的质构的重要性,于是色、香、 味、形、质就成了中国烹饪风味的实际内涵。本书的新观点,过去提 到器、营养,作为味不合适。 感觉器官 刺激类别 感觉性质 直观评定 品质评 定
食品风味 基本味:酸、甜、咸、苦、辣、 酸、鲜、涩 滋味 化学风味 复合味 气味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从国外食品化学著作中引进了心理味觉、 物理味觉和化学味觉的概念。即味觉 心理味觉—指食品或菜肴的颜色、形状、组织结构、就餐环境和 气氛。 物理味觉—指食品和菜肴的硬度、黏度和温度。 化学味觉—专指口腔感觉的各种呈味现象。 人们把这三者统称为广义的味;把化学味觉称狭义的味。这些概 念与中国传统的说法距离太远,其思维方式也比较混乱。 20 世纪 90 年代,食品物性学在中国得到发展,食品物性学主 要研究食品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首次对食 品的质构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传统的中国烹饪,过去习惯以色、香、味、形四字表示风 味的内涵,通过多年的研究,大家意识的质构的重要性,于是色、香、 味、形、质就成了中国烹饪风味的实际内涵。本书的新观点,过去提 到器、营养,作为味不合适。 感觉器官 刺激类别 感觉性质 直观评定 品质评 定
视觉 物理的 色泽形态 外观组织 嗅 觉 化学的 香 气 可口 味觉 化学的 味 香味 风味 触 觉 物 理 化 学 的 口 感 不可口 听觉 习惯、嗜好、生理、气 候、健康
视觉 物理的 色泽形态 外观组织 嗅 觉 化学的 香 气 可口 味觉 化学的 味 香味 风味 触 觉 物 理 化 学 的 口 感 不可口 听觉 习惯、嗜好、生理、气 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