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味和调味 本节讨论的味,是指食品在人的口腔的感官性质,即滋味、口味, 是味的的最狭义的概念。 一、饮食人类学的绝好例证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吃什 么,怎样吃的一门学问,是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知识 进行大跨度的重新整合去探索人们对食物的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的 双重作用。 现在已有很多的结论可以回答:170 页有待于整理 1、对食物的选择:印度人拒绝吃牛肉;犹太人和穆斯林人痛恨猪 肉等,研究发现他们和自然地理、人为地力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口味的选择:不同地区的人群对口味偏嗜也不同,也同样存 在自然选择和人文选择的双重制约。如欧洲和美洲人认为甜酸苦咸是 基本味;中国自古就有甜酸甘辣咸五位学说; 3、心理味觉的影响:除了一些人的个体因素外,还是由于群体文 化选择的结果。如啤酒本是国外人所饮,而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啤 酒消费大国。 二、味觉生理和呈味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近代的生理学研究表明:典型的味觉所感知的食品的各种味(味 道、滋味、口味),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 液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受体,再经过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的味觉中枢
第二节 味和调味 本节讨论的味,是指食品在人的口腔的感官性质,即滋味、口味, 是味的的最狭义的概念。 一、饮食人类学的绝好例证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吃什 么,怎样吃的一门学问,是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知识 进行大跨度的重新整合去探索人们对食物的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的 双重作用。 现在已有很多的结论可以回答:170 页有待于整理 1、对食物的选择:印度人拒绝吃牛肉;犹太人和穆斯林人痛恨猪 肉等,研究发现他们和自然地理、人为地力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口味的选择:不同地区的人群对口味偏嗜也不同,也同样存 在自然选择和人文选择的双重制约。如欧洲和美洲人认为甜酸苦咸是 基本味;中国自古就有甜酸甘辣咸五位学说; 3、心理味觉的影响:除了一些人的个体因素外,还是由于群体文 化选择的结果。如啤酒本是国外人所饮,而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啤 酒消费大国。 二、味觉生理和呈味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近代的生理学研究表明:典型的味觉所感知的食品的各种味(味 道、滋味、口味),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 液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受体,再经过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的味觉中枢
经过大脑的识别分析的结果。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分布在口腔黏膜中极其活跃的组织之一,主要分布在舌 头表面的乳突中,特别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突侧面更为稠密,少部分 分布在软颚、咽喉和会咽等处。 味蕾以短管(味孔口)与口腔相通,一般成年人有 2000 多个味 蕾,每个味蕾有 40-60 个椭圆形的味细胞组成,并连接着味神经纤维, 味神经纤维又联成小束直通大脑。 年龄 0-11 个 月 1-3 岁 4-20 岁 30-45 岁 50-70 岁 74-85 岁 一个廓乳头中 的 味蕾数 241 242 252 200 214 88 舌黏膜是由脂质、蛋白质、无机离子及少量糖和核酸组成,这些成 分分别与不同的呈味物质结合产生味感。于是脂质部分感受咸味和苦 味,蛋白质部分感受甜味和苦味等。 研究证明味感受器和鲜味物质的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即立 体化学特异性),因此口腔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证明:
经过大脑的识别分析的结果。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分布在口腔黏膜中极其活跃的组织之一,主要分布在舌 头表面的乳突中,特别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突侧面更为稠密,少部分 分布在软颚、咽喉和会咽等处。 味蕾以短管(味孔口)与口腔相通,一般成年人有 2000 多个味 蕾,每个味蕾有 40-60 个椭圆形的味细胞组成,并连接着味神经纤维, 味神经纤维又联成小束直通大脑。 年龄 0-11 个 月 1-3 岁 4-20 岁 30-45 岁 50-70 岁 74-85 岁 一个廓乳头中 的 味蕾数 241 242 252 200 214 88 舌黏膜是由脂质、蛋白质、无机离子及少量糖和核酸组成,这些成 分分别与不同的呈味物质结合产生味感。于是脂质部分感受咸味和苦 味,蛋白质部分感受甜味和苦味等。 研究证明味感受器和鲜味物质的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即立 体化学特异性),因此口腔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证明:
呈味物质在舌面不同部位的敏感浓度(mol/L) 味道 呈味物质 舌尖 舌边 舌根 咸 食盐 0.25 0.24-0.25 0.28 酸 盐酸 0.01 0.006-0.007 0.016 甜 蔗糖 0.49 0.72-0.76 0.79 苦 硫酸奎宁 0.00029 0.0002 0.0005 呈味物质的味觉敏感程度通常都用该物质的敏感浓度表示,即人 的味觉感知的最低浓度,用摩尔浓度或百分浓度为单位。通常生理上 称这种最低浓度的敏感浓度叫呈味阈值。下面是几种基本味的标志物 的呈味阈值。 呈味物质 味道 呈味阈值 蔗糖 甜 0.03 食盐 咸 0.01 盐酸 酸 0.009 硫酸奎宁 苦 0.00008 甜 咸 咸 酸 酸 淡 苦 辣 咸味在舌尖、舌边 和舌根的敏感程度非 常接近,酸味则以舌尖 和舌根最敏感,甜味则 以舌边和舌根最敏感, 而苦味的敏感部分 则为舌尖和舌边。 廓状乳头 叶状乳头 茸状乳头 用图示列举了相关的实验数据(下面)
呈味物质在舌面不同部位的敏感浓度(mol/L) 味道 呈味物质 舌尖 舌边 舌根 咸 食盐 0.25 0.24-0.25 0.28 酸 盐酸 0.01 0.006-0.007 0.016 甜 蔗糖 0.49 0.72-0.76 0.79 苦 硫酸奎宁 0.00029 0.0002 0.0005 呈味物质的味觉敏感程度通常都用该物质的敏感浓度表示,即人 的味觉感知的最低浓度,用摩尔浓度或百分浓度为单位。通常生理上 称这种最低浓度的敏感浓度叫呈味阈值。下面是几种基本味的标志物 的呈味阈值。 呈味物质 味道 呈味阈值 蔗糖 甜 0.03 食盐 咸 0.01 盐酸 酸 0.009 硫酸奎宁 苦 0.00008 甜 咸 咸 酸 酸 淡 苦 辣 咸味在舌尖、舌边 和舌根的敏感程度非 常接近,酸味则以舌尖 和舌根最敏感,甜味则 以舌边和舌根最敏感, 而苦味的敏感部分 则为舌尖和舌边。 廓状乳头 叶状乳头 茸状乳头 用图示列举了相关的实验数据(下面)
味觉感受器的激发时间是很短的,从呈味物质开始刺激到感觉有 味,仅需 1.5-4.0ms,其中又以甜味的感觉最快,苦味最慢。可是激 发时间并不等于敏感阈值,如最敏感的苦味,其感知时间却是最短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如果排除因文化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影响因 素外,味觉的敏感程度和类型,主要由呈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状 态、浓度和溶解度、温度等因素决定。 物理状态:原料的固有形态、软、嫩、硬等物理指标。 浓度:除了有最低的感知浓度以外,当然也有最佳浓度,并不是 愈浓愈好,如苦味浓度高会使人不愉快。列入图表 最适浓度:汤菜 8-12 克/升或 0.8-1.2% 炖煮焖 15-20 克/升或 1.5-2% 溶解度: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无味。而对于可溶性的呈 味物质而言,溶解的速度越快,感知的速度也越快,但消失的速度也 快,如蔗糖 温度:不同温度时的味敏感阈值也显著不同,人在 10℃以下和 50 ℃以上,都有味觉迟钝现象,通常在 30 ℃左右最敏感(10 度—40 度)。不同的呈味物质,其阈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73 页)概括 为味觉的基本特征见另教案 不同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呈味物质 味道 呈味阈值 常温% 0°C% 蔗糖 甜 0.1 0.4
味觉感受器的激发时间是很短的,从呈味物质开始刺激到感觉有 味,仅需 1.5-4.0ms,其中又以甜味的感觉最快,苦味最慢。可是激 发时间并不等于敏感阈值,如最敏感的苦味,其感知时间却是最短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如果排除因文化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影响因 素外,味觉的敏感程度和类型,主要由呈味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状 态、浓度和溶解度、温度等因素决定。 物理状态:原料的固有形态、软、嫩、硬等物理指标。 浓度:除了有最低的感知浓度以外,当然也有最佳浓度,并不是 愈浓愈好,如苦味浓度高会使人不愉快。列入图表 最适浓度:汤菜 8-12 克/升或 0.8-1.2% 炖煮焖 15-20 克/升或 1.5-2% 溶解度: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无味。而对于可溶性的呈 味物质而言,溶解的速度越快,感知的速度也越快,但消失的速度也 快,如蔗糖 温度:不同温度时的味敏感阈值也显著不同,人在 10℃以下和 50 ℃以上,都有味觉迟钝现象,通常在 30 ℃左右最敏感(10 度—40 度)。不同的呈味物质,其阈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73 页)概括 为味觉的基本特征见另教案 不同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呈味物质 味道 呈味阈值 常温% 0°C% 蔗糖 甜 0.1 0.4
食盐 咸 0.05 0.25 盐酸 酸 0.0001 0.0003 柠檬酸 苦 0.0025 0.003 热菜最适温度:60-65 度;冷菜最适温度:10 度左右;炸制菜最 适温度:70-90 度; 三、味与味之间的关系 味:单一味:又叫基本味即咸、甜、酸、鲜、辣、麻、香、苦 复合味: 工厂加工的复合味如咸鲜味、咸甜味、等 厨师加工的复合味如鱼香味等 (一)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咸味调料是食盐(NaCl)和其他含有食盐的原料和调料。咸 味和甜味又是两种惟一的可以独立成味的味感之一,所以在复合味的 调配中非常重要。 1、咸味与甜味: 用品尝统计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添加 5%的蔗糖溶液,研究甜和咸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 10%、25%、50%、 60%的蔗糖溶液中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甜和咸的关系。结果是: 蔗糖能使食盐咸味减弱;低浓度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增强,而高浓 度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减弱。 2、咸味与酸味: 用品尝统计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 添加 5%的醋酸,研究咸和酸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 0.01%、0.1%、 0.3%、0.5%的醋酸溶液中各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酸和咸的关系
食盐 咸 0.05 0.25 盐酸 酸 0.0001 0.0003 柠檬酸 苦 0.0025 0.003 热菜最适温度:60-65 度;冷菜最适温度:10 度左右;炸制菜最 适温度:70-90 度; 三、味与味之间的关系 味:单一味:又叫基本味即咸、甜、酸、鲜、辣、麻、香、苦 复合味: 工厂加工的复合味如咸鲜味、咸甜味、等 厨师加工的复合味如鱼香味等 (一)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咸味调料是食盐(NaCl)和其他含有食盐的原料和调料。咸 味和甜味又是两种惟一的可以独立成味的味感之一,所以在复合味的 调配中非常重要。 1、咸味与甜味: 用品尝统计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添加 5%的蔗糖溶液,研究甜和咸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 10%、25%、50%、 60%的蔗糖溶液中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甜和咸的关系。结果是: 蔗糖能使食盐咸味减弱;低浓度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增强,而高浓 度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减弱。 2、咸味与酸味: 用品尝统计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 添加 5%的醋酸,研究咸和酸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 0.01%、0.1%、 0.3%、0.5%的醋酸溶液中各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酸和咸的关系
结果是:少量醋酸使食盐的咸味增强,多量的醋酸使食盐咸味减弱; 少量的食盐使醋酸的酸味加强,多量的食盐使醋酸的酸味减弱 3、咸味与苦味: 用上述方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添 加 5%的咖啡溶液,研究咸和苦的关系;在 0.03%、0.05%的咖啡溶液 中各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苦和咸的关系。结果是:咸味因咖啡 而减弱;咖啡苦味因加食盐而减弱。 4、咸味与鲜味: 咸味因添加谷氨酸一钠而减弱;谷氨酸一钠的鲜味因添加食 盐而加强,这是味精中含有食盐的主要原因。 (二)甜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1、甜味与咸味的关系:同前 2、甜味与酸味 配制 5%、10%、25%、50%的蔗糖溶液和 0.01%、0.1%、0.3%、0.5% 的醋酸溶液,分别研究甜、酸味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蔗糖甜味因添 加醋酸而减弱,量越大甜味越弱;醋酸的酸味因添加蔗糖而减弱,量 加大酸味更弱,但并不是典型的直线关系,因酸味的大小与溶液的 PH 值有关。经测试在 0.1%的醋酸溶液中添加 5%-10%的蔗糖,是人们 喜欢的酸甜味,因此是理想的糖醋味汁的比例。 3、甜味与苦味 配制 10%、20%、50%和 60%的蔗糖溶液与 0.03%、0.05%的咖 啡溶液,研究甜、苦之间的关系。结果是:甜味因添加咖啡而减低;
结果是:少量醋酸使食盐的咸味增强,多量的醋酸使食盐咸味减弱; 少量的食盐使醋酸的酸味加强,多量的食盐使醋酸的酸味减弱 3、咸味与苦味: 用上述方法测定在 1%、2%、10%、20%的食盐溶液中,各添 加 5%的咖啡溶液,研究咸和苦的关系;在 0.03%、0.05%的咖啡溶液 中各添加 5%的食盐溶液,研究苦和咸的关系。结果是:咸味因咖啡 而减弱;咖啡苦味因加食盐而减弱。 4、咸味与鲜味: 咸味因添加谷氨酸一钠而减弱;谷氨酸一钠的鲜味因添加食 盐而加强,这是味精中含有食盐的主要原因。 (二)甜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1、甜味与咸味的关系:同前 2、甜味与酸味 配制 5%、10%、25%、50%的蔗糖溶液和 0.01%、0.1%、0.3%、0.5% 的醋酸溶液,分别研究甜、酸味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蔗糖甜味因添 加醋酸而减弱,量越大甜味越弱;醋酸的酸味因添加蔗糖而减弱,量 加大酸味更弱,但并不是典型的直线关系,因酸味的大小与溶液的 PH 值有关。经测试在 0.1%的醋酸溶液中添加 5%-10%的蔗糖,是人们 喜欢的酸甜味,因此是理想的糖醋味汁的比例。 3、甜味与苦味 配制 10%、20%、50%和 60%的蔗糖溶液与 0.03%、0.05%的咖 啡溶液,研究甜、苦之间的关系。结果是:甜味因添加咖啡而减低;
同样苦味因添加蔗糖而降低。所以,喜欢喝咖啡的人不喜欢加糖。 4、甜味与鲜味 南方厨师在烹制菜肴时,喜欢加适量的糖,叫提鲜。所以说在 咸味剂存在的前提下,加少量的甜味剂,可形成浓郁的鲜味感。 (三)酸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烹饪中常用的酸味调料除食醋外,还有番茄酱、柠檬汁等,但 后者的呈味成分不是醋酸,而是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其呈酸特征是其水溶液能够电离产生氢离子(H⁺)所以酸味强弱与菜 肴 pH 值(氢离子浓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以其 Ph3.7-4.9 之间,故 而菜肴的适合 pH 在 3-5 之间。 1、酸味与咸味、酸味与甜味的关系如前所述。 2、酸味与苦味 在酸味中加入少量苦味物质或单宁等涩味物质,可使酸味增 强 3、酸味与鲜味 酸味能使鲜味减弱;同样鲜味也能使酸味缓和。 以食醋为主调的酸味剂,当温度升高,酸味强烈,特别是以油脂 为传热介质时,温度过高会造成醋酸分子挥发,同时造成食物原料中 的腥膻成分因蒸气分压下降而随同发挥,所以,厨师多用食醋去腥解 腻。 (四)苦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苦味物质都有拒食心理,但受长期生活习
同样苦味因添加蔗糖而降低。所以,喜欢喝咖啡的人不喜欢加糖。 4、甜味与鲜味 南方厨师在烹制菜肴时,喜欢加适量的糖,叫提鲜。所以说在 咸味剂存在的前提下,加少量的甜味剂,可形成浓郁的鲜味感。 (三)酸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烹饪中常用的酸味调料除食醋外,还有番茄酱、柠檬汁等,但 后者的呈味成分不是醋酸,而是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其呈酸特征是其水溶液能够电离产生氢离子(H⁺)所以酸味强弱与菜 肴 pH 值(氢离子浓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以其 Ph3.7-4.9 之间,故 而菜肴的适合 pH 在 3-5 之间。 1、酸味与咸味、酸味与甜味的关系如前所述。 2、酸味与苦味 在酸味中加入少量苦味物质或单宁等涩味物质,可使酸味增 强 3、酸味与鲜味 酸味能使鲜味减弱;同样鲜味也能使酸味缓和。 以食醋为主调的酸味剂,当温度升高,酸味强烈,特别是以油脂 为传热介质时,温度过高会造成醋酸分子挥发,同时造成食物原料中 的腥膻成分因蒸气分压下降而随同发挥,所以,厨师多用食醋去腥解 腻。 (四)苦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苦味物质都有拒食心理,但受长期生活习
惯和心理嗜好的影响,对有些苦味食品如茶叶、咖啡、啤酒等,却又 情有独钟,但很少用单一的苦味作菜肴,而是与其他原料组配形成复 合味,如青椒苦瓜。 (五)鲜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任何菜肴或点心,呈单一鲜味的情况不存在,鲜味都只是复合 味中的一种成分。常用的呈鲜调料有味精、鸡精、虾子、蚝油等。 在实践中,鲜味对咸味、酸味和苦味都有减弱缓和的作用;鲜味 对甜味的影响比较复杂。 不同的鲜味剂之间,通常都有相乘的增强作用。如在谷氨酸钠 中加少量的肌苷酸钠,或者在鸟苷酸钠中加少量肌苷酸钠,都会使鲜 味强度增强。调味品工业用于生产“特鲜”味精。 (六)辣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辣味在烹调中一般认为有增香、去异、解腻、开胃(刺激食欲)。 辣味调料都来自植物界。人们对辣味的敏感差异较大,地区的嗜好也 不同。所谓的热辣味和辛辣味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人进行研究并排出 了顺序: 热辣味 辛辣 味(刺鼻辣) 辣椒、胡椒、花椒、生姜、葱、蒜、芥末 辣味和其他味都可以共存,味与味之间的强弱变化还无结论。 (七)味感的相互作用规律 不同的呈味物质之间的味感相互作用,存在着如下规律: 1、味感的对比增强效应
惯和心理嗜好的影响,对有些苦味食品如茶叶、咖啡、啤酒等,却又 情有独钟,但很少用单一的苦味作菜肴,而是与其他原料组配形成复 合味,如青椒苦瓜。 (五)鲜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任何菜肴或点心,呈单一鲜味的情况不存在,鲜味都只是复合 味中的一种成分。常用的呈鲜调料有味精、鸡精、虾子、蚝油等。 在实践中,鲜味对咸味、酸味和苦味都有减弱缓和的作用;鲜味 对甜味的影响比较复杂。 不同的鲜味剂之间,通常都有相乘的增强作用。如在谷氨酸钠 中加少量的肌苷酸钠,或者在鸟苷酸钠中加少量肌苷酸钠,都会使鲜 味强度增强。调味品工业用于生产“特鲜”味精。 (六)辣味和其他味的关系 辣味在烹调中一般认为有增香、去异、解腻、开胃(刺激食欲)。 辣味调料都来自植物界。人们对辣味的敏感差异较大,地区的嗜好也 不同。所谓的热辣味和辛辣味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人进行研究并排出 了顺序: 热辣味 辛辣 味(刺鼻辣) 辣椒、胡椒、花椒、生姜、葱、蒜、芥末 辣味和其他味都可以共存,味与味之间的强弱变化还无结论。 (七)味感的相互作用规律 不同的呈味物质之间的味感相互作用,存在着如下规律: 1、味感的对比增强效应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浓度调和,使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滋味增强的现象叫味感的对比。如蔗糖溶液中加 入少量的食盐 糖会更甜;味精中加食盐其鲜味增强。“要保甜,加 点盐”的说法。 2、味感的相乘增强效应 将同一种味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呈味物质互相混合,其呈味效 果大大超出单独使用任何一种的现象,较味感的相乘。如味精和肌苷 酸钠混合使用;干草酸钠的甜度是蔗糖的 50 倍,将其与蔗糖共用时, 其甜度增至蔗糖的 100 倍。盐与豆瓣酱同用时。 3、味感的消杀减弱效应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比例混合后,使每 一种味感都有所减弱的现象。也叫味觉相抵或颉颃(xiehang)作用。 如蔗糖对食盐的咸味和醋的酸味都能起到减弱作用,同时又没有甜味 的感觉。如烹鱼时。 4、味感的转换变调效应 某些呈味物质对其后续呈味物质的味觉类型产生明显的影响,称变 味现象,也叫转换或转化效应。如喝了浓盐水后,再喝淡水反而有甜 的感觉;食用甜食后,再吃酸的,觉得酸味特强;咀嚼青橄榄,随后 有甜的感觉。如糖醋味、鱼香味。冷菜与热菜,酒过量后再喝而酒如 水的感觉。 5、味感的复合转化效应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比例均匀调和,调和的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浓度调和,使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滋味增强的现象叫味感的对比。如蔗糖溶液中加 入少量的食盐 糖会更甜;味精中加食盐其鲜味增强。“要保甜,加 点盐”的说法。 2、味感的相乘增强效应 将同一种味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呈味物质互相混合,其呈味效 果大大超出单独使用任何一种的现象,较味感的相乘。如味精和肌苷 酸钠混合使用;干草酸钠的甜度是蔗糖的 50 倍,将其与蔗糖共用时, 其甜度增至蔗糖的 100 倍。盐与豆瓣酱同用时。 3、味感的消杀减弱效应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比例混合后,使每 一种味感都有所减弱的现象。也叫味觉相抵或颉颃(xiehang)作用。 如蔗糖对食盐的咸味和醋的酸味都能起到减弱作用,同时又没有甜味 的感觉。如烹鱼时。 4、味感的转换变调效应 某些呈味物质对其后续呈味物质的味觉类型产生明显的影响,称变 味现象,也叫转换或转化效应。如喝了浓盐水后,再喝淡水反而有甜 的感觉;食用甜食后,再吃酸的,觉得酸味特强;咀嚼青橄榄,随后 有甜的感觉。如糖醋味、鱼香味。冷菜与热菜,酒过量后再喝而酒如 水的感觉。 5、味感的复合转化效应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比例均匀调和,调和的
方式可以是粉末混合,也可以是在水中同时溶解,则可产生一种新的 味道,这就是复合转化效应,是烹调工艺最重要的复合调味过程。如 怪味、咖喱粉等。 6、味觉迟钝现象 连续进食单一味觉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这种味觉越来越不 敏感,需要不断加大浓度方可感知。这种现象以甜味最显著,其他味 觉都类似,必须掌握一个“度”。品尝专家品尝时,需用水经常漱口, 防止出现味觉迟钝。 三、调味原理和调味工艺 (一)调味原理 从一个现象来推力调味的原理:一杯水中加入食盐,会出现如 下现象 ●开始状态:食盐沉入底部 ●现象:表层无咸味或低于呈味的阈值。 ●现象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但表层最终还是有咸味。 ●最终现象: 说明食盐分子从杯低逐渐向水面上转移,这种物质的 分子或微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表层)的传递过程就称为扩散。 直到整个体系的浓度相同为止-平衡状态。 ●理论研究指出:扩散是分子或微粒在不规则热力运动下浓度均匀 化的过程。 扩散方程 dθ: dθ= —D*F*dc/dx*dt dθ-物质的扩散量;
方式可以是粉末混合,也可以是在水中同时溶解,则可产生一种新的 味道,这就是复合转化效应,是烹调工艺最重要的复合调味过程。如 怪味、咖喱粉等。 6、味觉迟钝现象 连续进食单一味觉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这种味觉越来越不 敏感,需要不断加大浓度方可感知。这种现象以甜味最显著,其他味 觉都类似,必须掌握一个“度”。品尝专家品尝时,需用水经常漱口, 防止出现味觉迟钝。 三、调味原理和调味工艺 (一)调味原理 从一个现象来推力调味的原理:一杯水中加入食盐,会出现如 下现象 ●开始状态:食盐沉入底部 ●现象:表层无咸味或低于呈味的阈值。 ●现象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但表层最终还是有咸味。 ●最终现象: 说明食盐分子从杯低逐渐向水面上转移,这种物质的 分子或微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表层)的传递过程就称为扩散。 直到整个体系的浓度相同为止-平衡状态。 ●理论研究指出:扩散是分子或微粒在不规则热力运动下浓度均匀 化的过程。 扩散方程 dθ: dθ= —D*F*dc/dx*dt dθ-物质的扩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