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 化和菜肴质量的评价体系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节 菜肴成品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菜肴质量的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懂得控制菜肴质量的基本原则,理解烹饪原 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了解菜肴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菜肴成品的质量控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 一、肉类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使用肉类分两类:畜肉和禽肉,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 生素,滋味鲜美,营养高。但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与人体接近。蛋白 质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蛋白质和肉基质蛋白质。 第一类 组成肌原纤维的蛋白质(含总量 40-60%),是指存在于 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和肉基,统称肌肉组织蛋白质。与新鲜肌肉的收 缩、肌肉死后僵硬和使用肉类的持水性、紧密度有密切关系。主要有 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它们的复合体肌动球蛋白-“爆肉花”。 第二类 肌浆蛋白(占 30%),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的肉浆中,称 溶解状态,主要是可溶性的血蛋白质、肌红蛋白以及多数的糖解酶蛋
第十三章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 化和菜肴质量的评价体系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节 菜肴成品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菜肴质量的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懂得控制菜肴质量的基本原则,理解烹饪原 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了解菜肴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菜肴成品的质量控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烹饪原料在成菜过程中的变化 一、肉类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使用肉类分两类:畜肉和禽肉,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 生素,滋味鲜美,营养高。但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与人体接近。蛋白 质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蛋白质和肉基质蛋白质。 第一类 组成肌原纤维的蛋白质(含总量 40-60%),是指存在于 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和肉基,统称肌肉组织蛋白质。与新鲜肌肉的收 缩、肌肉死后僵硬和使用肉类的持水性、紧密度有密切关系。主要有 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它们的复合体肌动球蛋白-“爆肉花”。 第二类 肌浆蛋白(占 30%),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的肉浆中,称 溶解状态,主要是可溶性的血蛋白质、肌红蛋白以及多数的糖解酶蛋
白-“制汤”。 第三类 基质蛋白质(占 20%),主要是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网 硬蛋白,胶原蛋白是海洋软体动物—乌鱼、鱿鱼及鸡鸭肚、蹄筋主要 成分。 各种食用肉所含脂肪的性质 种类 熔点/℃ 碘价 牛 40-50 32-47 马 30-43 71-86 猪 33-46 46-66 羊 44-50 31-46 鸡 30-32 58-80 使用肉类在成菜过程中,其生物组织和化学成分都因为加热和调 味而产生变化,可归纳为四方面: 1、化学成分的变化 ⚫ 肌肉的变化-加热-液汁渗出-体积缩小-特征是瘦肉 卷缩现象 ⚫ 胶原分子产生热分解而形成明胶-肉类持水性变化-形成 质感变化 ⚫ 脂肪加热的变化-形成特有的风味-形成白色的乳汤 ⚫ 肌浆蛋白受热-形成肉汁-产生香味-谷氨酸和肌苷酸 ⚫ 加热维生素的破坏—维生素 ACD-酸性中稳定 2、风味的变化-香气和滋味 ⚫ 不同的肉类有各自的特征香味。如牛的香味主要有噻吩、噻唑、 硫醇、硫醚。猪肉香味的前提是 4 位或 5 位羟基脂肪酸;羊肉香
白-“制汤”。 第三类 基质蛋白质(占 20%),主要是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网 硬蛋白,胶原蛋白是海洋软体动物—乌鱼、鱿鱼及鸡鸭肚、蹄筋主要 成分。 各种食用肉所含脂肪的性质 种类 熔点/℃ 碘价 牛 40-50 32-47 马 30-43 71-86 猪 33-46 46-66 羊 44-50 31-46 鸡 30-32 58-80 使用肉类在成菜过程中,其生物组织和化学成分都因为加热和调 味而产生变化,可归纳为四方面: 1、化学成分的变化 ⚫ 肌肉的变化-加热-液汁渗出-体积缩小-特征是瘦肉 卷缩现象 ⚫ 胶原分子产生热分解而形成明胶-肉类持水性变化-形成 质感变化 ⚫ 脂肪加热的变化-形成特有的风味-形成白色的乳汤 ⚫ 肌浆蛋白受热-形成肉汁-产生香味-谷氨酸和肌苷酸 ⚫ 加热维生素的破坏—维生素 ACD-酸性中稳定 2、风味的变化-香气和滋味 ⚫ 不同的肉类有各自的特征香味。如牛的香味主要有噻吩、噻唑、 硫醇、硫醚。猪肉香味的前提是 4 位或 5 位羟基脂肪酸;羊肉香
味的特征成分为羰基化合物。 ⚫ 不同的加热方式对风味特征有很大的影响,如 烤肉:成分是吡嗪类、吡咯类和含有苯环的稠合杂环化合物。 煮肉:成分是硫化物和呋喃类化合物。 炒肉:介于煮肉和烤肉只见的香味。 熏 肉 : 成 分 是 酚 类 醇 类 和 酸 类 化 合 物 。 烤 鸭 — 夹 生 250℃>250℃>250℃焦糊 3、肉色的变化 也是蛋白质的变化。与加热方法、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 肉内部温度在 60 度以下,肉色无变化 65-70 度时,肉内部变为粉红色,在提高温度- 淡粉红色。 75 度以上,则变为灰褐色。 原因:是由肌红蛋白的受热变性所致,肌红蛋白中非蛋白成分为 血红素,血红素中的铁在受热是由二价变为三价,最后的灰褐色则是 由高铁血红素和变性球蛋白结合的高铁血色原的颜色。同时,发生美 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配图 4、质构的变化 食用肉类在加热过程中的质构变化源于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和 蛋白质持水能力的变化。 短时间加热,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尚未变性,组织水分损失很少
味的特征成分为羰基化合物。 ⚫ 不同的加热方式对风味特征有很大的影响,如 烤肉:成分是吡嗪类、吡咯类和含有苯环的稠合杂环化合物。 煮肉:成分是硫化物和呋喃类化合物。 炒肉:介于煮肉和烤肉只见的香味。 熏 肉 : 成 分 是 酚 类 醇 类 和 酸 类 化 合 物 。 烤 鸭 — 夹 生 250℃>250℃>250℃焦糊 3、肉色的变化 也是蛋白质的变化。与加热方法、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 肉内部温度在 60 度以下,肉色无变化 65-70 度时,肉内部变为粉红色,在提高温度- 淡粉红色。 75 度以上,则变为灰褐色。 原因:是由肌红蛋白的受热变性所致,肌红蛋白中非蛋白成分为 血红素,血红素中的铁在受热是由二价变为三价,最后的灰褐色则是 由高铁血红素和变性球蛋白结合的高铁血色原的颜色。同时,发生美 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配图 4、质构的变化 食用肉类在加热过程中的质构变化源于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和 蛋白质持水能力的变化。 短时间加热,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尚未变性,组织水分损失很少
所以肉质比较细嫩; 加热过渡,肌原纤维蛋白深度变性,肌纤维收缩脱水,造成肉质 老而粗韧。 若继续加热,肉中胶原水解,分布在肉中的脂肪也开始融化,肉 又会变得酥烂松软。和变形反应同步,肉的持水性也发生变化,一般 在 20-30 度时持水性没有变化,30-40 度时,持水性开始降低,40 度 以上急速下降,到 50-55 度时基本上停止,60-70 度时基本上结束, 持水性降至最低值。 由此可见,选择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关键。如猪肝、腰子等质脆, 结缔组织、纤维少,易高温短时间加热。结缔组织、纤维多,低温长 时间加热。 二、鱼贝类水产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原料的性能: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蛋白质含量相对稳定,不同 的品种变化不大,一般都在 20%左右。而水合脂肪之和为 80%左右, 冬季为最佳,味到最好。 鱼肉的组成:由横纹肌组成,肉质细嫩,是比较细的肌纤维的聚 合体,主要由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的 粗丝中,肌动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的细丝中。肌原质的蛋白质约占整 个蛋白质的 20%,它属于可溶于水或低离子浓度的盐溶液中的清蛋白 类,其主要成分是肌浆蛋白,也含有分解糖类物质的酶类和肌红蛋白 等。鱼肉的肉基质蛋白中的胶原和弹性蛋白含量较禽畜肉少,所以其 组织柔软,如硬骨鱼的鱼肉约含 3%,鲨鱼软骨也不到 10%,而牛肉则
所以肉质比较细嫩; 加热过渡,肌原纤维蛋白深度变性,肌纤维收缩脱水,造成肉质 老而粗韧。 若继续加热,肉中胶原水解,分布在肉中的脂肪也开始融化,肉 又会变得酥烂松软。和变形反应同步,肉的持水性也发生变化,一般 在 20-30 度时持水性没有变化,30-40 度时,持水性开始降低,40 度 以上急速下降,到 50-55 度时基本上停止,60-70 度时基本上结束, 持水性降至最低值。 由此可见,选择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关键。如猪肝、腰子等质脆, 结缔组织、纤维少,易高温短时间加热。结缔组织、纤维多,低温长 时间加热。 二、鱼贝类水产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原料的性能: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蛋白质含量相对稳定,不同 的品种变化不大,一般都在 20%左右。而水合脂肪之和为 80%左右, 冬季为最佳,味到最好。 鱼肉的组成:由横纹肌组成,肉质细嫩,是比较细的肌纤维的聚 合体,主要由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的 粗丝中,肌动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的细丝中。肌原质的蛋白质约占整 个蛋白质的 20%,它属于可溶于水或低离子浓度的盐溶液中的清蛋白 类,其主要成分是肌浆蛋白,也含有分解糖类物质的酶类和肌红蛋白 等。鱼肉的肉基质蛋白中的胶原和弹性蛋白含量较禽畜肉少,所以其 组织柔软,如硬骨鱼的鱼肉约含 3%,鲨鱼软骨也不到 10%,而牛肉则
有 15%。鱼贝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食用肉类相似,生理营养价值 较高,属于优质蛋白质,赖氨酸较多。 鱼油的成分:甘油三羧酸酯,含有磷脂、固醇、蜡等,维生素 A、 D、E,特别是鱼肝油。 鱼肉中的色素:为水溶性的色素蛋白(如肌红蛋白)和脂溶性的 类胡萝卜色素两大类,蟹、虾等体中的虾青素也属于类胡萝卜色素, 受热变为红色的虾红素。 鱼贝类的鲜味:是谷氨酸和核苷酸,贝类还有琥珀酸。 宰杀后的生化变化:三个阶段 尸僵前期:特征是 ATP 和磷酸肌酸含量下降,无氧呼吸即酵解作 用活跃。鸡肉表现为组织柔软、松弛、无味; 尸僵期:特征是磷酸肌酸消失,ATP 含量继续下降,肌肉中机动 蛋白和肌球蛋白逐渐结合成没有弹性的肌动球蛋白。肌肉呈现僵硬强 直状态,持水性减少,即尸僵状态。哺乳动物死亡后 3-12 小时开始 僵化,15-20 小时终止。鱼类于死后 1-2 小时开始僵化,持续时间约 为 5-20 小时,因鱼种不同而又很大的差异。尸僵期的猪肉,肉质较 差,不宜消化。 尸僵后期:特征是组织蛋白酶呈现活性,使肌肉蛋白质发生部分 水解,水溶性肽和氨基酸等非蛋白态氮增加,肌肉表现为尸僵缓解, 再度软化,持水能力也增加,肉的食用质量最佳,适口度最高- 成熟肉,烹后有香味,易于烧烂和消化。 总之,肌肉蛋白质在尸僵前具有较高的持水性,而当肌肉 PH 值
有 15%。鱼贝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食用肉类相似,生理营养价值 较高,属于优质蛋白质,赖氨酸较多。 鱼油的成分:甘油三羧酸酯,含有磷脂、固醇、蜡等,维生素 A、 D、E,特别是鱼肝油。 鱼肉中的色素:为水溶性的色素蛋白(如肌红蛋白)和脂溶性的 类胡萝卜色素两大类,蟹、虾等体中的虾青素也属于类胡萝卜色素, 受热变为红色的虾红素。 鱼贝类的鲜味:是谷氨酸和核苷酸,贝类还有琥珀酸。 宰杀后的生化变化:三个阶段 尸僵前期:特征是 ATP 和磷酸肌酸含量下降,无氧呼吸即酵解作 用活跃。鸡肉表现为组织柔软、松弛、无味; 尸僵期:特征是磷酸肌酸消失,ATP 含量继续下降,肌肉中机动 蛋白和肌球蛋白逐渐结合成没有弹性的肌动球蛋白。肌肉呈现僵硬强 直状态,持水性减少,即尸僵状态。哺乳动物死亡后 3-12 小时开始 僵化,15-20 小时终止。鱼类于死后 1-2 小时开始僵化,持续时间约 为 5-20 小时,因鱼种不同而又很大的差异。尸僵期的猪肉,肉质较 差,不宜消化。 尸僵后期:特征是组织蛋白酶呈现活性,使肌肉蛋白质发生部分 水解,水溶性肽和氨基酸等非蛋白态氮增加,肌肉表现为尸僵缓解, 再度软化,持水能力也增加,肉的食用质量最佳,适口度最高- 成熟肉,烹后有香味,易于烧烂和消化。 总之,肌肉蛋白质在尸僵前具有较高的持水性,而当肌肉 PH 值
降至 5.3-5.5 时,持水能力降至最低点。可是在尸僵的缓解过程中, 肌肉中的钠、钾、镁等离子的移动造成蛋白质分子电荷增加,从而有 助于水和离子的形成,于是肌肉的持水能力又有所回升。 1、化学成分的变化 鱼体-加热 60-80 度-肌肉蛋白变形-水分渗出-鱼体软化-变 的松散易碎 故烧鱼要用油煎或炸-形成保护外壳 2、风味的变化 腥臭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吲哚等-加热及 调料的加入-分解、水解-低聚肽和各种游离氨基酸-形成特殊 香气、鲜味 如美拉德反应、脂肪的热氧化降解、硫胺素的热降解等。 如用炸、烤、煎、熏等方法最易形成良好的风味效果。 3、肉色的变化 肌红蛋白变形形成。 4、质构的变化 类别 加热温 度 时间 重量减少量 品质 鱼贝类 50-60 重量减轻 肌肉组织收缩,含水量下降,硬 度增加 硬骨鱼 100 10 分 钟 15-20% 墨鱼和鲍 鱼 100 10 分 钟 35-40% 500 克扁鱼 100 蒸 8 分 成熟,肉质水分损失较少,质细 嫩 三、乳类和蛋类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1、乳类 甘油三酯占 99%,其余 1%
降至 5.3-5.5 时,持水能力降至最低点。可是在尸僵的缓解过程中, 肌肉中的钠、钾、镁等离子的移动造成蛋白质分子电荷增加,从而有 助于水和离子的形成,于是肌肉的持水能力又有所回升。 1、化学成分的变化 鱼体-加热 60-80 度-肌肉蛋白变形-水分渗出-鱼体软化-变 的松散易碎 故烧鱼要用油煎或炸-形成保护外壳 2、风味的变化 腥臭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吲哚等-加热及 调料的加入-分解、水解-低聚肽和各种游离氨基酸-形成特殊 香气、鲜味 如美拉德反应、脂肪的热氧化降解、硫胺素的热降解等。 如用炸、烤、煎、熏等方法最易形成良好的风味效果。 3、肉色的变化 肌红蛋白变形形成。 4、质构的变化 类别 加热温 度 时间 重量减少量 品质 鱼贝类 50-60 重量减轻 肌肉组织收缩,含水量下降,硬 度增加 硬骨鱼 100 10 分 钟 15-20% 墨鱼和鲍 鱼 100 10 分 钟 35-40% 500 克扁鱼 100 蒸 8 分 成熟,肉质水分损失较少,质细 嫩 三、乳类和蛋类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1、乳类 甘油三酯占 99%,其余 1%
2、蛋类 成分 水分 蛋白质 糖类 脂类 矿物质 蛋黄 48.7 16.6 1.0 32.6 1.1 蛋白 87.9 10.6 0.9 微量 0.6 四、粮豆和蔬果类植物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蔬菜 200 多种,水果数十种。 (一)大多说蔬菜水果在采收后,都有一成熟期,并非都是越新 鲜越好。 1、色素的变化 叶绿素-绿色-黄色;类胡萝卜和花青素— 红色或橙色-黄色等 2、鞣质的变化 涩味-成熟消失 3、形成芳香物质 4、维生素 维生素 C 损失大 5、果胶类物质的分解 肉质变软 6、糖酸比升高 糖分和有机酸增加 (二)成熟的蔬菜、水果在烹调过程中,又会产生各种变化,这 些变化才真正影响成菜的质量,这些变化主要是: 1、化学成分的变化 维生素 C 损失 含有的淀粉-受热分解成糊精-易于消化 2、风味的变化 增加香味,如土豆、芹菜等 3、肉色的变化 由绿色变成黄色、黑色等;加热时间的把握; 4、质构的变化 水分损失,纤维增加。 五、调辅材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2、蛋类 成分 水分 蛋白质 糖类 脂类 矿物质 蛋黄 48.7 16.6 1.0 32.6 1.1 蛋白 87.9 10.6 0.9 微量 0.6 四、粮豆和蔬果类植物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蔬菜 200 多种,水果数十种。 (一)大多说蔬菜水果在采收后,都有一成熟期,并非都是越新 鲜越好。 1、色素的变化 叶绿素-绿色-黄色;类胡萝卜和花青素— 红色或橙色-黄色等 2、鞣质的变化 涩味-成熟消失 3、形成芳香物质 4、维生素 维生素 C 损失大 5、果胶类物质的分解 肉质变软 6、糖酸比升高 糖分和有机酸增加 (二)成熟的蔬菜、水果在烹调过程中,又会产生各种变化,这 些变化才真正影响成菜的质量,这些变化主要是: 1、化学成分的变化 维生素 C 损失 含有的淀粉-受热分解成糊精-易于消化 2、风味的变化 增加香味,如土豆、芹菜等 3、肉色的变化 由绿色变成黄色、黑色等;加热时间的把握; 4、质构的变化 水分损失,纤维增加。 五、调辅材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