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初一语文备课组 许应思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时 8.31-96《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6 走一步》《短文两篇》 2 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作文 9.14-920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一单元测试 9.21-927《理想》《短文两篇》《人生6 寓言》 9.28--10.4 国庆长假 10.5--10.l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6第二单元测试 单元小结 10.12-10.18《春》《夏感》《济南的冬天》6 10.18-10.25《秋天》《古代诗歌四首》6 10.26-11.1 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 单元测试 11.2--11.8 期中复习 1l.9-1.15《化石吟》《绿色蝈蝈》《看|6 云识天气》 11.16-112《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初一语文备课组 许应思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 时 备注 1 8.31---9.6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 走一步》《短文两篇》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作文 6 3 9.14---9.20 综合性学习 单元小结 6 第一单元测试 4 9.21---9.27 《理想》《短文两篇》《人生 寓言》 6 5 9.28---10.4 国庆长假 6 6 10.5---10.1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单元小结 作文 6 第二单元测试 7 10.12---10.18 《春》《夏感》《济南的冬天》 6 8 10.18---10.25 《秋天》《古代诗歌四首》 6 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单元小结 6 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1.8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11 11.9---11.15 《化石吟》《绿色蝈蝈》《看 云识天气》 6 12 11.16---11.22 《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作文 6
13 11.23-1。29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四单元测试 1.30--12。6《风筝》《羚羊木雕》《散步》6 15 12.7-12。13《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6 两则 作文 16 12.14-412。20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五单元测试 17 12.21-12。27《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6 首》 3《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6第六单元测试 孩子和他的影子》作文 1.4--1。10 期末复习 1.11-17期末复习作文 21 1.18-1。25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 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 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 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 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 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 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 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2 13 11.23---11。29 综合性学习 单元小结 6 第四单元测试 14 11.30---12。6 《风筝》《羚羊木雕》《散步》 6 15 12.7---12。13 《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 两则 作文 6 16 12.14---12。20 综合性学习 单元小结 6 第五单元测试 17 12.21---12。27 《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 首》 6 18 12.28---1。3 《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 孩子和他的影子》 作文 6 第六单元测试 19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复习 作文 21 1.18---1。25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 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 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 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 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 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 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 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 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 能战胜一切困难。《短文两篇》,从小事物写起,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紫藤萝瀑布》,由紫 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 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 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 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 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 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 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 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 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宄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宄的得 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 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 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 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
3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 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 能战胜一切困难。《短文两篇》,从小事物写起,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紫藤萝瀑布》,由紫 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 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 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 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 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 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 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 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 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 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 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 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 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
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 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1-2.《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 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 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 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 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 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 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 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一一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 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 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 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4 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 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1--2.《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 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 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 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 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 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 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 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 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 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 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二、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 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 边思考问题。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 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 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 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教师配乐朗读或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 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5 二、板书课题。 三、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 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 边思考问题。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 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 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 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 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教师配乐朗读或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 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 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预留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 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 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 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 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 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 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 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人
6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 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预留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 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 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 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 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 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 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五、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 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 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 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 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 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 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抛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 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 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 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7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 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 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 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 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 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抛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 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 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 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感受 教师提出问题: a.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 教师都要鼓励)。 四、[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 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 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 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 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 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 自己下来? 3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8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感受。 教师提出问题: a.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 教师都要鼓励)。 四、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 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 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 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 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 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 自己下来? 六、作业。 3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 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 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 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 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 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 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 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 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 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澶。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 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 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
9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 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 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 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 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 年毕业于香 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 年赴日本京都 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 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 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 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 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 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 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 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 尔盟明安旗,1943 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 年到比利 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 奖。1981 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
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 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 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 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 2、字词过关 shoulian suanshu zan cuiruo beiwei gou 收敛 宽恕短暂脆弱卑微 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 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 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 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 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 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 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 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10 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 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 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 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 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kuānshù zàn cuìruò bēiwēi gǒu 收 敛 宽 恕 短暂 脆 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 90 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 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 是写蝉 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 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 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 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 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 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