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UNIVE ( 辨题: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组别: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周杨、马艺玮、陈威伍、姚皓天 小组成员分工表 辩论报告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小结以及第四部分的美国次贷危机部 周杨 分,辩论报告文档的全篇整合工作 课堂辩论部分:报告ppt制作、5分钟的观点介绍和问题回答 辩论报告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欧债危机部分。 马艺玮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回答以及最后总结 陈威伍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比,第五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银行并购的对比,第五部分的信贷风险问题 姚皓大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辩题: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组别: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周杨、马艺玮、陈威伍、姚皓天 小组成员分工表 周杨 辩论报告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小结以及第四部分的美国次贷危机部 分,辩论报告文档的全篇整合工作。 课堂辩论部分:报告 ppt 制作、5 分钟的观点介绍和问题回答 马艺玮 辩论报告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欧债危机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 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回答以及最后总结 陈威伍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比,第五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姚皓天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银行并购的对比,第五部分的信贷风险问题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制度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于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辩题,我方观点是最后贷款人是有 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我方论证思路如下图所示: 理论综述 制度实行的必要性探究 最后贷款人制度 三、制度实行的不可替代性探究 观点及结论 四、历史中的实践 五、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及解决措施 首先,对最后贷款人的定义以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归纳介绍;其次从央行的职能、银行体 系自身的脆弱性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性三个方面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再次通 过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并购的比较来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抵御系统性风 险能力上的不可替代性。随后通过一个正面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应用) 以及一个反面案例(欧债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来介绍最后贷款人理论的 相关实践;最后,通过逐一对最后贷款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论证我 方的观点: 最后贷款人制度尽管存在成本,但随着各国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其成本在逐渐减小 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最后贷款人制度对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制度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于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辩题,我方观点是最后贷款人是有 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我方论证思路如下图所示: 首先,对最后贷款人的定义以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归纳介绍;其次从央行的职能、银行体 系自身的脆弱性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性三个方面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再次通 过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并购的比较来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抵御系统性风 险能力上的不可替代性。随后通过一个正面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应用) 以及一个反面案例(欧债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来介绍最后贷款人理论的 相关实践;最后,通过逐一对最后贷款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论证我 方的观点: 最后贷款人制度尽管存在成本,但随着各国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其成本在逐渐减小; 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最后贷款人制度对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一、理论综述 二、制度实行的必要性探究 三、制度实行的不可替代性探究 四、历史中的实践 五、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及解决措施 最后贷款人制度 观点及结论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最后贷款人概述 最后贷款人( lender of last resort,LOLR是指在危急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的 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纽曼,2000)。 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界线,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经历了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和现代 最后贷款人理论两个阶段:前者以桑顿、巴杰特为代表主要从防止通货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 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LOLR的必要性,后者则从更微观的层面,如银行挤兑模型 ( Diamond& brig,1983)、同业市场失灵、风险传染等有关危机形成及其负外部性,为LOLR 的实施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依据 表格1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目标 防止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减少 功能 LOLR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冲击,而是为了将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最小化 职责范围整个金融系统,而非单个银行 特征 ①具有金融系统流动性最终来源的独特地位 ②负有应对不同流出、集中与管理黄金储备的特殊职责(金本位制时期) ③负有公共职责 方法 ①事先公开重申承诺在未来所有恐慌时期将迅速而有力地提供贷款 ②以惩罚性利率为手段 ③仅向陷人流动性危机而并非破产的银行提供贷款 ④破产的金融机构,若不能被完整地拍卖,则应当按市场价格出售或清算。 在处理机构破产过程中,损失应依次由股东、债券持有人、债务人、无担保 的存款人及有存款担保的企业承担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危机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冲击、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以及一系列金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如1974年德国赫斯塔银行倒闭、英国 197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等危机的频 发重新激发了理论界对LOLR的研究兴趣。因此,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在传统最后贷款人 12000年版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中纽曼给出了最后贷款人的定义 2内容整理自: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p32-33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1 一、最后贷款人概述 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LOLR)是指在危急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的 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纽曼,2000) 1。 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分界线,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经历了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和现代 最后贷款人理论两个阶段:前者以桑顿、巴杰特为代表主要从防止通货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 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 LOLR 的必要性,后者则从更微观的层面,如银行挤兑模型 (Diamond&Dybvig,1983)、同业市场失灵、风险传染等有关危机形成及其负外部性,为 LOLR 的实施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依据。 表格 1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基本内容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危机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冲击、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以及一系列金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如 1974 年德国赫斯塔银行倒闭、英国 1974-1995 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 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等危机的频 发重新激发了理论界对 LOLR 的研究兴趣。3因此,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在传统最后贷款人 1 2000 年版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中纽曼给出了最后贷款人的定义。 2 内容整理自: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 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p32-33 目标 防止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减少 功能 LOLR 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冲击,而是为了将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最小化 职责范围 整个金融系统,而非单个银行 特征 ○1 具有金融系统流动性最终来源的独特地位 ○2 负有应对不同流出、集中与管理黄金储备的特殊职责(金本位制时期) ○3 负有公共职责 方法 ○1 事先公开重申承诺在未来所有恐慌时期将迅速而有力地提供贷款 ○2 以惩罚性利率为手段 ○3 仅向陷人流动性危机而并非破产的银行提供贷款 ○4 破产的金融机构,若不能被完整地拍卖,则应当按市场价格出售或清算。 在处理 机构破产过程中,损失应依次由股东、债券持有人、债务人、无担保 的存款人及有存款担保的企业承担
最后贷款人制度 理论的基础上对最后贷款人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随着各国最后贷款人 实践的不断增多也引发了有关最后贷款人主体、操作方式、援助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的相关 讨论。 表格2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火灾大传统理论认为LOLR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造成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但随着 拍卖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尽管国内冲击可能不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以 及货币供给的减少,但为了防止资产价格突然大幅度下跌给人们的收入 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必须提供L0LR。因此,防止资产的“火灾大拍卖” 损失(fire-sale1oses)就成为L0LR存在的新理由。( Kaufman,1991) 最银行挤如果储户的取款是随机发生的,根据大数法则,以拿回国内的资金来源是 后提模型稳定的。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具有潜在的脆弱性。面对突如起来的、集 贷款 中且巨额的流动性需求,“暂停取款”等措施软弱无力的问题,银行需 要央行强力的LLR支持。 人|同业市同业市场失灵包括四种情况:第一,因信息不完全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 制|场失灵「乏流动性的银行被市场拒绝和怀疑。第二,一个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 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以分散风险。第三,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 度的合理 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以从市场接到乱,因而有剩余时也拒绝借款。第四,竞 争的激烈可能使其他银行不愿向自己的对手施以援手。因此,在危机时期 需要央行挺身而出,担当LODR的重任。 性危机的|IF(989指出,最近的货币危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国家之间的传 传染机递。危机传染系指在一定时期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和 地区先后出现的现象。按此定义,危机传染可进一步分为横向传染、纵 向传染和复合传染三种形式。正是这样的危机传染机制存在为最后贷款 人制度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基 础 4内容整理自: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间相互转化,也即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和外债危机的相互传染。 6同一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传染 7不同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交叉传染
最后贷款人制度 2 理论的基础上对最后贷款人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随着各国最后贷款人 实践的不断增多也引发了有关最后贷款人主体、操作方式、援助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的相关 讨论。 表格 2 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实践与发展4 最 后 贷 款 人 制 度 的 合 理 性 火 灾 大 拍卖 传统理论认为 LOLR 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造成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但随着 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尽管国内冲击可能不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以 及货币供给的减少,但为了防止资产价格突然大幅度下跌给人们的收入、 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必须提供 LOLR。因此,防止资产的“火灾大拍卖” 损失(fire-sale losses)就成为 LOLR 存在的新理由。(Kaufman,1991) 银 行 挤 提模型 如果储户的取款是随机发生的,根据大数法则,以拿回国内的资金来源是 稳定的。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具有潜在的脆弱性。面对突如起来的、集 中且巨额的流动性需求,“暂停取款”等措施软弱无力的问题,银行需 要央行强力的 LOLR 支持。 同 业 市 场失灵 同业市场失灵包括四种情况:第一,因信息不完全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 乏流动性的银行被市场拒绝和怀疑。第二,一个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 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以分散风险。第三,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 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以从市场接到乱,因而有剩余时也拒绝借款。第四,竞 争的激烈可能使其他银行不愿向自己的对手施以援手。因此,在危机时期 需要央行挺身而出,担当 LOLR 的重任。 危 机 的 传 染 机 制 IMF(1998)指出,最近的货币危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国家之间的传 递。危机传染系指在一定时期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和 地区先后出现的现象。按此定义,危机传染可进一步分为横向传染5、纵 向传染6和复合传染7三种形式。正是这样的危机传染机制存在为最后贷款 人制度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基 础。 4 内容整理自: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5 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间相互转化,也即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和外债危机的相互传染。 6 同一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传染。 7 不同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交叉传染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谁来提供L0LR功能?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桑顿与巴杰特认为应由 最后贷 中央银行来提供;自由银行学认为是私人银行; Bordo等学者观点认为是 款人主 财政部、外国货币当局等央行以外的公共机构: Repullo等学者的观点 体之争 存款保险公司来提供,至今仍然未有准确定义 无清偿力派强调银行存续价值、大银行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举足轻重的影 最后贷 响以及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严重危害,其中特别强调系统性风险 款人客 清偿力派则主要以道德风险、处置成本以及影响公平竞争等理由予以反 最体有无 驳。因此,央行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权衡,在获得金融稳定 后清偿力 贷款人 争/的收益与提供LO所产生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两方面要兼顾通盘考 虑 最后贷款人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贴现,一种是公开市场操作。 制最后贴现派提出R应该面向特定机构,以行政或类似于市场的方式提供公 共产品;而公开市场派则主张面向整个市场,以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 度款人方 需要用贴现方式救助的往往是在市场上得不到流动性的无清偿力机构 的式之争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往往会让资金自动流向有清偿力的机构。在实践中, 讨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通常并用。 有关LOLR是该向救助银行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还是优惠利率的问题理论 界一直存在争论。早期学者认为应该征收惩罚性高利率,然而高利率未考 最后贷虑困难银行的承压能力容易使得救助失效。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贴现利 款人利率接近于0,那么LOLR政策最为有效( Rochet和 Vives,2003)。在各 率之争|国LOLR的实际操作当中,詹尼(1999通过历史考察发现绝大多数对金 融危机救助的个案都是采用优惠利率的办法来提供流动性资金。(除了 加拿大到现在都坚持惩罚性利率)。 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一)央行的职责 中央银行是指监督银行体系(金融体系)运行,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其职责 包括:(1)代表国家来管理金融系统运行,以及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2)享有国家 法律所赋予的发行货币的权力。(3)根据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3 最 后 贷 款 人 制 度 的 讨 论 最后贷 款人主 体之争 谁来提供 LOLR 功能?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桑顿与巴杰特认为应由 中央银行来提供;自由银行学认为是私人银行;Bordo 等学者观点认为是 财政部、外国货币当局等央行以外的公共机构;Repullo 等学者的观点— 存款保险公司来提供,至今仍然未有准确定义。 最后贷 款人客 体有无 清偿力 之争 无清偿力派强调银行存续价值、大银行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举足轻重的影 响以及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严重危害,其中特别强调系统性风险。 清偿力派则主要以道德风险、处置成本以及影响公平竞争等理由予以反 驳。因此,央行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权衡,在获得金融稳定 的收益与提供 LOLR 所产生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两方面要兼顾,通盘考 虑。 最后贷 款人方 式之争 最后贷款人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贴现,一种是公开市场操作。 贴现派提出 LOLR 应该面向特定机构,以行政或类似于市场的方式提供公 共产品;而公开市场派则主张面向整个市场,以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 需要用贴现方式救助的往往是在市场上得不到流动性的无清偿力机构。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往往会让资金自动流向有清偿力的机构。在实践中,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通常并用。 最后贷 款人利 率之争 有关 LOLR 是该向救助银行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还是优惠利率的问题理论 界一直存在争论。早期学者认为应该征收惩罚性高利率,然而高利率未考 虑困难银行的承压能力容易使得救助失效。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贴现利 率接近于 0,那么 LOLR 政策最为有效(Rochet 和 Vives,2003)。在各 国 LOLR 的实际操作当中,詹尼(1999)通过历史考察发现绝大多数对金 融危机救助的个案都是采用优惠利率的办法来提供流动性资金。(除了 加拿大到现在都坚持惩罚性利率)。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一)央行的职责 中央银行是指监督银行体系(金融体系)运行,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其职责 包括:(1)代表国家来管理金融系统运行,以及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2)享有国家 法律所赋予的发行货币的权力。(3)根据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
最后贷款人制度 金融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和调节,以确保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最高管理机构,职责之一是需要对整个金融 业和金融市场实行监督管理,提高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而实现中央银行 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目标的不二法则为最后贷款人制度 (二)银行体系自身存在脆弱性 最后贷款人的主要援助对象为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 构,银行业是维持社会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保持银行系统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 银行系统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问题很可能加大银行系统受到冲 击而难以稳定运行的可能。 首先,银行系统存在内在不稳定性。 第一,商业银行实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依赖的基础是储户的信心。当银行发生突发事件, 比如受到外部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竞争对手的恶意造谣,储户的信心崩溃(或恐慌)引发的 挤兑在不能及时取得市场融资的条件下,即使再稳健的银行也难以逃脱被清算的命运:第二, 银行极高的负债比率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即一旦有投资项目失败,易于使少量的自有资本损 失殆尽,使得银行出现清偿能力等问题:第三,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的显著特征是“存短贷 长”。资产与负债时期上的不匹配性决定了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况 下,银行只有变现资产,或者折价销售,而银行的这一行为又会成为存款人对风险的警觉信 号,个体存款人担心自己的存款无法取出而加剧挤兑的行为,从而导致银行从缺乏流动性迅 速转化为缺乏清偿力而破产 其次,银行系统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 银行系统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第一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 存款人并不能有效地获得银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存款人与银行的管理者之间就易引发问题 如果存款人认为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够谨慎的,他们会采用提款的方式来约束管理者,这就造 成了挤兑:第二是银行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放贷给企业客户后,虽然事前审 慎评估检査、事后严格监督,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了解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面临着客户将生 产性贷款用于纯粹消费或者空炒投机性资产等违背贷款合同的可能,加大银行信贷资产风 8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会带来逆向选择,而银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 主体的交易风险,但是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贷款人制度 4 金融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和调节,以确保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最高管理机构,职责之一是需要对整个金融 业和金融市场实行监督管理,提高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而实现中央银行 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目标的不二法则为最后贷款人制度。 (二)银行体系自身存在脆弱性 最后贷款人的主要援助对象为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 构,银行业是维持社会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保持银行系统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 银行系统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问题很可能加大银行系统受到冲 击而难以稳定运行的可能。 首先,银行系统存在内在不稳定性。 第一,商业银行实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依赖的基础是储户的信心。当银行发生突发事件, 比如受到外部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竞争对手的恶意造谣,储户的信心崩溃(或恐慌)引发的 挤兑在不能及时取得市场融资的条件下,即使再稳健的银行也难以逃脱被清算的命运;第二, 银行极高的负债比率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即一旦有投资项目失败,易于使少量的自有资本损 失殆尽,使得银行出现清偿能力等问题;第三,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的显著特征是“存短贷 长”。资产与负债时期上的不匹配性决定了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况 下,银行只有变现资产,或者折价销售,而银行的这一行为又会成为存款人对风险的警觉信 号,个体存款人担心自己的存款无法取出而加剧挤兑的行为,从而导致银行从缺乏流动性迅 速转化为缺乏清偿力而破产。 其次,银行系统存在信息不对称8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 银行系统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第一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 存款人并不能有效地获得银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存款人与银行的管理者之间就易引发问题, 如果存款人认为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够谨慎的,他们会采用提款的方式来约束管理者,这就造 成了挤兑;第二是银行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放贷给企业客户后,虽然事前审 慎评估检查、事后严格监督,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了解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面临着客户将生 产性贷款用于纯粹消费或者空炒投机性资产等违背贷款合同的可能,加大银行信贷资产风 8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会带来逆向选择,而银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经济 主体的交易风险,但是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险,易产生坏账而使银行经营亏损。第三是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业之间虽然存在合 作,但是仍以竞争为主,对于独立的其他银行机构所知道的经营与风险状况不充足。第四是 银行与金融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伯南克在《金融的本质》一书中提到过,现在的监管机 构,通常是只负责监管一种类型的企业,比如储蓄管理局只负责监管储蓄机构和类似机构, 而没有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这会由于信息不完全而给经济造成压力甚至引发危机。 市场失灵会导致银行业不能顺利地提供流动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其主要分为三种类 型:第一是存款人约束失灵,作为理性且自利的存款人,由于其监管具有正外部性而拒绝其 他人搭便车,故此,存款人作为一个整体对银行业的监督不足而使得银行敢于进行大规模高 风险的贷款。第二是同业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乏流动性的 银行被市场怀疑和拒绝,或是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或 是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于从市场上借到款从而有剩余时也拒绝贷款。第三 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异常事件从而使得银行业出现整体流动性恐慌,或者是银行业基础设 施遑到严重破坏,从而不能正常地履行银行业的基本功能。 (三)银行体系的冲击与扩散 上文中提到的银行内部不稳定性以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稳定性问题在经济 正常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并不会妨碍银行间信贷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平稳时期,整个银行体 系的流动性会相对宽松,因而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银行容易从资金宽裕的银行获得支持,而且 条件相对较为宽松。故此在经济正常时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金融体系崩溃。然而,当实体经 济出现下行、金融困难或者其他非正常运行的情况时,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影响就会被 放大,会造成银行挤兑、银行恐慌,引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蔓延为金融危机或货币危 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1)银行挤兑与流动性危机。 当外部个体存款人对存款银行的真实财务与经营状况信息缺乏足够的、准确的了解,而 预期银行出现问题或者对银行缺乏信心时,存款人会担心其存款的安全性。为了避免银行存 款可能遭遇的损失,不论对某家银行可能倒闭的怀疑有无根据,个体存款人都会立即到银行 中提取存款以符合其最大利益,将支票存款D变成通货C。而挤兑行为本身是一个容易被存 款人观察到的信号,当获知有存款人从银行提取通货以保证存款安全时,其他存款人也会对 银行的稳健性产生不确定;所以根据羊群效应,会有越来越多的存款人加入到对该家银行的 9参考《货币经济学》教材“基础货币模型与银行恐慌”部分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5 险,易产生坏账而使银行经营亏损。第三是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业之间虽然存在合 作,但是仍以竞争为主,对于独立的其他银行机构所知道的经营与风险状况不充足。第四是 银行与金融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伯南克在《金融的本质》一书中提到过,现在的监管机 构,通常是只负责监管一种类型的企业,比如储蓄管理局只负责监管储蓄机构和类似机构, 而没有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这会由于信息不完全而给经济造成压力甚至引发危机。 市场失灵会导致银行业不能顺利地提供流动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其主要分为三种类 型:第一是存款人约束失灵,作为理性且自利的存款人,由于其监管具有正外部性而拒绝其 他人搭便车,故此,存款人作为一个整体对银行业的监督不足而使得银行敢于进行大规模高 风险的贷款。第二是同业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乏流动性的 银行被市场怀疑和拒绝,或是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或 是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于从市场上借到款从而有剩余时也拒绝贷款。第三 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异常事件从而使得银行业出现整体流动性恐慌,或者是银行业基础设 施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能正常地履行银行业的基本功能。 (三)银行体系的冲击与扩散9 上文中提到的银行内部不稳定性以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稳定性问题在经济 正常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并不会妨碍银行间信贷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平稳时期,整个银行体 系的流动性会相对宽松,因而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银行容易从资金宽裕的银行获得支持,而且 条件相对较为宽松。故此在经济正常时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金融体系崩溃。然而,当实体经 济出现下行、金融困难或者其他非正常运行的情况时,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影响就会被 放大,会造成银行挤兑、银行恐慌,引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蔓延为金融危机或货币危 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1)银行挤兑与流动性危机。 当外部个体存款人对存款银行的真实财务与经营状况信息缺乏足够的、准确的了解,而 预期银行出现问题或者对银行缺乏信心时,存款人会担心其存款的安全性。为了避免银行存 款可能遭遇的损失,不论对某家银行可能倒闭的怀疑有无根据,个体存款人都会立即到银行 中提取存款以符合其最大利益,将支票存款 D 变成通货 C。而挤兑行为本身是一个容易被存 款人观察到的信号,当获知有存款人从银行提取通货以保证存款安全时,其他存款人也会对 银行的稳健性产生不确定;所以根据羊群效应,会有越来越多的存款人加入到对该家银行的 9 参考《货币经济学》教材“基础货币模型与银行恐慌”部分
最后贷款人制度 存款挤提行列中去,产生“无效率的恐慌”,导致市场对通货C的需求增加,引起通货比率 的上升。由于银行有着部分准备金、高负债率以及“存短贷长”的特点,随着存款人的挤兑 增多,银行的存款数量急剧下降:由于存款外流预期增加,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 ER,通过出售资产、收回贷款等方法争夺流动性,引起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上升。根据基础 货币模型,存款多倍扩张下降,货币供给下降,引发银行的流动性危机ε (2)银行恐慌与同业失灵 银行之间的强大内在关联性会使得金融系统变成为一个脆弱的网络,故而在这个遍布着 银行之间彼此关联的借方贷方的关系的网络中,一旦一个很小的危机出现,都会通过敞口 在系统内不断地被放大,从而给整个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存款人对于单家银行的存 款挤提会引发存款人对其他银行的存款挤提,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存款人开 始怀疑他们的银行可能也会倒闭,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挤兑的范围扩大,导致银行恐 慌的现象出现 在存款人到各家银行挤提存款的过程中,单家银行的自我保护行为会使得同业市场失 灵问题出现,并增加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为银行在危机中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状 态,且对于有流动性需求的银行的动机和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不完全了解,另外考虑到如 果自身缺乏流动性时也难以从市场上借到款,因而即使暂时有多余的流动性也不会愿意发 放同业贷款,所以银行同业市场变得越来越谨慎,这样的后果是,缺乏流动性的银行由于 同业市场失灵而难以从其他银行借到流动性资金,或者,即使能够从银行间市场获得资 金,但得到信贷的条件也会变得严格起来,往往伴随着超高的同业利率,其所要支付的风 险溢价很高。如图1所示,以美国为例,2007年开始,银行间逐渐失去了信任,其结果就 是隔夜拆借利率上升,这对于困难银行无异于雪加霜。 400 Figure 24. Cost of Interbank Lending, 2005- 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LIBOR) mnus overnight ndex swap ral 图1美国2005-2009年间银行间隔夜拆借资本(来源:彭博社,引自《金融的本质》第三讲)
最后贷款人制度 6 存款挤提行列中去,产生“无效率的恐慌”,导致市场对通货 C 的需求增加,引起通货比率 的上升。由于银行有着部分准备金、高负债率以及“存短贷长”的特点,随着存款人的挤兑 增多,银行的存款数量急剧下降;由于存款外流预期增加,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 ER,通过出售资产、收回贷款等方法争夺流动性,引起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上升。根据基础 货币模型,存款多倍扩张下降,货币供给下降,引发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2)银行恐慌与同业失灵 银行之间的强大内在关联性会使得金融系统变成为一个脆弱的网络,故而在这个遍布着 银行之间彼此关联的借方-贷方的关系的网络中,一旦一个很小的危机出现,都会通过敞口 在系统内不断地被放大,从而给整个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存款人对于单家银行的存 款挤提会引发存款人对其他银行的存款挤提,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存款人开 始怀疑他们的银行可能也会倒闭,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挤兑的范围扩大,导致银行恐 慌的现象出现。 在存款人到各家银行挤提存款的过程中,单家银行的自我保护行为会使得同业市场失 灵问题出现,并增加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为银行在危机中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状 态,且对于有流动性需求的银行的动机和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不完全了解,另外考虑到如 果自身缺乏流动性时也难以从市场上借到款,因而即使暂时有多余的流动性也不会愿意发 放同业贷款,所以银行同业市场变得越来越谨慎,这样的后果是,缺乏流动性的银行由于 同业市场失灵而难以从其他银行借到流动性资金,或者,即使能够从银行间市场获得资 金,但得到信贷的条件也会变得严格起来,往往伴随着超高的同业利率,其所要支付的风 险溢价很高。如图 1 所示,以美国为例,2007 年开始,银行间逐渐失去了信任,其结果就 是隔夜拆借利率上升,这对于困难银行无异于雪加霜。 图 1 美国 2005-2009 年间银行间隔夜拆借资本(来源:彭博社,引自《金融的本质》第三讲)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3)资产价值大幅下降 在各家银行争夺流动性的时候,银行会因流动性持有不足最终不能满足所有存款人的全 部存款提取要求,会使得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清偿力的银行也会被迫拍卖没有到期的资产 以清偿存款人的债务,银行资产价值将会下降,甚至倒闭破产。图2就显示出了在金融危机 发生期间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 指数,2000年1月=100 一AA4p 10 1091120601 2-131992·2012年问样准曾尔50 来源:彭博社,引自《金融的本质》 图2房地产(左图)和股市(右图)的价值变化图 (4)银行危机的扩散 银行是承担“储蓄一投资”转换机制的重要机构,故而银行挤兑所引发的危机具有极强 的负外部溢出效应,即会通过横向和纵向传染。横向传染指的是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 间相互转化,由于现代银行大多属于混业经营,银行挤兑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恐慌, 影响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危及公众对整个金融制度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势 必也会扩散到商品市场,影响到工业、商业等部门,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最 终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以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银行 系统受到冲击之后,带来股市下跌、GDP每年呈现大幅萎缩态势、失业率高増等负面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图2描述的是美国股市,阴影部分表示1929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的危 机带来的股市暴跌,其最低值分别较对应时期的高峰值下降60%以上,且股市下行持续时间 较久:而图3所示为美国近八十年来的GDP变化百分比,可以看出,在1930-1933年间、 2008-2009年间,GDP变化百分比均为负值,经济下滑明显:最后,图4显示了在2008年 金融危机中,失业率的激增,峰值一度达到10%。故此,可以看出,银行业的问题会扩散到 其他领域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7 (3)资产价值大幅下降 在各家银行争夺流动性的时候,银行会因流动性持有不足最终不能满足所有存款人的全 部存款提取要求,会使得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清偿力的银行也会被迫拍卖没有到期的资产 以清偿存款人的债务,银行资产价值将会下降,甚至倒闭破产。图 2 就显示出了在金融危机 发生期间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 图 2 房地产(左图)和股市(右图)的价值变化图 (4)银行危机的扩散 银行是承担“储蓄—投资”转换机制的重要机构,故而银行挤兑所引发的危机具有极强 的负外部溢出效应,即会通过横向和纵向传染。横向传染指的是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 间相互转化,由于现代银行大多属于混业经营,银行挤兑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恐慌, 影响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危及公众对整个金融制度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势 必也会扩散到商品市场,影响到工业、商业等部门,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最 终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以美国 1929 年“大萧条”和 2008 年次贷危机为例,银行 系统受到冲击之后,带来股市下跌、GDP 每年呈现大幅萎缩态势、失业率高增等负面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图 2 描述的是美国股市,阴影部分表示 1929 年和 2008 年两次严重的危 机带来的股市暴跌,其最低值分别较对应时期的高峰值下降 60%以上,且股市下行持续时间 较久;而图 3 所示为美国近八十年来的 GDP 变化百分比,可以看出,在 1930-1933 年间、 2008-2009 年间,GDP 变化百分比均为负值,经济下滑明显;最后,图 4 显示了在 2008 年 金融危机中,失业率的激增,峰值一度达到 10%。故此,可以看出,银行业的问题会扩散到 其他领域
最后贷款人制度 3odec1927 25dec1947 20dec1987 1 6dec1987 mode 图31927-2016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对数值(来源:wind数据库) 图41930年-2015年美国现价GDP变化百分比(来源:Wnd数据库) N o ljan1990 o1jan1995 o1jan2000 o1jan2006 o1jan201o o1jan 图51990-2015年美国失业率百分比(月度数据)(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而纵向传染是指同一类型的危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仍以2008年金融 危机为例,如图5所示,在将近20年的平稳增长之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 内的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各国实体经济遭受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导致2009年 GDP増速突然下降至0.01%,全球经济动荡收缩。因此,在行业间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趋 势更为明显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体系的影响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举足轻重的
最后贷款人制度 8 图 3 1927-2016 年间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对数值(来源:Wind 数据库) 图 4 1930 年-2015 年美国现价 GDP 变化百分比(来源:Wind 数据库) 图 5 1990-2015 年美国失业率百分比(月度数据)(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 而纵向传染是指同一类型的危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仍以 2008 年金融 危机为例,如图 5 所示,在将近 20 年的平稳增长之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 内的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各国实体经济遭受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导致 2009 年 GDP 增速突然下降至 0.01%,全球经济动荡收缩。因此,在行业间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趋 势更为明显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体系的影响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举足轻重的。 0 2 4 6 8 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对数值 30dec1927 25dec1947 20dec1967 15dec1987 10dec2007 -20 -10 0 10 20 30 mean of GDP 4 6 8 10 美国:失业率:季调 01jan1990 01jan1995 01jan2000 01jan2005 01jan2010 01jan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