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三中2006-200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④为下句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说说选择的理由。(2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 6月5日起,中央电视台每天6:00-8:30推出一个大型新闻节目—“朝闻天下 满分120分,卷面分5分,120分钟完卷。命题:罗继东 初三语文 朝闻天下A. zhao B.cho 得分 理由: 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22分) 、古诗文阅读(18分) 默写填空(1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5题(6分) 足蒸暑土气, 绝句两首(其二)杜用 ,北斗阑干南斗斜 江碧鸟通白,山青花欲燃 晨起动征铎 ,寂寞开无主 更著风和雨。 何日是归年? 池上碧苔三四点 3、本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的景象?(2分) 观刈麦》中诗人面对农民的辛苦劳作,直接表达内心愧疚的句子是: 答 《商山早行》中能点明出行之“早”的句子是 4、“山青花欲塔”中的“燃”字妙在何处?(2分) 《沁园春嗤雪》中以动写静,描绘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答: 2、语言积累与运用(10分)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①下列成语中有的含有错别字,请划出并在空格上订正(2分) 答: 断章取意 脑羞成怒 ②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2分) )(2分) 葡攸传 B.一味清凉上月时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慕。攸年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③在原句上改正下面两个病句。(4分) 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 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 我们只要了解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仲辑、越骑校尉伍琼
于都三中 2006—2007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九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 120 分,卷面分 5 分,120 分钟完卷。 命题:罗继东 审稿:初三语文组 2006.08)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卷面 总 分 得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22 分) 1、默写填空(12 分) 足蒸暑土气, 。 ,北斗阑干南斗斜。 晨起动征铎, 。 ,寂寞开无主。 ,更著风和雨。 池上碧苔三四点, 。 《观刈麦》中诗人面对农民的辛苦劳作,直接表达内心愧疚的句子是: , 。 《商山早行》中能点明出行之“早”的句子是 , 。 《沁园春·雪》中以动写静,描绘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2、语言积累与运用(10 分) ① 下列成语中有的含有错别字,请划出并在空格上订正(2 分) 恪尽职守 断章取意 重蹈覆辙 脑羞成怒 ②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 一句是( )(2 分)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③在原句上改正下面两个病句。(4 分) 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我们只要了解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④为下句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说说选择的理由。(2 分) 6 月 5 日起,中央电视台每天 6:00—8:30 推出一个大型新闻节目——“朝.闻天下”。 朝.闻天下 A.zhāo B.cháo ( ) 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3—5 题。(6 分)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本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的景象?(2 分) 答: 4、“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2 分) 答: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12 分) 荀攸传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 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 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 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颥、侍中仲辑、越骑校尉伍琼 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
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剌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 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 觉⑦,收顺、攸系狱,颟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三国志魏思。 书》)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 注①本文涉及到的与苟攸有关的人物有:苟攸的祖父叫苟昙,叔父叫苟衢。②殆:大概,恐 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 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 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 强强地做-做,那就箅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強做-做都不干,当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果杀人亡命 何进秉政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以 会卓死,得免会 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 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桕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 8、“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中的“之”是指 2分)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 9、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 ①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 翻译 1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 答 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一)习惯成自然叶圣陶(17分)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 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比“不知”似平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 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
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 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 觉⑦,收颥、攸系狱,颥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魏 书》) [注]①本文涉及到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②殆:大概,恐 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 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果杀人亡.命 亡: 何进秉.政 秉: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以: 会.卓死,得免 会: 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 分) 故 吏 张 权 求 守 昙 墓 8、“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中的“之”是指 。(2 分) 9、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2 分) ①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翻译: 1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17 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 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 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 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 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 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 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 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 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 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 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 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 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 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 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 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 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 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
能力。 (二)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李航(13分)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 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 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 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 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囯历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虛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我 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确信你们将会遺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 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只是教育的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③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樊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古城的干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 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商帮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 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合院也在减少…….门绿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 和更新正在使我们的城市失去记忆。 1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④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 答 文明结束了。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 1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答 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3分) 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毎 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廓线……,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 1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 1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⑤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 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
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 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 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 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 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 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 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 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 分) 答: 1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 分) 答: 1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 分) 答: 1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 分) 答: 1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 分) 答: (二)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李舫 (13 分) ①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 “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 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 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我 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②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③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襄樊 古城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 商帮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 合院也在减少……朱门绿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 和更新正在使我们的城市失去记忆。 ④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 文明结束了。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 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 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 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 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 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⑤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 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
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癫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树的时板,文明结来了联系下面随接的材料,读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 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村料一:从历万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乌有鱼有兽,因为在同 ⑥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堿市开始。”韩囯首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 尔市现代化建设初期,决策者填平了蜿蜒于古城内的清溪川,建起了高速公路。然而,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舒乙《都 人们发现,尽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城市却越来越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市精灵》) 和历史价值。2003年,首尔市政府毅然决定炸掉高速公路,重现清溪川古河道,追 材料二:"“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 溯城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的历史脉络 但愿城市化不会把地球上的乡村消灭掉,因为那将意味着消灭了上帝最宝贵的创 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城市史行进到21世纪,已经进入需要我们反思的造。(周国平《人应当敬畏自然》) 阶段。 (选自《杂 村料三: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她拯敦?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 文选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婪,人类则能够使 1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婪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灵 宛蜒( 付出代价 (阿诺德·汤因《人类与大地母亲》) 17、“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中“记忆”一词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 8、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请分条概括。(每 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1) 四、写作(50分 21、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强调“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2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 答 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文章第④段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
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 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⑥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韩国首 尔市现代化建设初期,决策者填平了蜿蜒于古城内的清溪川,建起了高速公路。然而, 人们发现,尽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城市却越来越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价值。2003 年,首尔市政府毅然决定炸掉高速公路,重现清溪川古河道,追 溯城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的历史脉络。 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城市史行进到 21 世纪,已经进入需要我们反思的 阶段。 (选自《杂 文选刊》2006 年第 5 期,有删改) 1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横亘.万里( ) 蜿蜒. ( ) 17、“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中“记忆”一词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分) 答: 18、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请分条概括。(每 点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1) (2) (3)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强调“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2 分) 答: 20、文章第④段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 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联系下面链接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 分) 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在同 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 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舒乙《都 市精灵》) 材料二:“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 但愿城市化不会把地球上的乡村消灭掉,因为那将意味着消灭了上帝最宝贵的创 造。 (周国平《人应当敬畏自然》) 材料三: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她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 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婪,人类则能够使 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婪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灵 付出代价。 (阿诺德·汤因《人类与大地母亲》) 答: 四、写作(50 分) 21、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 袭;④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