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htp://www.pep.com.cn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 册教师教学用书 说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wc/200703 /t20070314335158htm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57 1人生的境界56 2人是什么55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54 4*孔孟53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52 5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51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50 7*说“木叶”49 8*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48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47 9阿Q正传46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45 10变形记44 11*墙上的斑点43 12等待戈多(节选)42 13*百年孤独(节选)41
g5 目录 http://www.pep.com.cn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 册教师教学用书 说 明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wc/200703 /t20070314_335158.htm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57 1 人生的境界 56 2 人是什么 55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54 4* 孔孟 53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52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51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50 7* 说“木叶” 49 8*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48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47 9 阿 Q 正传 46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45 10 变形记 44 11* 墙上的斑点 43 12 等待戈多(节选) 42 13* 百年孤独(节选) 41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40 14蜀道难39 15将进酒38 16*兵车行37 17*杜甫律诗五首36 第六单元单元说明35 18齐桓晋文之事34 19庄暴见孟子33 20*孟子见梁襄王32 21*短文两篇31
g5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40 14 蜀道难 39 15 将进酒 38 16* 兵车行 37 17* 杜甫律诗五首 36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35 18 齐桓晋文之事 34 19 庄暴见孟子 33 20* 孟子见梁襄王 32 21* 短文两篇 31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 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 书 说明58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 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 版)为指导,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 本·必修)为依据,努力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 意图
g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 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 书 说明 58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 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 版)为指导,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 本·必修)为依据,努力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 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课编写。 由于这套教科书第五、六册是对前四册所学内容的综合和 提高,既有现代论文的阅读,又有文学名家名作的研读,所以, 这两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例与前四册略有不同,前两个 单元基本按照第一、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后四个单 元则按照第三、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进行编写。 每课有课文说明(或课文鉴赏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 议和有关资料四部分。课文说明,着重说明课文的内容、学习 重点和难点等;课文鉴赏说明,一般包括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鉴赏要点等。它们既引导教师把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 钻研的余地。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统一的“标 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课文鉴赏说明 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充分调动鉴赏 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题指导,说明练习 设计的意图,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 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答题。这里强调指出,所提供的答案, 仅作参考,决非“定于一尊”,教师可用可不用。教学建议 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板书设计、课外阅 读指导等内容,力求做到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 包括补充注释、助读材料、参考译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 著述、课文鉴赏示例等,视课文的实际而定。其中的补充注释, 大都是不便在教科书中注释的,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鉴赏示 例部分,选编一些从不同角度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文
g5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课编写。 由于这套教科书第五、六册是对前四册所学内容的综合和 提高,既有现代论文的阅读,又有文学名家名作的研读,所以, 这两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例与前四册略有不同,前两个 单元基本按照第一、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后四个单 元则按照第三、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进行编写。 每课有课文说明(或课文鉴赏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 议和有关资料四部分。课文说明,着重说明课文的内容、学习 重点和难点等;课文鉴赏说明,一般包括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鉴赏要点等。它们既引导教师把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 钻研的余地。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统一的“标 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课文鉴赏说明 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充分调动鉴赏 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题指导,说明练习 设计的意图,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 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答题。这里强调指出,所提供的答案, 仅作参考,决非“定于一尊”,教师可用可不用。教学建议, 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板书设计、课外阅 读指导等内容,力求做到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 包括补充注释、助读材料、参考译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 著述、课文鉴赏示例等,视课文的实际而定。其中的补充注释, 大都是不便在教科书中注释的,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鉴赏示 例部分,选编一些从不同角度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文
章。鉴于有些学校参考资料比较缺乏,这部分内容我们安排得 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有(以所编单元为序):宋子江、顾 振彪、温立三、金元浦、何群、张必锟、顾之川。责任编辑: 温立三。审稿:顾振彪、顾之川、黄成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002年5月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57 本单元学习哲学论文和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 辨 第二册第二单元已就质疑解难在“单元说明”中作了详细 解说,这里单就阅读哲学论文时的质疑思辨补充说几句 哲学论文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学是研究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宇宙观的理论形 式。正因为是最一般的规律,所以它的每个概念、每个命题 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然而,一般寓于个别之中,联系个别实 例,晢理就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 分为四个等级——一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g5 章。鉴于有些学校参考资料比较缺乏,这部分内容我们安排得 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有(以所编单元为序):宋子江、顾 振彪、温立三、金元浦、何群、张必锟、顾之川。责任编辑: 温立三。审稿:顾振彪、顾之川、黄成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002 年 5 月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57 本单元学习哲学论文和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 辨。 第二册第二单元已就质疑解难在“单元说明”中作了详细 解说,这里单就阅读哲学论文时的质疑思辨补充说几句。 哲学论文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学是研究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宇宙观的理论形 式。正因为是最一般的规律,所以它的每个概念、每个命题, 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然而,一般寓于个别之中,联系个别实 例,哲理就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 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 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生活目的,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就不 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 地境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接触了不少人物,想想他们是哪 种人生境界,就会觉得很有趣味,就会觉得通过对人生境界 的划分与概括,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灵魂。有的人物,其言行确 是为功利所支配;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道德所支配。这样 我们会感到阅读哲学论文大有好处,无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就感觉透彻一点了。多联系实例,我们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就会 领会得越来越深刻。例如,同是功利境界中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损人利己的,也有安分守己的,不可等量齐观。将亿万斯民 划分为四个等级,只是大体分类 阅读哲学论文,还要注意融会贯通,这也是善于思辨的表 现。例如阅读《人是什么》,读到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个 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 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 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再联系《人生的境界》一文所讲的道理,这不正是冯友兰先生 所说的道德境界中人吗?“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 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这样联 系起来,融会贯通,就会理解,将人生的意义看作不断的工作 把工作看作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正是因为道德境界中人以贡 献社会为乐。通过这样的思辨,达到融会贯通,认识是更进 步了,兴趣也会萌生出来。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要注意旧知与 新知的联系。例如,阅读《孔孟》,可以联系恩格斯概括的唯 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应该用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孔孟相距 不到二百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孔孟虽然一脉相承 但是彼此也有差异,联系唯物史观阅读《孔孟》就容易理解 联系实例,比较阅读,也是质疑的主要途径。哲学论文中 难点较多,需要质疑是自然的,但是这样的质疑解难还只是为 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 理。这样的质疑思辨,其实质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例如,对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应该引导学生质疑:此 说是否完善,是不是还有什么概括不了现实的地方。能提出疑
g5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 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生活目的,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就不 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 地境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接触了不少人物,想想他们是哪 一种人生境界,就会觉得很有趣味,就会觉得通过对人生境界 的划分与概括,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灵魂。有的人物,其言行确 是为功利所支配;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道德所支配。这样 我们会感到阅读哲学论文大有好处,无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就感觉透彻一点了。多联系实例,我们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就会 领会得越来越深刻。例如,同是功利境界中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损人利己的,也有安分守己的,不可等量齐观。将亿万斯民 划分为四个等级,只是大体分类。 阅读哲学论文,还要注意融会贯通,这也是善于思辨的表 现。例如阅读《人是什么》,读到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个 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 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 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再联系《人生的境界》一文所讲的道理,这不正是冯友兰先生 所说的道德境界中人吗?“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 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这样联 系起来,融会贯通,就会理解,将人生的意义看作不断的工作, 把工作看作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正是因为道德境界中人以贡 献社会为乐。通过这样的思辨,达到融会贯通,认识是更进一 步了,兴趣也会萌生出来。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要注意旧知与 新知的联系。例如,阅读《孔孟》,可以联系恩格斯概括的唯 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应该用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孔孟相距 不到二百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孔孟虽然一脉相承, 但是彼此也有差异,联系唯物史观阅读《孔孟》就容易理解。 联系实例,比较阅读,也是质疑的主要途径。哲学论文中 难点较多,需要质疑是自然的,但是这样的质疑解难还只是为 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 理。这样的质疑思辨,其实质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例如,对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应该引导学生质疑:此 说是否完善,是不是还有什么概括不了现实的地方。能提出疑
问就好,也不要求立时解决。因为这样的质疑是知识创新的前 提。许多创新,往往是从心存怀疑开始,以后经过多年艰苦的 研究,才得以成功。所以说,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 “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1人生的境界56 ●课文说明 、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 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 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 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 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 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 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 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 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 贤人
g5 问就好,也不要求立时解决。因为这样的质疑是知识创新的前 提。许多创新,往往是从心存怀疑开始,以后经过多年艰苦的 研究,才得以成功。所以说,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 “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1 人生的境界 56 ●课文说明 一、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 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 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 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 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 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 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 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 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 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 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 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 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 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 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 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 所贡献。 、质疑思辨 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 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 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 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 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 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 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 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 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 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 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 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g5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 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 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 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 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 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 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 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 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 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 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 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 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 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 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 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 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 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 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 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 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 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 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 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 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 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 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 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 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 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 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 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 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 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 贝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 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 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 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 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 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g5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 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 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 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 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 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 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 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 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 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 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 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 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 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 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 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 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 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 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 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 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 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 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 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 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 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 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 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 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 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 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 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 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 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 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 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 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 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 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 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 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 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 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 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g5 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 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 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 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 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 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 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 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 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 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 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 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 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 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 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 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 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 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 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 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 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 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 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