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 册教师教学用书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lc/ 说 明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lc/200703/ t20070314335293htm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92 1数学与文化91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90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89 4*宇宙的未来88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87 5语言与文学86 6语言的演变85 7*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84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83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82 9*诉肺腑81 10宝玉挨打80 11*香菱学诗79 12抄检大观园78
g6 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 册教师教学用书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lc/ 说 明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lc/200703/ t20070314_335293.htm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92 1 数学与文化 91 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90 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89 4* 宇宙的未来 88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87 5 语言与文学 86 6 语言的演变 85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84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83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82 9* 诉肺腑 81 10 宝玉挨打 80 11* 香菱学诗 79 12 抄检大观园 78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77 13报任安书(节选)76 14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75 15*屈原列传(节选)74 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7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 本·必修)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 书 说明93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 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g6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77 13 报任安书(节选) 76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75 15* 屈原列传(节选) 74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73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 本·必修)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 书 说明 93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 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 版)为指导,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 本·必修)为依据,努力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 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课编写 由于这套教科书第五、六册是对前四册所学内容的综合和 提高,既有现代论文的阅读,又有文学名家名作的研读,所以 这两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例与前四册略有不同,前两个 单元基本按照第一、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后四个单 元(本册为两个单元)则按照第三、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 进行编写。 每课有课文说明(或课文鉴赏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 议和有关资料四部分。课文说明,着重说明课文的内容、学习 重点和难点等;课文鉴赏说明,一般包括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鉴赏要点等。它们既引导教师把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 钻研的余地。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统一的“标 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课文鉴赏说明 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充分调动鉴赏 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题指导,说明练习 设计的意图,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 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答题。这里强调指出,所提供的答案 仅作参考,决非“定于一尊”,教师可用可不用。教学建议
g6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 版)为指导,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 本·必修)为依据,努力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写 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 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 3.力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5.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逐课编写。 由于这套教科书第五、六册是对前四册所学内容的综合和 提高,既有现代论文的阅读,又有文学名家名作的研读,所以, 这两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例与前四册略有不同,前两个 单元基本按照第一、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后四个单 元(本册为两个单元)则按照第三、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 进行编写。 每课有课文说明(或课文鉴赏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 议和有关资料四部分。课文说明,着重说明课文的内容、学习 重点和难点等;课文鉴赏说明,一般包括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鉴赏要点等。它们既引导教师把握课文,又给教师留有进一步 钻研的余地。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统一的“标 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课文鉴赏说明 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充分调动鉴赏 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题指导,说明练习 设计的意图,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 问题,指明如何引导学生答题。这里强调指出,所提供的答案, 仅作参考,决非“定于一尊”,教师可用可不用。教学建议
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板书设计、课外阅 读指导等内容,力求做到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 包括补充注释、助读材料、参考译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 著述、课文鉴赏示例等,视课文的实际而定。其中的补充注释, 大都是不便在教科书中注释的,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鉴赏示 例部分,选编一些从不同角度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文 章。鉴于有些学校参考资料比较缺乏,这部分内容我们安排得 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有(以所编单元为序):李世中、王 国源、王本华、张俊、沈治钧、常雪鹰、熊江平。责任编辑: 贺敏。审稿:顾振彪、黄成稳。审读王存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002年11月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92 本单元学习科技说明文和论文。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推动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改善了我 们的生活品质。学习科技说明文和论文,可以增长知识,开阔 视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g6 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板书设计、课外阅 读指导等内容,力求做到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有关资料, 包括补充注释、助读材料、参考译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 著述、课文鉴赏示例等,视课文的实际而定。其中的补充注释, 大都是不便在教科书中注释的,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鉴赏示 例部分,选编一些从不同角度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文 章。鉴于有些学校参考资料比较缺乏,这部分内容我们安排得 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有(以所编单元为序):李世中、王 国源、王本华、张俊、沈治钧、常雪鹰、熊江平。责任编辑: 贺敏。审稿:顾振彪、黄成稳。审读王存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002 年 11 月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92 本单元学习科技说明文和论文。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推动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改善了我 们的生活品质。学习科技说明文和论文,可以增长知识,开阔 视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中外各两篇,都是以人文视野关注 科学的作品。有的谈科学文化,如《数学与文化》《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有的谈科学哲学问题,如《熵:一种新的世界 观》《宇宙的未来》。这些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 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要钩玄。“提要钩玄”是韩愈倡导 的一种阅读方法,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这种阅读方 法尤其值得继承发扬。“提要钩玄”就是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 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都是从引导学生“提要钩玄”方面考虑 的,要求学生或指出重点,或剖析难点,或概括内容,或提炼 观点,增强分析、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部分, 了解各篇的背景知识和内容要点,结合课后练习,指导学生抓 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对说明、论证方法及语言特 色也要适当总结,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语文读本》中也选了一些科技说明文和论文,它们有的 在内容上与课内相关,在教学中可以参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 程度和兴趣,加之没有课业要求,《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 在内容上更广更深,甚至涉及了当代科学一些前沿问题,希望 借此“一窥”,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本单元教学用十课时 1数学与文化91
g6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中外各两篇,都是以人文视野关注 科学的作品。有的谈科学文化,如《数学与文化》《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有的谈科学哲学问题,如《熵:一种新的世界 观》《宇宙的未来》。这些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 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要钩玄。“提要钩玄”是韩愈倡导 的一种阅读方法,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这种阅读方 法尤其值得继承发扬。“提要钩玄”就是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 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都是从引导学生“提要钩玄”方面考虑 的,要求学生或指出重点,或剖析难点,或概括内容,或提炼 观点,增强分析、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部分, 了解各篇的背景知识和内容要点,结合课后练习,指导学生抓 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对说明、论证方法及语言特 色也要适当总结,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语文读本》中也选了一些科技说明文和论文,它们有的 在内容上与课内相关,在教学中可以参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 程度和兴趣,加之没有课业要求,《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 在内容上更广更深,甚至涉及了当代科学一些前沿问题,希望 借此“一窥”,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本单元教学用十课时。 1 数学与文化 91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90 ●课文说明 、背景知识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将熵这个概念引入热 力学,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1877年,奧地利物理学家玻 耳兹曼提出了玻耳兹曼关系式,建立了熵与系统微观性质的联 系,赋予了熵统计学的意义。1929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 又阐述了熵与信息的关系,揭示了熵的新的意义。在热力学中, 熵是测定不能再用来做功的能量的量;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 衡量微观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在信息论中,熵成为信息不确定 度的量。如今,不仅在科技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 学领域,都随处可见到熵这一概念。1959年,英国当代著名作 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两种文化及再谈两 种文化”,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造成的文化分裂 致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再也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共同进 行认真研讨。他认为,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 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1981年出版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 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 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特别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科学技术在创造财 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出许多垃圾。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批判, 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现代科学不过仅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却从根本上改变 了我们这个世界。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
g6 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90 ●课文说明 一、背景知识 1865 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将熵这个概念引入热 力学,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1877 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 耳兹曼提出了玻耳兹曼关系式,建立了熵与系统微观性质的联 系,赋予了熵统计学的意义。1929 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 又阐述了熵与信息的关系,揭示了熵的新的意义。在热力学中, 熵是测定不能再用来做功的能量的量;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 衡量微观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在信息论中,熵成为信息不确定 度的量。如今,不仅在科技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 学领域,都随处可见到熵这一概念。1959 年,英国当代著名作 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两种文化及再谈两 种文化”,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造成的文化分裂, 致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再也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共同进 行认真研讨。他认为,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 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 1981 年出版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 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 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特别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科学技术在创造财 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出许多垃圾。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批判, 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现代科学不过仅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却从根本上改变 了我们这个世界。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
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科学意味着福音,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科学 技术的发展所创造的现代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 已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然而,科学作为 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 地扮演着魔鬼。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 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1972 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 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 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 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 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 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 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它所讨论的社会问 题,比《增长的极限》要广泛、深入得多。 、内容理解 课文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第二章第一节,主 要解释了“熵的定律”的物理学意义,进而强调了有效能源的 不可再生性,对能源危机表示深深的忧虑。 第一段开头,作者先引用南非文化人类学家麦克斯·格拉 克曼的话,来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经过科学家的 “呕心沥血”和“绞尽脑汁”,已成为“物理学基础教程”的 内容;然后举了几个“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说明热力 学两个定律的原理即使在生活中也能体味得到。经过这样的铺 垫,似乎“深不可测”的热力学概念变得可以亲近,作者才在 第二段中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宇宙的 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至此引出了“熵” 这一概念。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急于解释“熵”的涵义,而是把上面 的概括分解,作通俗的阐释。首先指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 被消灭”,为下面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埋下伏笔。在说明能量
g6 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科学意味着福音,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科学 技术的发展所创造的现代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 已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然而,科学作为 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 地扮演着魔鬼。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 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1972 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 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 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 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 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 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 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它所讨论的社会问 题,比《增长的极限》要广泛、深入得多。 二、内容理解 课文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第二章第一节,主 要解释了“熵的定律”的物理学意义,进而强调了有效能源的 不可再生性,对能源危机表示深深的忧虑。 第一段开头,作者先引用南非文化人类学家麦克斯·格拉 克曼的话,来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经过科学家的 “呕心沥血”和“绞尽脑汁”,已成为“物理学基础教程”的 内容;然后举了几个“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说明热力 学两个定律的原理即使在生活中也能体味得到。经过这样的铺 垫,似乎“深不可测”的热力学概念变得可以亲近,作者才在 第二段中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宇宙的 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至此引出了“熵” 这一概念。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急于解释“熵”的涵义,而是把上面 的概括分解,作通俗的阐释。首先指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 被消灭”,为下面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埋下伏笔。在说明能量
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时,举的例子都贴近生活 髙楼拔地而起又夷为平地,青草生成而又“不复生长”。最后 又用《圣经》中的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形象生动 地说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由此过渡到对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阐释 能量虽然不能被消灭,但它在转化中却能耗散,从“‘有 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变成“‘无效的’或‘封闭的’能 量”,我们会因此“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熵的增 加。因为“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给出了熵的通俗定义(是用语言而不是用公式表达的)以 后,作者又进一步阐述熵的涵义。能量的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有效能量的减少就意 味着“污染”的加剧,所以“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克劳修 斯已经意识到,“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冷却了的 铁钳与平静的水面都不能再做功了。能量如果处于平均状态, 熵值就达到了最大状态 议题由能量的耗散,自然过渡到有关“能源危机”的探讨。 地球上的可再生能源,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于是不可再生能 源飞速耗尽。而太阳能也“每秒钟都在递减”,对它的利用更 十分有限。在能源问题上,不允许有半点乐观态度,因为“每 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 儿”。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冷酷无情的,“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 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工业回收”不可能做到 100%,何况回收加工又要消耗新的能量,使熵继续增加。从理 论上讲,当宇宙中的有效能量告罄时,便达到了一种热平衡状 态,即“热寂”。那时,将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更不 会有生命。把眼光收回一点,即使在太阳的有生之年,经过几 十亿年,太阳或许能把地球上耗散的能量又重新聚集起来,但 人类也等不到那个时候就灭亡了 三、论证方法 1.引用论证
g6 “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时,举的例子都贴近生活: 高楼拔地而起又夷为平地,青草生成而又“不复生长”。最后 又用《圣经》中的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形象生动 地说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由此过渡到对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阐释。 能量虽然不能被消灭,但它在转化中却能耗散,从“‘有 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变成“‘无效的’或‘封闭的’能 量”,我们会因此“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熵的增 加。因为“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给出了熵的通俗定义(是用语言而不是用公式表达的)以 后,作者又进一步阐述熵的涵义。能量的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有效能量的减少就意 味着“污染”的加剧,所以“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克劳修 斯已经意识到,“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冷却了的 铁钳与平静的水面都不能再做功了。能量如果处于平均状态, 熵值就达到了最大状态。 议题由能量的耗散,自然过渡到有关“能源危机”的探讨。 地球上的可再生能源,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于是不可再生能 源飞速耗尽。而太阳能也“每秒钟都在递减”,对它的利用更 十分有限。在能源问题上,不允许有半点乐观态度,因为“每 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 儿”。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冷酷无情的,“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 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工业回收”不可能做到 100%,何况回收加工又要消耗新的能量,使熵继续增加。从理 论上讲,当宇宙中的有效能量告罄时,便达到了一种热平衡状 态,即“热寂”。那时,将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更不 会有生命。把眼光收回一点,即使在太阳的有生之年,经过几 十亿年,太阳或许能把地球上耗散的能量又重新聚集起来,但 人类也等不到那个时候就灭亡了。 三、论证方法 1.引用论证
课文节选部分的引用论证有两种,一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话 以增强说服力。如引用格拉克曼的话,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由 科学的尖端问题成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引用经济学家赫尔 曼·戴利的话,论述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二是引用一些民间谚 语,来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见课文第一段)。 2.概括论证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如将热 力学的两个定律概括为一句话,将熵定义为“不能再被转化做 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简意 3.分析论证 本文用得最多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在概述一个科学道理或 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往往将问题分解开,逐一进行论证。在 论证过程中,还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说明事理,使文章通 俗易懂。 ●解题指导 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民谚”中体会热力学第 二定律的涵义,增强一些感性认识。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意为:任何收获总是要消耗 定能量的,没有赋出就不会有收获。而被消耗的能量,就不能 再用来做功了。高楼夷为平地后,不可能自己再拔地而起;水 从水坝上流到坝底,不可能自己再返回坝上。要想重新做功 就要消耗新的能量,所以“熵”总是持续增加的。 2.“覆水难收”意为:事物处于凝聚状态,就有了势能 旦分散开来,就再也不能自动回到凝聚状态。餐具在使用中, 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离开餐具,最终“零零星星地散失在 土地里”。虽然它们依然存在,但已不能作为成块的金属被有 效地使用了
g6 课文节选部分的引用论证有两种,一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话 以增强说服力。如引用格拉克曼的话,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由 科学的尖端问题成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引用经济学家赫尔 曼·戴利的话,论述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二是引用一些民间谚 语,来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见课文第一段)。 2.概括论证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如将热 力学的两个定律概括为一句话,将熵定义为“不能再被转化做 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简意 赅。 3.分析论证 本文用得最多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在概述一个科学道理或 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往往将问题分解开,逐一进行论证。在 论证过程中,还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说明事理,使文章通 俗易懂。 ●解题指导 一、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民谚”中体会热力学第 二定律的涵义,增强一些感性认识。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意为:任何收获总是要消耗一 定能量的,没有赋出就不会有收获。而被消耗的能量,就不能 再用来做功了。高楼夷为平地后,不可能自己再拔地而起;水 从水坝上流到坝底,不可能自己再返回坝上。要想重新做功, 就要消耗新的能量,所以“熵”总是持续增加的。 2.“覆水难收”意为:事物处于凝聚状态,就有了势能; 一旦分散开来,就再也不能自动回到凝聚状态。餐具在使用中, 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离开餐具,最终“零零星星地散失在 土地里”。虽然它们依然存在,但已不能作为成块的金属被有 效地使用了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老子》第七十三章中的 话,原意为天道像一张大网,广阔无边,稀疏却不会有一点漏 失。后来常用来比喻国家的法网虽宽,却不会漏掉一个坏人。 在本文中,这句话意为:自然界虽然广大无边,但也从不疏漏 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 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 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抓住作者论述的重点,理解 作者所阐发的道理。本文在论述中,列举的燃烧的例子有: 1.“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说明煤的能量虽然没有消失, 但它却不能再用来做功了。2 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 出……开始冷却”,说明“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 度较低的物体”,当温度平均后,就达到了“没有任何能量级 别差异的状态”,即“能量平均状态”,不能再做功了,这时 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3.“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 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这里形象地说明了能量 耗散的不可逆性。点燃一支香烟虽然微不足道,但世界上的有 效能量就会因此减少一点儿,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注意本文概括与分析相结合 的论证方法。例如,第六段开头一句“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 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就是概述,是论述的要点;然后介 绍克劳修斯的发现,说明能量的转化和消耗必然使熵增加。第 七段开头“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也是概述,是 论述的要点;然后举“污染”为例,指出“污染就是熵的同义 四设计此题,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论述某 问题的能力。对人类消耗世界上有效能源的规律,《熵: 种新的世界观》中谈到了西方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直至现代社 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需求的增长,对木材——煤炭- 石油—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教学建议
g6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老子》第七十三章中的 话,原意为天道像一张大网,广阔无边,稀疏却不会有一点漏 失。后来常用来比喻国家的法网虽宽,却不会漏掉一个坏人。 在本文中,这句话意为:自然界虽然广大无边,但也从不疏漏。 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 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 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二、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抓住作者论述的重点,理解 作者所阐发的道理。本文在论述中,列举的燃烧的例子有: 1.“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说明煤的能量虽然没有消失, 但它却不能再用来做功了。2.“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 出……开始冷却”,说明“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 度较低的物体”,当温度平均后,就达到了“没有任何能量级 别差异的状态”,即“能量平均状态”,不能再做功了,这时 “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3.“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 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这里形象地说明了能量 耗散的不可逆性。点燃一支香烟虽然微不足道,但世界上的有 效能量就会因此减少一点儿,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注意本文概括与分析相结合 的论证方法。例如,第六段开头一句“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 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就是概述,是论述的要点;然后介 绍克劳修斯的发现,说明能量的转化和消耗必然使熵增加。第 七段开头“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也是概述,是 论述的要点;然后举“污染”为例,指出“污染就是熵的同义 词”。 四设计此题,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论述某 一问题的能力。对人类消耗世界上有效能源的规律,《熵:一 种新的世界观》中谈到了西方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直至现代社 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需求的增长,对木材──煤炭─ ─石油──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