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 书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sic/ 第 单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sic/200703 /t20070314335128htm 1药27 2项链26 3陈奂生上城25 4守财奴24 第二单元23 5林黛玉进贾府22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1 7失街亭20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19 第三单元18 9雷雨17 10茶馆(节选)16 11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15 12三块钱国币14 第四单元13 13窦娥冤12
g4 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 书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sic/ 第一单元 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jsys/dsic/200703 /t20070314_335128.htm 1 药 27 2 项链 26 3 陈奂生上城 25 4 守财奴 24 第二单元 23 5 林黛玉进贾府 22 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1 7 失街亭 20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9 第三单元 18 9 雷雨 17 10 茶馆(节选) 16 11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15 12 三块钱国币 14 第四单元 13 13 窦娥冤 12
14长亭送别11 15闺塾10 16哀江南09 第五单元08 17陈情表07 18祭十二郎文06 19愚溪诗序05 20赤壁赋04 第六单元03 21逍遥游02 22滕王阁序01 23柳毅传(节选)100 24促织99
g4 14 长亭送别 11 15 闺塾 10 16 哀江南 09 第五单元 08 17 陈情表 07 18 祭十二郎文 06 19 愚溪诗序 05 20 赤壁赋 04 第六单元 03 21 逍遥游 02 22 滕王阁序 01 23 柳毅传(节选) 100 24 促织 99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 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28 单元说明 非文学作品的中心意思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 或者可以通过归纳判断来提取。而小说的主题融合了多种意 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更有赖于读者的 直觉感受和体悟。 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 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以茶馆 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 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革 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还吃 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 说明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 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又不一样了
g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 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 28 单元说明 非文学作品的中心意思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 或者可以通过归纳判断来提取。而小说的主题融合了多种意 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更有赖于读者的 直觉感受和体悟。 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 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以茶馆 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 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革 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还吃 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 说明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 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又不一样了
除了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等,都与主题有 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主题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同的题 材,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 作意图。如果对一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缺少了解,那么很难真正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如联系我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正确揭示《陈 奂生上城》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 相的农民而己。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情采风貌等 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如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 好地理解《药》的主题。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要注意分析 其原因,了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对此, 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 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悟小说主题 的多义性,以真正把握小说,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 1药 课文鉴赏说明 关于《药》的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 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 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 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 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
g4 除了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等,都与主题有 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主题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同的题 材,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 作意图。如果对一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缺少了解,那么很难真正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如联系我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正确揭示《陈 奂生上城》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 Q 相的农民而已。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情采风貌等, 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如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 好地理解《药》的主题。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要注意分析 其原因,了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对此, 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 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悟小说主题 的多义性,以真正把握小说,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 受。 1 药 27 课文鉴赏说明 一 关于《药》的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 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 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 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 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
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 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 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 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 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 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 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 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 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 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 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关于《药》的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 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 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一→当天上午,茶客在华 家茶馆谈“药”一→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 夏瑜在刑场就义一→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一→茶客在茶馆谈 夏瑜一→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 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 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 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
g4 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 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 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 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 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 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 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 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 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 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 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二 关于《药》的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 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 —→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 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 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 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 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 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 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
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 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三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 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 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 “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 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 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 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 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 华大妈的小心“搭”,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 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 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 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 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四关于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 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 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
g4 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 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三 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 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 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 “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 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 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 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 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 华大妈的小心“搭”,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 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 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 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 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四 关于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 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 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
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 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自然环境描写。例如,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 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小说最后写 “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 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 冷的基调。又如,小说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 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华 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后来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解题指导 通过讨论,把握《药》的主题思想。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 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 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 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 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 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二意在使学生把握《药》的结构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g4 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 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自然环境描写。例如,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 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小说最后写 “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 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 冷的基调。又如,小说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 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华 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后来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解题指导 一 通过讨论,把握《药》的主题思想。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 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 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 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 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 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二 意在使学生把握《药》的结构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 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 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 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 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 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意在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刻内 1.这一包洋钱,是华家多少年心血的积累,他们要用这 包洋钱来购取他们一家的幸福,所以这一包洋钱收藏得那样 好,要掏半天才掏出来;这包洋钱是那样难得,所以接这包洋 钱的手是“抖抖的”;装入衣袋惟恐装得不牢靠,所以要在外 边按两下。 2.“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写出刽子手用人血馒头做买 卖,着眼在“钱”上;“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向老栓,这种 威迫的眼光正是问老栓要钱;“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说 明刽子手还是着眼在钱上。充分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的 性格特征。 华老栓在康大叔的眼光下,人“缩小了一半”;又踌躇着, 不敢接人血馒头,表现了他懦弱、善良的性格 3.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不一 样。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 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华 大妈愚昧迷信,忌讳极多。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 妈的忌讳,又讨好刽子手康大叔 四△(略) 教学建议
g4 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 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 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 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 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 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三 意在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刻内 涵。 1.这一包洋钱,是华家多少年心血的积累,他们要用这一 包洋钱来购取他们一家的幸福,所以这一包洋钱收藏得那样 好,要掏半天才掏出来;这包洋钱是那样难得,所以接这包洋 钱的手是“抖抖的”;装入衣袋惟恐装得不牢靠,所以要在外 边按两下。 2.“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写出刽子手用人血馒头做买 卖,着眼在“钱”上;“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向老栓,这种 威迫的眼光正是问老栓要钱;“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说 明刽子手还是着眼在钱上。充分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的 性格特征。 华老栓在康大叔的眼光下,人“缩小了一半”;又踌躇着, 不敢接人血馒头,表现了他懦弱、善良的性格。 3.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不一 样。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 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华 大妈愚昧迷信,忌讳极多。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 妈的忌讳,又讨好刽子手康大叔。 四 △(略)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 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布置一些改写练习。以情节为主的,如《华老栓买药》 《夏四奶奶上坟》:以人物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华老 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环境为主的,如《古口亭口》《茶 馆速写》《坟场剪影》。也可以布置学生列一些图表,如《药》 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表。在课堂上交流。 三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同时,分析华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个人物,看他们是如何体 现主题的;此外,看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是怎样表 现主题的。 四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不 同看法是正常的。鼓励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便给予肯定。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有倾向性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有关资料 鲁迅的有关论述 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 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狂人日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g4 一 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 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 布置一些改写练习。以情节为主的,如《华老栓买药》 《夏四奶奶上坟》;以人物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华老 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环境为主的,如《古囗亭口》《茶 馆速写》《坟场剪影》。也可以布置学生列一些图表,如《药》 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表。在课堂上交流。 三 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同时,分析华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个人物,看他们是如何体 现主题的;此外,看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是怎样表 现主题的。 四 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不 同看法是正常的。鼓励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便给予肯定。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有倾向性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有关资料 一 鲁迅的有关论述 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 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狂人日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己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 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 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 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 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 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 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 喊》,一共有十四篇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 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 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坟·娜拉走后怎样》 二关于《药》的主题 曾听鲁迅先生自己讲述他那创作某篇时的动机,背景,和 艺术,所以至今印象还很清楚的。例如《药》
g4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 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 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 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 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 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 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 喊》,一共有十四篇。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 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 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坟·娜拉走后怎样》 二 关于《药》的主题 曾听鲁迅先生自己讲述他那创作某篇时的动机,背景,和 艺术,所以至今印象还很清楚的。例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