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优化析 IIAO CALYOUHUA OUAN X 、内容详解 结构网络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 全剧四折一楔子,本文是第 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 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 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 第一部分 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诉说冤屈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 指斥天地鬼神 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 “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 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对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 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 反抗精神 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 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 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在这两个曲子中,包含了 如下文化内涵:日月、鬼神、天地、贤愚、好歹、命长与命短、 善良与邪恶、富贵与贫穷、盜跖与颜渊,这些都属于中国老百 姓的是非与善恶的范畴。而裁定是非善恶的是“天”,天隐喻着 什么呢?“错堪贤愚枉作天”,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枉”字,是 谁“枉”呢?面对这种“枉”,作为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中的 员,又能怎样呢? 冤情 情深重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邪恶势力无动于衷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 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 埋怨天地鬼神 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 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 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 出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 的共鸣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天地本应深 天地神明(社会现实或统治 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 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 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 人们敬畏,窦娥指斥 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 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贫穷短命,罪恶的人富 窦娥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 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除了控诉,只有眼泪(感叹)
1 天地神明(社会现实或统治 者) 人们敬畏,窦娥指斥 窦娥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 除了控诉,只有眼泪(感叹) 教材优化析 JIAO CAI YOU HUA QUAN XI 一、内容详解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 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 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 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 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 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 “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 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 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 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 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 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在这两个曲子中,包含了 如下文化内涵:日月、鬼神、天地、贤愚、好歹、命长与命短、 善良与邪恶、富贵与贫穷、盗跖与颜渊,这些都属于中国老百 姓的是非与善恶的范畴。而裁定是非善恶的是“天”,天隐喻着 什么呢?“错堪贤愚枉作天”,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枉”字,是 谁“枉”呢?面对这种“枉”,作为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中的一 员,又能怎样呢?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 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 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 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 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 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 的共鸣。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天地本应深 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 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 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 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 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贫穷短命,罪恶的人富 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结构网络 全剧四折一楔子,本文是第 三折。 冤情深重 邪恶势力无动于衷 埋怨天地鬼神 第一部分: 诉说冤屈 指斥天地鬼神 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对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 反抗精神
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 能是“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个曲子,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 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子的唱 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 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子,就己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 第二部分,与婆婆诀别 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不走前街走后街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 善良淳朴 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怕婆婆伤心 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央求婆婆 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正 善良 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劝婆婆莫哭 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张驴 儿的父亲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 怎不叫人伤心 地。“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 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 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 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慘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 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以上两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阴森緊张的氛围(悲剧) 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 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 对「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二) 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 比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一) 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入第二 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 有张有弛 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 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 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 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 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 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 第三部分,三桩誓愿 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血溅自练→有冤情 第三愿是要山阳县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 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的昏官污 桩皙愿 六月飞雪→清白 大旱三年→冤情深 希望惩罚 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奇 贪官污吏 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
2 第三部分,三桩誓愿 三 血溅自练→有冤情 桩 六月飞雪→清白 誓 愿 大旱三年→冤情深 希望惩罚 贪官污吏 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 能是“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个曲子,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 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子的唱 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 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子,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 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 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 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 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正 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 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张驴 儿的父亲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 地。“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 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 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 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 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以上两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 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 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 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入第二 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 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 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 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 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 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 “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 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第三愿是要山阳县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 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的昏官污 吏。 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奇 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 阴森紧张的氛围(悲剧) 对 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二) 比 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一) 有张有弛 第二部分,与婆婆诀别 不走前街走后街 善良淳朴 怕婆婆伤心 央求婆婆 善良 劝婆婆莫哭 怎不叫人伤心
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 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 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 “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三桩誓愿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 (昏暗、昏聩),又是主人公反 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 抗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 而又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 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誓愿也是作家社会、政 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 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 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 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 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 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总之,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 浪漫主义手法 冤情实在是真,又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 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 窦娥的形象 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 ④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 窦娥是一个让人同情又让 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敬佩的人物形象。 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技巧鉴赏 技巧拾零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把握戏剧冲突的不同类型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 戏剧冲突因剧作情节结构 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 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类型。 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 1.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 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一贯到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 底,在一次次交锋中,冲突越来 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越激烈,最后发生总爆发。如繁 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雷雨》全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剧:第一幕中周萍与蘩漪的对话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 已显示了矛盾,这是冲突的开 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始:第二幕冲突正式展开:第三 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幕冲突又进一步发展:第四幕则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以白刃相见,达到你死我活的地 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 步 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 2.主次型。全剧有一主要冲 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 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如
3 三桩誓愿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昏暗、昏聩),又是主人公反 抗精神的集中体现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 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 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 “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 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 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 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 而又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 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 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誓愿也是作家社会、政 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 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 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 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 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 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总之,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 冤情实在是真,又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 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窦娥的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 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 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 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技巧鉴赏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 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 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 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 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 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 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 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 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 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 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浪漫主义手法 ①悲剧气氛 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 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④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窦娥是一个让人同情又让 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技巧拾零 把握戏剧冲突的不同类型 戏剧冲突因剧作情节结构 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类型。 1.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 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一贯到 底,在一次次交锋中,冲突越来 越激烈,最后发生总爆发。如蘩 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雷雨》全 剧:第一幕中周萍与蘩漪的对话 已显示了矛盾,这是冲突的开 始;第二幕冲突正式展开;第三 幕冲突又进一步发展;第四幕则 以白刃相见,达到你死我活的地 步。 2.主次型。全剧有一主要冲 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 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如
《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 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 婚姻和封建婚姻的冲突,具体表 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 现为莺莺、张生和老夫人、郑恒 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 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的矛盾。但实际上全剧除了二本 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 三折的“赖婚”、四本二折的“拷 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红”外,其他场次中老夫人的戏 并不多。而张生、莺莺和红娘由 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 于身份、处境、教养、个性不同 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 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 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亦有差异,所 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 采取的反抗和挣脱束缚的方式 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 也不同,因而不断发生冲撞和误 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 会,由此构成十分强烈的喜剧效 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 3.多样型。一些剧作由于没 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 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 有贯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戏 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 生活片断组成,它在众多人物的 3.《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生活场景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 窦娥发出三个誓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 冲突,这些冲突统一于共同的主 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 题之下。如《茶馆》,没有贯穿 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才使得孤苦无依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 到底的情节,每幕之间相隔20 年左右,各种矛盾既不互相交 的三愿—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 织,又不连续发展。三幕表示了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 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 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部分中 各有不同的冲突,但各种冲突又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 都统一于葬送旧时代这一主题 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 之下 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奷民恶吏的滔天 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 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物形象的塑 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象和夸张,反映出 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 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 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体裁知识 美文赏析 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程(一) 关汉卿散曲选 先秦时期:奴隶社会巫风盛行,有关祭祀的舞乐已包含萌 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 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 俳优,他们的出现对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十分有利 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 汉魏时期: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角觚(百戏)开始盛 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 行,它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演出了 榆钱,惹扬花飞点如绵。愁的是 《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在民间亦有流行的平调、清 调、杂舞、杂曲 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
4 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 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 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 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 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 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 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 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 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 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 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 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 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 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3.《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窦娥发出三个誓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 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 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才使得孤苦无依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 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 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 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 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 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 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物形象的塑 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象和夸张,反映出 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 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 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三、体裁知识 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程(一) 先秦时期:奴隶社会巫风盛行,有关祭祀的舞乐已包含萌 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 俳优,他们的出现对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十分有利。 汉魏时期: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角觚(百戏)开始盛 行,它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演出了 《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在民间亦有流行的平调、清 调、杂舞、杂曲。 《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 婚姻和封建婚姻的冲突,具体表 现为莺莺、张生和老夫人、郑恒 的矛盾。但实际上全剧除了二本 三折的“赖婚”、四本二折的“拷 红”外,其他场次中老夫人的戏 并不多。而张生、莺莺和红娘由 于身份、处境、教养、个性不同, 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亦有差异,所 采取的反抗和挣脱束缚的方式 也不同,因而不断发生冲撞和误 会,由此构成十分强烈的喜剧效 果。 3.多样型。一些剧作由于没 有贯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戏 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 生活片断组成,它在众多人物的 生活场景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 冲突,这些冲突统一于共同的主 题之下。如《茶馆》,没有贯穿 到底的情节,每幕之间相隔 20 年左右,各种矛盾既不互相交 织,又不连续发展。三幕表示了 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部分中 各有不同的冲突,但各种冲突又 都统一于葬送旧时代这一主题 之下。 美文赏析 关汉卿散曲选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 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 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 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 榆钱,惹扬花飞点如绵。愁的是 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 四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 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为我国戏曲的 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 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面,没福怎能相见。十里扬州风 唐、宋金时期: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唐代,中国音乐声律 物妍,出落着神仙 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空前发展,产生了《樊哙排君难》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 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北宋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 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 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北宋时的影戏和傀 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 儡戏不仅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而且艺人以解说者的身份演唱 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 或间用代言体,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 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 元朝时期: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 的是梁园月,钦的是东京酒,赏 演艺术的成果而形成的。有其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 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元杂剧在结构方面,基本形式是四折戏也会围棋、会蹴趣、会打围、会 加一个楔子。每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 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 不能放在末尾。有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可以使用两个楔子,也 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 有的全篇不用楔子。每本戏的最后都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 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 句、八句的对句,简要概括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正名最后的 候。尚兀自不背休。则除是阎王 一句诗句作为全剧的题目。在乐曲的组合方面,都用北曲,每 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 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联套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 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 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 【双调】沉醉东风 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贴旦扮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 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子的 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 徕儿等各种角色,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 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曲,配角只能说白。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以外,还有 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白是定场白、背 程万里! 白、旁白、带白等,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对后世戏曲和文学 有深远影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5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 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为我国戏曲的 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唐、宋金时期: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唐代,中国音乐声律 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空前发展,产生了《樊哙排君难》一 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北宋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北宋时的影戏和傀 儡戏不仅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而且艺人以解说者的身份演唱, 或间用代言体,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 元朝时期: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 演艺术的成果而形成的。有其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 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元杂剧在结构方面,基本形式是四折戏 加一个楔子。每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 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 不能放在末尾。有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可以使用两个楔子,也 有的全篇不用楔子。每本戏的最后都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 句、八句的对句,简要概括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正名最后的 一句诗句作为全剧的题目。在乐曲的组合方面,都用北曲,每 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联套 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 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 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贴旦扮 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子的 徕儿等各种角色,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 曲,配角只能说白。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以外,还有 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白是定场白、背 白、旁白、带白等,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对后世戏曲和文学 有深远影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四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 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 面,没福怎能相见。十里扬州风 物妍,出落着神仙。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 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 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 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 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 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 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 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 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 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 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 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 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 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 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 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程万里!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