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一、家畜解剖生理的内容 家畜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畜禽有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活体内发生的基本生命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牛、猪、羊、犬、猫及家禽为主要对象,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 究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构造、色泽、位置及相互关系和究动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家畜解剖生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家畜解剖生理是是畜牧、兽医、卫检、畜产品加工、动物营养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 课,学好家畜解剖生理学对后期专业课至关重要。如病理学、外科学等等。揭示和掌握家畜 的生命活动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提供适合家畜生长发育的条件,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家畜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发展。 学习解剖生理,应该理论应联系实际,课堂认真听讲,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标本,课余 可随时来实验室看标本。形态学属于直观教学,一定要多看标本、挂图,俗话说,百闻不如 一见。 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有机体的概念 (一)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组织 是由一些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构成。 (三)器官 是由几种不同组织按一定规律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每种器官都能完成一定生理功能。器 官分为两大类: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 中空性器官是内部有较大腔体的器官,如食管、胃、肠、气管、膀胱、血管等。它们的基本 结构是:内表面有一层上皮,周围为结缔组织与肌组织。肌组织一般为平滑肌,在心脏是心 肌。肌组织夹在结缔组织之间,呈层状结构。 实质性器官是内部没有大腔的器官,如肝、脾、肾、肌肉等。它们的基本结构分两部分:1 实质部分:是指直接代表这个器官主要机能特征的某一种组织。如肌肉的实质部分是肌肉组 织,脑的实质部分是神经组织等。2 间质部分:是指器官内的辅助部分。一般均由结缔组织 构成,是血管、神经等通过的地方,对实质部分有支持和营养等作用。 (四)系统 由几个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彼此分工合作来完成体内某一方面的生理 机能,这些器官就构成一个系统。 畜禽有机体可分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被皮系统和感觉器官系统。 (五)有机体 由上述各器官系统构成家畜有机体。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机能上互 相影响,协调配合组成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统一体。同时,家畜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间也必须 经常保持着能动的平衡。 四、畜体的主要部位 畜体可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1、头部:畜体的最前方,以内眼角和颧弓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下方的面部。(1)颅 部:又分为枕部-颅部的后方,两耳之间。顶部-枕部的前方。额部-顶部的前 方,两眼眶之间。眼部-包括眼与眼睑。耳廓部-耳和耳根周围的部分
1 绪 论 一、家畜解剖生理的内容 家畜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畜禽有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活体内发生的基本生命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牛、猪、羊、犬、猫及家禽为主要对象,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 究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构造、色泽、位置及相互关系和究动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家畜解剖生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家畜解剖生理是是畜牧、兽医、卫检、畜产品加工、动物营养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 课,学好家畜解剖生理学对后期专业课至关重要。如病理学、外科学等等。揭示和掌握家畜 的生命活动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提供适合家畜生长发育的条件,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家畜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发展。 学习解剖生理,应该理论应联系实际,课堂认真听讲,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标本,课余 可随时来实验室看标本。形态学属于直观教学,一定要多看标本、挂图,俗话说,百闻不如 一见。 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有机体的概念 (一)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组织 是由一些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构成。 (三)器官 是由几种不同组织按一定规律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每种器官都能完成一定生理功能。器 官分为两大类: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 中空性器官是内部有较大腔体的器官,如食管、胃、肠、气管、膀胱、血管等。它们的基本 结构是:内表面有一层上皮,周围为结缔组织与肌组织。肌组织一般为平滑肌,在心脏是心 肌。肌组织夹在结缔组织之间,呈层状结构。 实质性器官是内部没有大腔的器官,如肝、脾、肾、肌肉等。它们的基本结构分两部分:1 实质部分:是指直接代表这个器官主要机能特征的某一种组织。如肌肉的实质部分是肌肉组 织,脑的实质部分是神经组织等。2 间质部分:是指器官内的辅助部分。一般均由结缔组织 构成,是血管、神经等通过的地方,对实质部分有支持和营养等作用。 (四)系统 由几个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彼此分工合作来完成体内某一方面的生理 机能,这些器官就构成一个系统。 畜禽有机体可分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被皮系统和感觉器官系统。 (五)有机体 由上述各器官系统构成家畜有机体。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机能上互 相影响,协调配合组成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统一体。同时,家畜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间也必须 经常保持着能动的平衡。 四、畜体的主要部位 畜体可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1、头部:畜体的最前方,以内眼角和颧弓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下方的面部。(1)颅 部:又分为枕部-颅部的后方,两耳之间。顶部-枕部的前方。额部-顶部的前 方,两眼眶之间。眼部-包括眼与眼睑。耳廓部-耳和耳根周围的部分
2 (2)面部-口腔与鼻腔的周围。眶下部-眼眶前下部鼻后部外侧。鼻部- 额部前方,包括鼻背和鼻侧。鼻孔部-包括鼻孔和鼻孔周围。唇部-包括上唇和下 唇。咬肌部-颞部的下方。颊部-咬肌部的前方。额部-下唇的下方。 2、躯干:包括颈部、胸背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 (1)颈部,以颈椎为基础,颈椎以上的部分称颈上部,以下的部分称颈下部。 (2)胸背部,颈部与腰腹部之间,前方较高的部分称耆甲部,其后方为背部。两侧称 肋部,前下方为胸前部,下部为胸骨部。 (3)腰腹部,胸背部与荐臀部之间,上方为腰部,两侧和下方为腹部。 (4)荐臀部,位于腰腹部后方,上方为荐部,侧面为臀部,后方与尾部相连。 (5)尾部,以尾椎为基础。 3、四肢各部: (1)前肢-借肩胛和臂部与躯干的胸背部连结。自近及远分为肩胛部、臂部、前臂 部,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指部)。 (2)后肢-由近及远又可分大腿部(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后脚部又包括(跗部、 跖部,趾部)。 五、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动 (一)轴:动物站立时,从头端至尾部,与地面平行的轴称为长轴。长轴也可用于四肢 和器官,均以纵长的方向为基准,四肢的长轴则是从近端至这端与地面垂直。 (二)面: 1、矢状面,是与畜体长轴平行且与地面垂地的切面。以动物体长轴的正中线上的切面。 把畜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叫正中矢状面。与正中矢面平行的矢状面叫侧矢状面。 2、横断面:是与畜体长轴垂直的切面,与器官长轴垂直的切面也称为横断面. 3、额面(水平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且与矢状面和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三)方位术语: 1、前侧和后侧,作一个横断面,靠近头端的为头侧,造近尾端的叫后侧。 2、背侧和腹侧,靠近脊柱的一侧称背侧。作一额面(水平面)上面的叫背侧,下面的 叫腹侧。或者说,远离地面的叫背侧,靠近地面的叫腹侧,站立时,向着站立地面的方向的 叫腹面,相反的一侧称背侧。 3、内侧和外侧,造近正中矢状面的叫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的叫外侧。确定四肢的方 位术语:近端和远端,靠近躯干的一端叫近端,远离躯干的端叫远端;前肢和后肢的前面叫 背侧,前肢的后面叫掌侧,后肢的后面叫跖侧。 六、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 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 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被破坏,都会导致反射活动的消失。 (二)体液调节 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体 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的途径有:远距离调节;旁分泌调节或局部体液性调节;在下丘脑的某些神经 细胞具有明显的腺体细胞特征,也能合成和分泌激素,并由轴突末梢释放入血液,这些细胞 称为“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其激素的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相对神经调节而言,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神
2 (2)面部-口腔与鼻腔的周围。眶下部-眼眶前下部鼻后部外侧。鼻部- 额部前方,包括鼻背和鼻侧。鼻孔部-包括鼻孔和鼻孔周围。唇部-包括上唇和下 唇。咬肌部-颞部的下方。颊部-咬肌部的前方。额部-下唇的下方。 2、躯干:包括颈部、胸背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 (1)颈部,以颈椎为基础,颈椎以上的部分称颈上部,以下的部分称颈下部。 (2)胸背部,颈部与腰腹部之间,前方较高的部分称耆甲部,其后方为背部。两侧称 肋部,前下方为胸前部,下部为胸骨部。 (3)腰腹部,胸背部与荐臀部之间,上方为腰部,两侧和下方为腹部。 (4)荐臀部,位于腰腹部后方,上方为荐部,侧面为臀部,后方与尾部相连。 (5)尾部,以尾椎为基础。 3、四肢各部: (1)前肢-借肩胛和臂部与躯干的胸背部连结。自近及远分为肩胛部、臂部、前臂 部,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指部)。 (2)后肢-由近及远又可分大腿部(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后脚部又包括(跗部、 跖部,趾部)。 五、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动 (一)轴:动物站立时,从头端至尾部,与地面平行的轴称为长轴。长轴也可用于四肢 和器官,均以纵长的方向为基准,四肢的长轴则是从近端至这端与地面垂直。 (二)面: 1、矢状面,是与畜体长轴平行且与地面垂地的切面。以动物体长轴的正中线上的切面。 把畜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叫正中矢状面。与正中矢面平行的矢状面叫侧矢状面。 2、横断面:是与畜体长轴垂直的切面,与器官长轴垂直的切面也称为横断面. 3、额面(水平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且与矢状面和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三)方位术语: 1、前侧和后侧,作一个横断面,靠近头端的为头侧,造近尾端的叫后侧。 2、背侧和腹侧,靠近脊柱的一侧称背侧。作一额面(水平面)上面的叫背侧,下面的 叫腹侧。或者说,远离地面的叫背侧,靠近地面的叫腹侧,站立时,向着站立地面的方向的 叫腹面,相反的一侧称背侧。 3、内侧和外侧,造近正中矢状面的叫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的叫外侧。确定四肢的方 位术语:近端和远端,靠近躯干的一端叫近端,远离躯干的端叫远端;前肢和后肢的前面叫 背侧,前肢的后面叫掌侧,后肢的后面叫跖侧。 六、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 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 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被破坏,都会导致反射活动的消失。 (二)体液调节 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体 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的途径有:远距离调节;旁分泌调节或局部体液性调节;在下丘脑的某些神经 细胞具有明显的腺体细胞特征,也能合成和分泌激素,并由轴突末梢释放入血液,这些细胞 称为“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其激素的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相对神经调节而言,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神
3 经与内分泌系统在功能上有密切的关系,有相互调节的作用,因此在生理功能调节中它们的 调节作用又合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和垂体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由下丘脑、腺垂体和内 分泌腺组成的从上到下三级管理的功能轴,即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下丘脑-腺垂 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功能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部分。 内分泌腺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许多激素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 节突触传递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功能更加准确和有效。 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也是机体功能重要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构 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 (三)自身调节 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由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所定。 七、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当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内在的和表面的的反应形式有两种兴奋和抑制。 1、兴奋性、兴奋、可兴奋细胞 古老生理学将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定义为兴奋性。神经、肌肉、腺 体三种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被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近代生理学中, 更准确地定义:兴奋性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 则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是动作电位的同意语。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就是产生了兴奋(简 称兴奋)。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才称为可兴奋组织。 2、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 一个刺激而兴奋时的一个短暂时期 内, 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 任何刺激均归于“无效”。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 之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 要引起组织的再次兴奋,所用的刺 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 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 升,可超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的时期称
3 经与内分泌系统在功能上有密切的关系,有相互调节的作用,因此在生理功能调节中它们的 调节作用又合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和垂体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由下丘脑、腺垂体和内 分泌腺组成的从上到下三级管理的功能轴,即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下丘脑-腺垂 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功能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部分。 内分泌腺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许多激素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 节突触传递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功能更加准确和有效。 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也是机体功能重要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构 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 (三)自身调节 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由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所定。 七、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当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内在的和表面的的反应形式有两种兴奋和抑制。 1、兴奋性、兴奋、可兴奋细胞 古老生理学将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定义为兴奋性。神经、肌肉、腺 体三种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被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近代生理学中, 更准确地定义:兴奋性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 则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是动作电位的同意语。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就是产生了兴奋(简 称兴奋)。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才称为可兴奋组织。 2、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 一个刺激而兴奋时的一个短暂时期 内, 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 任何刺激均归于“无效”。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 之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 要引起组织的再次兴奋,所用的刺 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 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 升,可超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的时期称
4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的期。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在静息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所 产生的电位变化(包括局部电位和可以扩布的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 电位,简称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2)动作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促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 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①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的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②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 ③去极化: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④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 去极化到 0 mv,进而变化到 20~40mv,去极化超过 0 电 位的部分称为,此时膜的状态为反极化状态。 ⑤去极化、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⑥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它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锋电位和后电位 动作电位中,快速除极和复极化的部分,其变化幅度很大,称为锋电位(脉冲),是 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 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叫后电位。 后电位是由缓慢的复极化过程和低幅的超极 化过程组成,分别称为后去极化或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或正后电位。 (4)将动作电位的进程与细胞进入兴奋后 的兴奋性变化相对照: 锋电位的时间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 期;后去极化(负后电位)期细胞大约处于相 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而后超极化(正后电位) 期则相当于低常期。 (三)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和 K +平衡电位:膜学说(1902 年 Bernstein)认为①细胞膜内、外 K +分布不 均匀;②细胞膜不同功能状态对物质(离子)通透性不同,③这种离子分布的不均匀的维持 靠 Na+泵的活动。 细胞膜内高 K +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是细胞保持膜内负、膜外正极化状态的基
4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的期。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在静息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所 产生的电位变化(包括局部电位和可以扩布的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 电位,简称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2)动作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促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 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①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的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②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 ③去极化: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④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 去极化到 0 mv,进而变化到 20~40mv,去极化超过 0 电 位的部分称为,此时膜的状态为反极化状态。 ⑤去极化、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⑥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它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锋电位和后电位 动作电位中,快速除极和复极化的部分,其变化幅度很大,称为锋电位(脉冲),是 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 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叫后电位。 后电位是由缓慢的复极化过程和低幅的超极 化过程组成,分别称为后去极化或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或正后电位。 (4)将动作电位的进程与细胞进入兴奋后 的兴奋性变化相对照: 锋电位的时间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 期;后去极化(负后电位)期细胞大约处于相 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而后超极化(正后电位) 期则相当于低常期。 (三)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和 K +平衡电位:膜学说(1902 年 Bernstein)认为①细胞膜内、外 K +分布不 均匀;②细胞膜不同功能状态对物质(离子)通透性不同,③这种离子分布的不均匀的维持 靠 Na+泵的活动。 细胞膜内高 K +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是细胞保持膜内负、膜外正极化状态的基
5 础。当电化学梯度与浓度梯度促使 K +外流和阻碍 K +外流的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电位差 称为静息跨膜电位,即是 K +的平衡电位(EK)。 (2)动作电位和电压依赖式离子通道 ①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的离子基础 细胞膜外高 Na+,膜受到刺激时,出现对 Na+的通透性增加,并超过对 K +的通透性,Na+ 迅速内流,直至内流的 Na+在膜内所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 Na+的净内流为止,形成动作电位 的上升支。 ②动作电位下降支形成的离子基础 去极化达高锋在很短时间里,Na+通道很快失活;膜中的另一种电压门控 K +通道开放, K +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最后恢复到静息时 K+平衡电位的状态。 ③Na+通道和 K+通道的特性 A.Na+通道有两道门,静息时,位于中间的激活门关闭着,位于膜内侧的失活门开着。 去极化时,Na+通道激活,激活门和失活门都开放,Na+内流;Na+通道很快失活,激活门仍开 着,但失活门却关闭,Na+不能内流;Na+通道失活时,不会因尚存在着去极化而继续开放, 也不会因新的去极化再度开放,只有当去极化消除后,恢复到静息状态,通道才有可能在新 的去极化下而进入开放状态。 B.K+通道只有一道门,激活较延迟,而且没有失活状态,可直接恢复到静息时的关 闭状态。 (四)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1 、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引起 当刺激使膜内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可以在已经去极化的基础上诱发产生动作电位, 该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大约低 10~15 mV。再生性去极化对于一段 膜来说,当刺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会引起一定数量的 Na+通道开放,Na+因此内流, 而 Na+的内流会使膜进一步去极化,结果又引起更多的 Na+通道开放和更大的开放概率,如此 反复下去,出现一个“正反馈”过程,称(Na+的)再生性去极化(循环)。阈电位产生的结果, 出现一个不依赖于原有的刺激,而使膜上 Na+通道迅速、而大量开放,膜外 Na+快速内流,直 至达到 Na+平衡电位才停止,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 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 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 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 ENa, 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 ENa 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 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 Na+内流的正反馈,不 能形成动作电位
5 础。当电化学梯度与浓度梯度促使 K +外流和阻碍 K +外流的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电位差 称为静息跨膜电位,即是 K +的平衡电位(EK)。 (2)动作电位和电压依赖式离子通道 ①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的离子基础 细胞膜外高 Na+,膜受到刺激时,出现对 Na+的通透性增加,并超过对 K +的通透性,Na+ 迅速内流,直至内流的 Na+在膜内所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 Na+的净内流为止,形成动作电位 的上升支。 ②动作电位下降支形成的离子基础 去极化达高锋在很短时间里,Na+通道很快失活;膜中的另一种电压门控 K +通道开放, K +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最后恢复到静息时 K+平衡电位的状态。 ③Na+通道和 K+通道的特性 A.Na+通道有两道门,静息时,位于中间的激活门关闭着,位于膜内侧的失活门开着。 去极化时,Na+通道激活,激活门和失活门都开放,Na+内流;Na+通道很快失活,激活门仍开 着,但失活门却关闭,Na+不能内流;Na+通道失活时,不会因尚存在着去极化而继续开放, 也不会因新的去极化再度开放,只有当去极化消除后,恢复到静息状态,通道才有可能在新 的去极化下而进入开放状态。 B.K+通道只有一道门,激活较延迟,而且没有失活状态,可直接恢复到静息时的关 闭状态。 (四)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1 、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引起 当刺激使膜内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可以在已经去极化的基础上诱发产生动作电位, 该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大约低 10~15 mV。再生性去极化对于一段 膜来说,当刺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会引起一定数量的 Na+通道开放,Na+因此内流, 而 Na+的内流会使膜进一步去极化,结果又引起更多的 Na+通道开放和更大的开放概率,如此 反复下去,出现一个“正反馈”过程,称(Na+的)再生性去极化(循环)。阈电位产生的结果, 出现一个不依赖于原有的刺激,而使膜上 Na+通道迅速、而大量开放,膜外 Na+快速内流,直 至达到 Na+平衡电位才停止,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 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 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 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 ENa, 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 ENa 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 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 Na+内流的正反馈,不 能形成动作电位
6 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而触发动作电 位的产生。 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 “无”特性。 2、 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但也可引起少量 Na+通道开放,有少量 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 局部兴奋。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简称局部电位。但由于该去极化程度较 小,可被(维持当时 K +平衡电位的)K +外流所抵消,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因而不能形成 动作电位,局部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不具有“全和无”特性。 ③可以总和(或迭加)。有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3 、兴奋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1)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动作电位(兴奋)也就在神经纤维膜上传导开来,称之 为神经冲动。 (2)跳跃式传导局部电流只能出现在与之相邻的朗飞氏结之间,兴奋就以跳跃的方式从 一个朗飞氏结传到另一个朗飞氏结,不断向前传导。 能力单元一 畜体的基本结构 【目的要求】熟知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基本机能;了解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熟知 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的分类、形态、分布;了解组织的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熟知器 官、系统的概念;掌握有机体的能动调节;了解器官、系统的组成。了解家畜、家禽各部名 称。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及保养方法。 【素质教育渗透点】本能力单元要求学生熟知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基本机能,了 解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在细胞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紧紧把握不同生物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6 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而触发动作电 位的产生。 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 “无”特性。 2、 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但也可引起少量 Na+通道开放,有少量 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 局部兴奋。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简称局部电位。但由于该去极化程度较 小,可被(维持当时 K +平衡电位的)K +外流所抵消,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因而不能形成 动作电位,局部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不具有“全和无”特性。 ③可以总和(或迭加)。有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3 、兴奋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1)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动作电位(兴奋)也就在神经纤维膜上传导开来,称之 为神经冲动。 (2)跳跃式传导局部电流只能出现在与之相邻的朗飞氏结之间,兴奋就以跳跃的方式从 一个朗飞氏结传到另一个朗飞氏结,不断向前传导。 能力单元一 畜体的基本结构 【目的要求】熟知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基本机能;了解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熟知 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的分类、形态、分布;了解组织的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熟知器 官、系统的概念;掌握有机体的能动调节;了解器官、系统的组成。了解家畜、家禽各部名 称。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及保养方法。 【素质教育渗透点】本能力单元要求学生熟知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基本机能,了 解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在细胞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紧紧把握不同生物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7 ——细胞构造的一致性开展素质渗透。通过高低等生物细胞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强化学生 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认识,破除上帝造人等唯心神化迷信思想,牢固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引用恩格斯名言说明人类高等之处在于不断适应环境,在发生变异,做为新时代大学生 也要不断以社会、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进入职业技术学院要尽快树立掌握 技能、服务生产的学习态度;通过胡克发明显微镜,人类发现精彩的微观世界,带领学生初 步认识微观论。 1-1 细胞 一、细胞的概念 动物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细胞是动物体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真核细胞(遗 传物质有膜包裹,形成完整的细核)和原核细胞(遗传 物 质 无 膜 包 裹 , 不 形 成 完 整 的 细 核)。 1665 年,英国人胡克用他自己改进的显微镜观察软 木的薄片,发现软木的薄片是由许多小室所构成,他把 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随后,经过许多人的观察与研究, 对细胞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至 1838 年和 1839 年,德国 人施莱登和施旺发表了细胞学说,指出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 使我们能把动植物界统一起来。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了细胞学说,把它和能量转化 规律及进货论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恩格斯指出:“第一是发现了细胞,发 现细胞是这样一种单位,整个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由于这 一发现,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 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能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道 路。”研究细胞的构造和机能,对于认识生命和改造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细胞的大小相差很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直到,平均直径在 10—100 微米。有些细胞比较小,如球状细菌的细胞直径只有 0.2 微米。有些比较大,如成熟的西瓜 果肉细胞,直径可达 1 毫米,棉花种子的毛(表皮毛)长约 40—65 毫米,苎麻的纤维细胞 长可达 200 毫米以上,这样大的细胞,肉眼也能看到(见图 1-1)。 三、细胞的构造 细胞结构绝大多数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 基质:液态水、无机离子、蛋白质、糖、脂等 细胞 细胞质 细胞器 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LY、微体、环 孔板 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中心粒、微管、 微丝、中间丝、微梁网 图 1-1 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7 ——细胞构造的一致性开展素质渗透。通过高低等生物细胞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强化学生 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认识,破除上帝造人等唯心神化迷信思想,牢固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引用恩格斯名言说明人类高等之处在于不断适应环境,在发生变异,做为新时代大学生 也要不断以社会、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进入职业技术学院要尽快树立掌握 技能、服务生产的学习态度;通过胡克发明显微镜,人类发现精彩的微观世界,带领学生初 步认识微观论。 1-1 细胞 一、细胞的概念 动物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细胞是动物体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真核细胞(遗 传物质有膜包裹,形成完整的细核)和原核细胞(遗传 物 质 无 膜 包 裹 , 不 形 成 完 整 的 细 核)。 1665 年,英国人胡克用他自己改进的显微镜观察软 木的薄片,发现软木的薄片是由许多小室所构成,他把 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随后,经过许多人的观察与研究, 对细胞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至 1838 年和 1839 年,德国 人施莱登和施旺发表了细胞学说,指出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 使我们能把动植物界统一起来。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了细胞学说,把它和能量转化 规律及进货论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恩格斯指出:“第一是发现了细胞,发 现细胞是这样一种单位,整个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由于这 一发现,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 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能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道 路。”研究细胞的构造和机能,对于认识生命和改造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细胞的大小相差很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直到,平均直径在 10—100 微米。有些细胞比较小,如球状细菌的细胞直径只有 0.2 微米。有些比较大,如成熟的西瓜 果肉细胞,直径可达 1 毫米,棉花种子的毛(表皮毛)长约 40—65 毫米,苎麻的纤维细胞 长可达 200 毫米以上,这样大的细胞,肉眼也能看到(见图 1-1)。 三、细胞的构造 细胞结构绝大多数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 基质:液态水、无机离子、蛋白质、糖、脂等 细胞 细胞质 细胞器 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LY、微体、环 孔板 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中心粒、微管、 微丝、中间丝、微梁网 图 1-1 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8 内含物: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糖原、脂滴、 色素颗粒等 细胞核 (一)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电镜结构 (1)化学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 此外还有少量糖类。 (2)电镜结构:细胞膜是包在细胞质表面的 一层薄膜,又称质膜,总厚度 7~10nm。 单位膜:电镜下,可见有三层结构:内、外 两层电子致密度高,深暗;中间一层 电子致密度 低,明亮。各层厚约 2.5nm,具有这样三层结构的 膜称之“单位膜”。单位膜不仅存在于细胞膜, 而且也存在于某些细胞器的细胞内膜,细胞膜和 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细胞内凡具有单位膜的 结构统称之“膜相结构”。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目前公认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图 1-2) 学说。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分子可与蛋白质分 子或脂质分子相结合,形成糖链,糖链常突出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形成致密丛状的糖衣,叫细 胞衣。 3、细胞膜的功能 (1)界膜作用 (2)物质交换: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被动运输:是指物质顺着浓度差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运输。 ②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差由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的一侧运输。这种 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即 ATP→ADP+能量。 ③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从外界摄入物质的过程称胞吞作用(入胞)。内吞物质 为固体称吞噬作用,为液体称吞饮作用。细胞膜向外界排放物质的过程呈胞吐作用。胞吞和 胞吐作用均需消耗能量。 (3)参与信息传递 (4)参与细胞识别 (5)参与免疫反应 (二)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基质及悬浮在基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基质呈液态,透明无定型的胶 状。内含物指: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和执行特定生理机能的微小“器官”,根据其有无单位膜包裹,可分为膜相结构及 非膜相结构两大类。 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 细胞器 图 1-2 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图 1、脂质双层 2、糖衣 3、表在蛋白 4、嵌入蛋白 5、 糖脂 6、糖蛋白 7、糖链
8 内含物: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糖原、脂滴、 色素颗粒等 细胞核 (一)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电镜结构 (1)化学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 此外还有少量糖类。 (2)电镜结构:细胞膜是包在细胞质表面的 一层薄膜,又称质膜,总厚度 7~10nm。 单位膜:电镜下,可见有三层结构:内、外 两层电子致密度高,深暗;中间一层 电子致密度 低,明亮。各层厚约 2.5nm,具有这样三层结构的 膜称之“单位膜”。单位膜不仅存在于细胞膜, 而且也存在于某些细胞器的细胞内膜,细胞膜和 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细胞内凡具有单位膜的 结构统称之“膜相结构”。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目前公认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图 1-2) 学说。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分子可与蛋白质分 子或脂质分子相结合,形成糖链,糖链常突出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形成致密丛状的糖衣,叫细 胞衣。 3、细胞膜的功能 (1)界膜作用 (2)物质交换: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被动运输:是指物质顺着浓度差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运输。 ②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差由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的一侧运输。这种 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即 ATP→ADP+能量。 ③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从外界摄入物质的过程称胞吞作用(入胞)。内吞物质 为固体称吞噬作用,为液体称吞饮作用。细胞膜向外界排放物质的过程呈胞吐作用。胞吞和 胞吐作用均需消耗能量。 (3)参与信息传递 (4)参与细胞识别 (5)参与免疫反应 (二)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基质及悬浮在基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基质呈液态,透明无定型的胶 状。内含物指: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和执行特定生理机能的微小“器官”,根据其有无单位膜包裹,可分为膜相结构及 非膜相结构两大类。 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 细胞器 图 1-2 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图 1、脂质双层 2、糖衣 3、表在蛋白 4、嵌入蛋白 5、 糖脂 6、糖蛋白 7、糖链
9 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中心粒、微管、微丝、中间丝、微梁网 1、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内。 (1)结构:光镜下呈短杆状或颗粒状, 长约 1~2μm,直径 0.5~1.0μm。电镜下 是由双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封闭囊状叠套 结构。外膜光滑,呈封闭状,内膜向腔内 折叠形成板层状或小管状线粒体嵴。内外 两膜之间有膜间腔(外室),内膜所围成 的腔隙称为内室,内室中充满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含有一套遗传系统,能合成少量蛋 白质(占自身蛋白质的 10%)。(图 1-3) (2)功能:具有能量转换和供应作用。 当细胞需要能量时,ATP →ADP + 能量。 2、核糖体(核蛋白体) (1)结构(图 1-4):由 rRNA 与蛋白 质结合而成的椭圆形致密颗粒,大小约 15 ×25nm,外无单位膜包裹。每个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多个核糖体可由 mRNA 串 联起来形成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若游离 于胞质内,称游离核糖体;若附着于内质网的外 表面上,称附膜核糖体。 (2)功能:合成蛋白质。 3、内质网(ER) (1)结构(图 1-5):由单位膜构成的互相通连 的扁平囊及小泡小管,可与核膜、质膜、高尔基复 合体相通连。根据其 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可分为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和滑面内质网(无核 糖体附着,多为小泡、小管状)。 (2)功能:粗面内质网(RER):合成分泌蛋白。滑面内质网的功能较为复杂,因其内 含不同的酶而具不同的功能,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解毒、胆汁生成、糖脂代谢等。 4、高尔基复合体(G) (1)结构(图 1-6):光镜下成网状,多 位于核附近,因此亦有内网器之称。电镜下由单位 膜包裹构成的扁平囊泡、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扁平囊略弯曲呈弓形,凸面朝向核,称形成面,小 泡位于此,小泡由 RER 出芽而来,其内含有由 RER 合成的蛋白质,并将其运送到扁平囊泡,故称转运 小泡;凹面朝向膜,称成熟面,大泡位于此,有浓 缩分泌物的作用,又称浓缩泡。 (2)功能:与细胞内某些合成物质的浓缩、积 聚和分泌有关。 图 1-3 线粒体的结构 图 1-4 核蛋白体核多聚核蛋白体 1、小亚基 2、大亚基 3、中央管 4、新生的肽链 5、mRNA 图 1-5 粗面及滑面内质网模式图
9 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中心粒、微管、微丝、中间丝、微梁网 1、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内。 (1)结构:光镜下呈短杆状或颗粒状, 长约 1~2μm,直径 0.5~1.0μm。电镜下 是由双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封闭囊状叠套 结构。外膜光滑,呈封闭状,内膜向腔内 折叠形成板层状或小管状线粒体嵴。内外 两膜之间有膜间腔(外室),内膜所围成 的腔隙称为内室,内室中充满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含有一套遗传系统,能合成少量蛋 白质(占自身蛋白质的 10%)。(图 1-3) (2)功能:具有能量转换和供应作用。 当细胞需要能量时,ATP →ADP + 能量。 2、核糖体(核蛋白体) (1)结构(图 1-4):由 rRNA 与蛋白 质结合而成的椭圆形致密颗粒,大小约 15 ×25nm,外无单位膜包裹。每个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多个核糖体可由 mRNA 串 联起来形成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若游离 于胞质内,称游离核糖体;若附着于内质网的外 表面上,称附膜核糖体。 (2)功能:合成蛋白质。 3、内质网(ER) (1)结构(图 1-5):由单位膜构成的互相通连 的扁平囊及小泡小管,可与核膜、质膜、高尔基复 合体相通连。根据其 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可分为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和滑面内质网(无核 糖体附着,多为小泡、小管状)。 (2)功能:粗面内质网(RER):合成分泌蛋白。滑面内质网的功能较为复杂,因其内 含不同的酶而具不同的功能,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解毒、胆汁生成、糖脂代谢等。 4、高尔基复合体(G) (1)结构(图 1-6):光镜下成网状,多 位于核附近,因此亦有内网器之称。电镜下由单位 膜包裹构成的扁平囊泡、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扁平囊略弯曲呈弓形,凸面朝向核,称形成面,小 泡位于此,小泡由 RER 出芽而来,其内含有由 RER 合成的蛋白质,并将其运送到扁平囊泡,故称转运 小泡;凹面朝向膜,称成熟面,大泡位于此,有浓 缩分泌物的作用,又称浓缩泡。 (2)功能:与细胞内某些合成物质的浓缩、积 聚和分泌有关。 图 1-3 线粒体的结构 图 1-4 核蛋白体核多聚核蛋白体 1、小亚基 2、大亚基 3、中央管 4、新生的肽链 5、mRNA 图 1-5 粗面及滑面内质网模式图
10 5、溶酶体(Ly) (1)结构:为膜性囊状小体,d=0.25~0.8μm,内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其标志酶为: 酸性磷酸酶。依其是否与作用底物结合,可分为两种: ①初级溶酶体:是新生 LY,仅含有水解酶,无作用底物。 ②次级溶酶体:由初级溶酶体与作用底物结合形成。根据底物来源又分为 3 种:自嗜溶 酶体:作用底物为内源性细胞退变、崩解的成分。异嗜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即细 胞内吞的细胞外异物。混合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既有内源性的又有外源性的。当溶酶体的消 化作用完成后,其中含一些不能再被消化的剩余物,如:脂褐素等,这种次级溶酶体叫残余 体。(其变化过程见图 1-7) (2)功能:具有消化分解细胞内各种大分子物质的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小泡,外包单位膜,含多种酶,标志酶 为过氧化氢酶。 7、中心粒:光境下呈颗粒状,电镜为 9 组三联微管构成。作用: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过 程,参与鞭毛与纤毛的形成。 8、环孔板:是带有环形小孔的平行排列的膜性扁平囊泡。 9、微管:是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以三种形状存在,单微管、二联微管、三联微管。 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 10、微丝:存在多种细胞内。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 11、中间丝:又叫中等纤维,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传递信 息。 12 、微梁网:参与构成细胞骨架。 (三)细胞核 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细胞均有 核。一个细胞通常为一个核,但亦有双核甚至多 核(骨骼肌细胞)。其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 但也有呈杆状、分叶状等。细胞核均由核膜、核 基质、核仁和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内骨架组成 (图 1-8)。 1、核膜(NM):电镜下可见由内、外两层单 位膜构成,两层膜间有 20~40nm 的间隙,称核周 隙。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是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 定方式排布而成的复杂结构叫核孔复合体。在内 图 1-6 高尔基复合体模式图 图 1-7 溶酶 体变化过程 图 1-8 细胞核的结构
10 5、溶酶体(Ly) (1)结构:为膜性囊状小体,d=0.25~0.8μm,内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其标志酶为: 酸性磷酸酶。依其是否与作用底物结合,可分为两种: ①初级溶酶体:是新生 LY,仅含有水解酶,无作用底物。 ②次级溶酶体:由初级溶酶体与作用底物结合形成。根据底物来源又分为 3 种:自嗜溶 酶体:作用底物为内源性细胞退变、崩解的成分。异嗜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即细 胞内吞的细胞外异物。混合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既有内源性的又有外源性的。当溶酶体的消 化作用完成后,其中含一些不能再被消化的剩余物,如:脂褐素等,这种次级溶酶体叫残余 体。(其变化过程见图 1-7) (2)功能:具有消化分解细胞内各种大分子物质的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小泡,外包单位膜,含多种酶,标志酶 为过氧化氢酶。 7、中心粒:光境下呈颗粒状,电镜为 9 组三联微管构成。作用: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过 程,参与鞭毛与纤毛的形成。 8、环孔板:是带有环形小孔的平行排列的膜性扁平囊泡。 9、微管:是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以三种形状存在,单微管、二联微管、三联微管。 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 10、微丝:存在多种细胞内。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 11、中间丝:又叫中等纤维,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传递信 息。 12 、微梁网:参与构成细胞骨架。 (三)细胞核 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细胞均有 核。一个细胞通常为一个核,但亦有双核甚至多 核(骨骼肌细胞)。其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 但也有呈杆状、分叶状等。细胞核均由核膜、核 基质、核仁和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内骨架组成 (图 1-8)。 1、核膜(NM):电镜下可见由内、外两层单 位膜构成,两层膜间有 20~40nm 的间隙,称核周 隙。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是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 定方式排布而成的复杂结构叫核孔复合体。在内 图 1-6 高尔基复合体模式图 图 1-7 溶酶 体变化过程 图 1-8 细胞核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