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 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 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 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 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 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 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 不受屈挠的气概。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 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 、什么是美? 1你觉得什么是美?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 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
《谈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 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 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 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 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 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 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 不受屈挠的气概。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 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 一、什么是美? 1.你觉得什么是美?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 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
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 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 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 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 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 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 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 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萨特说,世界万物 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 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 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萨特又 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 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 空山矣”。 2朗诵诗歌 《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 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 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 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 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 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 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
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 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 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 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 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 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 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 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萨特说,世界万物 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 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 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萨特又 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 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 空山矣”。 2.朗诵诗歌 《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 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 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 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 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 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 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
僧人说,美是一种空, 我说,美是高山上钟声的回荡的沉重千古与旷远。 什么是美, 隐居者说,美是一种修为, 我说,美是村落边枯藤上落日下的苍烟的孤直 什么是美 恋人说,美是一个他, 我说,美是下坠的泪水里倒影着的一个人的清晰。 二、美的特性 (1)请任意说出跟“月”有关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请任意说出跟“桃花”有关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你看到的是“竹子”,但又不仅仅是竹子,而是坚贞不屈的品格; 你看到的是“夕阳”,但又不仅仅是夕阳,而是日暮途穷的悲凉 你看到的是“杜鹃鸟”,但又不仅仅是杜鹃鸟,而是凄楚哀婉的愁绪; 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 观赏者注意的是“象”。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 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 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
僧人说,美是一种空, 我说,美是高山上钟声的回荡的沉重千古与旷远。 什么是美, 隐居者说,美是一种修为, 我说,美是村落边枯藤上落日下的苍烟的孤直。 什么是美, 恋人说,美是一个他, 我说,美是下坠的泪水里倒影着的一个人的清晰。 二、美的特性 (1)请任意说出跟“月”有关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请任意说出跟“桃花”有关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你看到的是“竹子”,但又不仅仅是竹子,而是坚贞不屈的品格; 你看到的是“夕阳”,但又不仅仅是夕阳,而是日暮途穷的悲凉; 你看到的是“杜鹃鸟”,但又不仅仅是杜鹃鸟,而是凄楚哀婉的愁绪; 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 观赏者注意的是“象”。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 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 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
“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 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一一象。 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 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 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 含有人的创造。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 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 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 有不同的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 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桃花流水杳然去,别 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一桃花也,而一为 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 一江也,同一舟也,同一酒也,而一为雄壮,一为冷落,其境绝异。(梁启超《自 由书·惟心》) 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比如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 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山)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 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 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 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读《红楼
“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 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 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 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 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 含有人的创造。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 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 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 有不同的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 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桃花流水杳然去,别 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一桃花也,而一为 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 一江也,同一舟也,同一酒也,而一为雄壮,一为冷落,其境绝异。(梁启超《自 由书•惟心》) 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比如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 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山)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 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 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 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读《红楼
梦》、看梵·高的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 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不同 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 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 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美的时代性 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 客都要带一束鲜花。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 活在花卉茂盛生长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 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格罗塞曾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 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一一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这说明,我们今天的 人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存在着美感的差异 今天,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长得太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减 肥”。但是在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有某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 是美的。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我 国唐代,人们也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大家都知道“环肥燕瘦”的 成语。“燕”是汉代美人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相传她可以在宫女托起的一个 水晶盘中跳舞,可见她身体轻盈,也可见当时的风尚是以瘦为美。“环”就是杨 玉环,她“肌态丰艳”,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宋代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 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说明开元、天宝之时以肥为美是一种时代的风尚 从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画的仕女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尚。以上文艺复兴时代 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状况,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这些例子说明, 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2)美的民族性 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民族,他们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拼 命把脖子拉长,或者以嘴唇宽大为美,所以在嘴巴中塞进一个大盘子。但是对我 们来说,这些都不美。原始民族喜欢文身。文身很痛苦,但是他们愿意忍受,因 为他们觉得文身很美。但是到了今天,欣赏文身的人就比较少了。这些都说明美
梦》、看梵•高的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 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不同 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 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 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美的时代性 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 客都要带一束鲜花。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 活在花卉茂盛生长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 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格罗塞曾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 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这说明,我们今天的 人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存在着美感的差异。 今天,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长得太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减 肥”。但是在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有某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 是美的。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我 国唐代,人们也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大家都知道“环肥燕瘦”的 成语。“燕”是汉代美人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相传她可以在宫女托起的一个 水晶盘中跳舞,可见她身体轻盈,也可见当时的风尚是以瘦为美。“环”就是杨 玉环,她“肌态丰艳” ,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宋代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 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 说明开元、天宝之时以肥为美是一种时代的风尚。 从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画的仕女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尚。以上文艺复兴时代 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状况,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这些例子说明, 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2)美的民族性 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民族,他们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拼 命把脖子拉长,或者以嘴唇宽大为美,所以在嘴巴中塞进一个大盘子。但是对我 们来说,这些都不美。原始民族喜欢文身。文身很痛苦,但是他们愿意忍受,因 为他们觉得文身很美。但是到了今天,欣赏文身的人就比较少了。这些都说明美
感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3)美的阶级性 十九世纪,肺结核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不过,肺结核又是一种进行性的 疾病。它是逐渐消耗着病人的生命,而且在这过程中,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 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 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 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 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 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托马斯·曼在《魔山》这本小说里曾说:“疾病的症 状是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所有的病都只是爱的变形。”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 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是一种“热情之病”;但因为它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 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 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 “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 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提到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 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 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 三、美的分类 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 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 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 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 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 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 凊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 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
感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3)美的阶级性 十九世纪,肺结核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不过,肺结核又是一种进行性的 疾病。它是逐渐消耗着病人的生命,而且在这过程中,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 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 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 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一 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 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托马斯·曼在《魔山》这本小说里曾说:“疾病的症 状是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所有的病都只是爱的变形。”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 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是一种“热情之病”;但因为它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 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 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 “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 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提到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 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 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 三、美的分类 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 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 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 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 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 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 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 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
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 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 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 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 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 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 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 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 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 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 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晩餐》中的耶稣!他 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 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 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 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 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 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 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 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 偏于阴柔。 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 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 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 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 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 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 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 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 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 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 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 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 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 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 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 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 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 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 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 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 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 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 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 偏于阴柔。 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 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 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 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 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四、距离产生美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 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 的审美效果。 1时间距离 “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秦砖汉瓦、古景旧迹 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 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 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 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2空间距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 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 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 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 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3心理距离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 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五、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一—“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 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 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 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六、结语
四、距离产生美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 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 的审美效果。 1.时间距离 “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秦砖汉瓦、古景旧迹 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 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 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 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2.空间距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 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 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 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 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3.心理距离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 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五、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 年-1986 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 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 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 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六、结语
许多人在这车流如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 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 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事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 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流如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 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 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事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 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