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谈美 《谈美》导学案 学习目 1.了解作者朱光潜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2.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重点: 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和运用《谈美》中的相关美学理论 学法指导: 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1923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1930年荣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1933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62年,他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 任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等职务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著作 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
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 23 谈美 1 《谈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光潜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2.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重点: 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和运用《谈美》中的相关美学理论。 学法指导: 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1923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 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1930 年荣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1933 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62 年,他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 任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等职务。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著作 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
文学》《美学拾穗集》等。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 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 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写作背景 《谈美》写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 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的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 起来津津有味。他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一本不厚的小册子。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 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 境界的作用。 学习过程: 初步感知(A级) 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 二、品读探究(C级)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文学》《美学拾穗集》等。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 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 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写作背景 《谈美》写于 1932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 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的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 起来津津有味。他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一本不厚的小册子。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 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 境界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A 级) 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 二、品读探究(C 级)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三、学习反思(B级) 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D级) 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阅读 读《谈美》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三、学习反思(B 级) 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D 级) 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阅读 读《谈美》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 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 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 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 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 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朋友。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 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 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1)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00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 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 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 的,不是纯主观的。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 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一一在所有的 空、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小。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 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2)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看完这一节,又想起叔本华的一段话:“事实上当我们正在进行某项伟大事业或创造某件不朽作品时, 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本身。我们每日辛勤劳作,考虑的只是达到眼前的目标,完成当下的计划。然而
胡经之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 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 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 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 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 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 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 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1)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 记得好像是 2000 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 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 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 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 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 空、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小。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 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2)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看完这一节,又想起叔本华的一段话:“事实上当我们正在进行某项伟大事业或创造某件不朽作品时, 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本身。我们每日辛勤劳作,考虑的只是达到眼前的目标,完成当下的计划。然而
只有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时,我们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展现其真实面貌。我们也才能明白, 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种幸福的灵感引导着我们在千百条趋向毁灭的道路中,选择那唯一真实的 途径。”日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它。人生也是如 此,你觉得它是一本日历,每天撕掉一页就少一页,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觉得它是 本日记,每天记录一些故事就会使你的生命丰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积极的、情趣丰富的。在这个世界 上,青史留名、活得轰轰烈烈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过都是些平凡人,但我们要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的独一无二。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3)慢慢走,欣赏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 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 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 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 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 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 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美是艺术的,它就 在生活中。我们艺术的生活,让美渗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艺术,即是美。这是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中 国的民乐其实很美,宁静、淳朴且毫无功利性,但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听不下去这些“土气”的东西 但是,在伤心的时候偶然听到《二泉映月》,在高兴的时候凑巧听到《金蛇狂午》,也会怦然心动,深陷其 中不能自拔。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因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个人白天的 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了,每天 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其实只要稍作停留,会发现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间蹦蹦 跳跳的喜鹊和麻雀也很可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还是那句话:“慢慢走
只有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时,我们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展现其真实面貌。我们也才能明白, 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种幸福的灵感引导着我们在千百条趋向毁灭的道路中,选择那唯一真实的 途径。”日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它。人生也是如 此,你觉得它是一本日历,每天撕掉一页就少一页,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觉得它是一 本日记,每天记录一些故事就会使你的生命丰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积极的、情趣丰富的。在这个世界 上,青史留名、活得轰轰烈烈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过都是些平凡人,但我们要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的独一无二。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3)慢慢走,欣赏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 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 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 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 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 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 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美是艺术的,它就 在生活中。我们艺术的生活,让美渗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艺术,即是美。这是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中 国的民乐其实很美,宁静、淳朴且毫无功利性,但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听不下去这些“土气”的东西。 但是,在伤心的时候偶然听到《二泉映月》,在高兴的时候凑巧听到《金蛇狂午》,也会怦然心动,深陷其 中不能自拔。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因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个人白天的 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了,每天 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其实只要稍作停留,会发现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间蹦蹦 跳跳的喜鹊和麻雀也很可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还是那句话:“慢慢走
《谈美》导学案参考答案 、初步感知 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 答案: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 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实 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 松的不同由此结出:美是无功利性的,是无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追求 无用”上 、品读探究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 答案: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 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 譬如我们乘坐轮船在海上旅行,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对于轮船误期的焦虑,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再加上潮湿 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 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轻烟似的薄纱,笼 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 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 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这也许就 是“欣赏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答案: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 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诗 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 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例如唐代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南宋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等等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答案: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 不带意志,快感却是强烈的占有欲的满足。”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 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 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学习反思 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1)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由于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 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而那实用层次的态度是我们的本能对物质欲 望的反映,因而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对于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质活动之外的有意 义,是精神的,也是无功利的,就如文中说的“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于事 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活动空间也更广阔无疆”。美是从我们的态度中得来 的,那么美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为精神与心灵的主体的我们,我们会从艺术作品中获
欣赏啊!” 《谈美》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初步感知 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 答案: 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 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实 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 松的不同由此结出:美是无功利性的,是无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追求 “无用”上。 二、品读探究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 答案: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 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 譬如我们乘坐轮船在海上旅行,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对于轮船误期的焦虑,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再加上潮湿 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 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 轻烟似的薄纱,笼 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 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 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这也许就 是“欣赏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答案: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 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诗 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 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例如唐代杜甫在《春望 》中写道“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南宋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等等。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答案: 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 不带意志,快感却是强烈的占有欲的满足。”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 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 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三、学习反思 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1)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由于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 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而那实用层次的态度是我们的本能对物质欲 望的反映,因而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对于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质活动之外的有意 义,是精神的,也是无功利的,就如文中说的“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于事 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活动空间也更广阔无疆”。美是从我们的态度中得来 的,那么美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为精神与心灵的主体的我们,我们会从艺术作品中获
得自己心灵的满足,也体味出了在实用与科学中无存的性质,此时我们便是获得了美感。 因为审美的态度正是审美及美的存在的意义,所以艺术作品才能获得不朽,于人才更亲 切 (2)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作者引用典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不能以一种 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过,也不能不 及,只有“均衡”、“适当”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作者在第三章说到,“推己及物”即“移情”会让我们对于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 产生了审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的 产生,不过美感经验中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经过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 即是移情的美感经验--物与我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后,心里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 则是美感产生的功效 四、布置作业 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 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 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在科技 因素、实用理性占据重要地位的现实生活中,人生艺术化的理想及其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 人生艺术化在本质上是试图从生存的事实超向生命的意义。它突出了人及其现实生存中情 感、理想、诗意超越这些富有意义而又常常自觉不自觉被遗忘的纬度,同时,它也以对这些纬 度的倡扬体现了对于现实实践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尚实与超越和谐共 生的期待对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生成的期待
得自己心灵的满足,也体味出了在实用与科学中无存的性质,此时我们便是获得了美感。 因为审美的态度正是审美及美的存在的意义,所以艺术作品才能获得不朽,于人才更亲 切。 (2)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作者引用典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不能以一种 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过,也不能不 及,只有“均衡”、“适当”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作者在第三章说到,“推己及物”即“移情”会让我们对于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 产生了审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的 产生,不过美感经验中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经过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 即是移情的美感经验---物与我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后,心里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 则是美感产生的功效。 四、布置作业 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 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 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在科技 因素、实用理性占据重要地位的现实生活中,人生艺术化的理想及其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 人生艺术化在本质上是试图从生存的事实超向生命的意义。它突出了人及其现实生存中情 感、理想、诗意超越这些富有意义而又常常自觉不自觉被遗忘的纬度;同时,它也以对这些纬 度的倡扬体现了对于现实实践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尚实与超越和谐共 生的期待,对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生成的期待。 最新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