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规定18虚词专项训练 (一)用作连词。 1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腾王阁序》 ③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小学而大遗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 ③诸君如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6.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而2.第二人称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用作疑问代词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大纲规定18虚词专项训练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腾王阁序》 ③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4.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小学而大遗 5.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 ③诸君如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6.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8.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六一,何谓也? 4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①夫子何哂由也。②先生坐,何至于此? (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三)相关复合词 (1)何如,如:今日之事何如? (2)“如一一何”“若一一何”“奈一一何”,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愚公移山》 (3)何以,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一)用作语气助词。 1.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②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4.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①于是乎书。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一)用作副词。 1.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3.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道士,乃人也。《柳毅传》 )用作代词 1.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六一,何谓也? 4.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5、 ①夫子何哂由也。②先生坐,何至于此? (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三)相关复合词。 (1)何如,如:今日之事何如? (2)“如――何”“若――何”“奈――何”,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愚公移山》 (3)何以,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②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4.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①于是乎书。 (二)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一)用作副词。 1.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3.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道士,乃人也。《柳毅传》 (二)用作代词。 1.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南录》) 6.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用作副词。 1.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用作连词。 1.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二)用作副词。 1.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促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用作代词
3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南录》) 6.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用作副词。 1.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二)用作副词。 1.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一)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促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用作代词。 1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用作连词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曾不若孀妻弱子 八、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陵宿夕所不忘也《苏武传》 3.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九、为 (一)动词。 1.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二)介词。 1.①吾属今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 2.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用作连词。 1.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曾不若孀妻弱子: 八、所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陵宿夕所不忘也《苏武传》 2. 3.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九、为 (一)动词。 1.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二)介词。 1.①吾属今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一)兼词。 1.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疑问代词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三)语气词 1。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寒暑易节焉,始一反?(《愚公移山》)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至激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啊)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用在句末,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用在句中,表示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5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十、焉 (一)兼词。 1.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疑问代词: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三)语气词。 1。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寒暑易节焉,始一反?(《愚公移山》) 2.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示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至激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啊)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用在句末,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用在句中,表示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十二:以 (一)介词 1.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以知之 (二)连词。 1.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退而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十三、因 ).介词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利乘便,宰割天下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二)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三).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四.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十四、于 介词 1战于长勺 2青取之于蓝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 4.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以知之 (二)连词。 1.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退而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1.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十三、因 (一).介词 1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二)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三).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四.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十四、于 一、介词 1 战于长勺 2 青取之于蓝 3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7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业精于勤荒于嬉 10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十五、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4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5胡虏易与耳 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9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11蹇叔之子与师 (二)、介词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4遂与勾践禽 5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6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三.连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与人刃我,宁自刃 十六、则 )连词。 1.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451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二)副词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骰之战) (三)名词 ①《论语》六则。 ①以身作则 (四)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十七、者 )助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用在数词后面,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
7 8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 业精于勤荒于嬉 10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十五、与 (一).动词 1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4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5 胡虏易与耳 6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9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11 蹇叔之子与师 (二)、介词 1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 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4 遂与勾践禽 5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6 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三.连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与人刃我,宁自刃 十六、则 (一)连词。 1.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5.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二)副词。 1.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 ①《论语》六则。 2。 ①以身作则。 (四)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十七、者 (一)助词。 1.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用在数词后面,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5.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一)代词 ①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何陋之有?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4.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顷之,烟炎张天。 (三)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何罪之有 怅恨久之顷之
8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5.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一)代词。 1. ①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二)助词。 1.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何陋之有?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5.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顷之,烟炎张天。 (三)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3、何罪之有? 怅恨久之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