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资源: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1,文件大小:128.5KB,团购合买
一、课程的性质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二、课程的任务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章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并适当安排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并辅以网络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 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 业基础课。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课程的任务 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 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章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并适当 安排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教学中采取多媒体 教学,并辅以网络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为72学时,4个学分,其中课堂讲授54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18学时,占 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另有教师课外辅导答疑( 含网上辅导答疑)不计入教学总学时之内)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1)观摩审判4学时:(2)模拟审判4学时;(3)案例讨论10学 (5次):(4)在案例教学室阅读案卷(不计入 教学总时数之内):(5)在校内律师事务所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计入教学总时数之内)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 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 业基础课。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二、课程的任务 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 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章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并适当 安排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教学中采取多媒体 教学,并辅以网络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为 72 学时,4 个学分,其中课堂讲授 54 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 18 学时,占 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另有教师课外辅导答疑( 含网上辅导答疑)不计入教学总学时之内)。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1)观摩审判 4 学时;(2)模拟审判 4 学时;(3)案例讨论 10 学 时(5 次);(4)在案例教学室阅读案卷(不计入 教学总时数之内);(5)在校内律师事务所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计入教学总时数之内)

五、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谭兵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3.林准主编《民事诉讼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4.《民事诉讼法教学法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五、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 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 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 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 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 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进行民事诉讼。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 第一节民事争议和民事诉讼 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 (一)民事争议 所谓民事争议(也叫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 议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五、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谭兵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2.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一版; 3.林准主编《民事诉讼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一版。 4.《民事诉讼法教学法规》,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五、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 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 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 ;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 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 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进行民事诉讼。 本章计划讲授 4 学时。 第一节 民事争议和民事诉讼 一、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 (一)民事争议 所谓民事争议(也叫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 争议。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它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 2.它以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3.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4.它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争议的处理机制 1.自决与和解 2.仲裁与调解 3.诉讼 民事诉讼的概念 (一)诉讼的定义和本质 (二)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点 特 1.它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 2.法院的审判活动与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均为民事诉讼的动因,但性质和作用不同 3.诉讼的全过程分为前后衔接,但任务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 4.整个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 )民事诉讼的目 1.权利保护说(又称私权保护说): 2.私法维持说(又称维护私法秩序说或维护法律秩序说) 3.解决纠纷说。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 所谓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又叫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民事诉讼活动所希望达到并积极追 求的一种目标或者理想境界 1.民事诉讼的首要价值目标:公正 2.民事诉讼的第二价值目标:效益 四、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涵义、成因及意义 所谓民事诉讼的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

1.它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 2.它以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3.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4.它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争议的处理机制 1.自决与和解 2.仲裁与调解 3.诉讼 二、民事诉讼的概念 (一)诉讼的定义和本质 (二)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点 特点: 1.它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 2.法院的审判活动与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均为民事诉讼的动因,但性质和作用不同。 3.诉讼的全过程分为前后衔接,但任务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 4.整个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 (一)民事诉讼的目的 1.权利保护说(又称私权保护说); 2.私法维持说(又称维护私法秩序说或维护法律秩序说); 3.解决纠纷说。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 所谓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又叫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民事诉讼活动所希望达到并积极追 求的一种目标或者理想境界。 1.民事诉讼的首要价值目标:公正 2.民事诉讼的第二价值目标:效益 四、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涵义、成因及意义 所谓民事诉讼的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

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 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及其根据 (三)对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评价与完善 五、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家制定的,司法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操作规程 (二)民事诉讼程序体系的结构 根据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和具体功能不同,可以将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民事审判程序 2.民事执行程序 3.民事诉讼附属程序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民事诉讼法的定义及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调整法院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事诉讼法的多重性法律特征 1.民事诉讼法是调整一定领域社会关系的部门法。 2.民事诉讼法是保证民事实体法贯彻实施的程序法 3.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 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的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 (一)法典式立法与判例式立法

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 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及其根据 (三)对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评价与完善 五、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家制定的,司法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操作规程。 (二)民事诉讼程序体系的结构 根据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和具体功能不同,可以将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民事审判程序 2.民事执行程序 3.民事诉讼附属程序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民事诉讼法的定义及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调整法院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事诉讼法的多重性法律特征 1.民事诉讼法是调整一定领域社会关系的部门法。 2.民事诉讼法是保证民事实体法贯彻实施的程序法。 3.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 二、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的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 (一)法典式立法与判例式立法

(二)集权式立法与分权式立法 (三)审执合一式立法与审执分离式立法 (四)程序和实体同步立法与不同步立法 四、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简况 1.旧中国的民事诉讼立法 2.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民事诉讼立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事诉讼立法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法 5.涉及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其他法律 6.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 7.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 1.以宪法为根据 2.总结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 3.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任务 1.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2.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第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第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 第三,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对人的效力 2.对事的效力

(二)集权式立法与分权式立法 (三)审执合一式立法与审执分离式立法 (四)程序和实体同步立法与不同步立法 四、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简况 1.旧中国的民事诉讼立法 2.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民事诉讼立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事诉讼立法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法。 5.涉及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其他法律 6.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 7.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 1.以宪法为根据 2.总结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 3.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任务 1.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2.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第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第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 第三,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对人的效力 2.对事的效力

3.空间效力 4.时间效力 (六)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 (四)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和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和成熟阶段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向 )当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法院为主导

3.空间效力 4.时间效力 (六)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 (四)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和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和成熟阶段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向 (二)当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法院为主导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既分离,又统一。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基于多种原因发生,以同一原因而消灭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诉讼法律关系说 2.诉讼法律状态说 3.新诉讼法律关系说 (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不同流派 1.一面关系说 2.二面关系说 3.三面关系说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1.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3.当事人 4.诉讼代理人 5.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一)诉讼事件 (二)诉讼行为 四、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和反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诉权的含义、诉讼权学说的历史发展和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了解取得诉权的条件 丧失诉权的原因及行使诉权的要求:掌握诉的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既分离,又统一。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基于多种原因发生,以同一原因而消灭。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诉讼法律关系说 2.诉讼法律状态说 3.新诉讼法律关系说 (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不同流派 1.一面关系说 2.二面关系说 3.三面关系说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1.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3.当事人 4.诉讼代理人 5.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一)诉讼事件 (二)诉讼行为 四、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和反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诉权的含义、诉讼权学说的历史发展和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了解取得诉权的条件、 丧失诉权的原因及行使诉权的要求;掌握诉的

种类和构成要素:掌握反诉的特征和要件 本章计划讲授3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民事诉讼中的诉权 诉权概说 (一)诉权的定义和实质 (二)诉权的基本特征 1.它的行使须以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为依据。 2.它为纠纷当事人平等享有 3.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4.它的内容包括进行诉讼的权利和满足诉讼请求的权利。 (三)诉权的双重含义 关于诉权学说的历史发展 (一)传统的诉权理论 (二)诉权学说发展的新趋势 1.诉权的宪法化 2.诉权规定和保障的国际化 3.诉权否定说 (三)我国诉权理论研究的现状 1.二元诉权说与一元诉权说 2.新诉权理论 三、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 四、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1.诉权与审判权的属性、目的和表现形式不同 2.诉权与审判权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3.审判权的行使以诉权的行使为中心,为诉权的行使服务 五、诉权的取得和丧失 (一)诉权的取得

种类和构成要素;掌握反诉的特征和要件。 本章计划讲授 3 学时,讨论 2 学时。 第一节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 一、诉权概说 (一)诉权的定义和实质 (二)诉权的基本特征 1.它的行使须以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为依据。 2.它为纠纷当事人平等享有。 3.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4.它的内容包括进行诉讼的权利和满足诉讼请求的权利。 (三)诉权的双重含义 二、关于诉权学说的历史发展 (一)传统的诉权理论 (二)诉权学说发展的新趋势 1.诉权的宪法化。 2.诉权规定和保障的国际化。 3.诉权否定说。 (三)我国诉权理论研究的现状 1.二元诉权说与一元诉权说 2.新诉权理论 三、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 四、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1.诉权与审判权的属性、目的和表现形式不同。 2.诉权与审判权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3.审判权的行使以诉权的行使为中心,为诉权的行使服务。 五、诉权的取得和丧失 (一)诉权的取得

(二)诉权的丧失 六、诉权的行使、限制和保护 (一)诉权的行使 (二)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限制 (三)对诉权的保护 七、诉权理论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民事诉讼中的诉 的概说 (一)诉的定义和特征 (二)诉的双重含义 三)诉与起诉、诉讼、诉讼请求的界限 1.诉与起诉。 2.诉与诉讼 3.诉与诉讼请求。 (四)诉与诉权的关系 (五)确立诉的法律制度的意义 1.它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司法保护的手段。 2.它为法院行使审判杈,处理民事案件提供了根据 二、诉的要素 (一)诉的要素之构成 1.二要素说 2.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二)研究诉的要素的意义 、诉讼标的 (一)诉讼标的之基本含义及其研究的意义 1.关于旧实体法说(即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 2.关于诉讼法说(即新的诉讼标的理论) 3.关于新实体法说

(二)诉权的丧失 六、诉权的行使、限制和保护 (一)诉权的行使 (二)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限制 (三)对诉权的保护 七、诉权理论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中的诉 一、诉的概说 (一)诉的定义和特征 (二)诉的双重含义 (三)诉与起诉、诉讼、诉讼请求的界限 1.诉与起诉。 2.诉与诉讼。 3.诉与诉讼请求。 (四)诉与诉权的关系 (五)确立诉的法律制度的意义 1.它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司法保护的手段。 2.它为法院行使审判权,处理民事案件提供了根据。 二、诉的要素 (一)诉的要素之构成 1.二要素说 2.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二)研究诉的要素的意义 三、诉讼标的 (一)诉讼标的之基本含义及其研究的意义 1.关于旧实体法说(即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 2.关于诉讼法说(即新的诉讼标的理论) 3.关于新实体法说

(三)我国诉讼标的理论研究之现状 四、诉的种类 认之诉 (二)给付之诉 (三)变更之诉 五、诉的合并与分离 (一)诉的合并 (二)诉的分离 六、诉讼请求的放弃、变更和增加 (一)诉讼请求的放弃 (二)诉讼请求的变更 三)诉讼请求的增加 第三节民事诉讼中的反诉 反诉制度概说 (一)反诉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的立法现状 (二)反诉的概念 1.关于反诉概念的界定 2.关于反诉的特征 第一,当事人的特定性 第二,诉讼请求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第三,诉讼目的的对抗性。 第四,诉讼时间的限制性 3.关于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三)反诉的性质 (四)反诉制度的意义 反诉的分类 (一)联系密切的反诉与联系疏松的反诉 (二)中间反诉与预备反诉

(三)我国诉讼标的理论研究之现状 四、诉的种类 (一)确认之诉 (二)给付之诉 (三)变更之诉 五、诉的合并与分离 (一)诉的合并 (二)诉的分离 六、诉讼请求的放弃、变更和增加 (一)诉讼请求的放弃 (二)诉讼请求的变更 (三)诉讼请求的增加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反诉 一、反诉制度概说 (一)反诉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的立法现状 (二)反诉的概念 1.关于反诉概念的界定 2.关于反诉的特征 第一,当事人的特定性。 第二,诉讼请求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第三,诉讼目的的对抗性。 第四,诉讼时间的限制性。 3.关于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三)反诉的性质 (四)反诉制度的意义 二、反诉的分类 (一)联系密切的反诉与联系疏松的反诉 (二)中间反诉与预备反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01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