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总题数:共71题 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亻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 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 画的感受 (2) 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 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 “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古诗鉴赏 总题数:共 71 题 第 1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 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 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 画的感受。 (2)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 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 “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 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 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 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 作者的内心追求。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I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 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 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 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 “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 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 作者的内心追求。 第 2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 I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 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 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略 第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略 第 3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 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 第4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 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 第 4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解析: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第5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 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概 C.“孔森”、“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解析: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第 5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14—16 题。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 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概。 C.“孔森”、“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第6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辽宁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 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超脱旷达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第 6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辽宁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 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黃州 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 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 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第7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 题目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 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略 第8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 44 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 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 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 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 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第 7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 题目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 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略 第 8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 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流水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 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 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第9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 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 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 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第 9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 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 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査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第10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 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 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第 10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去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 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 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首先应该仅仅抓住各自的诗意的不同,把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 处找出来,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第1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去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 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 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首先应该仅仅抓住各自的诗意的不同,把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 处找出来,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第 11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